【大单元·任务式】第五单元第4课时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案 统编版四下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任务式】第五单元第4课时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案 统编版四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5 15:5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课题:海上日出
内容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然后写内洞,最后出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 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感受双龙洞的独特景观,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对自然文化遗产的热爱。 语言运用:学习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积累“突兀森郁、蜿蜒、孔隙”等词语,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思维能力: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观察角度变化(如“仰卧进洞”)展现景物特点,培养空间想象与逻辑分析能力。 审美创造:品味文中对石钟乳、孔隙等景物的生动描写,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和文字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一份双龙洞的导游词,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理清游览顺序, 掌握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写景就像拍电影,镜头要一步一步移动,景物才能变得生动有趣。今天,我们就来学学这个“魔法镜头”的使用方法,让你们的笔也变成神奇的画笔,把心中的美景写得活灵活现!准备好出发了吗?让我们一起开启这场奇妙的写作之旅吧! 活动流程:子任务一:探秘风景中的“顺序密码”——游双龙洞学移步换景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悬念激趣
1.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着巴金爷爷一起感受了壮美的海上日出景象,学习了“按变化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这节课我们将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神奇的地下溶洞。 教师过渡:《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叶圣陶先生,走,我们一起去了解他的世界吧。 作家简介:叶圣陶 (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文化教育界的巨匠,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脚步集》,童话集《稻草人》等。 2.科普资料袋:同学们,你参观过溶洞吗?谁知道有关溶洞的小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溶洞是怎样形成的吧。 溶洞:石灰岩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所溶解、腐蚀而形成的天然洞穴。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如钟乳石、石笋和石柱。 3.悬念激趣 课题中的“记”就是游记,是一种文体,透过课题,你知道哪些信息呢? 预设:知道了作者游览的地点是双龙洞,知道了双龙洞在浙江金华。出示文中描写孔隙的句子:“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这么小的溶洞是什么样子的呢?引发学生猜测。 走进作家叶圣陶了解他的世界和作品。 通过科普知识,知道溶洞是怎样形成的。
创设情境:谈话切入,快速引出课题,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第二节:初读感知,梳理脉络
1.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范读,感悟句子的魅力。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自由读课文,检测生字预习情况。开火车读并随机正音: 簇 臀 漆 浙 蜿 蜒 (4)教师组织交流:游览的先后顺序。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写了叶圣陶爷爷在游览金华的双龙洞时所看到的景象。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绘制游览路线图。 (1)请默读课文,像小侦探一样,用横线画出作者游览的每个地点名称, (2)在对应地点旁用简笔画或关键词标注特色景物(如“洞口:突兀森郁的山;孔隙:极窄的小船”)。 从“路上”到“洞口”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通过距离变化暗示地点移动)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以“溪流”为线索,通过听觉、视觉变化暗示靠近洞口) 从“洞口”到“外洞”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直接以泉水方向为线索,引出外洞位置) 从“外洞”到“孔隙”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通过“找泉水的来路”的动作提示,引出孔隙) 从“孔隙”到“内洞” “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以“行了两三丈水程”的距离描写完成地点转换) 从“内洞”出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通过重复“仰卧小船”的动作呼应前文,暗示返程) 教师组织交流总结:作者的游览路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 教师讲解:像这样一边游览, 一边描写所见所闻的写作手法,就叫作移步换景。 朗读课文第3段:“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追问思考: 这句话如何巧妙连接‘洞口’和‘外洞’?如果删掉,路线图会有什么问题。 预设:过渡句既解释泉水去向,又暗示游览方向,使文章连贯如“导游图”。 4.教师小结:通过阅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我们明确了作者的旅游路线,那作者又是怎样记叙游览过程的?他又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默读课文,圈出地点转换词(如“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小组合作绘制游览路线图并标注关键景物。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对重点内容的梳理,对线索的挖掘,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加深了学生对“按游览顺序写景”的体会。
第三节:指导字词
1.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准字音。 2.关注字形结构: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下面两组左右结构的字:第一组:杜、陆、端、源;第二组:鹃、郁、移、额、乳,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预设:第一组是左窄右宽;第二组是左右同宽。 3.重难点字、易错字进行书写指导:“窄”读“zhǎi”,上部短撇与点要协调;下部横距均匀,长短有变化;“笋”读“sǔn”,下部“尹”横长贯穿,撇长有力,稳住重心。 按照正确的坐姿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严格按笔顺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