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三单元项目一第1课时感受声音的每个瞬间 教案 人教版音乐7下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第三单元项目一第1课时感受声音的每个瞬间 教案 人教版音乐7下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4-15 16:0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音乐七下第三单元《欣赏的智慧》
课题 项目一《感受声音的每个瞬间》第一课时 单元 三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围绕多首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展开,通过对古筝、管子、笛子等民族乐器演奏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感受声音的细微变化,体会中国音乐的韵味,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为后续深入学习音乐欣赏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1.通过聆听《汉宫秋月》的古筝与钢琴版本,感受音色、力度、情感的差异,提升音乐细节感知能力。2.能用语言描述音乐的强弱、音色变化,尝试通过模唱和讨论表达音乐情感。分组设计音乐表现方案,培养合作与创新能力。3.理解中国音乐“韵味”的内涵,体会传统音乐中的历史情感与民族精神。
核心素养描述 审美感知:专注聆听音乐细节,感知音头、音腹、音尾的变化。文化理解:通过作品赏析,增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艺术表现:运用音乐术语描述作品特点,提升表达能力。
重点 引导学生专注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在音头、音腹、音尾等方面的细微变化。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中国民族管弦乐队演奏的视频《彩云追月》。并提问:“同学们,刚刚视频里都出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听到这些声音,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仔细聆听乐器声音。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听到乐器声音的直观感受。 创设轻松的音乐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已有认知,为后续课程内容做铺垫。
新授:古筝独奏《汉宫秋月》 介绍《汉宫秋月》的基本背景:乐曲原本是崇明派琵琶曲,有唤起对宫女同情、刻画宫女内心惆怅等不同主题说法。 播放古筝独奏《汉宫秋月》音频,同时展示动态乐谱,感受音乐整体氛围。并提问:“乐曲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乐曲表现的是怎样的情绪?” 鼓励学生分享初听感受。 结合谱例讲解音头、音腹、音尾概念,举例说明在《汉宫秋月》中它们的表现及所传达的情感,如音头力度强像沉重叹息,起音速度慢营造静谧氛围等。介绍古筝常用指法,如抹、托、挑等,展示指法动作并播放对应音效,让学生模仿感受。讲解古筝演奏常用符号,如刮奏、颤音、下滑音、上滑音等,播放音频片段让学生感受不同符号所表达的情感,如颤音代表孤独哀怨,下滑音表示失落无奈等。演奏符号(表情)合适的运用与表达:刮奏,情感的波动和爆发;颤音,代表着孤独与哀怨;下滑音,表示失落与无奈;上滑音,体现着期盼与挣扎。教师出示乐谱指导学生随音乐模唱旋律,体会滑音的作用。出示渐强和渐弱的符号,按要求哼唱。教师总结:“听到”与“聆听”的区别在于,“听到”是被动的,是因振动刺激听觉而产生的听觉反应,而“聆听”是指向明确地、主动选择性地听。每组推选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补充,强调古筝音色清脆明亮、富有颗粒感,更细腻刻画宫女情感;钢琴音域宽广、音色浑厚,能展现宏大历史感和复杂情感。 认真聆听老师对乐曲背景的介绍,了解相关知识。闭眼聆听古筝版《汉宫秋月》,沉浸在音乐中感受氛围。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初听感受。认真听讲,结合谱例理解音头、音腹、音尾概念,思考其在乐曲中的情感表达。模仿老师展示的古筝指法动作,感受不同指法的发声效果。仔细聆听常用符号音效,体会其表达的情感,如听到颤音能联想到宫女的孤独。学生分组讨论,《汉宫秋月》演奏符号(表情)合适的运用与表达。7.学生随音乐模唱旋律,体会滑音的作用。加入渐强与渐弱。8. 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听到”与“聆听”的区别。9.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认真倾听其他小组观点和老师总结。认真聆听钢琴版《汉宫秋月》,对比与古筝版的差异。 1. 让学生了解乐曲背景,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2. 引导学生专注聆听,培养音乐感知能力。 通过分享感受,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3.深入讲解音乐要素,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4.亲身体验指法,增强对古筝演奏的感性认识。5.感受演奏符号情感,丰富音乐情感体验。6.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体会滑音作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强化知识理解。9.对比不同版本,加深对乐器音色和表现力的理解。
新授:管子《胡笳十八拍》 展示管子实物或图片,介绍管子(筚篥)是中国传统双簧管乐器,讲解其音色特点(响亮、清脆、个性强、音量大、模仿和表现力强)及应用场景(地方戏曲、民间管乐合奏、寺院音乐等),播放管子演奏音频片段,让学生感受其音色。播放乐曲视频,介绍《胡笳十八拍》的创作背景,讲述东汉才女蔡文姬被匈奴掳走又被曹操赎回的故事,说明她将自身经历融入乐曲,乐曲分十八个段落,饱含深厚情感。播放《胡笳十八拍》音频,引导学生注意旋律特点,讲解该曲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调式体系,羽调式所带有的哀怨、忧伤色彩与蔡文姬心境的契合。讲解《胡笳十八拍》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追求。4.音色对比:教师播放单簧管和管子演奏的《胡笳十八拍》出示表格。 1. 认真观察管子实物或图片,聆听老师对管子的介绍,感受其音色特点。2.认真聆听蔡文姬的故事和乐曲创作背景,了解乐曲的情感来源。3.聆听《胡笳十八拍》音频,感受旋律特点,积极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和感受,理解调式与情感的关系和《胡笳十八拍》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4.学生通过欣赏对两种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情感表达进行分析对比。 1. 让学生认识管子,丰富乐器知识储备。了解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情感。引导学生关注旋律特点,提升音乐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感知力。 强化学生对乐曲文化内涵的理解,提升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对乐器音色描述的准确性。
课堂小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汉宫秋月》中古筝的演奏特点、音头音腹音尾及不同版本差异,《胡笳十八拍》中管子的音色、乐曲创作背景、旋律特点和文化内涵。2. 强调聆听音乐作品时感受细微变化和体会音乐韵味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欣赏这两首乐曲,加深理解。 1. 跟随老师的引导,回顾本节课知识点,巩固所学内容。2. 认真聆听老师总结,明确课后任务,课后积极欣赏相关乐曲。 1.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2. 培养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习惯,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板书 感受声音的每个瞬间(第一课时)├─ 1. 古筝独奏《汉宫秋月》│ ├─ ◆ 背景与情感│ │ ├─ 汉代宫廷乐舞遗韵 │ └─ 秋夜寂寥的意境表达│ ├─ ◆ 音韵解析│ │ ├─ 音头:挑弦起音技法│ │ ├─ 音腹:揉吟颤滑的绵延│ │ └─ 音尾:渐弱收音处理│ └─ ◆ 版本对比│ ├─ 古筝版:颗粒性线性旋律│ └─ 钢琴版:和声织体重构└─ 2. 管子《胡笳十八拍》 ├─ ◆ 乐器认知 │ ├─ 历史:古代簧管乐器 │ └─ 形制:竹制八孔/芦苇哨片 ├─ ◆ 创作溯源 │ ├─ 蔡文姬归汉故事 │ └─ 唐代教坊曲遗存 ├─ ◆ 音乐特征 │ ├─ 五声音阶架构 │ └─ 羽调式悲怆色 └─ ◆ 文化价值 ├─ 胡汉音乐融合见证 └─ 古代叙事音乐典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