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纲要下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纲要下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5 16:5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教材分析】《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课内容上承《中古时期的世界》和《走向整体的世界》两个单元,下接《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本课包含四个子目: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与启蒙运动。教材内容所涉及的史事众多、并且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但是四个子目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在思想解放的领域,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人们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而封建思想的束缚首先体现为宗教和教廷对人们的束缚,人们从反对神学世界观开始,展现个人的合理诉求,这就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只实现了少数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不具备普遍性,因而仅仅只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宗教改革是受教廷压迫的广大普通民众反对封建束缚的社会斗争和思想斗争,因而具备思想解放和社会革命的双重色彩;这两场思想解放斗争共同的思想内核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崇尚人的经验与理性,从而推动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从传统经验科学走向近代科学,于是科学革命兴起,理性主义获得发展;当人们将理性的思维运用到人类社会,启蒙运动就诞生了,启蒙运动从此前遮遮掩掩的反封建走向旗帜鲜明的反封建,在理性阳光的指引下反对教权主义和专制主义,从而推动了人文思想的升华和思想解放的完成。从横向来说,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进程与同时期经济发展历程结合起来,展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经济发展情况的同时理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萌发的原因;从纵向而言,理解中古时期的古典文明的存在与传承,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发生的思想前提,把握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启蒙运动之间的内在发展逻辑,理解启蒙运动是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影响之下应运而生,还要在此基础上理解启蒙思想与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即启蒙思想家构建的“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初步认识到“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教学立意】本课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为指导,聚焦核心问题即“思想解放”,凝练教学立意,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与启蒙运动之间的逻辑关系为线索,整体探究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之间的交互效应。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注重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并且会创设一定的情境,如讲到宗教改革时,会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带领学生通过四位不同身份的视角,了解马丁路德揭开宗教改革序幕的人心所向。深入学习历史知识,感悟历史情感,以期达到突出本课主线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本课内容。学生情况分析从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在初中时已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但多是机械记忆,对14-18世纪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逻辑认识较为模糊。此外,本课时间跨度大、概念多、术语多、内容多,导致学生理解课本内容较为困难,但是,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能够从冗杂的课本知识中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问题,但是缺乏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所以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以推进学生完成本课学习任务,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了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的概况:发生的时间、地区、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张等。(时空观念)在时空推进中,能够构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与启蒙运动之间的互相关联,认识到启蒙运动是应运而生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能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把握启蒙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解启蒙运动构建理性主义的王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史料实证)明确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精彩,文明只有交流互鉴才能推动世界进步。(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兴起的背景及意义,掌握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教学难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和启蒙运动的内在联系,及启蒙运动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觉醒:打破神学的束缚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升华:树立理性权威启蒙运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视频导入,带给学生震撼的感官。【呈现视频】【教师讲述】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看完视频的感受,那就是震撼!视频展示的是14-18世纪的大变革时代,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观看视频,结合教师的提问,思考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感受社会变化,理解人的觉醒。
觉醒:打破神学的枷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 【呈现材料】图1:中世纪《圣母子》图2:中世纪《圣母子》图3:雕塑《安东尼·奥索》问题1: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师过渡】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人表情的麻木与僵硬。恩格斯曾说过:“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然而此时的社会环境与人们的需求已然不同,要走出中世纪,首先要打破宗教神学的层层束缚,接下来来探究文艺复兴的背景。【呈现材料】材料一: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这首先是由于那里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那里的新兴资产阶级——大商人、企业主、银行家……他们要求物质享受和优美的艺术欣赏,这就需要为他们服务的教师,医生,建筑师,艺术家等为他们的现实生活增添乐趣。这客观上需要促使一种不同于封建文化的新文化产生并且发展起来。 ——李纯武《简明世界通史》图4:1494年的意大利图5:彼得·博鲁盖尔《死神的胜利》材料二:欧洲人对这场死亡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它促使人们对于基督所讲的爱心,对于瘟疫的发生,对于自身既定的存在方式进行了思索……另一方面,人们从黑死病死亡体验的高度,对生之价值做了重新的肯定。——沈之兴、张幼香《西方文化史》【教师讲述】(1)经济原因/根本原因: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2)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的壮大。(3)思想:天主教神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4)人才条件: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5)文化基础: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6)社会原因:对宗教信仰的反思和怀疑。【呈现图片】图6:米开朗琪罗《大卫》图7:拉斐尔《西斯廷圣母》图8:拉斐尔《圣母子》问题2:从图片中感受到了什么?根据图片和教师的讲解归纳人文主义的定义。【教师讲述】图片分别是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和《圣母子》,从《大卫》中可以看出男性的壮硕帅气,大卫体型匀称,展现了男性的线条美,拉斐尔的两幅作品中温柔且充满母性光辉的圣母怀抱着稚嫩的幼童,整幅画都闪烁着幸福的光辉,体现了人性的真实与美好。所以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教师活动】用表格归纳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为学生梳理文艺复兴的主要人物、成就及思想特色。并且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讲解文艺复兴的影响。【教师过渡】文艺复兴的消极影响之一有:在少数知识分子之间传播,普通平民未能参与,那么问题3:如何让多数的平民也参与思想解放呢?【教师讲述】回顾基督教的发展历史,从政治、经济、生活和思想几个方面讲解天主教会势力强大的体现,然而随着天主教会势力的不断强大,其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阶层的不满。广大劳动群众看到教会获得的大量财富不是用于宗教目的,而是被教皇和教士用于追逐尘世的享乐,因而感到无比愤怒,尤其是在教皇出卖赎罪券后(把钱投入银箱里购买赎罪券,当钱落入箱底丁零响着的时候,已故亲人的灵魂马上就飞升天堂了。),人们更是怨声盈路。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勇敢的人站了出来,他说:“当钱投入钱柜丁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这个人就是马丁路德。【呈现材料】材料三:36.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自己是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赦罪或全部免罚。55.教皇的意思必然是:如果为庆祝颁发赎罪券这件最小的事,要鸣一个钟,举行简单的游行和仪式,那么为宣讲福音这件最大的事,就应鸣一百个钟,举行一百个的游行和仪式。86.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材料四:基督教的贵族应该起来反对教皇……要求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俗世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俗世当局处理。——马丁· 路德《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阅读材料中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和《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原文,归纳马丁路德的主张、分析宗教改革的性质。【教师讲述】主张;因信称义,人人平等;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洁教会;建立民族教会。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运动。【创设情境】问题4:假如你身处16世纪的欧洲,是德意志的教皇/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各国君主,当你通过某种方式知道马丁·路德的主张后,你会支持路德还是继续支持罗马教会,为什么 【教师讲述】教皇:发行赎罪券,继续敛财,满足个人私欲。(支持罗马教会)农民阶级:不用买赎罪券,交什一税,大大减轻负担。(支持路德)资产阶级:简化宗教仪式,符合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要求。(支持路德)各国君主:建立民族教会,教随国定,世俗权力高于教权。(支持路德)宗教改革是人心所向!【教师过渡】人们的思想一步步从宗教神学中挣脱出来,对自然界不断探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于是造就了科学革命。【呈现材料】【教师讲述】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把上帝从无生命的领域驱逐出去;达尔文的进化论把上帝从有生命的领域驱逐出去。所以近代科学的影响:①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②科学革命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问题5:科技进步给思想界带来什么影响?【呈现材料】材料五:牛顿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发现主宰世界的自然法则。启蒙思想家们相信,他们也可以发现主宰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摘自杰克逊《世界历史》 1.自主学习课本并根据地图和材料分析思考文艺复兴的背景;通过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图片,分析对比思考何为人文主义。2.根据教师创设的情景,思考假如你是16世纪德意志的教皇/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各国君主会支持路德还是继续支持罗马教会 并解释原因。3.根据科技革命的成果和近代科学的性质,考虑科技进步给思想界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14-18世纪大变革时代必备的基础知识。通过对地图、图片和史料的分析和理解,提升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明确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培养家国情怀。
升华:树立理性权威启蒙运动 【教师过渡】如果人们用理性的态度看待自然会推动科学的诞生,那么人们用理性看待人类社会就会推动启蒙运动的兴起,于是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影响之下应运而生。【教师讲述】“启蒙”一词,法文原意为光明、智慧。启蒙运动就是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照亮人们精神世界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是理性主义。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理性主义。【呈现材料】材料六: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自由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 ——伏尔泰材料七: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来源,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便是国家权力的主人……当掌权者违背公意侵害主权者的权利……主权者有权采取包括革命在内的各种方式推翻政府。 ——卢梭材料八: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孟德斯鸠问题6:思考启蒙思想家们希望构建怎样的“理性王国”?【教师讲述】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伏尔泰: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倡导“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的蓝图:【呈现材料】材料九: 启蒙运动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主编《西方文化史》图17:世界地图问题7:启蒙思想的影响有哪些?【教师讲述】①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②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③启蒙思想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阅读教师呈现的材料,提取概括启蒙思想家们的启蒙思想,并思考启蒙思想家们希望构建怎样的“理性王国”?根据教师展示的材料和地图,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1.除了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外,培养学生史料解读、提取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2.明了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精彩,文明只有交流互鉴才能推动世界进步,培养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呈现材料】【教师讲述】理论逻辑: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发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武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勾画了理想蓝图。 跟随教师步伐进行本节课的知识梳理和总结。 总结、复习和巩固课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培养和历史框架的构建,形成整体的历史体系。
教学反思
本课时间跨度大、概念多、内容多,且知识点比较零散,需要纵观全文抓住核心要素,对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本课虽按照子目顺序按部就班进行剖析,但将四个子目归纳为两大板块:一、觉醒:打破神学的枷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二、升华:树立理性权威:启蒙运动。并以课程标准为基准,设计提出多个问题,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四个子目环环相扣,在学生掌握必要知识点的前提下,进行逻辑思维的培养和历史框架的构建,形成整体的历史体系,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足之处是由于本课内容十分丰富、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在基础知识层面我做了很大的舍弃,比如宗教改革的背景、影响,以及启蒙思想家洛克、康德、亚当·斯密、休谟等人的主张,人文主义大师们捍卫真理的精神等内容,课前需要学生对本课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