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5 19:4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法”是指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从单元上看,工业革命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对立阶级,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一步暴露,两大阶级的矛盾激化,为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奠定基础。从教材上看,本课上承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和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下启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条件,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国家向世界扩张提供了条件,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本课内容划分为三个子目:“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三个子目遵循历史发展的线索和时空观念,逻辑关系较强,内容结构清晰。第一子目“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讲述了工业革命为何首先在英国发生。第二子目“工业革命的进程”介绍了两次工业革命的经过以及主要成就,突出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关系及特点。第三子目“工业革命的影响”概括性地介绍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全方面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突出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深远意义。(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善于发现问题,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是对于史料研读和历史解释的能力较为薄弱,历史思维尚未成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较为粗浅。通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对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史实之间联系的认识较为不足,缺乏对世界历史的宏观把握,对于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较为表层。本课的重心应放在引导学生在历史时空的框架下把握历史事件和现象,将两次工业革命加以对比和分析,并且联系社会现实,思考工业革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教师要运用生动的史料和图片来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正确的史观和时空观。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分析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了解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变化,辩证看待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以及历史地图,认识两次工业革命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的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从而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也给亚非拉地区带来负面影响,是近代英国敲开中国国门的原因。引导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从民族的角度去思考工业革命的利弊。 (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理解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历史条件,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二)教学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史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的过程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英国人阿克莱特的创业经历引入新课 以英国人阿克莱特作为切入口,点明本课线索,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明确工业革命的概念,通过时间轴的形式展示两次工业革命的起始时间和代表性成就,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设置任务(一)——思考阿克莱特创办工厂要考虑的因素,构建历史情境,引出工业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结合文字材料、图片、流程图等各种史料,联系课内外知识,提取材料信息,引导学生总结出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思考阿克莱特建立工厂,首先要考虑哪些因素?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 结合材料和教材,提取信息,培养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史论结合的历史素养。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设置任务二——阿克莱特首先会选择哪一行业,引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纺织领域。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成就。纺织行业交通工具结合课本,阐释两次工业革命的联系,引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教材和课件,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成就。动力交通新兴产业旧产业部门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小组讨论,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点技术来源发展时序主要能源动力发明重点产业 思考阿克莱特创办工厂首先会选择哪一行业?为什么?阅读教材,归纳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成就。阅读教材,梳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成就。小组讨论,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培养学生思考和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解读史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设置任务四——思考工业革命的影响。展示各种史料,使学生独立思考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认识得到了升华。2.带领学生复习旧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深入理解工业革命对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的意义,为之后学习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3.横向对比工业革命时期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情况,提高学生时空观念,同时让学生感知到,开放和科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结合材料,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复习旧知回忆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内容,中国在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如何。 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本课的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结构。
教学反思
本课借助阿克莱特的创业经历设置历史情境,布置了四项任务,引导学生从阿克莱特的创业过程中探究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进程、成就以及影响。做好小切口深分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本课多处运用史料、地图、时间轴、表格等多元化的展示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1、在材料的使用方面,存在史料过多的问题,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所以要精选材料,详略得当。2、情境创设的细节有待反思,可以将其与工业革命融入的更加完美。3、在工业革命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对比,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这部分讲授较少,可以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可阐释得更加深入,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