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历史人物主线教学”是将“主线教学”与“历史人物教学”相结合,丁婷老师认为,“在将教学内容和历史人物的经历完美结合时,要有选择地进行结合,选择人物相关时间节点来突出教学重难点。”一般来说,其主要集中于人物选择、精选史料和情境教学,以引导学生深入历史情境,感受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本课通过欧仁鲍迪埃这一历史人物为切入点,通过“什么样的时代造就了欧文”、“这个时代会有什么思想影响工人”、“他为理想做了什么”三个问题连成问题链,引入本课的三个子目,探究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内容,与影响下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在学习后达到:识记层面: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背景,核心内容及世界影响。理解层面:要求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应用层面:要求学生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等的历史智慧与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敢于追梦,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作为单元最后一课,主要叙述了工业革命后的时代背景催生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其上承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下启六、七单元的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与国际秩序的变化。本课内容与前后课关系密切,在世界史课本占有重要地位。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三个子目遵循历史思维,围绕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世界意义展开论述,介绍必要的历史知识,并加以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已知学生已在初中九年级上册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基本了解部分时代背景与《共产党宣言》内容。同时在政治课程学习中对唯物史观有一定接触。因此,高中阶段教学应侧重于引导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及其深远的世界性影响。为此,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深入理解,提升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素养。此外,高中学生经历过初中学业水平检测。具备有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与时空观念,能够在教师指导下正确分析文字、图片史料。未知鉴于初高中学习重点不同,学生仅注重于部分时代背景和《共产党宣言》内容等基本史实,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及其深远的世界性影响理解较弱;同时,历史解释素养较弱。想知高中学生年龄约为15—16岁,这一阶段学生学习思维活跃,探究意识旺盛,同时在思维上已经从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因此教学应根据学生特点,调动积极因素,设置多个递进引导问题,鼓励学生回答分享。例如通过欧仁鲍迪埃作为这一历史人物作为主线,设置问题进行教学。能知通过学生初中活动课曾接触过的《国际歌》词作者这一历史人物为线索,创设一定氛围的历史学习情境,在教师讲授下,使得学生能够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和世界意义达成较为系统的,逻辑性的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加深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必然性与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的理解,培养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重要意义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能通过史料,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认识特定的时代,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强化史料实证能力。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必然结果(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通过研读马恩原著节选史料,了解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培养史料阅读与历史解释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够感悟马克思的历史智慧与创新精神,通过讲话理解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的原因,深入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特点理解,引导学生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性意义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漫画、绘画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 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材料呈现】【教师讲授】教师展示PPT内容,简要介绍欧仁鲍迪埃的主要事迹。之后追问:“什么样的时代造就了欧仁”、“这个时代会有什么思想影响·”、“他为理想做了什么”。通过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跟随欧仁鲍迪埃这一历史人物进行本课学习。 学生结合所学,思考,带着问题进步本课学习。 以欧仁鲍迪埃历史人物为线索导入,将学生代入历史情境,启发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 【教师引导】欧仁鲍迪埃出身贫寒,曾当过童工、技工,那作为工人的欧文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或者说,和欧仁一样的大量工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呢?【材料呈现】材料一:英国在19世纪的100年中,GDP增长了约4倍。—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人文灾难及其解决》材料二:1825年在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大约每隔10年左右就爆发一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给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现代史编》【教师讲授】是的。这一时期,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迅速进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同时,经济危机频发,资本主义弊端进一步暴露。这是一个发展与潜藏危机的时代。【教师引导】那在这样的时代,各阶层的生活是如何的吗?请同学们随机选择自己的身份,在小组内进行扮演和回答,我们请一个小组派代表来分享你们的成员身份及回答。【材料呈现】材料三:妇女每天要工作18小时,儿童九岁起就开始劳动,每天工作12到14小时。在1818年至1827年间,一家呢绒纺织厂中,死亡的成年工人和青工为92人,其中至少52人死于肺结核。—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材料四:维多利亚女皇每天的收入是164镑17先令60便士,她的丈夫亚尔伯特亲王的收入是104镑20先令,而千百万工人每天的?收入只有两三个便士。(1英镑=12先令=240便士)。—英国宪章运动《第二次请愿书》【教师讲授】待不同同学回答后进行总结。对于广大工人来说,生活劳动环境恶劣,苦难深重,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而上层阶级,则生活优渥,享受工业发展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在这样尖锐的阶级矛盾下,这无疑是个发展却分化的时代。【教师引导】那么,处于这样的环境下,欧仁会反抗吗?工人们会反抗吗?【材料呈现】【教师讲授】答案显然是肯定的。简要介绍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并说明欧仁曾参与过法国六月革命。这是一个不公之下,一个无产阶级斗争的时代。【教师引导】虽然三大工人运动等都以失败告终,但无产阶级并不会放弃。那么,其他阶层会因为时代的弊病而思考吗?他们的思考会为无产阶级的斗争带来指导吗?【材料呈现】【教师讲授】介绍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说明其未能改变社会。追问:为什么这些设想无法实现?【教师讲授】学生思考作答后进行总结,指出这一思想虽然影响了欧仁等一批工人,但其寄希望于上层自愿和平改造社会,忽视无产阶级力量又反对暴力革命,最终只能是空想。欧文的新和谐公社最终破产,圣西门失望中选择自杀(未遂)......这是个探索理想社会的时代,但时代仍在等待。【材料呈现】【教师讲授】也就是这一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了他们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教师进行介绍。【教师总结】教师从经济根源、阶级基础、理论基础、主观条件四方面因素总结马克思主义诞生背景。引用狄更斯《双城记》阐述这个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造就了欧仁,也催生了马克思主义。 学生阅读史料,结合上一节课所学回答问题。学生合作探究,选择身份,代入历史情境,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聆听教师讲授,思考三大工人运动失败原因。阅读主张,结合材料,思考为什么空想社会主义无法实现。跟随老师梳理时间事件线。学生总结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 学生能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史料,回答问题,得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根源。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学生思考身份,分析史料,认识到此时工人阶级生活困苦,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培育史料实证素养。认识到工人运动急需思想指导。学生能够准确提炼信息,回答问题,得出空想社会主义寄希望于上层自愿和平改造社会,忽视无产阶级力量又反对暴力革命的局限性。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简要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能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培养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师引导】那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又将影响什么呢?【材料呈现】材料五: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材料六: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材料七: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材料八:共产党人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教师讲授】介绍科学社会主义与剩余价值理论。并针对马克思主义内容进行总结。【教师过渡】1865年,欧仁加入了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主要建立者的第一国际。第一国际的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而马克思主义(说明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其亦将继续发展。【材料呈现】 学生阅读材料(文字和漫画),提取有效信息,学习《共产党宣言》核心内容与剩余价值理论。回顾初中所学,跟随教师总结回顾马克思主义内容。思考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什么?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同时为第三子目学习做铺垫。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教师过渡】加入第一国际的欧仁仍在继续奋斗,而法国也在酝酿着一场风暴。【教师讲授】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而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法国战败,第二帝国垮台后新任政府未能缓和社会矛盾,反倒与普鲁士和谈且镇压市民力量。于是,1871年3月,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3月28日,起义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欧仁积极参与了此次起义,在之后被选为公社委员。这里我们特别要说明一点,虽然第一国际一些成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说欧仁),但公社并非马克思主义指导,老师会在后面的部分进行解释。【教师讲授】介绍工人政权的巴黎公社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教师过渡】作为“最热情的公社委员之一”的欧仁积极参与,为之奋斗的巴黎公社成功了吗?【教师讲授】公社很快就受到了法国资产阶级和普鲁士的联合绞杀,欧仁和公社成员们虽然努力保卫公社,但仍未能挽救公社。追问:这里,老师想问大家,公社为什么会失败呢?学生思考回答后进行讲述。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此时,法国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期,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时机并不成熟。事实上,马克思并不认为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是一个好时机,而此时马克思主义也仍在继续发展;此外,公社也犯下了很多诸如未能控制银行等错误。但巴黎公社仍是一次宝贵的经验。作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而公社的精神亦将永垂青史。 简要了解巴黎公社背景。梳理,掌握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认识巴黎公社的诞生有一定偶然性,认识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理解巴黎公社的重要影响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
课外 【教师引导】同样是在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欧仁创作了《国际歌》的歌词。1888年,皮埃尔·狄盖特为其谱曲,之后,《国际歌》传唱日广。而同样,马克思主义也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作为指导思想深刻影响着无产阶级。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20年代,瞿秋白将《国际歌》翻译成中文呢,“英特耐雄耐尔”也开始在中国开始传唱。跨越百年,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和《国际歌》仍长盛不衰呢?【教师讲授】“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人民会回答这一问题。为了人的解放、自由平等、全面发展,建立人民的理想国会是欧仁鲍迪埃、马克思恩格斯的和我们共同的追求。 倾听教师讲述,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感受唯物史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认同伟大理想。 涵养家国情怀,能够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学习并做到紧紧跟随马克思主义,跟随党,投身服务于人民的事业。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以欧仁鲍迪埃为主线进行教学。欧仁鲍迪埃(1816-1887),法国革命家、法国工人诗人,巴黎公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国际歌》的词作者。选择鲍迪埃作为切入点进行本课教学是因为一初中历史课本九上第22课为《国际歌》活动课,学生对该人物有所耳闻;二是其经历恰好可以解释本课内容。先后作为童工、工人的鲍迪埃是工业革命后时代困境下可以被随意利用的“木炭”;但随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为工人运动指明方向,“火星”便将不可阻挡,而欧仁也在1865年加入第一国际;他亦是巴黎公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亲历了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选择“燃烧”去实现理想,公社失败后他所作词的《国际歌》亦伴随马克思主义一起传播,向旧世界“燃烧”。因此,这一人物主线教学一方面可以有效复原历史语境,促进学生以时人的角度去理解历史,思考历史,对历史事件做出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另一方面希望学生进一步走进欧仁鲍迪埃、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先辈,培养家国情怀。然而,设计实操时,发现多数同学对欧仁鲍迪埃极为陌生,而每一子目再次介绍该人物有关事迹导致略有割裂,且一定程度影响了PPT美观。同时,本课自第二子目起史料为马恩文集原文摘录,恐导致学生思路偏移,有政治课之感。此外,虽然第一国际巴黎支部参与了巴黎公社,但公社并未受到马克思主义指导,因此需要向学生进行解释说明,这可能会牵扯到到蒲鲁东主义等的额外引入,为教学造成不便。我会在日后根据实际需要与前辈建议继续修改,恳请指正!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