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一、授课基本信息
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授课时长 40分钟 授课类型 新课
二、教学立意
本课设计以“唱响国际歌”为主题,以《国际歌》中的歌词作为线索贯穿全课,对应教材中的三个子目,本课设计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二、“要为真理而斗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团结起来到明天”——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 设计依据:联系初中教材,九年级上册第22课的活动课为“唱响《国际歌》”,本课借鉴初中教材中的活动课目作为课程主题,创设关于《国际歌》的历史情境,有利于使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与《国际歌》的创作背景相联系,在感悟《国际歌》歌词内涵的同时深化学生对于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弊病、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内涵及其深远的世界影响的理解,增强学生对于本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三、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四、教材分析
1.宏观上: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11课。本课与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和第四单元紧密相连,正是在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的大背景下,工业无产阶级的力量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阶级基础。与此同时,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消极影响也促使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来解决社会问题,无产阶级革命进入了新阶段。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为第六单元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与第七单元十月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全书中具有重要地位,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对于学生认识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微观上:本课从总体上讲述了马克思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理论到付诸实践的历史,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本课包括三个子目“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递进关系,围绕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世界意义展开论述。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社会发展历程的了解,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帮助当代青年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观念,增强家国情怀。
四、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本课中的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等知识已经有了初步学习,但是初中课程更注重史实的表述,学生的认识多在表象,缺乏对于该时代背景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内在联系;同时对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未进行系统的学习,对其理解并不透彻。 2.能力基础:从学习能力上来看,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经过高中一学期的历史课程学习,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概括的能力也有所提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能通过教师的引导深入理解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间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等重点知识。但与此同时,本班学生的历史基础较弱,对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力不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状态,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深入理解本课知识。
五、教学目标
1.分析图片与史料,了解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间的关系,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通过对《共产党宣言》节选材料的阅读与分析,归纳《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并联系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的三个组成部分,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图片、地图与史料的解读与分析,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发展性,梳理第一国际、巴黎公社、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世界意义,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信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难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探究教学法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国际歌》选段并出示歌词,引导学生迅速进入上课状态,思考《国际歌》的歌词内涵与创作背景。 跟随课前歌曲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认真聆听《国际歌》选段,思考其歌词内涵与创作背景。 以学生熟悉的歌曲导入课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国际歌》体现出的时代特征,为本课内容的展开做铺垫。
新课讲授 一、“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1.出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对于工业革命后社会状况的描述,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中学习到的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并思考还会出现哪些社会问题。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有着各种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 2.以《双城记》选段的最后三句话作为线索,引导学生分析相关史料与图片,创设历史情境,以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后出现的严重的社会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出现的重要原因。 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周期性经济危机 分析史料得出结论:贫富分化严重 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工人生活悲惨 3.通过图片与史实的展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为了解决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可以采取哪些方案。由此引出接下来三个方案的讲解——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1)工人运动 出示工人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工人运动的特点与失败原因,使学生理解工人运动进步意义的同时也认识到其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所以工人运动并未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人人劳动没有失业,应该由学者和实业家来管理社会。 傅里叶:阶级调和与合作,按照兴趣从事工作,平均分配或按劳分配。 欧文:创立这种制度可以用说服的方法,使政府相信建立这一制度的原则完全是真理。 解读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指导工人运动、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因——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身上,嗅不到一点空想家的气味……常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马克思老爹”。 ——弗·列斯纳《一个工人对马克思的回忆》 解读相关材料,以时间轴的方式分别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路径以及二人的交汇,突出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实践的重视,使学生认识到与实践相结合的真理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 引导学生关注《共产党宣言》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从而引出第二子目的学习。 进行本子目的知识小结,梳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阅读《双城记》片段,回顾上节课知识,积极回答问题。 跟随教师思路分析史料,思考材料体现出的社会问题,归纳总结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认真观看教师出示的图片与史料,紧跟教师思路,充分认识工人运动与空想社会主义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认识其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间的关系,理解马克思主义能够真正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因。 4.结合课本,跟随教师思路梳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及时做好笔记。 重现上节课使用过的《双城记》作为材料,利于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更全面地认识到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 设置历史情境,增强课堂生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史料主动分析工业革命带来的时代弊端,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分别讲述三种解决方案,通过三种方案之间的递进与对比,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独特性,并进一步理解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构建史实之间联系的能力,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4.进行知识总结,形成本子目内容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厘清逻辑关系,方便学生记忆。
二、“要为真理而斗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出示《共产党宣言》第一版封面的图片与内容摘录,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共产党宣言》的内容,认识到《共产党宣言》对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作用。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级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 共产党人……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2.出示《新莱茵报》的图片与欧洲1848年革命的示意图,结合教材中的“历史纵横”,引导学生了解《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的革命探索,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 结合第一子目中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基础,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主要内容与历史意义,使学生能够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的理论探索。 3.对本子目的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厘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并以《全球通史》中的材料进行佐证,使学生初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从而引出下一子目的教学。 1.结合课本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材料,积极回答问题,思考其中分别体现的《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2.跟随教师认真观察图片,联系第一子目中学习的知识,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的过程。 3.认真记录笔记,厘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1.《共产党宣言》的内容理论性较强,故采用原文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概况,以学生概括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培育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以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为例,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全方面的丰富与发展,并结合第一子目所学内容,加强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诞生背景与意义的联系把握。 3.进行知识总结,帮助学生厘清逻辑关系,方便学生记忆。
三、“团结起来到明天”——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 出示《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选段,带领学生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2018年《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结合世界地理划分区域图与相关历史事件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并重点讲解西欧的“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革命。 简述“第一国际的历史,重点讲述巴黎公社革命。 (1)以逻辑链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巴黎公社的背景,通过对矛盾激化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巴黎公社革命的偶然性。 【教师提问】巴黎公社的爆发有什么特点? 设置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巴黎公社的措施,并分析其政权性质与经验,强调巴黎公社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抽取1-2名同学回答巴黎公社提供的经验。 【教师提问】巴黎公社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什么经验? 结合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归纳巴黎公社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的教训。 1872年的法国,全国平均每个企业雇佣工人只有2.9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远没有达到能够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世界史》 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因此它既不可能取得胜利,也不可能影响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 法国整个资产阶级、所有的地主、工厂主都联合起来反对公社,他们层层包围了半个巴黎(另一半被德军包围)。——列宁 在一个农民的国度中无产阶级革命的独唱,就会变成哀歌。“当凡尔赛在磨刀霍霍时,巴黎却沉浸在起义胜利的欢乐中,他们认为继续向凡尔赛进军是在挑起内战。”——马克思 银行是全部资本主义生活的神经,而公社不愿给人留下强盗小偷的印象,在斗争中途停下来,没有剥夺剥夺者(法兰西银行)。——恩格斯 4.对本子目的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厘清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从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两个方面概括总结。 1.认真研读材料,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 2.认真观察地图,调动初中知识基础与中国史的相关内容,思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 3.(1)跟随教师思路,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预设回答】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预设回答】①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进行暴力革命。②最主要的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③对国家进行民主化改造。 (3)认真阅读材料,跟随教师思路分析材料并做好笔记。 4.回顾总结本子目知识点,及时记录。 1.通过材料解读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培育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2.通过地图展示更加直观地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促使学生联系知识,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 3.通过材料分析与逻辑推导,以学生为主体,时刻关注学生状态,以学生讨论和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培育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4.进行知识总结,形成本子目内容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厘清逻辑关系,方便学生记忆。
结课 1.依据整节课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梳理回顾课堂知识,补充笔记。 2.再次播放《国际歌》,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深远影响。 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布置作业。 1.跟随教师思路思考回顾课程内容,及时补充笔记。 2.认真聆听《国际歌》,感悟马克思主义的深远影响。 3.认真完成作业。 1.进行知识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整节课的知识框架,强调重点知识的理解记忆。 2.照应导入部分的歌曲与思考,增强课堂完整性。通过歌曲与材料使学生领略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3.将教材课后的问题探究布置为作业,使学生在练习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世界意义的理解,呼应本课的重难点问题,提升学生分析史料、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板书设计
九、设计反思
1.设计亮点: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基于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分析,实施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合作探究、史料研读、歌曲赏析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突破教学重难点。 (2)以“国际歌”贯穿本课的设计,注重渗透和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落实,尤其突出家国情怀的渗透与涵养。 2.存在问题及对策: (1)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且部分内容会与政治课重合,加上学生理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不足,需要教师创设具体的历史情境,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的“历史味”。 (2)《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学说等理论的内容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解读,可以适当补充相关练习,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