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5 19:5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指导思想:以主题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历史情境的创设下,提出前置性任务,激励学生深入探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2.理论依据:大任务与新课标中提到的“围绕学生自主活动组织教学资源”有一定的关联,学生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任务的驱动;与此同时,学科核心素养指向是一种综合品质,大任务的出现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这一品质。
教学背景分析
(一)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1.课题:唯物史观视角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2.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处于《纲要》下第六单元,上承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下启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葡两国最早走上殖民扩张之路,荷兰、英国、法国继之而起,通过对殖民地无情的掠夺,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始积累。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行工业革命,逐渐向工业帝国迈进,在生产力发展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不断扩展殖民范围,最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起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他们之间扩张与争夺不断加剧,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演化为持续四年的世界大战,间接缔造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抗争此起彼伏,国际秩序悄然发生变化。这一单元包含两课内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本单元的第1课,它与本单元第2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存在因果关系。正如毛泽东所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与掠夺下,亚非拉等地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为国际秩序的演变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本课包括四个子目: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西方列强瓜分非洲以及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以时空为序,分别叙述亚非拉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和殖民影响。为了使教材内容结构化,笔者对本课内容进行整合,以时间为轴,将殖民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时期的殖民扩张,综合利用殖民扩张示意图,在掌握殖民过程的基础上,对比不同时期殖民扩张的特点,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殖民扩张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探究殖民扩张带来的影响。(二) 学生情况分析在知识层面,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深入地学习了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但对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历程和特点了解不多,更多的是将殖民扩张作为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背景简单把握,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尚未形成系统性认识;在心理层面,他们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对图片、漫画、视频等资料兴趣浓厚,一定程度上能够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理解殖民扩张的阶段性变化,但需要依托生动具体的历史情境,历史思维仍待提高。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表现之一,深刻体会生产力发展对国家、世界格局的巨大影响,理解创新生产力在国际竞争中重要意义。目标1:概述世界殖民体系建立的基本过程,归纳不同时期殖民扩张的特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目标2:通过对比早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时期的殖民扩张,阐释不同时期殖民扩张变化的原因,认识到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水平相适应。(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目标3:以拉美波托西银矿和印度第一条铁路为例,辩证分析殖民扩张带来的影响,认识到资本主义具有扩张性,理解中国创新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殖民体系建立的过程和阶段性特点教学难点不同时期殖民扩张呈现差异的原因;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对世界历史发展造成的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漫画、历史照片、历史地图、文字史料、视频资料(二)教学方法 任务导向、史料研习、情境创设
板书设计
第12课 唯物史观视角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早期殖民扩张(15C——17C)第一次工业革命(18C中叶——19C末)第二次工业革命(19C末——20C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两幅绘画作品引入新课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十八世纪秘鲁金银矿的作业场面 观察并解读绘画内容 以绘画展示早期殖民扩张的场景,初步感知殖民扩张状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务一:叙述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分析早期殖民扩张具有哪些特点? 出示17世纪上半叶西方列强殖民活动示意图:材料1:材料2:西班牙殖民者科泰斯在与印第安人进行一些战斗后,他就和阿兹特克为敌的印第安人部落达成协议,得到他们种种帮助,同时诱使阿兹特克皇帝接待他,乘这位皇帝不备之际,科背信弃义擒获了他,于是他轻而易举地征服了这个帝国……1531年,皮萨罗率军入侵印加帝国,当时他只有180人,大炮两门,马27匹……他们邀请了印加统治者并趁机抓住了手无寸铁的皇帝,当场屠杀了皇帝的许多随从,赢得了大量的赎金,而后杀死了皇帝并进入帝国大肆抢劫…….——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3:西葡两国政府为了维护宗主国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利益,对殖民地经济采取严厉的统治和垄断政策。在农业方面,他们禁止殖民地养蚕、种植葡萄、橄榄、亚麻等农作物,以保证宗主国的绸缎、葡萄酒、橄榄油和亚麻能在殖民地高价出售。他们还强迫种植能给殖民地带来暴力的农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可可等,限制粮食生产。——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结合初中所学及地图,概述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及史料,从主导者、殖民范围、殖民方式与管理方式概括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 以地图为依据,调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时空观念。通过教材阅读与辅助史料,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能够理解早期殖民扩张的血腥和残酷性,认识拉美长期落后与早期殖民扩张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落实史料实证。
任务二: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原因? 出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示意图与柏林“有效占领”漫画:出示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示意图和“英国殖民者在非洲的野心”漫画 设问1:观察“帝国主义瓜分非洲图”,图中国家的分界线有何特点?它反映了什么问题?设问2:解读漫画,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展示“英国东印度公司设在印度的鸦片仓库”和相关史料:他们首先把印度的棉纺织品排挤出欧洲,接着把印度的棉花运到英国各纺织工业城市进行加工,然后把制成品输入印度。1814到1835年,印度输入英国的棉布从125万匹跌到30多万匹;而同一时期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纺织品由不足100万码增加到5100万码以上。——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展示“美国大棒政策”绘画作品与相关史料: 1824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居住的英国商人已达3000人,约有100家英国商行在西属拉美开业,经办了拉美大部分的对外贸易……1850年以后,英国在拉美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例如建筑港口、铁路、开辟轮船航线、低价收购土地和利用廉价劳动力开发矿产等。英国资本先后控制了巴西的棉花,阿根廷的谷物和肉类贸易,墨西哥的银矿生产以及大多数国家的交通、铁路和港口等企业。1870年,英国在拉美各国投资金额达到8500万英镑,成为拉美的主要投资国和债权国。——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出示学者研究性史料:商业资本主义时期推行的殖民政策,主要是政治上的移植性和经济上的重商主义。由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最大的殖民帝国经济水平还相当落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各国凭借科学技术和机械化大生产的优势,以炮舰开路,强制实行不平等贸易,使更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自己的廉价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使之以经济附庸身份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19世纪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西方列强为了追逐垄断性高额利润,把“过利资本”输出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以实现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命脉和内政外交的控制。——摘自张红菊:《殖民主义与全球化》设问:结合材料,完成以下表格填写。据此你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对比早期殖民扩张示意图,从范围和参加国两个角度总结变化。结合漫画,聚焦非洲沦为殖民地的现状。解读地图和漫画,回答设问。阅读第三组和第四组材料,归纳殖民方式的变化。分析两次工业革命期间殖民扩张方式变化的原因;完成表格填写,并得出一个历史结论。 通过对比,掌握工业革命时期殖民扩张的范围逐渐扩大,亚非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通过漫画帮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非洲被瓜分殆尽的历史事实,从而引发学生对非洲前世今生的兴趣。以地图贯通非洲古今,通过平直的分界线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列强追逐利润,无视人权的霸道行为。初步感知殖民扩张对非洲产生的历史性影响;通过解读漫画,认识到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果应用于殖民扩张,一定程度上改变殖民扩张的方式,落实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创设历史情境,还原历史现场,帮助学生从时代背景的角度理解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的概念,培养历史思维,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资本主义扩张的隐蔽性。使学生从唯物史观角度思考问题,锻炼学生自我总结和归纳能力。将学生整理的表格为史料,使学生有意识的构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使其具备长时段的发展性眼光,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
任务三: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带来了哪些影响? 1.播放新华社探访波托西银矿的视频及文字史料:设问:视频中涉及哪几种史料?如何看待不同史料的史料价值?材料:波托西用白银盖起庙宇和宫殿、修道院和赌场。白银成为悲痛和喜庆的诱因,导致鲜血和美酒喷涌;白银燃起贪婪之心,放纵挥霍和冒险。在殖民征服和掠夺中,剑与十字架并驾齐驱。为了掠夺美洲的白银,军事首领和苦行者、格斗的骑士和传道士、士兵和僧侣都相聚在波托西。富饶山丘的宝藏变成银锭和银块,有力地哺育了欧洲的发展。——【乌拉圭】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2.展示“英国在印度修建的第一条铁路通车照片(1853年)”和相关史料:材料:英国人修建铁路和兴修水利,为印度现代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英国在印度开办了近代教育,推行英语教育,英语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度禁止社会恶俗,立法制止杀婴儿祭拜恒河河神的风俗和寡妇殉夫火葬风俗,废除残存的奴隶制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材料:……19世纪80年代,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资本主义发展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英】霍布斯鲍姆:《帝国的时代:1875——1914》 观看视频,回答设问。综合利用文字史料和视频资料,多角度阐述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带来的影响。 利用新闻报道,使学生树立史料意识,激发学生探究拉美历史的兴趣,培养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印度和拉美发展的现状,使学生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贯彻唯物史观。
课堂小结 时代之思:亚非拉该何去何从?一位意大利爱国者这样说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其实,这种矛盾的二律背反心理不只是拿破仑帝国染指地区的人所独有,亚非拉国家也大都有这样一个心路历程。——摘自网载学术论文 根据材料和本课所学,自由阐述。 利用开放性问题,使学生理解亚非拉美的矛盾心理与殖民扩张的关系,从而联系实际延伸思考国际关系的未来发展之道。
教学反思
创新之处:将教材内容以时间为轴进行整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史料和文本价值,辅之以学者研究成果、视频、漫画,使琐碎的殖民扩张内容更加系统化;将唯物史观的具体观点与殖民扩张的过程、相关概念的理解紧密相连,落实学生的的核心素养。以大任务为驱动,秉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设计问题链,层层深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存在的不足:1.偏向于宏观殖民扩张的阶段性特征,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微观上列强对某一地区的具体殖民状况;2.史料多是二手史料,以学者研究为主,缺乏一手史料的引进。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亚非拉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欧洲:资本积累,促进社会转型;埋下争夺冲突
殖民地:深重灾难;现代化发展
世界格局:世界联系加强;东方从属于西方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