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复习学案
一、文化常识
1、《兰亭集序》选自《_________》,王羲之,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琅玡临沂(现山东省临沂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_______家,有“_________”之称,世称“_______”。
2、《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3、天干地支纪年法。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mǎo)、辰、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亥。
十二地支又与十二生肖对应: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4、兰亭修禊:修禊(xiū xì),源于周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的一种古老习俗,即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一天,(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叫做“修褉”。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借以除灾去邪,古俗称之为:“祓(fú)禊”。后文人饮酒赋诗的集会,也称为修禊。春日踏青有“春禊”,秋日秋高气爽,文人怎能辜负这大好时光,自然会有“秋禊”,时间一般是在农历七月十四。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修禊当数兰亭修禊和红桥修禊。王羲之《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褉事也。”
二、情景式名句默写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候宜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
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来饮酒赋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的乐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
中有一句相似的 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①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到人们各有自己的情趣取向:“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活中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
时光的流逝,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也会令人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8、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 ( http: / / www.21cnjy.com )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长,辩赡 赡:丰富
B 我书比种繇,当抗行 抗:抵挡。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冠:位居第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 意甚悦,固求市之 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
C. 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低头共耳语:“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D.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吾尝终日而思矣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
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4.给下列文言断句(材料外)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材料+课文)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译文:
(2)“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译文:
(3)(课文)
①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文:
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
⑤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