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六 说明文阅读 课件(共91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六 说明文阅读 课件(共91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5 19:37:06

文档简介

考点一 说明对象
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功用、关系等,阐明事物的内容、形式、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科学的知识。
2.说明文的分类:(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功能、性质和特征;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内容是指文章说明对象某些具体方面的情况。
4.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说明对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
1.(2024·四川广安中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2024·吉林省吉林中考)请写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3.本文是怎样引出说明对象的?具有怎样的特征。
4.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对说明对象进行了介绍?
[考点溯源]
1.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八上《苏州园林》课后“思考探究”)
[答案]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课文主体部分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这些都与前面的总括句密切相关。
2.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八下《大自然的语言》课后“思考探究”)
[答案]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典题 (2024·四川广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拥抱5G-A商用时代
①2019年5G技术进入商用阶段以来,全球5G用户已突破15亿,5G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通信技术更新迭代和新终端新业态不断涌现,5G-Advanced(5G-A或5.5G)应运而生。它引入通感一体、无源物联、内生智能等新技术,可使网络性能提升10倍,满足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需求。当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推进5G-A建设,不断激活发展潜能。
②从技术应用上来讲,对生产端而言,5G-A的连接能力大幅扩展,并走向全场景应联尽联,为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行业打开全新空间。例如在中国山东的一家工厂,运用5G-A的配电器和空开保护,加上无人机和机器人,实现了发电设备的自动化巡检、故障快速隔离和恢复供电,巡检效率提升了24倍,全年平均断电时长从5.4小时缩减到25分钟。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③对消费端而言,5G-A可以促进沉浸式业务、家庭带宽业务体验升级,为智慧家庭、智慧文旅等提供助力。网络带宽升级,可为用户收看4K/8K高清视频等提供技术支撑,促进裸眼3D、扩展现实等沉浸式业务的规模化应用,使消费者享受全新的移动互联网体验。中国杭州第19届亚运会期间,观众就可以通过终端小程序全程沉浸式3D智能观赛。
④中国正在加速推进5G-A商用建设。中国移动宣布今年将在超过300个城市部署5G-A商用网络,目前已公布首批100个商用城市名单。中国联通打造的基于5G-A的超高清浅压缩编码制播系统,创造了制播领域全球最高上行码率纪录。中国电信也在多个省市完成了三载波聚合(3CC)百站规模部署,并在钢铁、矿山、医疗等行业探索落地5G-A关键技术。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设备商,在2023年10月发布了全球首个5G-A全系列商用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原生万兆、原生绿色、原生智能三大创新技术支撑5G-A商用发展。
⑤5G-A是5G演进到6G的关键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去年6月,国际电信联盟审议通过《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展示了对6G的愿景和共识。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与5G-A当前研究的标准有近70%的重叠。因此,发展5G-A也是在提前培育6G相关产业要素,为6G的落地做好产业储备。今年,全球有望实现5G-A的规模化商业应用,一个更加智能便捷的世界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9日,有删改)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判断说明对象。研读全文可知,首先,文章概述了5G-A技术的出现背景;接着讲到5G-A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潜力;然后特别提到了中国在推进5G-A商用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成果;最后强调了5G-A作为5G到6G过渡的关键阶段。由此判断本文的说明对象是5G-A。
[答案] 5G-A
方法指导
判断说明对象的方法
1.看题目。有的标题直接表明说明对象,如《为什么蜂蜜能千年不腐》,题目就表明了要说明的对象:蜂蜜。
2.观首段。有的阅读题没有题目时,就要看文章的第一段,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往往会点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3.找结尾段。有时文章的题目和首段没有表明说明对象的,往往可以在文章的结尾处找到文章的说明对象。
4.抓关键句。说明文除了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处点出说明对象外,还往往利用过渡段或者一些段落的中心句来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
5.归纳总结。如果以上的方法都不可行,这时候,我们只能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最后确定说明对象。
概括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的解题步骤
第一步:抓首括句或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有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特征。
第二步: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句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第三步: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对大意相近语段进行整合,提炼出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2024·烟台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冬眠,动物御寒的“超能力”
李天洋
①冬天来临,当人们拿出棉衣御寒时,自然界的动植物也在用它们的方式准备过冬。冬眠,就是其中颇为特别的一种。冬眠可不是简单的睡眠,它不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也是前沿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热门。
挑战生理极限的冬眠
②生物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的冬眠历时4至7个月,为保证冬眠期间能生存下来,它们需要在入眠前以脂肪或食物的形式贮存大量能量:熊、睡鼠等动物依靠在夏、秋季积累于体内的脂肪;仓鼠、松鼠则选择在洞穴内贮存食物。
③哺乳动物冬眠时,生命体征变化明显。比如体温迅速下降、代谢率大幅度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具体来说,冬眠时,北极黄鼠体温最低能降到-3 ℃,极地松鼠降到5 ℃,而熊的体温仅降到30 ℃,睡鼠的体温维持在20 ℃,这说明,冬眠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并不一定伴随着超低体温现象的出现。但在代谢率上,哺乳动物冬眠期间降低幅度均较大,熊降低50%左右,小型哺乳动物甚至降至1%。在心率和呼吸方面,熊的心率从每分钟55次降到10次,呼吸从每分钟8次降到一两次;多纹黄鼠的心率从每分钟200至300次降到三四次,呼吸从每分钟200次降到1次,可以说是断崖式下降。这对于一个生命有机体来说,能够让各个器官的运转迅速与之相适应,是一个非常艰难又高级的系统工程。
④虽然在表象上,动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动,但实际区别很大。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百余种动物被证实有冬眠现象,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类动物等。这些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时,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均会有所降低,但变化不大;而在冬眠时,这些指标则降幅很大,有的动物甚至降到濒临死亡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减少它们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帮助它们度过凛冽的冬季。冬眠可以说是动物通过节能方式应对“极限气候”的一种智慧和有效策略。
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
⑤近些年,随着癌症等医学难题陆续增多以及人类宇宙探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迫切地对动物特别是对哺乳动物的冬眠开展深入研究。人们想知道:为什么黄鼠在秋天体重激增而不得糖尿病?熊冬眠时不排泄为什么不会肾衰竭?极地松鼠在醒来后,为什么大脑没受损伤,也没有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科学家希望能尽快弄清楚动物冬眠的这些“超能力”,并应用到人类身上。
⑥依托于信息传播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实例的出现和研究结果的发表给了科学家很大信心:人类自身或许真的具备冬眠的潜力。
⑦2020年12月,西班牙、希腊学术研究团队在《人类学》期刊发表研究结果,他们在43万年前的人类骨骸中,找到了人类冬眠的证据,经断层扫描与显微镜观察,这些骨头与冬眠动物的骨头有相似的病变和损伤,也就是说,远古人类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远古人类是有冬眠的能力的,只不过后来自然环境变好,人类应对极端气候能力增强,不再需要通过冬眠这种方式过冬了,这个能力也就退化了。
⑧在这些实例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人工冬眠”的概念应运而生,并率先在科幻电影中“实现”了。人们在《太空旅客》《流浪地球》等电影中可以看到,为了让太空旅行者完成漫长的星际航行,会把他们放进太空冬眠舱,以冬眠的方式延长他们的寿命。
⑨为了让梦想尽快照进现实,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研发适用于太空以及医学方面的冬眠技术。
⑩受变温动物冬眠时体内大半液体冻结,心跳、呼吸、血液流动和大脑活动停止,几个月后又活蹦乱跳的启发,科学家研究出了“人体冷冻法”,即在-196 ℃的低温下保存整个人体或头部,以期未来的科学技术能够将其复活。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种尝试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67年,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因癌症身亡几小时后,进行了遗体的冻存处理,保存至今。但有研究者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冬眠复苏后,无法证明储存大脑信息的神经通路是否完好,因此,靠冷冻来实现人工冬眠的道路不太顺畅。
研究的成果虽然不少,但如何将基于动物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人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未来,当科学家最终找到人类的冬眠开关时,将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星际航行带来全新的天地。
(选自《风流一代·经典文摘》,有删改)
下列说法与本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冬眠”,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哺乳动物在冬眠时,体温都会下降,有的下降幅度较大,有的下降幅度较小。
C.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是为了解决一些现在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以及探索宇宙的需要。
D.最后一段总结概括了目前研究人类冬眠技术的成果,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
D [本题考查对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的理解。A、B、C三项正确。D项有误,最后一段主要说明了科学家在研发冬眠技术方面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冬眠技术可能为人类带来的益处。]
考点二 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
类型 项目 内容阐释
举例子 概念 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标志 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
作用 使说明更具体、更真实,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分类别 概念 根据事物性质、形状、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逐类加以说明。
标志 一类(种)……另一类(种)……
作用 能使人了解事物的概貌,区分各个类别的差别,使说明更有条理。
列数字 概念 用一些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既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注意表示年月日的内容不属于列数字。
标志 具体数字、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倍数等。
作用 可以更准确、具体、科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极具说服力,令读者更信服。
作比较 概念 将两种有着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加以比较。作比较有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对比是为了说明不同点。
标志 比、相当于、较、早、晚、多、少等。
作用 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下定义 概念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规定性的说明。常用于科技说明文、政策条文、产品说明书等。
标志 “叫作”“是什么”,用判断句(比喻句、否定句一般不属于下定义)。
作用 能够科学、准确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
打比方 概念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以人们常见、熟知的事物比喻说明不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
标志 像、仿佛、如、似的等。
作用 可将抽象的事理或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
引用 概念 引用名人著述、公式定理、谚语、神话传说、新闻报道等,充实说明的内容,或者作为说明的依据。
标志 引用的资料、文献、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一般加引号。
作用 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图表 概念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往往采用列图表来弥补单一单用文字。
标志 图表。
作用 使解说更直观、具体。
摹状貌 概念 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
标志 运用描写,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作用 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作诠释 概念 对事物的性质、功能和特征从一个侧面进行解释。
标志 “……是……”“因为……”“由于……”“是……造成的”。
作用 通俗易懂。
1.(2024·泰安中考)下列对选文第 ~ 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2024·烟台中考)第④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3·聊城中考)简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考点溯源]
1.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实例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八上《中国石拱桥》课后“思考探究”)
[答案] (1)打比方。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用“虹”“弓”作比,突出了石拱桥形式上的特点,富有形象性。
(2)举例子。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座桥都世界闻名,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3)引用。如引唐朝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张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等等。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列数字。有概数、确数之分,给人以准确鲜明的印象。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
(5)摹状貌。如“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描绘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卢沟桥在装饰上的重要特点,突出了桥的形式美。
(6)作比较。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以卢沟桥与两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
2.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八下《大自然的语言》课后“思考探究”)
[答案] (1)举例子。如“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作比较。如“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3)列数字。如“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4)引用。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2024·烟台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文本见“考点一 说明对象”之“即时训练”)
第④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第④段结合“虽然在表象上,动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动,但实际区别很大”,主要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冬眠和睡眠在表象上相似但实际区别很大,冬眠是动物通过节能方式应对“极限气候”的一种智慧和有效策略。
[答案] 作比较 冬眠和睡眠在表象上相似但实际区别很大,冬眠是动物通过节能方式应对“极限气候”的一种智慧和有效策略
方法指导
说明方法及作用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结合每种说明方法的特点或标志,判断句子使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
第二步:联系上下文分析其表达作用。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要紧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要注意这一说明方法所处段落的中心句(一般为首句),要重视该说明方法前面的语句。选段若无中心句,就需要我们提炼概括主要内容。
第三步:根据不同的说明方法,运用不同术语归纳表述(相关术语为:举例子:具体可信地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列数字:具体、准确、直观地说明了……;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把……的特征说得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作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下定义:准确科学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作诠释:通俗易懂地说明了……的特征;分类别:层次分明、有条理地说明了……的特征;引资料:使说明更具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注意:不要将相近的说明方法混淆,例如举例子和打比方;不要写错字;有些数字,不起到说明事物的作用,就不是列数字,比如某些年代;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主要看的是本质特征还是某些特点。
★答题模板:采用……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生动形象、突出强调、准确科学、通俗易懂、有条理等相关术语)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023·聊城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缓解气候变化需要碳中和技术
明廷臻 熊寒冰
①4月11日在海南省海口举办的第三届消博会上,绿色可持续理念、低碳可降解的产品,成为各类消费精品生产企业的共同追求。
②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活动变化、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等,后者包括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大气中气溶胶浓度变化等。
③全球系统中的碳库主要有4个,分别为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岩石圈碳库。大气碳库是4个碳库中最小的,约700Gt(1Gt=10亿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最先引起关注。
④工业革命以来,各国大量开采和使用岩石圈中以石油、煤、天然气等形式存在的化石燃料,最终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停留在大气圈中。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可以吸收地面向上的长波辐射,导致全球温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带北移等生态问题,也会导致森林火灾、干旱、龙卷风等气候异常。
⑤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各行各业实施减碳策略。目前减少温室气体的手段主要分为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控制。
⑥源头控制是指开发新能源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核电集团全年发电量为1 82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61%,创历史新高。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发电量为1_731.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1%;非核清洁能源的发电量为95.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69%。
⑦过程控制是指在温室气体排放源处设置相应技术来减排。在火力发电厂,可以利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来实施对二氧化碳的捕集,并封存地下或海底,使大气中的碳重新回归岩石圈,主要采用电化学捕获、液体吸收法和物理吸附法等。世界上最大的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工厂位于冰岛,每年可储存4 000吨二氧化碳,相当于把790辆汽车的年碳排放量封入地下。目前,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成本和一些技术难关依旧限制了其规模化发展。
⑧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均是在减少向大气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无法处理那些分散的碳排放源和当前大气中现有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一些末端技术来实现深层次的脱碳。常见的末端技术是生物质能的碳捕集与封存。该技术被认为是可行性最高的负碳技术,通过农作物或植物的生长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但是利用该技术需要大量的土地,这可能会引起粮食、淡水危机。还有一些其他技术,包括陆地增强风化、海洋碱化,均是提升生态系统能力来去除大气中的碳。直接空气捕获与封存技术,是指通过大型风扇提供稳定的大气流动,并结合化学工艺直接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土地和水源的负担,但捕获一吨二氧化碳的成本约为600美元,成本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⑨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声明,去除大气中温室潜能值更高的甲烷,是在短时间内解决气候变化的另一有效途径。国外学者布伦奈斯将经过铜处理的沸石颗粒加热至310 ℃,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气甲烷,这为未来使用热催化技术来对抗气候变化提供了基础。光催化技术是利用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光催化剂内形成电子——空穴对,产生具有较强的还原性羧基活性基团,氧化大气甲烷。目前出现了一种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与光催化相结合的新系统,可实现超稀薄大气甲烷的大规模、零能耗捕集与高效降解,被最新出版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年度报告认为是新兴负排放技术。
(选自《科普时报》,有删改)
简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发电量为1 731.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1%;非核清洁能源的发电量为95.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69%。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根据第⑥段画线句可知,“1 731.23亿千瓦时”“16.71%”“95.14亿千瓦时”“68.69%”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同比增长16.71%”“同比增长68.69%”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直观地展示了核能形式和非核清洁能源在发电量和发展速度上的差异,说明开发新能源的价值和必要性。
[答案]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出了核能和非核能清洁能源一年的发电量及同比增长的数据并进行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中国亟待通过源头控制,开发新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突出说明开发新能源的价值。
考点三 说明顺序
1.说明顺序的概念
(1)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或整体到局部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等。
2.说明顺序的标志
(1)时间顺序:年代,古→今;季节,春→冬;程序顺序,先后安排。
(2)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3)逻辑顺序:原因→结果;概括→具体;主要→次要;整体→局部;现象→本质;总→分……
1.(2024·泰安中考)根据选文的逻辑说理顺序,给下列句子排序,最能显示其严密推理的一项是(  )
2.(2024·四川广安中考)全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文中段与段能否调换?为什么?
[考点溯源]
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八下《大自然的语言》课后“思考探究”)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答案] 作者从人们熟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写起,然后指出人们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认识,最后引出这就是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案] 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时,采用了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作者运用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理顺序,可使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掌握。
典题 (2024·四川广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文本见“考点一 说明对象”之“典题讲解”)
全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研读全文可知,全文主要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从5G-A的兴起、特点、优势、商用建设、未来前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答案] 逻辑顺序
方法指导
分析说明的顺序
首先明确文章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其次把握说明语言的标志;最后作出判断,具体阐述使用这种说明顺序的必要性及好处。
1.从说明对象上分析:介绍事物发展演变的过程,多用时间顺序;对建筑物、名胜等事物的介绍,多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内在规律和道理,常用逻辑顺序。
2.从语言标志上分析: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发展、事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语,如朝代、年份等;空间顺序有表示各个方位的标志语,如上下、左右、远近、内外、东西南北等;逻辑顺序有表示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如首先、其次、为什么、原来、因此等。
★答题模板:1.本文(部分)采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便于读者理解。
2.这几段不可以调换,因为它们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3.本段文字应放在第……段之后,因为第……段与本段文字是……顺序,这样加入前后文才衔接连贯,条理清晰。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初识凝结水
胡佳宇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寥寥八字便勾勒出一个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时空背景,从而引出后面脍炙人口的诗句来。文人墨客喜用“露”托物寄情,因其纯洁无瑕,便有了“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因其稍纵即逝,便有“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因其恰得时宜,便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②露其实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实质是凝结水的一种。所谓凝结水是指当物体表面温度低于周围大气中水蒸气形成露珠时候的温度时,大气中气态水在物体表面凝结形成的水源。其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到对着玻璃哈气而形成的小水珠,大到清晨数平方公里植被叶片、茎干上形成的露珠,都有凝结水的身影。
③这看似简单的气态和液态的转换,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中却有着很广的应用。
④人类生产生活中利用蒸汽凝结水进行火力发电、原油分离等活动,凝结水的应用最大程度地回收了系统的热能,从而节能降耗,创造经济效益。科研中也常用到蒸发凝结水进行科学化验。农业生产中常常利用农作物凝结水量小、附着表面时间长的特点,傍晚喷洒农药、寒露季节采摘油茶等。
⑤自然环境中,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凝结水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凝结水不但对积累的大气降尘有巩固作用,而且附着在土壤表层补充水分并减少了土壤的蒸发损失,在岩石土层中也能起到促进岩石风化的作用,加剧半干旱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植被而言,已有的研究表明,凝结水可以通过湿润植物的叶表来帮助它克服干旱胁迫并提高光合强度。降低植物蒸腾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水分亏缺等方式的作用,可以维持植物生长、有机物合成与代谢,从而促使植物正常生长。干旱地区雨水资源短缺,露水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均超过降水,露水便成为重要的水资源和湿度来源,所以不少学者认为露水是干旱区域植物生存的主要水资源或者是植物生长唯一的液态水资源,足见其重要性。
⑥当然,凝结水也具有负面效应,比如南方地区梅雨季节房屋地面的返潮现象,凝结水过量和持续时间过长也容易影响植株花粉传播,其残留水体也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等病原体导致植株患病。
⑦凝结水犹如一个谜团,古人阅其表将之比作天上来水,寓之情,赋予其丰富的情感;而今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正拨开它那萦绕的迷雾,凝结水的相关研究也正从自然学科方向逐步拓展到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和酸沉降等热点领域之中。在全球化水资源短缺的今天,如果这类水资源能合理利用起来,那么也将为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一个重要的水资源利用途径。
(选自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网站,有删改)
选文第③④⑤段顺序不可以调换,为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分析。③与④⑤在结构上是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结构上是总分关系;④⑤与③中的最后一句话“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中却有着很广的应用”对应。
[答案] 第③段与第④⑤段在结构上是总分关系;第④⑤段与第③段中的最后一句话对应。
考点四 说明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准确(科学性、平实)语言。这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此类语言符合客观实际,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方面说明事物都准确无误。此类语言表程度的修饰限制词语有:几乎、只不过、在某种程度上、相当、相对、至少、主要、近、极、稍微、比较、更、最、很大程度上等。表时间的修饰限制词语有:已经、早已、一直、到那个时候、定期、自古以来、当时、刚刚、迄今、目前等。表信息来源的修饰限制词语有:研究发现、科学研究表明、科学家研究发现、实验结果表明等。表估计推测的修饰限制词语有:可能、大约、大概、左右、也许等。表频率的修饰限制词语有: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表范围的修饰限制词语有:一切、部分、全部、都、绝大部分、大面积、总共等。表数量的修饰限制词语有: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2.生动(趣味性、形象性)语言。为了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语言适当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作生动说明,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表现力。
1.(2024·烟台中考)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词的作用。
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
2.(2024·泰安中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若删掉,对语意表达效果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
3.(2024·四川广安中考)本文第⑤自然段加点的“近”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4.(2023·聊城中考)简析第⑧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考点溯源]
1.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八上《中国石拱桥》课后“积累拓展”)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2)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3)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答案] (1)“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有记载的”指出后面判断的根据,更增强了准确性。(2)“在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3)数字具体,实事求是,该用“约”限制时,绝不“故作准确”;“几乎”强调了桥面与河面并非完全平行。
2.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八下《大自然的语言》课后“积累拓展”)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答案] 第(1)句的语言形象生动。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中“传语”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人格化了,使大自然有了人的情感和语言,将大自然的灵气写出来了。第(2)句的语言平实准确。如“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中“此外”“还有”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和准确。
典题 (2024·烟台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文本见“考点一 说明对象”之“即时训练”)
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词的作用。
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加点词“极有可能”表示对远古人类具备冬眠能力这一说法的推测和估计,表明科学家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大,但并非绝对确定。这种表述既展示了科学家的严谨态度,也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使用“极有可能”而非绝对肯定的说法,使得说明更加准确、科学。
[答案] “极有可能”一词表示推测和估计,表明远古人类具备冬眠能力这种可能性非常大,但并非绝对确定。“极有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方法指导
说明文的语言有生动和平实两类,考查方式有以下三种:
题型1: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一词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答题模板:……一词起修饰限制……的作用,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果去掉不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题型2: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题步骤:①判断——不能删掉;②解词——解释词语在程度、状态、范围、性质等方面对文意的限制;③比较——删掉该词与没有删该词文意发生的变化,比较后加上“与事实不符”;④结论——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答题模板:不能删掉+诠释词义+说明去掉后句子的意思有怎样的改变+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题型3: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说明文中俗语、谚语、诗歌、传说、史料、新闻等内容和打比方、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均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给读者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
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的含义——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给读者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
★答题模板:解释词义+说明了……内容+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
(2024·四川广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文本见“考点一 说明对象”之“典题讲解”)
本文第⑤自然段加点的“近”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品味。结合“去年6月……与5G-A当前研究的标准有近70%的重叠”可知,“近”表示接近、大约的意思,说明5G-A当前研究的标准与6G愿景和共识中涉及的关键技术有大约70%的重叠,并非完全重合。如果删去“近”,则表意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因此,“近”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 不能删去。“近”表示“接近,将近”。准确地说明了《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中涉及的关键技术,与5G-A当前研究的标准有接近70%的重叠。删去了就变成了“有70%的重叠”,与事实不符。“近”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91张PPT)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
专题六 说明文阅读
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功用、关系等,阐明事物的内容、形式、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科学的知识。
2.说明文的分类:(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考点一 说明对象
3.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功能、性质和特征;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内容是指文章说明对象某些具体方面的情况。
4.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说明对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
1.(2024·四川广安中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2024·吉林省吉林中考)请写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3.本文是怎样引出说明对象的?具有怎样的特征。
4.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对说明对象进行了介绍?
[考点溯源]
1.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八上《苏州园林》课后“思考探究”)
[答案]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课文主体部分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这些都与前面的总括句密切相关。
2.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八下《大自然的语言》课后“思考探究”)
[答案]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典题 (2024·四川广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拥抱5G-A商用时代
①2019年5G技术进入商用阶段以来,全球5G用户已突破15亿,5G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通信技术更新迭代和新终端新业态不断涌现,5G-Advanced(5G-A或5.5G)应运而生。它引入通感一体、无源物联、内生智能等新技术,可使网络性能提升10倍,满足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需求。当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推进5G-A建设,不断激活发展潜能。
②从技术应用上来讲,对生产端而言,5G-A的连接能力大幅扩展,并走向全场景应联尽联,为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行业打开全新空间。例如在中国山东的一家工厂,运用5G-A的配电器和空开保护,加上无人机和机器人,实现了发电设备的自动化巡检、故障快速隔离和恢复供电,巡检效率提升了24倍,全年平均断电时长从5.4小时缩减到25分钟。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③对消费端而言,5G-A可以促进沉浸式业务、家庭带宽业务体验升级,为智慧家庭、智慧文旅等提供助力。网络带宽升级,可为用户收看4K/8K高清视频等提供技术支撑,促进裸眼3D、扩展现实等沉浸式业务的规模化应用,使消费者享受全新的移动互联网体验。中国杭州第19届亚运会期间,观众就可以通过终端小程序全程沉浸式3D智能观赛。
④中国正在加速推进5G-A商用建设。中国移动宣布今年将在超过300个城市部署5G-A商用网络,目前已公布首批100个商用城市名单。中国联通打造的基于5G-A的超高清浅压缩编码制播系统,创造了制播领域全球最高上行码率纪录。中国电信也在多个省市完成了三载波聚合(3CC)百站规模部署,并在钢铁、矿山、医疗等行业探索落地5G-A关键技术。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设备商,在2023年10月发布了全球首个5G-A全系列商用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原生万兆、原生绿色、原生智能三大创新技术支撑5G-A商用发展。
⑤5G-A是5G演进到6G的关键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去年6月,国际电信联盟审议通过《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展示了对6G的愿景和共识。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与5G-A当前研究的标准有近70%的重叠。因此,发展5G-A也是在提前培育6G相关产业要素,为6G的落地做好产业储备。今年,全球有望实现5G-A的规模化商业应用,一个更加智能便捷的世界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9日,有删改)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判断说明对象。研读全文可知,首先,文章概述了5G-A技术的出现背景;接着讲到5G-A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潜力;然后特别提到了中国在推进5G-A商用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成果;最后强调了5G-A作为5G到6G过渡的关键阶段。由此判断本文的说明对象是5G-A。
5G-A
方法指导
判断说明对象的方法
1.看题目。有的标题直接表明说明对象,如《为什么蜂蜜能千年不腐》,题目就表明了要说明的对象:蜂蜜。
2.观首段。有的阅读题没有题目时,就要看文章的第一段,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往往会点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3.找结尾段。有时文章的题目和首段没有表明说明对象的,往往可以在文章的结尾处找到文章的说明对象。
4.抓关键句。说明文除了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处点出说明对象外,还往往利用过渡段或者一些段落的中心句来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
5.归纳总结。如果以上的方法都不可行,这时候,我们只能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最后确定说明对象。
概括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的解题步骤
第一步:抓首括句或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有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特征。
第二步: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句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第三步: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对大意相近语段进行整合,提炼出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2024·烟台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冬眠,动物御寒的“超能力”
李天洋
①冬天来临,当人们拿出棉衣御寒时,自然界的动植物也在用它们的方式准备过冬。冬眠,就是其中颇为特别的一种。冬眠可不是简单的睡眠,它不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也是前沿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热门。
挑战生理极限的冬眠
②生物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的冬眠历时4至7个月,为保证冬眠期间能生存下来,它们需要在入眠前以脂肪或食物的形式贮存大量能量:熊、睡鼠等动物依靠在夏、秋季积累于体内的脂肪;仓鼠、松鼠则选择在洞穴内贮存食物。
③哺乳动物冬眠时,生命体征变化明显。比如体温迅速下降、代谢率大幅度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具体来说,冬眠时,北极黄鼠体温最低能降到-3 ℃,极地松鼠降到5 ℃,而熊的体温仅降到30 ℃,睡鼠的体温维持在20 ℃,这说明,冬眠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并不一定伴随着超低体温现象的出现。但在代谢率上,哺乳动物冬眠期间降低幅度均较大,熊降低50%左右,小型哺乳动物甚至降至1%。在心率和呼吸方面,熊的心率从每分钟55次降到10次,呼吸从每分钟8次降到一两次;多纹黄鼠的心率从每分钟200至300次降到三四次,呼吸从每分钟200次降到1次,可以说是断崖式下降。这对于一个生命有机体来说,能够让各个器官的运转迅速与之相适应,是一个非常艰难又高级的系统工程。
④虽然在表象上,动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动,但实际区别很大。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百余种动物被证实有冬眠现象,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类动物等。这些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时,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均会有所降低,但变化不大;而在冬眠时,这些指标则降幅很大,有的动物甚至降到濒临死亡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减少它们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帮助它们度过凛冽的冬季。冬眠可以说是动物通过节能方式应对“极限气候”的一种智慧和有效策略。
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
⑤近些年,随着癌症等医学难题陆续增多以及人类宇宙探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迫切地对动物特别是对哺乳动物的冬眠开展深入研究。人们想知道:为什么黄鼠在秋天体重激增而不得糖尿病?熊冬眠时不排泄为什么不会肾衰竭?极地松鼠在醒来后,为什么大脑没受损伤,也没有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科学家希望能尽快弄清楚动物冬眠的这些“超能力”,并应用到人类身上。
⑥依托于信息传播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实例的出现和研究结果的发表给了科学家很大信心:人类自身或许真的具备冬眠的潜力。
⑦2020年12月,西班牙、希腊学术研究团队在《人类学》期刊发表研究结果,他们在43万年前的人类骨骸中,找到了人类冬眠的证据,经断层扫描与显微镜观察,这些骨头与冬眠动物的骨头有相似的病变和损伤,也就是说,远古人类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远古人类是有冬眠的能力的,只不过后来自然环境变好,人类应对极端气候能力增强,不再需要通过冬眠这种方式过冬了,这个能力也就退化了。
⑧在这些实例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人工冬眠”的概念应运而生,并率先在科幻电影中“实现”了。人们在《太空旅客》《流浪地球》等电影中可以看到,为了让太空旅行者完成漫长的星际航行,会把他们放进太空冬眠舱,以冬眠的方式延长他们的寿命。
⑨为了让梦想尽快照进现实,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研发适用于太空以及医学方面的冬眠技术。
⑩受变温动物冬眠时体内大半液体冻结,心跳、呼吸、血液流动和大脑活动停止,几个月后又活蹦乱跳的启发,科学家研究出了“人体冷冻法”,即在-196 ℃的低温下保存整个人体或头部,以期未来的科学技术能够将其复活。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种尝试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67年,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因癌症身亡几小时后,进行了遗体的冻存处理,保存至今。但有研究者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冬眠复苏后,无法证明储存大脑信息的神经通路是否完好,因此,靠冷冻来实现人工冬眠的道路不太顺畅。
研究的成果虽然不少,但如何将基于动物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人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未来,当科学家最终找到人类的冬眠开关时,将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星际航行带来全新的天地。
(选自《风流一代·经典文摘》,有删改)
下列说法与本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冬眠”,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哺乳动物在冬眠时,体温都会下降,有的下降幅度较大,有的下降幅度较小。
C.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是为了解决一些现在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以及探索宇宙的需要。
D.最后一段总结概括了目前研究人类冬眠技术的成果,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

D [本题考查对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的理解。A、B、C三项正确。D项有误,最后一段主要说明了科学家在研发冬眠技术方面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冬眠技术可能为人类带来的益处。]
考点二 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
类型 项目 内容阐释
举例子 概念 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标志 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
作用 使说明更具体、更真实,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类型 项目 内容阐释
分类别 概念 根据事物性质、形状、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逐类加以说明。
标志 一类(种)……另一类(种)……
作用 能使人了解事物的概貌,区分各个类别的差别,使说明更有条理。
类型 项目 内容阐释


字 概念 用一些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既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注意表示年月日的内容不属于列数字。
标志 具体数字、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倍数等。
作用 可以更准确、具体、科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极具说服力,令读者更信服。
类型 项目 内容阐释
作比较 概念 将两种有着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加以比较。作比较有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对比是为了说明不同点。
标志 比、相当于、较、早、晚、多、少等。
作用 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类型 项目 内容阐释


义 概念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规定性的说明。常用于科技说明文、政策条文、产品说明书等。
标志 “叫作”“是什么”,用判断句(比喻句、否定句一般不属于下定义)。
作用 能够科学、准确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
类型 项目 内容阐释
打比方 概念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以人们常见、熟知的事物比喻说明不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
标志 像、仿佛、如、似的等。
作用 可将抽象的事理或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能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
类型 项目 内容阐释
引用 概念 引用名人著述、公式定理、谚语、神话传说、新闻报道等,充实说明的内容,或者作为说明的依据。
标志 引用的资料、文献、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一般加引号。
作用 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类型 项目 内容阐释
图表 概念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往往采用列图表来弥补单一单用文字。
标志 图表。
作用 使解说更直观、具体。
摹状貌 概念 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
标志 运用描写,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作用 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类型 项目 内容阐释
作诠释 概念 对事物的性质、功能和特征从一个侧面进行解释。
标志 “……是……”“因为……”“由于……”“是……造成的” 。
作用 通俗易懂。
1.(2024·泰安中考)下列对选文第 ~ 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2024·烟台中考)第④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3·聊城中考)简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考点溯源]
1.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实例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八上《中国石拱桥》课后“思考探究”)
[答案] (1)打比方。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用“虹”“弓”作比,突出了石拱桥形式上的特点,富有形象性。
(2)举例子。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座桥都世界闻名,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3)引用。如引唐朝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张 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等等。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列数字。有概数、确数之分,给人以准确鲜明的印象。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
(5)摹状貌。如“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描绘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卢沟桥在装饰上的重要特点,突出了桥的形式美。
(6)作比较。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以卢沟桥与两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
2.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八下《大自然的语言》课后“思考探究”)
[答案] (1)举例子。如“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作比较。如“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3)列数字。如“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4)引用。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2024·烟台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文本见“考点一 说明对象”之“即时训练”)
第④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比较
表象上相似但实际区别很大,冬眠是动物通过节能方式应对“极限气候”的一种智慧和有效策略
冬眠和睡眠在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第④段结合“虽然在表象上,动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动,但实际区别很大”,主要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冬眠和睡眠在表象上相似但实际区别很大,冬眠是动物通过节能方式应对“极限气候”的一种智慧和有效策略。
方法指导
说明方法及作用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结合每种说明方法的特点或标志,判断句子使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
第二步:联系上下文分析其表达作用。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要紧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要注意这一说明方法所处段落的中心句(一般为首句),要重视该说明方法前面的语句。选段若无中心句,就需要我们提炼概括主要内容。
第三步:根据不同的说明方法,运用不同术语归纳表述(相关术语为:举例子:具体可信地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列数字:具体、准确、直观地说明了……;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把……的特征说得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作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下定义:准确科学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作诠释:通俗易懂地说明了……的特征;分类别:层次分明、有条理地说明了……的特征;引资料:使说明更具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注意:不要将相近的说明方法混淆,例如举例子和打比方;不要写错字;有些数字,不起到说明事物的作用,就不是列数字,比如某些年代;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主要看的是本质特征还是某些特点。
★答题模板:采用……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生动形象、突出强调、准确科学、通俗易懂、有条理等相关术语)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023·聊城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缓解气候变化需要碳中和技术
明廷臻 熊寒冰
①4月11日在海南省海口举办的第三届消博会上,绿色可持续理念、低碳可降解的产品,成为各类消费精品生产企业的共同追求。
②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活动变化、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等,后者包括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大气中气溶胶浓度变化等。
③全球系统中的碳库主要有4个,分别为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岩石圈碳库。大气碳库是4个碳库中最小的,约700Gt(1Gt=10亿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最先引起关注。
④工业革命以来,各国大量开采和使用岩石圈中以石油、煤、天然气等形式存在的化石燃料,最终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停留在大气圈中。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可以吸收地面向上的长波辐射,导致全球温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带北移等生态问题,也会导致森林火灾、干旱、龙卷风等气候异常。
⑤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各行各业实施减碳策略。目前减少温室气体的手段主要分为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控制。
⑥源头控制是指开发新能源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核电集团全年发电量为1 82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61%,创历史新高。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发电量为1_731.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1%;非核清洁能源的发电量为95.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69%。
⑦过程控制是指在温室气体排放源处设置相应技术来减排。在火力发电厂,可以利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来实施对二氧化碳的捕集,并封存地下或海底,使大气中的碳重新回归岩石圈,主要采用电化学捕获、液体吸收法和物理吸附法等。世界上最大的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工厂位于冰岛,每年可储存4 000吨二氧化碳,相当于把790辆汽车的年碳排放量封入地下。目前,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成本和一些技术难关依旧限制了其规模化发展。
⑧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均是在减少向大气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无法处理那些分散的碳排放源和当前大气中现有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一些末端技术来实现深层次的脱碳。常见的末端技术是生物质能的碳捕集与封存。该技术被认为是可行性最高的负碳技术,通过农作物或植物的生长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但是利用该技术需要大量的土地,这可能会引起粮食、淡水危机。还有一些其他技术,包括陆地增强风化、海洋碱化,均是提升生态系统能力
来去除大气中的碳。直接空气捕获与封存技术,是指通过大型风扇提供稳定的大气流动,并结合化学工艺直接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土地和水源的负担,但捕获一吨二氧化碳的成本约为600美元,成本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⑨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声明,去除大气中温室潜能值更高的甲烷,是在短时间内解决气候变化的另一有效途径。国外学者布伦奈斯将经过铜处理的沸石颗粒加热至310 ℃,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气甲烷,这为未来使用热催化技术来对抗气候变化提供了基础。光催化技术是利用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光催化剂内形成电子——空穴对,产生具有较强的还原性羧基活性基团,氧化大气甲烷。目前出现了一种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与光催化相结合的新系统,可实现超稀薄大气甲烷的大规模、零能耗捕集与高效降解,被最新出版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年度报告认为是新兴负排放技术。
(选自《科普时报》,有删改)
简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发电量为1 731.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1%;非核清洁能源的发电量为95.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6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根据第⑥段画线句可知,“1 731.23亿千瓦时”“16.71%”“95.14亿千瓦时”“68.69%”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同比增长16.71%”“同比增长68.69%”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直观地展示了核能形式和非核清洁能源在发电量和发展速度上的差异,说明开发新能源的价值和必要性。
[答案]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出了核能和非核能清洁能源一年的发电量及同比增长的数据并进行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中国亟待通过源头控制,开发新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突出说明开发新能源的价值。
考点三 说明顺序
1.说明顺序的概念
(1)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或整体到局部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等。
2.说明顺序的标志
(1)时间顺序:年代,古→今;季节,春→冬;程序顺序,先后安排。
(2)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3)逻辑顺序:原因→结果;概括→具体;主要→次要;整体→局部;现象→本质;总→分……
1.(2024·泰安中考)根据选文的逻辑说理顺序,给下列句子排序,最能显示其严密推理的一项是(  )
2.(2024·四川广安中考)全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文中段与段能否调换?为什么?
[考点溯源]
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八下《大自然的语言》课后“思考探究”)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答案] 作者从人们熟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写起,然后指出人们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认识,最后引出这就是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案] 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时,采用了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作者运用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理顺序,可使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掌握。
典题 (2024·四川广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文本见“考点一 说明对象”之“典题讲解”)
全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研读全文可知,全文主要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从5G-A的兴起、特点、优势、商用建设、未来前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逻辑顺序
方法指导
分析说明的顺序
首先明确文章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其次把握说明语言的标志;最后作出判断,具体阐述使用这种说明顺序的必要性及好处。
1.从说明对象上分析:介绍事物发展演变的过程,多用时间顺序;对建筑物、名胜等事物的介绍,多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内在规律和道理,常用逻辑顺序。
2.从语言标志上分析: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发展、事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语,如朝代、年份等;空间顺序有表示各个方位的标志语,如上下、左右、远近、内外、东西南北等;逻辑顺序有表示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如首先、其次、为什么、原来、因此等。
★答题模板:1.本文(部分)采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便于读者理解。
2.这几段不可以调换,因为它们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3.本段文字应放在第……段之后,因为第……段与本段文字是……顺序,这样加入前后文才衔接连贯,条理清晰。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初识凝结水
胡佳宇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寥寥八字便勾勒出一个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时空背景,从而引出后面脍炙人口的诗句来。文人墨客喜用“露”托物寄情,因其纯洁无瑕,便有了“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因其稍纵即逝,便有“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因其恰得时宜,便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②露其实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实质是凝结水的一种。所谓凝结水是指当物体表面温度低于周围大气中水蒸气形成露珠时候的温度时,大气中气态水在物体表面凝结形成的水源。其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到对着玻璃哈气而形成的小水珠,大到清晨数平方公里植被叶片、茎干上形成的露珠,都有凝结水的身影。
③这看似简单的气态和液态的转换,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中却有着很广的应用。
④人类生产生活中利用蒸汽凝结水进行火力发电、原油分离等活动,凝结水的应用最大程度地回收了系统的热能,从而节能降耗,创造经济效益。科研中也常用到蒸发凝结水进行科学化验。农业生产中常常利用农作物凝结水量小、附着表面时间长的特点,傍晚喷洒农药、寒露季节采摘油茶等。
⑤自然环境中,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凝结水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凝结水不但对积累的大气降尘有巩固作用,而且附着在土壤表层补充水分并减少了土壤的蒸发损失,在岩石土层中也能起到促进岩石风化的作用,加剧半干旱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植被而言,已有的研究表明,凝结水可以通过湿润植物的叶表来帮助它克服干旱胁迫并提高光合强度。降低植物蒸腾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水分亏缺等方式的作用,可以维持植物生长、有机物合成与代谢,从而促使植物正常生长。干旱地区雨
水资源短缺,露水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均超过降水,露水便成为重要的水资源和湿度来源,所以不少学者认为露水是干旱区域植物生存的主要水资源或者是植物生长唯一的液态水资源,足见其重要性。
⑥当然,凝结水也具有负面效应,比如南方地区梅雨季节房屋地面的返潮现象,凝结水过量和持续时间过长也容易影响植株花粉传播,其残留水体也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等病原体导致植株患病。
⑦凝结水犹如一个谜团,古人阅其表将之比作天上来水,寓之情,赋予其丰富的情感;而今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正拨开它那萦绕的迷雾,凝结水的相关研究也正从自然学科方向逐步拓展到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和酸沉降等热点领域之中。在全球化水资源短缺的今天,如果这类水资源能合理利用起来,那么也将为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一个重要的水资源利用途径。
(选自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网站,有删改)
选文第③④⑤段顺序不可以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分析。③与④⑤在结构上是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结构上是总分关系;④⑤与③中的最后一句话“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中却有着很广的应用”对应。
[答案] 第③段与第④⑤段在结构上是总分关系;第④⑤段与第③段中的最后一句话对应。
考点四 说明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准确(科学性、平实)语言。这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此类语言符合客观实际,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方面说明事物都准确无误。此类语言表程度的修饰限制词语有:几乎、只不过、在某种程度上、相当、相对、至少、主要、近、极、稍微、比较、更、最、很大程度上等。表时间的修饰
限制词语有:已经、早已、一直、到那个时候、定期、自古以来、当时、刚刚、迄今、目前等。表信息来源的修饰限制词语有:研究发现、科学研究表明、科学家研究发现、实验结果表明等。表估计推测的修饰限制词语有:可能、大约、大概、左右、也许等。表频率的修饰限制词语有: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表范围的修饰限制词语有:一切、部分、全部、都、绝大部分、大面积、总共等。表数量的修饰限制词语有: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2.生动(趣味性、形象性)语言。为了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语言适当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作生动说明,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表现力。
1.(2024·烟台中考)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红色)词的作用。
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
2.(2024·泰安中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红色)的词语,若删掉,对语意表达效果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
3.(2024·四川广安中考)本文第⑤自然段加点(红色)的“近”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4.(2023·聊城中考)简析第⑧段加点(红色)词的表达效果。
[考点溯源]
1.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红色)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八上《中国石拱桥》课后“积累拓展”)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2)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3)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答案] (1)“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有记载的”指出后面判断的根据,更增强了准确性。(2)“在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3)数字具体,实事求是,该用“约”限制时,绝不“故作准确”;“几乎”强调了桥面与河面并非完全平行。
2.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八下《大自然的语言》课后“积累拓展”)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答案] 第(1)句的语言形象生动。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中“传语”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人格化了,使大自然有了人的情感和语言,将大自然的灵气写出来了。第(2)句的语言平实准确。如“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中“此外”“还有”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和准确。
典题 (2024·烟台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文本见“考点一 说明对象”之“即时训练”)
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红色)词的作用。
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加点(红色)词“极有可能”表示对远古人类具备冬眠能力这一说法的推测和估计,表明科学家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大,但并非绝对确定。这种表述既展示了科学家的严谨态度,也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使用“极有可能”而非绝对肯定的说法,使得说明更加准确、科学。
[答案] “极有可能”一词表示推测和估计,表明远古人类具备冬眠能力这种可能性非常大,但并非绝对确定。“极有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方法指导
说明文的语言有生动和平实两类,考查方式有以下三种:
题型1: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一词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答题模板:……一词起修饰限制……的作用,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果去掉不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题型2:加点(红色)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题步骤:①判断——不能删掉;②解词——解释词语在程度、状态、范围、性质等方面对文意的限制;③比较——删掉该词与没有删该词文意发生的变化,比较后加上“与事实不符”;④结论——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答题模板:不能删掉+诠释词义+说明去掉后句子的意思有怎样的改变+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题型3: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说明文中俗语、谚语、诗歌、传说、史料、新闻等内容和打比方、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均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给读者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
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红色)词的含义——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给读者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
★答题模板:解释词义+说明了……内容+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
(2024·四川广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文本见“考点一 说明对象”之“典题讲解”)
本文第⑤自然段加点(红色)的“近”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品味。结合“去年6月……与5G-A当前研究的标准有近70%的重叠”可知,“近”表示接近、大约的意思,说明5G-A当前研究的标准与6G愿景和共识中涉及的关键技术有大约70%的重叠,并非完全重合。如果删去“近”,则表意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因此,“近”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 不能删去。“近”表示“接近,将近”。准确地说明了《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中涉及的关键技术,与5G-A当前研究的标准有接近70%的重叠。删去了就变成了“有70%的重叠”,与事实不符。“近”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