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二) 课件+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二) 课件+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6 14:39:20

文档简介

(共74张PPT)
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二)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山东曲阜明故城,这座濒临历史长河的文化古城,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如火如tú的往事。漫步在曲径通幽的蹊径上,仿佛能听到古时的钟声、①书声,感受到那份出类拔cuì的文化气息。这里的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那些古老的建筑,虽历经风雨,却依旧屹立不倒,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与坚韧。
在曲阜明故城,你可以感受到那种历久弥新的文化力量,它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②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这里的人们,他们深知,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传承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更是保存古迹。
正如古诗所云:“曲阜古城韵悠长,③文化璀璨耀四方。剽悍文化激人心,永续传承放光芒。”④在曲阜明故城这片土地上,文化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
1.文中有两个字暂用拼音代替,两个加点(红色)字不确定读音。请你选出正确的一项(2分)(  )
A.bīn qī 荼 萃 B.bīn xī 荼 萃
C.pīn qī 茶 粹 D.pīn xī 茶 粹

B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濒临”的“濒”应读作“bīn”;“蹊径”的“蹊”应读作“xī”;“如火如tú”应写作“如火如荼”;“出类拔cuì”应写作“出类拔萃”。]
2.上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四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处是(2分)(  )
A.① B.②
C.③ D.④

B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B项,“它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之间应该使用逗号。]
3.第二段画线句有语病,请加以修改。(2分)
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传承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更是保存古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该句语序不当,“传承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与“保存古迹”应该交换位置。
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保存古迹,更是传承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4.下列加点(红色)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千佛山的古寺依山而建,庄严肃穆,气势恢宏。
B.蓬莱阁的建筑气势恢宏,巧夺天工,让人惊叹不已。
C.台儿庄古城庄严肃穆,巍峨耸立,充满历史的厚重感。
D.青州古城的建筑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B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B项,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成的。形容技巧的高超。对象错误。]
5.名著阅读(8分)
(1)“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文学里的中国红同样惊艳了你我。请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部,联系自己真实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中国红”的理解。(理由至少从两个角度阐述)(4分)
作品 “红色”意蕴 角度
《红星照
耀中国》 赤诚、庄重、喜庆、热烈、耀眼、勇敢、希望、力量、奇迹 人物、内容、主题、意象、精神、作者
《艾青诗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下图中选取一个人物,根据图中提示,结合所选人物的一次选择经历写出你感悟到的精神品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名著评价的把握。从题目给出的作品中任选一部,联系自己真实的阅读体验,谈谈对“中国红”的理解即可。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评析。《西游记》中的唐三藏舍弃安逸的生活,选择战胜一个个磨难西天取经,最终取得成功。这体现了他坚守目标、意志坚定、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朝花夕拾》中的鲁迅为了救国救民毅然选择弃医从文,表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简·爱》中的简·爱虽然深爱罗切斯特,但是,在得知罗切斯特有一个疯妻子时坚定地选择离开,体现了她追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的特点。任选其一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1)(示例一)《红星照耀中国》里的中国红孕育着“奇迹”:①毛泽东、朱德等主要将领在物质匮乏的苏区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②他们就像一颗颗闪亮的红星引领着千千万万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
(示例二)《艾青诗选》里的中国红是充满“希望”的:①诗歌中的“火把”“光”“太阳”等意象;②表达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2)(示例)《西游记》中的唐三藏舍弃安逸的生活,选择战胜一个个磨难西天取经,最终取得成功。这体现了他坚守目标、意志坚定、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6.学校即将开展以“多彩劳动助成长”为主题的校园劳动节活动,培养同学们幸福生活的能力,邀请你参与。(4分)
(1)活动方案中需要几条宣传标语,请你仿照示例的结构形式,再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示例: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校园劳动节即将拉开帷幕,同学小美不愿意参与,如果你是班长,你会怎么劝告她?请完善下面的对话。(2分)
小美:劳动节有什么好参与的?考试又不会考,我还不如多刷几套试卷。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扣住活动的主题“多彩劳动助成长”来拟写宣传标语,还要与示例结构形式一致。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时,开头应有称呼,然后针对“参加劳动节不如多刷几套试卷”的观点,从劳动的意义的角度进行劝说。要注意语句连贯,语言得体。
[答案] (1)(示例)勤劳点亮希望,劳动创造幸福。
(2)(示例)小美,生活不只是考试和分数,劳动也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厨艺展示、陶艺制作、植树种花这些劳动既锻炼体力,也培养思维,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咱们不仅学习要认真,生活也要多彩呀!小美,我们一起参与校园劳动节,好吗?
7.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6分)
像毕淑敏一样,古代文人也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了三间小屋:第一间小屋里,刘长卿盛放着“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湘水无情吊岂知”(《长沙过贾谊宅》)那被贬的悲愤;杜甫则在那里盛放着由于社会骚乱而造成“②____________,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的痛心。第二间小屋里,韩愈盛放着“欲为圣明除弊事,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义无反顾;范仲淹盛放着“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政治抱负。第三间小屋里,刘禹锡以“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现了自己豁达的胸襟;而欧阳修则在高唱“山水之乐,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记》)
汉文有道恩犹薄(易错字:薄)
有弟皆分散
肯将衰朽惜残年(易错字:朽、残)
先天下之忧而忧(易错字:忧)
沉舟侧畔千帆过(易错字:畔)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易错字:寓)
二、阅读与鉴赏(44分)
(一)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6分)
感 旧
陆 游
当年书剑①揖②三公③,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④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⑤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 ①书剑:指能文能武,智勇双全。②揖:拱手礼,表示对人的尊敬,这里是指诗人与贵族们平等的见面礼。③三公:此处泛指贵族和大臣。④松漠榆关:指边疆战场。⑤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首联回忆当年,写年轻时仗剑远游,积极主动干谒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当时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有满腔的壮志。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当年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情景和现在无奈地在秋风中看着自己两鬓白发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C.颈联中“梦回松漠榆关外”一句,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疆战场,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C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C项,有误,应为表达作者对戎马生涯和英勇杀敌生活的怀念。]
9.陆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这首作品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由首联可知,诗人年轻时候文武双全、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由颔联可知,诗人当年面对战鼓雷鸣、烟尘遮天的情形也不畏惧。但现实中的诗人却是“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心怀壮志却“身老桑村”,可见壮志难酬;颔联后一句“一簪华发醉秋风”中“华发”即白发,白发丛生,这是感叹时光流逝,自己也渐渐年迈,可见迟暮悲伤;尾联意思是“我的好友独孤策已经埋骨在远方,我也想与他一样,可是谁能和我一同前往”,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可见孤独寂寞。
[答案] 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苍苍的垂老之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了对故去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14分)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  )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  )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②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选自《渑水燕谈录》卷四)
【注】 ①缣:细绢。②仅:将近。③令:善,美好。
10.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日食米一升”的“日”,名词,日子。
B.“多会于此”倒装句,状语后置,应为“多于此会”。
C.“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谪”,指因罪被贬官降职或流放。
D.“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的“轻”,与“轻寡人与”的“轻”,意思相同。

A [本题考查实词理解和句式判断。A项,有误,“日食米一升”的“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 ]
11.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因 之 B.因 而
C.以 而 D.以 之

C [本题考查虚词用法。第一处,“为义庄,(  )养群从之贫者”中的“养群从之贫者”是“为义庄”的目的,因此用“以”字恰当;第二处,“择族人长(  )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中的“长”“贤”是并列关系,括号中应用连词,因此用“而”恰当。 ]
12.【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对应的字母填出来。(3分)
人A日食米B一升C岁D衣缣一匹E嫁娶丧葬F皆有G赡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拿一批细绢做衣服,婚丧嫁娶,都给他们赡养的钱。据此断句为: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
CEF
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至,到;奉,遵守。句意为: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14.《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由【甲】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范仲淹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这与孟子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由【乙】文“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可知,范仲淹不止语言,更从行动上践行了自己的忧乐观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 (示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用具体的行动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译文】
【乙】范仲淹轻视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尤其对待族人特别宽厚。他已经富贵之后,在靠近姑苏外城的地方买了数千亩好的田地,当做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的人之中贫穷的人,又选一个辈分高而且贤能的人主管他的(资金)出纳。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拿一批细绢做衣服,婚丧嫁娶,都给他们赡养的钱。聚集的族人将近有百口。范仲淹死了之后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1分)
材料一:
人工智能(英语: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亦称智械、机器智能,指由人制造出来的可以表现出智能的机器。通常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这是因为近三十年来它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多学科领域都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工智能已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自成一个系统。
(选自360百科)
材料二:
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AI)”再度成为“热词”。政府工作报告不仅3次提到“人工智能”,更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这一创新性的表述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所说:过去是“互联网+”思维,未来是“人工智能+”思维。他表示,“人工智能+”上升为一种行动,意味着国家将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智能+”与“人工智能+”虽然看似相近,但内涵却有所不同。如果说2019年的“智能+”更侧重于工业互联网,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赋能,那么今年的“人工智能+”行动则体现出从研发到场景应用再到产业打造的全链条赋能,并进一步明确了“人工智能+”在数字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事实上,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已驶入快车道。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 784亿元,增速13.9%。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迅猛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人工智能+”行动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创新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前不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位列第一。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可以在10秒内完成全球7天重要气象要素的预报,比现有的数值预报方法快了超过1万倍——这种惊人的效率提升,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潜力,也为“人工智能+”行动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总体而言,“人工智能+”行动不仅是对人工智能这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重视,更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布局。随着这一行动的深入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将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选自人民网《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人工智能+”有何深意?》)
材料三:
央视网消息(朝闻天下):面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浪潮,来自浙江义乌的商户们也在积极拥抱新技术,而且还打造了全新的应用场景。
前段时间浙江义乌一个老板娘火出了圈,在视频中的她化身语言达人,熟练切换多国外语,介绍自家生意,支持这门神奇本领的,正是目前热议的前沿科技人工智能。
(选自央视网)
材料四:
今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个新提法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实融合指明了新路径。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新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带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挥出乘数效应。
为什么是“人工智能+”?因为这是当下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ChatGPT仍在不断演进,Sora又惊艳登场,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车轮”滚滚向前,人工智能大模型迈向规模应用。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就是当下那个“最靓的仔”,是重塑全球竞争新格局的关键引擎之一。我国人工智能已具备深入赋能的能力。2023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
5 787亿元,相关企业数量4 482家,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细分领域不断突破。尤其是,经过多年培育,行业经历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入了人工智能化转型阶段。
(选自《“人工智能+”不止是加法》)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人工智能是指可以表现出智能的机器和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人工智能已逐步成为众多学科领域一个独立的分支,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自成一个系统。
B.全国两会上,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意味着国家将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
C.“人工智能+”可以为普通商户打造全新的应用场景。
D.“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新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一些领域带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挥出乘倍效应。

D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D项,根据材料四“‘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新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带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挥出乘数效应”可知,“为经济社会一些领域带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挥出乘倍效应”表述有误。 ]
16.请给材料三这则新闻消息创设一个醒目的小标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拟写小标题。根据材料三“面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浪潮……而且还打造了全新的应用场景”“在视频中的她化身语言达人……正是目前热议的前沿科技人工智能”可知,这则新闻主要讲了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浪潮下,浙江义乌的商户积极拥抱新技术,一个老板娘利用人工智能化身语言达人,熟练切换多国外语,介绍自家生意,从而火出了圈。据此,这则新闻的小标题可以是:“人工智能”让义乌老板娘火出了圈。
[答案] (示例)“人工智能”让义乌老板娘火出了圈。
17.材料二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3分)
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可以在10秒内完成全球7天重要气象要素的预报,比现有的数值预报方法快了超过1万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画线句“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可以在10秒内完成全球7天重要气象要素的预报,比现有的数值预报方法快了超过1万倍”中,“10秒”“7天”“1万倍”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将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与现有的数值预报方法进行对比,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两种说明方法共同说明了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惊人的效率,显示出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的巨大潜力。
[答案] 列数字、作比较。运用准确的数据,将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与现有的数值预报方法进行对比,突出了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惊人的效率,显示出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的巨大潜力。
18.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什么提出“人工智能+”行动?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四加以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归纳概括。根据材料二“‘人工智能+’上升为一种行动……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可知,“人工智能+”行动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布局;根据材料四“‘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相加……发挥出乘数效应”“为什么是‘人工智能+’?因为这是当下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我国人工智能已具备深入赋能的能力”可知,“人工智能+”是当下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是重塑全球竞争新格局的关键引擎之一,我国人工智能已具备深入赋能的能力。
[答案] “人工智能+”是当下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是重塑全球竞争新格局的关键引擎之一;我国人工智能已具备深入赋能的能力;“人工智能+”行动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布局。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3分)
用什么报答母爱
周国平
①母亲八十三岁了,依然一头乌发,身板挺直,步伐稳健。人都说看上去也就七十来岁。父亲去世已满十年,自那以后,她时常离开上海的家,到北京居住一些日子。不过,不是住在我这里,而是住在我妹妹那里。住在我这里,她一定会觉得寂寞,因为她只能看见这个儿子整日坐在书本或电脑前,难得有一点别的动静。母亲终归需要有人跟她唠唠家常,我偏是最不善此道,每每大而化之,不能使她满足。母亲节即将来临,《家庭博览》杂志向我约稿,我便想到为她写一点文字,假如她读到了,就算是我痛改前非,认真地跟她唠了一回家常吧。
②在我的印象里,母亲的一生平平淡淡,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当然,这个印象并不完全准确,在家务中老去的她也曾有过如花的少女时代。很久以前,我在一本家庭相册里看见过她早年的照片,秀发玉容,一派清纯。她出生在上海一个职员的家里,家景小康,住在钱家塘,即后来的陕西路一带,是旧上海一个比较富裕的街区。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母亲还年轻,喜欢对我们追忆钱家塘的日子。她当年与同街区的一些女友结为姐妹,姐妹中有一人日后成了电影明星,相册里有好几张这位周曼华小姐亲笔签名的明星照。看着照片上的这个漂亮女人,少年的我暗自激动,仿佛隐约感觉到了母亲从前的青春梦想。
③曾几何时,那本家庭相册失落了,母亲也不再提起钱家塘的日子。在我眼里,母亲作为家庭主妇的定位习惯成自然,无可置疑。她也许是一个有些偏心的母亲,喜欢带我上街,买某一样小食品让我单独享用,叮嘱我不要告诉别的子女。可是,渐渐长大的儿子身上忽然发生了一种变化,不肯和她一同上街了,即使上街也偏要离她一小截距离,不让人看出母子关系。那大约是青春期的心理逆反现象,但当时却惹得她十分伤心,多次责备我看不起她。再往后,这些小插曲也在岁月中淡漠了,唯一不变的是一个围着锅台和孩子转的母亲形象,后来,我到北京上大学,然后去广西工作,然后考研究生重返北京,远离了上海的家,与母亲见面少了,在我脑海中定格的始终是这个形象。
④最近十年来,因为母亲时常来北京居住,我与她见面又多了。当然,已入耄耋之年的她早就无需围着锅台转了,她的孩子们也都已经有了一把年纪。望着她皱纹密布的面庞,有时候我会心中一惊,吃惊她的一生过于简单。她结婚前是有职业的,自从有了第一个孩子,便退职回家,把五个孩子拉扯大成了她一生的全部事业。我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哪里是简单的事情。但是,我很少听见她谈论其中的辛苦,她一定以为这种辛苦是人生的天经地义,不值得称道也不需要抱怨。作为儿子,我很想做一些能够使她欣慰的事,也算一种报答。她知道我写书,有点小名气,但从未对此表现出特别的兴趣。直到不久前我有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女儿,当我女儿在她面前活泼地戏耍时,我才看见她笑得格外的欢。自那以后,她的心情一直很好。我知道,她不只是喜欢小生命,也是庆幸她的儿子终于获得了天伦之乐。在她看来,这比写书和出名重要得多。
⑤母亲是母亲,她当然是对的。在事关儿子幸福的问题上,母亲往往比儿子自己有更正确的认识。倘若普天下的儿子们都记住母亲真正的心愿,不是用野心和荣华,而是用爱心和平凡的家庭乐趣报答母爱,世界和平就有了保障。
19.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的标题有设疑的作用,能激发读者的思考。
B.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叙述。
C.文中的母亲一生简单,主要在于她一生平平淡淡,几乎做了一辈子的家庭主妇。
D.结尾段作者推己及人,联系到世界和平,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B [本题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项,“以时间为线索”表述错误,文章没有显示出时间顺序。]
20.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阐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具有以下特点的母亲:勤劳奉献,母亲结婚后,放弃职业,全身心投入抚养五个孩子的家庭事务中,将拉扯大孩子视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不辞辛劳,默默付出。关爱孩子,她会带“我”上街,给“我”买小食品单独享用,这表现出她对孩子的偏爱。宽容大度,当“我”青春期出现心理逆反,不肯和她一同上街,她虽然伤心,但最终选择了宽容和理解。朴实平凡,她一生平平淡淡,做家庭主妇,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庭和孩子身上,从不抱怨生活的辛苦,认为这是人生的天经地义。目光长远、重视亲情,她对“我”写书出名没有特别兴趣,而是更在意“我”能拥有家庭的天伦之乐,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答案] 是一个心系孩子,爱心满满的母亲,母亲辞职回家把抚养孩子当作自己一生的全部事业。是一个辛劳持家,无怨无悔的母亲。母亲把五个孩子一手拉扯长大,付出艰辛,却认为是天经地义,从不抱怨。是一个睿智,拥有人生智慧的母亲。母亲懂得精神层面的天伦之乐远比物质层面的名利更长久(有胜过“我”的更通达的人生智慧)。
21.请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母亲八十三岁了,依然一头乌发,身板挺直,步伐稳健。(从描写的角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是母亲,她当然是对的。(从语言运用的角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1)“母亲八十三岁了,依然一头乌发,身板挺直,步伐稳健。”这句话从外貌和动作描写的角度,生动地展现了母亲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状态良好的形象。通过“一头乌发”“身板挺直”“步伐稳健”这些具体的描写,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母亲的健康和活力,与一般人对八十三岁老人的印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母亲的与众不同。
(2)“母亲是母亲,她当然是对的。”这句话语言简洁而有力。重复“母亲”这个词,强调了母亲这一身份的权威性和不可置疑性。“她当然是对的”这种直接而肯定的表述,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认同和尊重,体现了母亲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和其观点的正确性。
[答案] (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身体康健,精神矍铄,流露出喜悦之情。
(2)“母亲是母亲”句中“母亲”一词反复使用,凸显了母亲对“我”的深沉关爱及“我”对母亲认同的心理;“当然”一词是理所应当的意思,表示“我”心悦诚服的赞同、认可母亲对家庭、事业、名利的认识,从而表达出儿子对母亲的理解尊重的感情。
22.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在用什么报答他的母亲?(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读完全文,作者报答母亲的方式并非物质上的给予或者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而是通过理解母亲真正的心愿来报答母爱。作者意识到母亲对于自己写书和出名并不特别在意,而是更关注自己能否获得天伦之乐,拥有平凡的家庭幸福。所以作者努力满足母亲这一愿望,让母亲看到自己拥有健康可爱的女儿,享受家庭的温馨和快乐,这便是作者报答母亲的方式。例如,有些子女可能会认为给母亲买贵重的礼物或者让自己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就是报答母爱,但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真正了解母亲内心的渴望,并努力去实现它,才是最好的报答。
[答案] 是写这篇文章以弥补、报答自己的母亲;以“唠家常”的方式,向母亲表明了自己少年的叛逆对母亲的愧疚;现在将以爱和陪伴作为报答;明白了母亲的苦心,将按照母亲的心愿过好自己的人生。
三、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风起之时,生机涌动。顺风而舞,固然很美;逆风而行,更见力量。山火面前,消防人员挺身而出、负重前行,书写感人故事;运动赛场,青年健儿奋力拼搏、挑战极限,获得骄人佳绩;科研阵地,科技先锋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突破技术壁垒……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逆风时刻,懂得在逆境中奋力突围、迎难而上,就会发现其中蕴藏的美。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以《逆风飞翔》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答案] 参见山东省考卷评分标准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二)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山东曲阜明故城,这座濒临历史长河的文化古城,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如火如tú的往事。漫步在曲径通幽的蹊径上,仿佛能听到古时的钟声、①书声,感受到那份出类拔cuì的文化气息。这里的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那些古老的建筑,虽历经风雨,却依旧屹立不倒,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与坚韧。
在曲阜明故城,你可以感受到那种历久弥新的文化力量,它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②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这里的人们,他们深知,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传承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更是保存古迹。
正如古诗所云:“曲阜古城韵悠长,③文化璀璨耀四方。剽悍文化激人心,永续传承放光芒。”④在曲阜明故城这片土地上,文化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
1.文中有两个字暂用拼音代替,两个加点字不确定读音。请你选出正确的一项(2分)(  )
A.bīn qī 荼 萃 B.bīn xī 荼 萃
C.pīn qī 茶 粹 D.pīn xī 茶 粹
B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濒临”的“濒”应读作“bīn”;“蹊径”的“蹊”应读作“xī”;“如火如tú”应写作“如火如荼”;“出类拔cuì”应写作“出类拔萃”。]
2.上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四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处是(2分)(  )
A.① B.②
C.③ D.④
B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B项,“它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之间应该使用逗号。]
3.第二段画线句有语病,请加以修改。(2分)
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传承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更是保存古迹。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该句语序不当,“传承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与“保存古迹”应该交换位置。
[答案] 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保存古迹,更是传承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4.下列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千佛山的古寺依山而建,庄严肃穆,气势恢宏。
B.蓬莱阁的建筑气势恢宏,巧夺天工,让人惊叹不已。
C.台儿庄古城庄严肃穆,巍峨耸立,充满历史的厚重感。
D.青州古城的建筑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B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B项,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成的。形容技巧的高超。对象错误。]
5.名著阅读(8分)
(1)“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文学里的中国红同样惊艳了你我。请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部,联系自己真实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中国红”的理解。(理由至少从两个角度阐述)(4分)
作品 “红色”意蕴 角度
《红星照 耀中国》 赤诚、庄重、喜庆、热烈、耀眼、勇敢、希望、力量、奇迹 人物、内容、主题、意象、精神、作者
《艾青诗选》
                                        
                                        
                                        
(2)请从下图中选取一个人物,根据图中提示,结合所选人物的一次选择经历写出你感悟到的精神品质。(4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名著评价的把握。从题目给出的作品中任选一部,联系自己真实的阅读体验,谈谈对“中国红”的理解即可。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评析。《西游记》中的唐三藏舍弃安逸的生活,选择战胜一个个磨难西天取经,最终取得成功。这体现了他坚守目标、意志坚定、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朝花夕拾》中的鲁迅为了救国救民毅然选择弃医从文,表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简·爱》中的简·爱虽然深爱罗切斯特,但是,在得知罗切斯特有一个疯妻子时坚定地选择离开,体现了她追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的特点。任选其一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1)(示例一)《红星照耀中国》里的中国红孕育着“奇迹”:①毛泽东、朱德等主要将领在物质匮乏的苏区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②他们就像一颗颗闪亮的红星引领着千千万万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
(示例二)《艾青诗选》里的中国红是充满“希望”的:①诗歌中的“火把”“光”“太阳”等意象;②表达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2)(示例)《西游记》中的唐三藏舍弃安逸的生活,选择战胜一个个磨难西天取经,最终取得成功。这体现了他坚守目标、意志坚定、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6.学校即将开展以“多彩劳动助成长”为主题的校园劳动节活动,培养同学们幸福生活的能力,邀请你参与。(4分)
(1)活动方案中需要几条宣传标语,请你仿照示例的结构形式,再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示例: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
                                        
                                        
                                        
                                        
                                        
(2)校园劳动节即将拉开帷幕,同学小美不愿意参与,如果你是班长,你会怎么劝告她?请完善下面的对话。(2分)
小美:劳动节有什么好参与的?考试又不会考,我还不如多刷几套试卷。
我:                                        
                                        
                                        
                                        
[解析] (1)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扣住活动的主题“多彩劳动助成长”来拟写宣传标语,还要与示例结构形式一致。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时,开头应有称呼,然后针对“参加劳动节不如多刷几套试卷”的观点,从劳动的意义的角度进行劝说。要注意语句连贯,语言得体。
[答案] (1)(示例)勤劳点亮希望,劳动创造幸福。
(2)(示例)小美,生活不只是考试和分数,劳动也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厨艺展示、陶艺制作、植树种花这些劳动既锻炼体力,也培养思维,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咱们不仅学习要认真,生活也要多彩呀!小美,我们一起参与校园劳动节,好吗?
7.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6分)
像毕淑敏一样,古代文人也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了三间小屋:第一间小屋里,刘长卿盛放着“①____________________,湘水无情吊岂知”(《长沙过贾谊宅》)那被贬的悲愤;杜甫则在那里盛放着由于社会骚乱而造成“②____________________,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的痛心。第二间小屋里,韩愈盛放着“欲为圣明除弊事,③____________________”(《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义无反顾;范仲淹盛放着“④________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政治抱负。第三间小屋里,刘禹锡以“⑤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现了自己豁达的胸襟;而欧阳修则在高唱“山水之乐,⑥____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记》)
[答案] ①汉文有道恩犹薄(易错字:薄) ②有弟皆分散 ③肯将衰朽惜残年(易错字:朽、残)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易错字:忧) ⑤沉舟侧畔千帆过(易错字:畔) 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易错字:寓)
二、阅读与鉴赏(44分)
(一)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6分)
感 旧
陆 游
当年书剑①揖②三公③,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④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⑤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 ①书剑:指能文能武,智勇双全。②揖:拱手礼,表示对人的尊敬,这里是指诗人与贵族们平等的见面礼。③三公:此处泛指贵族和大臣。④松漠榆关:指边疆战场。⑤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首联回忆当年,写年轻时仗剑远游,积极主动干谒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当时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有满腔的壮志。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当年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情景和现在无奈地在秋风中看着自己两鬓白发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C.颈联中“梦回松漠榆关外”一句,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疆战场,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C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C项,有误,应为表达作者对戎马生涯和英勇杀敌生活的怀念。]
9.陆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这首作品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由首联可知,诗人年轻时候文武双全、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由颔联可知,诗人当年面对战鼓雷鸣、烟尘遮天的情形也不畏惧。但现实中的诗人却是“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心怀壮志却“身老桑村”,可见壮志难酬;颔联后一句“一簪华发醉秋风”中“华发”即白发,白发丛生,这是感叹时光流逝,自己也渐渐年迈,可见迟暮悲伤;尾联意思是“我的好友独孤策已经埋骨在远方,我也想与他一样,可是谁能和我一同前往”,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可见孤独寂寞。
[答案] 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苍苍的垂老之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了对故去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14分)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  )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  )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②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选自《渑水燕谈录》卷四)
【注】 ①缣:细绢。②仅:将近。③令:善,美好。
10.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日食米一升”的“日”,名词,日子。
B.“多会于此”倒装句,状语后置,应为“多于此会”。
C.“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谪”,指因罪被贬官降职或流放。
D.“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的“轻”,与“轻寡人与”的“轻”,意思相同。
A [本题考查实词理解和句式判断。A项,有误,“日食米一升”的“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 ]
11.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因 之 B.因 而
C.以 而 D.以 之
C [本题考查虚词用法。第一处,“为义庄,(  )养群从之贫者”中的“养群从之贫者”是“为义庄”的目的,因此用“以”字恰当;第二处,“择族人长(  )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中的“长”“贤”是并列关系,括号中应用连词,因此用“而”恰当。 ]
12.【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对应的字母填出来。(3分)
人A日食米B一升C岁D衣缣一匹E嫁娶丧葬F皆有G赡给。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拿一批细绢做衣服,婚丧嫁娶,都给他们赡养的钱。据此断句为: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
[答案] CEF
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至,到;奉,遵守。句意为: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答案] 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14.《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看法。(4分)
                                        
                                        
                                        
[解析] 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由【甲】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范仲淹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这与孟子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由【乙】文“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可知,范仲淹不止语言,更从行动上践行了自己的忧乐观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 (示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用具体的行动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译文】
【乙】范仲淹轻视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尤其对待族人特别宽厚。他已经富贵之后,在靠近姑苏外城的地方买了数千亩好的田地,当做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的人之中贫穷的人,又选一个辈分高而且贤能的人主管他的(资金)出纳。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拿一批细绢做衣服,婚丧嫁娶,都给他们赡养的钱。聚集的族人将近有百口。范仲淹死了之后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1分)
材料一:
人工智能(英语: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亦称智械、机器智能,指由人制造出来的可以表现出智能的机器。通常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这是因为近三十年来它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多学科领域都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工智能已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自成一个系统。
(选自360百科)
材料二:
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AI)”再度成为“热词”。政府工作报告不仅3次提到“人工智能”,更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这一创新性的表述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所说:过去是“互联网+”思维,未来是“人工智能+”思维。他表示,“人工智能+”上升为一种行动,意味着国家将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智能+”与“人工智能+”虽然看似相近,但内涵却有所不同。如果说2019年的“智能+”更侧重于工业互联网,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赋能,那么今年的“人工智能+”行动则体现出从研发到场景应用再到产业打造的全链条赋能,并进一步明确了“人工智能+”在数字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事实上,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已驶入快车道。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 784亿元,增速13.9%。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迅猛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人工智能+”行动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创新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前不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位列第一。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可以在10秒内完成全球7天重要气象要素的预报,比现有的数值预报方法快了超过1万倍——这种惊人的效率提升,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潜力,也为“人工智能+”行动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总体而言,“人工智能+”行动不仅是对人工智能这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重视,更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布局。随着这一行动的深入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将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选自人民网《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人工智能+”有何深意?》)
材料三:
央视网消息(朝闻天下):面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浪潮,来自浙江义乌的商户们也在积极拥抱新技术,而且还打造了全新的应用场景。
前段时间浙江义乌一个老板娘火出了圈,在视频中的她化身语言达人,熟练切换多国外语,介绍自家生意,支持这门神奇本领的,正是目前热议的前沿科技人工智能。
(选自央视网)
材料四:
今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个新提法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实融合指明了新路径。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新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带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挥出乘数效应。
为什么是“人工智能+”?因为这是当下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ChatGPT仍在不断演进,Sora又惊艳登场,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车轮”滚滚向前,人工智能大模型迈向规模应用。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就是当下那个“最靓的仔”,是重塑全球竞争新格局的关键引擎之一。我国人工智能已具备深入赋能的能力。2023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5 787亿元,相关企业数量4 482家,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细分领域不断突破。尤其是,经过多年培育,行业经历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入了人工智能化转型阶段。
(选自《“人工智能+”不止是加法》)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人工智能是指可以表现出智能的机器和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人工智能已逐步成为众多学科领域一个独立的分支,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自成一个系统。
B.全国两会上,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意味着国家将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
C.“人工智能+”可以为普通商户打造全新的应用场景。
D.“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新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一些领域带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挥出乘倍效应。
D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D项,根据材料四“‘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新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带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挥出乘数效应”可知,“为经济社会一些领域带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挥出乘倍效应”表述有误。 ]
16.请给材料三这则新闻消息创设一个醒目的小标题。(3分)
                                        
                                        
                                        
                                        
[解析] 本题考查拟写小标题。根据材料三“面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浪潮……而且还打造了全新的应用场景”“在视频中的她化身语言达人……正是目前热议的前沿科技人工智能”可知,这则新闻主要讲了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浪潮下,浙江义乌的商户积极拥抱新技术,一个老板娘利用人工智能化身语言达人,熟练切换多国外语,介绍自家生意,从而火出了圈。据此,这则新闻的小标题可以是:“人工智能”让义乌老板娘火出了圈。
[答案] (示例)“人工智能”让义乌老板娘火出了圈。
17.材料二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3分)
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可以在10秒内完成全球7天重要气象要素的预报,比现有的数值预报方法快了超过1万倍。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画线句“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可以在10秒内完成全球7天重要气象要素的预报,比现有的数值预报方法快了超过1万倍”中,“10秒”“7天”“1万倍”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将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与现有的数值预报方法进行对比,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两种说明方法共同说明了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惊人的效率,显示出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的巨大潜力。
[答案] 列数字、作比较。运用准确的数据,将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与现有的数值预报方法进行对比,突出了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惊人的效率,显示出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的巨大潜力。
18.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什么提出“人工智能+”行动?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四加以概括。(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归纳概括。根据材料二“‘人工智能+’上升为一种行动……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可知,“人工智能+”行动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布局;根据材料四“‘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相加……发挥出乘数效应”“为什么是‘人工智能+’?因为这是当下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我国人工智能已具备深入赋能的能力”可知,“人工智能+”是当下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是重塑全球竞争新格局的关键引擎之一,我国人工智能已具备深入赋能的能力。
[答案] “人工智能+”是当下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是重塑全球竞争新格局的关键引擎之一;我国人工智能已具备深入赋能的能力;“人工智能+”行动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布局。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3分)
用什么报答母爱
周国平
①母亲八十三岁了,依然一头乌发,身板挺直,步伐稳健。人都说看上去也就七十来岁。父亲去世已满十年,自那以后,她时常离开上海的家,到北京居住一些日子。不过,不是住在我这里,而是住在我妹妹那里。住在我这里,她一定会觉得寂寞,因为她只能看见这个儿子整日坐在书本或电脑前,难得有一点别的动静。母亲终归需要有人跟她唠唠家常,我偏是最不善此道,每每大而化之,不能使她满足。母亲节即将来临,《家庭博览》杂志向我约稿,我便想到为她写一点文字,假如她读到了,就算是我痛改前非,认真地跟她唠了一回家常吧。
②在我的印象里,母亲的一生平平淡淡,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当然,这个印象并不完全准确,在家务中老去的她也曾有过如花的少女时代。很久以前,我在一本家庭相册里看见过她早年的照片,秀发玉容,一派清纯。她出生在上海一个职员的家里,家景小康,住在钱家塘,即后来的陕西路一带,是旧上海一个比较富裕的街区。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母亲还年轻,喜欢对我们追忆钱家塘的日子。她当年与同街区的一些女友结为姐妹,姐妹中有一人日后成了电影明星,相册里有好几张这位周曼华小姐亲笔签名的明星照。看着照片上的这个漂亮女人,少年的我暗自激动,仿佛隐约感觉到了母亲从前的青春梦想。
③曾几何时,那本家庭相册失落了,母亲也不再提起钱家塘的日子。在我眼里,母亲作为家庭主妇的定位习惯成自然,无可置疑。她也许是一个有些偏心的母亲,喜欢带我上街,买某一样小食品让我单独享用,叮嘱我不要告诉别的子女。可是,渐渐长大的儿子身上忽然发生了一种变化,不肯和她一同上街了,即使上街也偏要离她一小截距离,不让人看出母子关系。那大约是青春期的心理逆反现象,但当时却惹得她十分伤心,多次责备我看不起她。再往后,这些小插曲也在岁月中淡漠了,唯一不变的是一个围着锅台和孩子转的母亲形象,后来,我到北京上大学,然后去广西工作,然后考研究生重返北京,远离了上海的家,与母亲见面少了,在我脑海中定格的始终是这个形象。
④最近十年来,因为母亲时常来北京居住,我与她见面又多了。当然,已入耄耋之年的她早就无需围着锅台转了,她的孩子们也都已经有了一把年纪。望着她皱纹密布的面庞,有时候我会心中一惊,吃惊她的一生过于简单。她结婚前是有职业的,自从有了第一个孩子,便退职回家,把五个孩子拉扯大成了她一生的全部事业。我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哪里是简单的事情。但是,我很少听见她谈论其中的辛苦,她一定以为这种辛苦是人生的天经地义,不值得称道也不需要抱怨。作为儿子,我很想做一些能够使她欣慰的事,也算一种报答。她知道我写书,有点小名气,但从未对此表现出特别的兴趣。直到不久前我有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女儿,当我女儿在她面前活泼地戏耍时,我才看见她笑得格外的欢。自那以后,她的心情一直很好。我知道,她不只是喜欢小生命,也是庆幸她的儿子终于获得了天伦之乐。在她看来,这比写书和出名重要得多。
⑤母亲是母亲,她当然是对的。在事关儿子幸福的问题上,母亲往往比儿子自己有更正确的认识。倘若普天下的儿子们都记住母亲真正的心愿,不是用野心和荣华,而是用爱心和平凡的家庭乐趣报答母爱,世界和平就有了保障。
19.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的标题有设疑的作用,能激发读者的思考。
B.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叙述。
C.文中的母亲一生简单,主要在于她一生平平淡淡,几乎做了一辈子的家庭主妇。
D.结尾段作者推己及人,联系到世界和平,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B [本题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项,“以时间为线索”表述错误,文章没有显示出时间顺序。]
20.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阐述。(3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具有以下特点的母亲:勤劳奉献,母亲结婚后,放弃职业,全身心投入抚养五个孩子的家庭事务中,将拉扯大孩子视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不辞辛劳,默默付出。关爱孩子,她会带“我”上街,给“我”买小食品单独享用,这表现出她对孩子的偏爱。宽容大度,当“我”青春期出现心理逆反,不肯和她一同上街,她虽然伤心,但最终选择了宽容和理解。朴实平凡,她一生平平淡淡,做家庭主妇,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庭和孩子身上,从不抱怨生活的辛苦,认为这是人生的天经地义。目光长远、重视亲情,她对“我”写书出名没有特别兴趣,而是更在意“我”能拥有家庭的天伦之乐,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答案] 是一个心系孩子,爱心满满的母亲,母亲辞职回家把抚养孩子当作自己一生的全部事业。是一个辛劳持家,无怨无悔的母亲。母亲把五个孩子一手拉扯长大,付出艰辛,却认为是天经地义,从不抱怨。是一个睿智,拥有人生智慧的母亲。母亲懂得精神层面的天伦之乐远比物质层面的名利更长久(有胜过“我”的更通达的人生智慧)。
21.请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母亲八十三岁了,依然一头乌发,身板挺直,步伐稳健。(从描写的角度)(2分)
                                        
                                        
                                        
                                        
                                        
(2)母亲是母亲,她当然是对的。(从语言运用的角度)(2分)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1)“母亲八十三岁了,依然一头乌发,身板挺直,步伐稳健。”这句话从外貌和动作描写的角度,生动地展现了母亲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状态良好的形象。通过“一头乌发”“身板挺直”“步伐稳健”这些具体的描写,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母亲的健康和活力,与一般人对八十三岁老人的印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母亲的与众不同。
(2)“母亲是母亲,她当然是对的。”这句话语言简洁而有力。重复“母亲”这个词,强调了母亲这一身份的权威性和不可置疑性。“她当然是对的”这种直接而肯定的表述,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认同和尊重,体现了母亲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和其观点的正确性。
[答案] (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身体康健,精神矍铄,流露出喜悦之情。
(2)“母亲是母亲”句中“母亲”一词反复使用,凸显了母亲对“我”的深沉关爱及“我”对母亲认同的心理;“当然”一词是理所应当的意思,表示“我”心悦诚服的赞同、认可母亲对家庭、事业、名利的认识,从而表达出儿子对母亲的理解尊重的感情。
22.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在用什么报答他的母亲?(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读完全文,作者报答母亲的方式并非物质上的给予或者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而是通过理解母亲真正的心愿来报答母爱。作者意识到母亲对于自己写书和出名并不特别在意,而是更关注自己能否获得天伦之乐,拥有平凡的家庭幸福。所以作者努力满足母亲这一愿望,让母亲看到自己拥有健康可爱的女儿,享受家庭的温馨和快乐,这便是作者报答母亲的方式。例如,有些子女可能会认为给母亲买贵重的礼物或者让自己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就是报答母爱,但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真正了解母亲内心的渴望,并努力去实现它,才是最好的报答。
[答案] 是写这篇文章以弥补、报答自己的母亲;以“唠家常”的方式,向母亲表明了自己少年的叛逆对母亲的愧疚;现在将以爱和陪伴作为报答;明白了母亲的苦心,将按照母亲的心愿过好自己的人生。
三、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风起之时,生机涌动。顺风而舞,固然很美;逆风而行,更见力量。山火面前,消防人员挺身而出、负重前行,书写感人故事;运动赛场,青年健儿奋力拼搏、挑战极限,获得骄人佳绩;科研阵地,科技先锋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突破技术壁垒……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逆风时刻,懂得在逆境中奋力突围、迎难而上,就会发现其中蕴藏的美。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以《逆风飞翔》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答案] 参见山东省考卷评分标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