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一) 课件+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一) 课件+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6 14:42:30

文档简介

(共74张PPT)
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一)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为迎接第29个世界读书日,学校开展“我的读写时光”主题活动,小文写了一段读书心得,请帮他完成下列任务。
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害)浪,锤炼出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尤其是近代以来,在民族危亡的A严峻时刻,铁骨铮铮的中国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书写了一部B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在国民党白色恐怖肆虐之际,中国共产党人以坚(真/贞)不屈的气节,诠释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当美帝国主义在中朝边境武力C挑衅之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唱着D振聋发聩的战歌,越过关山险隘,打破了美国侵略者不可战胜的神话。
如今,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可阻挡,但道阻且长,②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披荆斩棘,走向胜利,③更应该依靠全体人民自强不息、团结一致的磅礴力量,④我们正处在一个愈进愈难而又非进不可的时候。
我们应该明白:现在的美好生活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无数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敢想敢拼换来的,因为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不断奋斗。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发扬和继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跃马扬鞭,一路向前。
1.文中加点(红色)字的读音和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骇 pū 贞 ài  B.骇 pú 真 yì
C.害 pú 真 ài  D.害 pū 贞 yì

A [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惊涛骇浪”的“骇”是可怕的意思,而“害”是祸患、害处的意思。应该选“骇”;“前仆后继”的“仆”应读“pū”,是倒下的意思;“坚贞不屈”的“贞”意思是节操,不能选“真假”的“真”;“险隘”的“隘”读“ài”,不能根据偏旁部首推断字音。]
2.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严峻 B.可歌可泣
C.挑衅 D.振聋发聩

D [本题考查词义辨析。A项,“严峻时刻”中的“严峻”用来形容民族危亡时的严重和危急形势,符合语境。B项,“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中的“可歌可泣”用来形容英雄事迹的英勇悲壮,值得歌颂和感动,符合语境。C项,“挑衅之时”中的“挑衅”用来描述美帝国主义在中朝边境的故意挑起冲突或战争的行为,符合语境。D项,振聋发聩:原意是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振聋发聩的战歌”中的“振聋发聩”用于形容战歌不合适,感彩不当。]
3.第三段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2分)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发扬和继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跃马扬鞭,一路向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该句语序不当,应把“发扬”和“继承”调换顺序。
[答案]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必须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跃马扬鞭,一路向前。
4.第二段中画线句顺序不合理,请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2分)(  )
A.①②④③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B [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排序。①句作为开篇,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这一背景,并点明“道阻且长”的困境,为后文奠定了基调。接着,④句紧承①句,详细描述了当前“愈进愈难而又非进不可”的形势,进一步强调了复兴之路的艰难。然后,③句作为结论或建议,指出应该依靠全体人民的磅礴力量来克服这些困难。最后,②句具体描述了应如何实施这一建议,即“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披荆斩棘,走向胜利”。整个顺序遵循了从背景到形势,再到结论和建议,最后到具体实施的逻辑顺序,故选B项。]
5.名著阅读。(8分)
选段一 八戒在旁边又笑道:“好行者!风发了!只行了半日路,倒打死三个人!”唐僧正要念咒,行者急到马前,叫道:“师父,莫念!莫念!你且来看看他的模样。”却是一堆粉骷髅在那里。……唐僧闻说,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跪于路旁。
(选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
选段二 宋江道:“我知你东人的意了;我因打祝家庄失利,欲求相见则个;他恐祝家庄见怪,不肯出来相见。”杜兴道:“非是如此,委实患病。小人虽是中山人氏,到此多年了,颇知此间虚实事情。中间是祝家庄,东是俺李家庄,西是扈家庄:这三村庄上誓愿结生死之交,有事互相救应。今番恶了俺东人,自不去救应。只恐西村扈家庄上要来相助;他庄上别的不打紧;只有一个女将,唤做一丈青扈三娘,使两口日月刀,好生了得。是祝家庄第三子祝
彪定为妻室,早晚要娶。若是将军要打祝家庄时,不须堤备东边,只要紧防西路。祝家庄上前后有两座庄门:一座在独龙冈前,一座在独龙冈后。若打前门,却不济事;须是两面夹攻,方可破得。前门打紧路杂难认,一遭都是盘陀路径,阔狭不等。但有白杨树便可转弯,方是活路;如无此树便是死路。”
(选自《水浒传》第五十回)
(1)高尔基说:“文学形象绝不是只具有单一性格的扁平人物,而是具有多重复杂性格的圆形人物。”你觉得选段一中的猪八戒属于“扁平人物”还是“圆形人物”?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A、B中任选一例,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三复情节”在刻画人物形象或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4分)
A.《西游记》“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B.《水浒传》“宋江三打祝家庄”
小贴士:古典小说中常常有情节的反复,称之为“三复情节”。一般情况下,三复情节的发展表现为:进展→阻塞→进展→阻塞→进展→完成。“三复情节”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寓有变化、发展,逐步展现人物形象,凸显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把握。高尔基这句话的意思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复杂的,具有多面性。猪八戒的身上有许多缺点,呆头呆脑,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爱占小便宜,一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等;但他也不失忠勇和善良,当师徒受阻于流沙河时,他几次潜入水中,勇斗妖怪,和孙悟空一起保护唐僧,他憨厚淳朴,能干脏活累活,能知错就改。
(2)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把握。任选其一,结合原著内容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猪八戒是圆形人物。他身上有许多缺点,好吃懒做,爱搬弄是非,爱占小便宜,一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等,但他也不失忠勇和善良,当师徒受阻于流沙河时,他几次潜入水中,勇斗妖怪,和孙悟空一起保护唐僧,他憨厚淳朴,能干脏活累活,能知错就改。
(2)(示例一)选择A。第一次孙悟空好言好语诚心借扇,没有借到,被铁扇公主扇走。第二次孙悟空用武力强行借扇,铁扇公主借给他假扇,一扇导致火焰山的火更大了。第三次,孙悟空设计变身为牛魔王得到真扇子。三次借扇生动地刻画孙悟空有智慧、勇敢坚韧、神通广大的形象。
(示例二)选择B。第一次攻打祝家庄,宋江不明敌情贸然进攻,险些全军覆没;第二次先派石秀探路,又离间了扈、李、祝三家,但因祝家庄坚固而失败;第三次使用里应外合才攻下祝家庄。这一过程体现出宋江遇挫不馁的沉着与坚韧,善于观察与反思的智慧与果断。
6.学校正在筹办“国潮复兴,文化自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4分)
(1)【活动一:身边事 勤关注】 请你从下面所给的文字中,概括“国潮热”的原因。(2分)
曾几何时,年轻一代受欧美潮、日韩风影响不小。如今,新生代群体放下对国外品牌的盲目崇拜,热衷“国潮”,喜爱“国风”。“国潮热”的背后是文化自信,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大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会更加强烈。
“国潮”产品走红,国产动漫爆火,“老字号”纷纷推陈出新……“国潮”正在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种消费时尚。因为经济高速发展,民众在物质需求上得到满足,开始追求文化需求。
原因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深探究 微提案】 下图是消费者选择国潮产品时兴趣点的统计图,某公司也想为自己的产品增添国潮元素,请你结合下图给出建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根据“‘国潮热’的背后是文化自信,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大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会更加强烈”可得:文化自信使大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更加强烈;根据“因为经济高速发展,民众在物质需求上得到满足,开始追求文化需求”可得:经济发展使民众开始追求文化需求。
(2)本题考查从图表中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读图可知,消费者选择国潮产品时兴趣点共五个,占据前三名的是“以数字技术激活传统元素”“结合科技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对传统元素进行二次创作”。由此可提出建议:建议对传统元素进行二次创作;建议用数字技术激活传统元素;建议结合科技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
[答案] (1)原因一:文化自信使大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更加强烈。
原因二:经济发展使民众开始追求文化需求。
(2)(示例)①建议对传统元素进行二次创作;②建议用数字技术激活传统元素;③建议结合科技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
7.根据语境,引用适当的诗文名句填空。(6分)
中国是诗的故乡,一字一句一行行,蕴藏着多少美好愿望。“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东坡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祝福;“了却君王天下事,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饱含着辛弃疾想要报效国家的拳拳爱国之情;“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透露出范仲淹对登岳阳楼的美好想象;“⑤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行路难》)则洋溢着李白冲破阻碍、实现理想的豪情。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易错字:婵娟)
赢得生前身后名(易错字:赢)
宠辱偕忘(易错字:偕)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易错字:沧)
二、阅读与鉴赏(44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6分)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注]。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 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8.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首联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
B.颔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从谢尚闻袁宏“咏史”事件中,领略到对于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是与地位高低无关的。
C.颔联中“空”字写出了诗人登舟望月所见到的空阔邈远的景色,同时还引发诗人的感慨,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无谢将军那样的伯乐来赏识,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叹。
D.这首诗写景清新隽永而不粉饰,抒情豪爽豁达而不忸怩作态,借景抒情,字里行间表达出对谢将军的怀念之情。

D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D项,“表达出对谢将军的怀念之情”错误,“空忆谢将军”抒发不遇知音的深沉感喟。]
9.“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一句历来被后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其精妙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尾联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这是情景交融,景中寓情。从结构上看,这两句写景放在诗歌末尾,属于以景结情。
[答案] 尾联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的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渲染了一种寂寞萧瑟的环境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寂寞凄清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 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③民:指汉族人。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红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
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
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A [本题考查实词理解和虚词用法。A项,相同,动词,寻找;B项,不同,代词,指代老书生/结构助词,的;C项,不同,动词,回去/名词,归宿;D项,不同,助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但,却。]
1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甲】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写出了作者因皎洁的月光照进房门而难以入眠的烦闷,只好起床出门。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D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A项,有误,根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并非“夸张”;B项,有误,【甲】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写出了皎洁的月光照进房门,作者高兴地出门,并非表现“因皎洁的月光照进房门而难以入眠的烦闷”;C项,有误,根据【乙】文“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可知,【乙】文中苏轼是被邀请的一方。]
12.【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的字母填出来。(3分)
予A欣然B从之C步D城西E入F僧舍G历小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根据意思可断句为: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CEG
1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良月,月色美好;嘉夜,夜色美好。句意:今晚月亮很美,夜色正好,先生您能和我们一起出去吗?
今晚月亮很美,夜色正好,先生您能和我们一起出去吗?
14.【甲】【乙】两文都写了夜游,所见之景有何不同?各有怎样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形容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竹柏的影子在月光的映照下像水中的藻、荇一样,侧面表现月色美好,空明澄澈。根据【乙】文“己卯上元,予在儋州”“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可知,在上元节,趁着月色美好,在儋州小城游玩,看到城西的风光,僧舍的景物,小巷的民情,纷纷攘攘的生意人,展现了此地繁荣、热闹、祥和的特点。
[答案] 【甲】文描写了庭院中的月色,突出了空明澄澈的特点。【乙】文描写了儋州小城上元之夜城西的风光,僧舍的景物,小巷的民情,纷纷攘攘的生意人,表现了繁荣、热闹、祥和的特点。
【参考译文】
【乙】己卯上元节,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我,说:“今晚月亮很美,夜色正好,先生您能和我们一起出去吗?”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已经三更天了。家里人掩门熟睡,已经是鼾声阵阵了。我放下拐杖发笑,究竟什么是得,什么是失。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这也是在笑韩愈,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的地方去,他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大鱼。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1分)
材料一:
2023年,以淄博、哈尔滨为代表的文旅“出圈”,“文博热”从年初火到年尾,“国潮”文化产品持续得到年轻人追捧,文化精品力作接连涌现,“村超”“村BA”等现象级文化消费热点层出不穷……回望2023年,文化市场活跃,文旅消费回暖。刚刚开启的2024年,有力地接续这一良好态势,文旅市场一派兴旺。各种文化消费需求快速释放的背后,AI赋能文化产业链条、文化跨界融合发展、文化新业态新模式频现等特征和趋势凸显,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蓄积。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创新是文化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时代新征程,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优势,不断壮大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创新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更不是标新立异的哗众取宠,而是来自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察,来自对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的真切回应。人民是创新创造的源头活水,文化创新的活力来自人民,文化创新的活动应吸引人民广泛参与。同时,文化创新的成果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创新的成效应由人民来评价。文化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倾听人民心声,回应人民期待,以持续的文化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化创新是向着未知,在无人走过的地方蹬出一条新路,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指引着我们的创新和探索朝着正确方向行进。推动文化创新,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其融入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进而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更好彰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
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前进道路上,只有保持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发展进步。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今年文旅市场有力地延续了去年文化市场活跃、文旅消费回暖的良好发展态势。
B.创新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永葆生机,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C.凝结全国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着文化创新的行进方向。
D.世界上所有民族都创造了属于本民族的文明成果,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

D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D项,有误,材料四提到“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体现的是“各民族”,选项“世界上所有民族都创造了属于本民族的文明成果”说法与原文不符。]
16.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写作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思路。先通过“创新是文化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提出观点,接着用“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强调了创新的必要性,然后用“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介绍了创新目前所面临的环境,最后通过“新时代新征程……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号召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担负起创新的文化使命。
[答案] (示例)先体现自己的观点:创新是文化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接着强调了创新的必要性;然后是介绍了创新目前所面临的环境;最后号召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担负起创新的文化使命。
17.从材料三看,推动文化创新应注意哪两个方面?请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提取概括。结合第一段“人民是创新创造的源头活水……以持续的文化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可知,文化创新要以人民为中心,以持续的文化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结合第二段“推动文化创新……更好彰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可知,推动文化创新,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答案] 文化创新要以人民为中心,以持续的文化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创新,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18.新征程上,如何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请结合材料四简要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提取。结合材料四第二段“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可知,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结合材料四第二段“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发展进步”可知,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材料四第二段“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知,必须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答案] 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必须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3分)
南瓜甜是乡愁浓
郭震海
①中国的北方,金色的秋天是最迷人的,通透的蓝天下,壮阔的原野上,遍地是金黄,就连行走的风都是甜的。
②霜落,风起,秋粮入仓。此时的农人们紧张的脚步开始放缓,清收“余粮”。这里所谓的“余粮”,不是五谷,而是能耐得住落霜的蔬菜,比如说南瓜。
③南瓜在太行山区算不上主产,但很丰盛。只要春天播下几颗瓜种,无须刻意去照料,秋天就能收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南瓜的描述为:二月下种,宜沙沃地。四月生苗,引蔓甚繁,一蔓可延十余丈。节节有根,近地即着。其茎中空,其叶状如蜀葵,大如荷叶。八九月开黄花,如西瓜花。结瓜正圆,大如西瓜,皮上有棱如甜瓜。一本可结数十颗,其色或绿或黄或红,经霜收置暖处,可留至春。
④记得孩童时,在乡下,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秋后收南瓜。北方的天气冷得早,刚入深秋,滴溜溜的晨露凝结成一地白霜,倘若遇到星期天,不用上学堂,那时乡下的娃娃是不会睡懒觉的,会跟着父母去地里收南瓜。主粮收获后的大地更加辽阔,失去了阻挡,空旷的原野上,风畅快地奔跑着,零星有几株玉米秆儿立在地里,就如无畏的勇士,金色的叶子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⑤太行山里的南瓜多种植在田边或靠近地岸,这便于瓜秧顺着田岸去自由生长。站在田边望去,枝枝蔓蔓的南瓜秧子,靠着地岸顺势而下,左右分支,相互缠绕,向着四周伸展,如足球般大小的南瓜就挂在瓜秧上,颜色各异:暗红色的、青绿色的、金黄色的、带着花纹的,有时一根瓜秧上可以结出不同颜色的南瓜。如荷叶似的南瓜叶子,由墨绿变成了金黄,叶面上覆盖着薄薄的一层白霜。如果不晓得其中缘由,急于去摘瓜,慌乱中用手去翻动南瓜叶子,冰冷的霜花倒也无妨,叶面上看不见的毛刺儿会划伤手,所以父母会告诉孩子要学会“顺藤摸瓜”,也就是顺着瓜藤去摘瓜。
⑥太行山多梯田,田岸比较高,挂瓜的南瓜藤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有时一不小心,熟透了的南瓜就会从瓜藤上滚落下来,顺着田地跑。淘气的孩子们就会欢笑着满地追着瓜跑,追上了不是坐在南瓜上哈哈地笑,就是故意踢一脚南瓜,让南瓜在地里继续滚,然后撒开腿继续在后面追,父母总会在身后不放心地喊:“小心,小心,别跌倒。”孩子们的笑声和父母的喊声就在收获的田野里久久地回荡。
⑦收回的南瓜,堆放在屋檐下。冬天,雪落无声,家里的炭火烧得很旺,暖洋洋的,闲散的农人,可以将南瓜做出各种花样,比如蒸着吃,红红的瓜肉,入口绵软、甘甜如蜜。还可以做南瓜粥,一把小米、几颗大枣,放入几块南瓜,有条件再放一些枸杞,粥浓色艳,一小勺南瓜粥入口,既有新小米的醇香,又有红枣南瓜的甘甜,可谓是百喝不厌。
⑧南瓜肉好吃,南瓜子更是香。母亲切开一个南瓜,掏出瓜瓤,挤出南瓜子,在清水里漂洗干净后,放在炉火上烤干,待午后无事,放在铁锅里炒。红红的炭火、烧热的铁锅、跳动的南瓜子,满屋子是流动的香。此时,嘴馋的我们总会忍不住伸出小手去热锅里取瓜子,母亲在一旁翻动着南瓜子,会连声制止说:“小心,小心,烫手,真是小馋猫!”
⑨如今,已经到城里工作20多年,每年入冬前,南瓜上市,途经菜市场或进入超市,看到各种各样的南瓜,我总会忍不住去买几颗,存放在家里慢慢吃,因为这是儿时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更是妈妈的味道。
⑩如果要问我乡愁是什么,其实乡愁有时候很简单,就是秋天金色的原野,冬日红红的炭火,还有妈妈做的饭,比如吃一口蒸南瓜、喝一口南瓜粥,或者吃几颗香脆的南瓜子,这也成为一生忘不掉、割不断的情缘。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开篇以“通透、壮阔、金黄”等词描写迷人的秋天景象,极富画面感。
B.第③段中用“只要……就……”这一关联词突出了南瓜生命力的顽强。
C.南瓜的叶子上留有冰冷的霜花会划伤手,因此要学会顺着瓜藤去摘瓜。
D.第⑥段对孩子们追瓜、踢瓜情形的描写,既充满童趣,又有生活气息。

C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C项,有误,结合“冰冷的霜花倒也无妨,叶面上看不见的毛刺儿会划伤手,所以父母会告诉孩子要学会‘顺藤摸瓜’,也就是顺着瓜藤去摘瓜”可知,是因为叶面上看不见的毛刺会划伤手,才要学会顺藤摸瓜,而不是叶子上的霜花会划伤手。]
20.文章以“南瓜”为线索串起童年的回忆,阅读第④-⑧段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情节。(3分)
①________——②_______——追南瓜——③________——炒南瓜子
[解析] 本题考查行文线索和概括。答题思路:速读第④到第⑧段,扣住“南瓜”这个线索,概括情节。结合“记得孩童时……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秋后收南瓜”可概括情节:收南瓜。结合“如果不晓得其中缘由……也就是顺着瓜藤去摘瓜”可概括情节:摘南瓜。结合“可以将南瓜做出各种花样”可概括情节:吃南瓜。
收南瓜
摘南瓜
吃南瓜
21.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4分)
(1)母亲切开一个南瓜,掏出瓜瓤,挤出南瓜子,在清水里漂洗干净后,放在炉火上烤干,待午后无事,放在铁锅里炒。(从加点(红色)字角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旷的原野上,风畅快地奔跑着。(从修辞角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1)加点(红色)字“切”“掏”“挤”“漂洗”“放”“烤”“炒”等都是动词,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这一系列动词,生动、准确、具体写出了母亲炒南瓜子的全过程,这个过程非常的流畅自然,突出了母亲的心灵手巧:“我”非常了解这个过程,看得出“我”应该看母亲炒南瓜子非常认真,突出了“我”对南瓜子的期待。
(2)“畅快地奔跑着”是人的行为和感受,这里用来形容风,是赋予风人的情感,把风拟人化,运用了拟人修辞。内容分析:“奔跑”速度快,故“畅快地奔跑”生动地写出了秋风通透迅疾的特点。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畅快”与其说是风的感受,不如说是孩子们的感受,结合第④段“那时乡下的娃娃是不会睡懒觉的,会跟着父母去地里收南瓜”可知,用风烘托孩子们跟父母去地里收南瓜的愉快心情。
[答案] (1)连用“切”“掏”“挤”“漂洗”“放”“烤”“炒”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写出母亲炒南瓜子的全过程,突出母亲的心灵手巧和“我”对南瓜子的期待。
(2)运用拟人的修辞,用“畅快奔跑”将风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秋风通透迅疾的特点,烘托孩子们跟父母去地里收南瓜的愉快心情。
22.“南瓜甜是乡愁浓”包含作者什么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题目赏析。文章回忆了童年时期在家乡,收南瓜、摘南瓜、追南瓜、吃南瓜等事情,描写的都非常美好、快乐,结合“看到各种各样的南瓜……更是妈妈的味道”可知,多年以后,作者还留恋南瓜的甘甜,留念南瓜背后的童年、家乡、母亲以及那些美好回忆,故题目表达了作者对南瓜味道的甘甜和童年时期与南瓜有关的甜蜜回忆的怀念之情。结合“如果要问我乡愁是什么……割不断的情缘”可知,关键词“忘不掉、割不断”“乡愁”,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对那段美好记忆、感受、情缘的态度,无法忘怀、无法舍弃,非常珍惜,故题目表达了对由南瓜触发的家乡记忆这一生忘不掉、割不断的情缘的珍视,寄托作者浓浓的乡愁。
[答案] 对南瓜味道的甘甜和童年时期与南瓜有关的甜蜜回忆的怀念之情;对由南瓜触发的家乡记忆这一生忘不掉、割不断的情缘的珍视,寄托作者浓浓的乡愁。
三、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一个字,可以承载文化,可以记录时代,可以讲述故事,可以蕴含感情……倘若发挥想象,一个字又有别的演绎……
请将“令人________的一个字”补充完整,作为你的作文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补全题目,自选文体;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答案] 参见山东省考卷评分标准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一)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为迎接第29个世界读书日,学校开展“我的读写时光”主题活动,小文写了一段读书心得,请帮他完成下列任务。
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害)浪,锤炼出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尤其是近代以来,在民族危亡的A严峻时刻,铁骨铮铮的中国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书写了一部B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在国民党白色恐怖肆虐之际,中国共产党人以坚(真/贞)不屈的气节,诠释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当美帝国主义在中朝边境武力C挑衅之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唱着D振聋发聩的战歌,越过关山险隘,打破了美国侵略者不可战胜的神话。
如今,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可阻挡,但道阻且长,②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披荆斩棘,走向胜利,③更应该依靠全体人民自强不息、团结一致的磅礴力量,④我们正处在一个愈进愈难而又非进不可的时候。
我们应该明白:现在的美好生活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无数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敢想敢拼换来的,因为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不断奋斗。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发扬和继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跃马扬鞭,一路向前。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骇 pū 贞 ài____  B.骇 pú 真 yì
C.害 pú 真 ài____  D.害 pū 贞 yì
A [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惊涛骇浪”的“骇”是可怕的意思,而“害”是祸患、害处的意思。应该选“骇”;“前仆后继”的“仆”应读“pū”,是倒下的意思;“坚贞不屈”的“贞”意思是节操,不能选“真假”的“真”;“险隘”的“隘”读“ài”,不能根据偏旁部首推断字音。]
2.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严峻 B.可歌可泣
C.挑衅 D.振聋发聩
D [本题考查词义辨析。A项,“严峻时刻”中的“严峻”用来形容民族危亡时的严重和危急形势,符合语境。B项,“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中的“可歌可泣”用来形容英雄事迹的英勇悲壮,值得歌颂和感动,符合语境。C项,“挑衅之时”中的“挑衅”用来描述美帝国主义在中朝边境的故意挑起冲突或战争的行为,符合语境。D项,振聋发聩:原意是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振聋发聩的战歌”中的“振聋发聩”用于形容战歌不合适,感彩不当。]
3.第三段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2分)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发扬和继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跃马扬鞭,一路向前。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该句语序不当,应把“发扬”和“继承”调换顺序。
[答案]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必须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跃马扬鞭,一路向前。
4.第二段中画线句顺序不合理,请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2分)(  )
A.①②④③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B [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排序。①句作为开篇,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这一背景,并点明“道阻且长”的困境,为后文奠定了基调。接着,④句紧承①句,详细描述了当前“愈进愈难而又非进不可”的形势,进一步强调了复兴之路的艰难。然后,③句作为结论或建议,指出应该依靠全体人民的磅礴力量来克服这些困难。最后,②句具体描述了应如何实施这一建议,即“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披荆斩棘,走向胜利”。整个顺序遵循了从背景到形势,再到结论和建议,最后到具体实施的逻辑顺序,故选B项。]
5.名著阅读。(8分)
选段一 八戒在旁边又笑道:“好行者!风发了!只行了半日路,倒打死三个人!”唐僧正要念咒,行者急到马前,叫道:“师父,莫念!莫念!你且来看看他的模样。”却是一堆粉骷髅在那里。……唐僧闻说,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跪于路旁。
(选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
选段二 宋江道:“我知你东人的意了;我因打祝家庄失利,欲求相见则个;他恐祝家庄见怪,不肯出来相见。”杜兴道:“非是如此,委实患病。小人虽是中山人氏,到此多年了,颇知此间虚实事情。中间是祝家庄,东是俺李家庄,西是扈家庄:这三村庄上誓愿结生死之交,有事互相救应。今番恶了俺东人,自不去救应。只恐西村扈家庄上要来相助;他庄上别的不打紧;只有一个女将,唤做一丈青扈三娘,使两口日月刀,好生了得。是祝家庄第三子祝彪定为妻室,早晚要娶。若是将军要打祝家庄时,不须堤备东边,只要紧防西路。祝家庄上前后有两座庄门:一座在独龙冈前,一座在独龙冈后。若打前门,却不济事;须是两面夹攻,方可破得。前门打紧路杂难认,一遭都是盘陀路径,阔狭不等。但有白杨树便可转弯,方是活路;如无此树便是死路。”
(选自《水浒传》第五十回)
(1)高尔基说:“文学形象绝不是只具有单一性格的扁平人物,而是具有多重复杂性格的圆形人物。”你觉得选段一中的猪八戒属于“扁平人物”还是“圆形人物”?为什么?(4分)
                                        
                                        
(2)请从A、B中任选一例,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三复情节”在刻画人物形象或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4分)
A.《西游记》“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B.《水浒传》“宋江三打祝家庄”
小贴士:古典小说中常常有情节的反复,称之为“三复情节”。一般情况下,三复情节的发展表现为:进展→阻塞→进展→阻塞→进展→完成。“三复情节”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寓有变化、发展,逐步展现人物形象,凸显主旨。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把握。高尔基这句话的意思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复杂的,具有多面性。猪八戒的身上有许多缺点,呆头呆脑,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爱占小便宜,一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等;但他也不失忠勇和善良,当师徒受阻于流沙河时,他几次潜入水中,勇斗妖怪,和孙悟空一起保护唐僧,他憨厚淳朴,能干脏活累活,能知错就改。
(2)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把握。任选其一,结合原著内容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猪八戒是圆形人物。他身上有许多缺点,好吃懒做,爱搬弄是非,爱占小便宜,一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等,但他也不失忠勇和善良,当师徒受阻于流沙河时,他几次潜入水中,勇斗妖怪,和孙悟空一起保护唐僧,他憨厚淳朴,能干脏活累活,能知错就改。
(2)(示例一)选择A。第一次孙悟空好言好语诚心借扇,没有借到,被铁扇公主扇走。第二次孙悟空用武力强行借扇,铁扇公主借给他假扇,一扇导致火焰山的火更大了。第三次,孙悟空设计变身为牛魔王得到真扇子。三次借扇生动地刻画孙悟空有智慧、勇敢坚韧、神通广大的形象。
(示例二)选择B。第一次攻打祝家庄,宋江不明敌情贸然进攻,险些全军覆没;第二次先派石秀探路,又离间了扈、李、祝三家,但因祝家庄坚固而失败;第三次使用里应外合才攻下祝家庄。这一过程体现出宋江遇挫不馁的沉着与坚韧,善于观察与反思的智慧与果断。
6.学校正在筹办“国潮复兴,文化自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4分)
(1)【活动一:身边事 勤关注】 请你从下面所给的文字中,概括“国潮热”的原因。(2分)
曾几何时,年轻一代受欧美潮、日韩风影响不小。如今,新生代群体放下对国外品牌的盲目崇拜,热衷“国潮”,喜爱“国风”。“国潮热”的背后是文化自信,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大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会更加强烈。
“国潮”产品走红,国产动漫爆火,“老字号”纷纷推陈出新……“国潮”正在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种消费时尚。因为经济高速发展,民众在物质需求上得到满足,开始追求文化需求。
原因一:                                        
原因二:                                        
(2)【活动二:深探究 微提案】 下图是消费者选择国潮产品时兴趣点的统计图,某公司也想为自己的产品增添国潮元素,请你结合下图给出建议。(2分)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根据“‘国潮热’的背后是文化自信,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大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会更加强烈”可得:文化自信使大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更加强烈;根据“因为经济高速发展,民众在物质需求上得到满足,开始追求文化需求”可得:经济发展使民众开始追求文化需求。
(2)本题考查从图表中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读图可知,消费者选择国潮产品时兴趣点共五个,占据前三名的是“以数字技术激活传统元素”“结合科技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对传统元素进行二次创作”。由此可提出建议:建议对传统元素进行二次创作;建议用数字技术激活传统元素;建议结合科技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
[答案] (1)原因一:文化自信使大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更加强烈。
原因二:经济发展使民众开始追求文化需求。
(2)(示例)①建议对传统元素进行二次创作;②建议用数字技术激活传统元素;③建议结合科技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
7.根据语境,引用适当的诗文名句填空。(6分)
中国是诗的故乡,一字一句一行行,蕴藏着多少美好愿望。“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东坡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祝福;“了却君王天下事,③____________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饱含着辛弃疾想要报效国家的拳拳爱国之情;“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④____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透露出范仲淹对登岳阳楼的美好想象;“⑤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则洋溢着李白冲破阻碍、实现理想的豪情。
[答案] ①但愿人长久 ②千里共婵娟(易错字:婵娟) ③赢得生前身后名(易错字:赢) ④宠辱偕忘(易错字:偕) ⑤长风破浪会有时 ⑥直挂云帆济沧海(易错字:沧)
二、阅读与鉴赏(44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6分)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注]。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 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8.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首联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
B.颔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从谢尚闻袁宏“咏史”事件中,领略到对于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是与地位高低无关的。
C.颔联中“空”字写出了诗人登舟望月所见到的空阔邈远的景色,同时还引发诗人的感慨,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无谢将军那样的伯乐来赏识,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叹。
D.这首诗写景清新隽永而不粉饰,抒情豪爽豁达而不忸怩作态,借景抒情,字里行间表达出对谢将军的怀念之情。
D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D项,“表达出对谢将军的怀念之情”错误,“空忆谢将军”抒发不遇知音的深沉感喟。]
9.“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一句历来被后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其精妙之处。(4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尾联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这是情景交融,景中寓情。从结构上看,这两句写景放在诗歌末尾,属于以景结情。
[答案] 尾联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的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渲染了一种寂寞萧瑟的环境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寂寞凄清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 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③民:指汉族人。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
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
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A [本题考查实词理解和虚词用法。A项,相同,动词,寻找;B项,不同,代词,指代老书生/结构助词,的;C项,不同,动词,回去/名词,归宿;D项,不同,助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但,却。]
1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甲】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写出了作者因皎洁的月光照进房门而难以入眠的烦闷,只好起床出门。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D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A项,有误,根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并非“夸张”;B项,有误,【甲】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写出了皎洁的月光照进房门,作者高兴地出门,并非表现“因皎洁的月光照进房门而难以入眠的烦闷”;C项,有误,根据【乙】文“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可知,【乙】文中苏轼是被邀请的一方。]
12.【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的字母填出来。(3分)
予A欣然B从之C步D城西E入F僧舍G历小巷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根据意思可断句为: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答案] CEG
1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良月,月色美好;嘉夜,夜色美好。句意:今晚月亮很美,夜色正好,先生您能和我们一起出去吗?
[答案] 今晚月亮很美,夜色正好,先生您能和我们一起出去吗?
14.【甲】【乙】两文都写了夜游,所见之景有何不同?各有怎样的特点?(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形容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竹柏的影子在月光的映照下像水中的藻、荇一样,侧面表现月色美好,空明澄澈。根据【乙】文“己卯上元,予在儋州”“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可知,在上元节,趁着月色美好,在儋州小城游玩,看到城西的风光,僧舍的景物,小巷的民情,纷纷攘攘的生意人,展现了此地繁荣、热闹、祥和的特点。
[答案] 【甲】文描写了庭院中的月色,突出了空明澄澈的特点。【乙】文描写了儋州小城上元之夜城西的风光,僧舍的景物,小巷的民情,纷纷攘攘的生意人,表现了繁荣、热闹、祥和的特点。
【参考译文】
【乙】己卯上元节,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我,说:“今晚月亮很美,夜色正好,先生您能和我们一起出去吗?”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已经三更天了。家里人掩门熟睡,已经是鼾声阵阵了。我放下拐杖发笑,究竟什么是得,什么是失。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这也是在笑韩愈,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的地方去,他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大鱼。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1分)
材料一:
2023年,以淄博、哈尔滨为代表的文旅“出圈”,“文博热”从年初火到年尾,“国潮”文化产品持续得到年轻人追捧,文化精品力作接连涌现,“村超”“村BA”等现象级文化消费热点层出不穷……回望2023年,文化市场活跃,文旅消费回暖。刚刚开启的2024年,有力地接续这一良好态势,文旅市场一派兴旺。各种文化消费需求快速释放的背后,AI赋能文化产业链条、文化跨界融合发展、文化新业态新模式频现等特征和趋势凸显,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蓄积。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创新是文化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时代新征程,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优势,不断壮大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创新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更不是标新立异的哗众取宠,而是来自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察,来自对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的真切回应。人民是创新创造的源头活水,文化创新的活力来自人民,文化创新的活动应吸引人民广泛参与。同时,文化创新的成果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创新的成效应由人民来评价。文化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倾听人民心声,回应人民期待,以持续的文化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化创新是向着未知,在无人走过的地方蹬出一条新路,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指引着我们的创新和探索朝着正确方向行进。推动文化创新,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其融入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进而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更好彰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前进道路上,只有保持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发展进步。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今年文旅市场有力地延续了去年文化市场活跃、文旅消费回暖的良好发展态势。
B.创新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永葆生机,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C.凝结全国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着文化创新的行进方向。
D.世界上所有民族都创造了属于本民族的文明成果,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
D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D项,有误,材料四提到“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体现的是“各民族”,选项“世界上所有民族都创造了属于本民族的文明成果”说法与原文不符。]
16.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写作思路。(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思路。先通过“创新是文化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提出观点,接着用“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强调了创新的必要性,然后用“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介绍了创新目前所面临的环境,最后通过“新时代新征程……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号召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担负起创新的文化使命。
[答案] (示例)先体现自己的观点:创新是文化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接着强调了创新的必要性;然后是介绍了创新目前所面临的环境;最后号召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担负起创新的文化使命。
17.从材料三看,推动文化创新应注意哪两个方面?请简要概括。(2分)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提取概括。结合第一段“人民是创新创造的源头活水……以持续的文化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可知,文化创新要以人民为中心,以持续的文化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结合第二段“推动文化创新……更好彰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可知,推动文化创新,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答案] 文化创新要以人民为中心,以持续的文化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创新,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18.新征程上,如何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请结合材料四简要回答。(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提取。结合材料四第二段“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可知,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结合材料四第二段“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发展进步”可知,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材料四第二段“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知,必须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答案] 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必须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3分)
南瓜甜是乡愁浓
郭震海
①中国的北方,金色的秋天是最迷人的,通透的蓝天下,壮阔的原野上,遍地是金黄,就连行走的风都是甜的。
②霜落,风起,秋粮入仓。此时的农人们紧张的脚步开始放缓,清收“余粮”。这里所谓的“余粮”,不是五谷,而是能耐得住落霜的蔬菜,比如说南瓜。
③南瓜在太行山区算不上主产,但很丰盛。只要春天播下几颗瓜种,无须刻意去照料,秋天就能收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南瓜的描述为:二月下种,宜沙沃地。四月生苗,引蔓甚繁,一蔓可延十余丈。节节有根,近地即着。其茎中空,其叶状如蜀葵,大如荷叶。八九月开黄花,如西瓜花。结瓜正圆,大如西瓜,皮上有棱如甜瓜。一本可结数十颗,其色或绿或黄或红,经霜收置暖处,可留至春。
④记得孩童时,在乡下,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秋后收南瓜。北方的天气冷得早,刚入深秋,滴溜溜的晨露凝结成一地白霜,倘若遇到星期天,不用上学堂,那时乡下的娃娃是不会睡懒觉的,会跟着父母去地里收南瓜。主粮收获后的大地更加辽阔,失去了阻挡,空旷的原野上,风畅快地奔跑着,零星有几株玉米秆儿立在地里,就如无畏的勇士,金色的叶子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⑤太行山里的南瓜多种植在田边或靠近地岸,这便于瓜秧顺着田岸去自由生长。站在田边望去,枝枝蔓蔓的南瓜秧子,靠着地岸顺势而下,左右分支,相互缠绕,向着四周伸展,如足球般大小的南瓜就挂在瓜秧上,颜色各异:暗红色的、青绿色的、金黄色的、带着花纹的,有时一根瓜秧上可以结出不同颜色的南瓜。如荷叶似的南瓜叶子,由墨绿变成了金黄,叶面上覆盖着薄薄的一层白霜。如果不晓得其中缘由,急于去摘瓜,慌乱中用手去翻动南瓜叶子,冰冷的霜花倒也无妨,叶面上看不见的毛刺儿会划伤手,所以父母会告诉孩子要学会“顺藤摸瓜”,也就是顺着瓜藤去摘瓜。
⑥太行山多梯田,田岸比较高,挂瓜的南瓜藤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有时一不小心,熟透了的南瓜就会从瓜藤上滚落下来,顺着田地跑。淘气的孩子们就会欢笑着满地追着瓜跑,追上了不是坐在南瓜上哈哈地笑,就是故意踢一脚南瓜,让南瓜在地里继续滚,然后撒开腿继续在后面追,父母总会在身后不放心地喊:“小心,小心,别跌倒。”孩子们的笑声和父母的喊声就在收获的田野里久久地回荡。
⑦收回的南瓜,堆放在屋檐下。冬天,雪落无声,家里的炭火烧得很旺,暖洋洋的,闲散的农人,可以将南瓜做出各种花样,比如蒸着吃,红红的瓜肉,入口绵软、甘甜如蜜。还可以做南瓜粥,一把小米、几颗大枣,放入几块南瓜,有条件再放一些枸杞,粥浓色艳,一小勺南瓜粥入口,既有新小米的醇香,又有红枣南瓜的甘甜,可谓是百喝不厌。
⑧南瓜肉好吃,南瓜子更是香。母亲切开一个南瓜,掏出瓜瓤,挤出南瓜子,在清水里漂洗干净后,放在炉火上烤干,待午后无事,放在铁锅里炒。红红的炭火、烧热的铁锅、跳动的南瓜子,满屋子是流动的香。此时,嘴馋的我们总会忍不住伸出小手去热锅里取瓜子,母亲在一旁翻动着南瓜子,会连声制止说:“小心,小心,烫手,真是小馋猫!”
⑨如今,已经到城里工作20多年,每年入冬前,南瓜上市,途经菜市场或进入超市,看到各种各样的南瓜,我总会忍不住去买几颗,存放在家里慢慢吃,因为这是儿时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更是妈妈的味道。
⑩如果要问我乡愁是什么,其实乡愁有时候很简单,就是秋天金色的原野,冬日红红的炭火,还有妈妈做的饭,比如吃一口蒸南瓜、喝一口南瓜粥,或者吃几颗香脆的南瓜子,这也成为一生忘不掉、割不断的情缘。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开篇以“通透、壮阔、金黄”等词描写迷人的秋天景象,极富画面感。
B.第③段中用“只要……就……”这一关联词突出了南瓜生命力的顽强。
C.南瓜的叶子上留有冰冷的霜花会划伤手,因此要学会顺着瓜藤去摘瓜。
D.第⑥段对孩子们追瓜、踢瓜情形的描写,既充满童趣,又有生活气息。
C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C项,有误,结合“冰冷的霜花倒也无妨,叶面上看不见的毛刺儿会划伤手,所以父母会告诉孩子要学会‘顺藤摸瓜’,也就是顺着瓜藤去摘瓜”可知,是因为叶面上看不见的毛刺会划伤手,才要学会顺藤摸瓜,而不是叶子上的霜花会划伤手。]
20.文章以“南瓜”为线索串起童年的回忆,阅读第④-⑧段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情节。(3分)
①________——②________——追南瓜——③________——炒南瓜子
[解析] 本题考查行文线索和概括。答题思路:速读第④到第⑧段,扣住“南瓜”这个线索,概括情节。结合“记得孩童时……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秋后收南瓜”可概括情节:收南瓜。结合“如果不晓得其中缘由……也就是顺着瓜藤去摘瓜”可概括情节:摘南瓜。结合“可以将南瓜做出各种花样”可概括情节:吃南瓜。
[答案] ①收南瓜 ②摘南瓜 ③吃南瓜
21.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4分)
(1)母亲切开一个南瓜,掏出瓜瓤,挤出南瓜子,在清水里漂洗干净后,放在炉火上烤干,待午后无事,放在铁锅里炒。(从加点字角度)(2分)
                                        
                                        
(2)空旷的原野上,风畅快地奔跑着。(从修辞角度)(2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1)加点字“切”“掏”“挤”“漂洗”“放”“烤”“炒”等都是动词,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这一系列动词,生动、准确、具体写出了母亲炒南瓜子的全过程,这个过程非常的流畅自然,突出了母亲的心灵手巧:“我”非常了解这个过程,看得出“我”应该看母亲炒南瓜子非常认真,突出了“我”对南瓜子的期待。
(2)“畅快地奔跑着”是人的行为和感受,这里用来形容风,是赋予风人的情感,把风拟人化,运用了拟人修辞。内容分析:“奔跑”速度快,故“畅快地奔跑”生动地写出了秋风通透迅疾的特点。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畅快”与其说是风的感受,不如说是孩子们的感受,结合第④段“那时乡下的娃娃是不会睡懒觉的,会跟着父母去地里收南瓜”可知,用风烘托孩子们跟父母去地里收南瓜的愉快心情。
[答案] (1)连用“切”“掏”“挤”“漂洗”“放”“烤”“炒”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写出母亲炒南瓜子的全过程,突出母亲的心灵手巧和“我”对南瓜子的期待。
(2)运用拟人的修辞,用“畅快奔跑”将风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秋风通透迅疾的特点,烘托孩子们跟父母去地里收南瓜的愉快心情。
22.“南瓜甜是乡愁浓”包含作者什么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解析] 本题考查题目赏析。文章回忆了童年时期在家乡,收南瓜、摘南瓜、追南瓜、吃南瓜等事情,描写的都非常美好、快乐,结合“看到各种各样的南瓜……更是妈妈的味道”可知,多年以后,作者还留恋南瓜的甘甜,留念南瓜背后的童年、家乡、母亲以及那些美好回忆,故题目表达了作者对南瓜味道的甘甜和童年时期与南瓜有关的甜蜜回忆的怀念之情。结合“如果要问我乡愁是什么……割不断的情缘”可知,关键词“忘不掉、割不断”“乡愁”,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对那段美好记忆、感受、情缘的态度,无法忘怀、无法舍弃,非常珍惜,故题目表达了对由南瓜触发的家乡记忆这一生忘不掉、割不断的情缘的珍视,寄托作者浓浓的乡愁。
[答案] 对南瓜味道的甘甜和童年时期与南瓜有关的甜蜜回忆的怀念之情;对由南瓜触发的家乡记忆这一生忘不掉、割不断的情缘的珍视,寄托作者浓浓的乡愁。
三、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一个字,可以承载文化,可以记录时代,可以讲述故事,可以蕴含感情……倘若发挥想象,一个字又有别的演绎……
请将“令人________的一个字”补充完整,作为你的作文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补全题目,自选文体;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答案] 参见山东省考卷评分标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