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三)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班级拟举办“黄河文化”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开场白,有些问题小语拿不准,请帮帮他。
公元前2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形成襄汾陶寺、神木石峁等超大型都邑,代表着区域聚落形态的新突破、区域社会组织的新模式。陶寺遗址,占地面积至少280万平方米,空前规模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墙、布局规整的墓地等先后被发现,居民区、仓储区、手工作坊区等一应jù全。而雄踞在陕北高原上的石峁遗址,结构是伟岸的皇城台、固若金汤的内城和规模宏大的外城等组成,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骨器、乐器、陶器等。它们最终汇入中华文明起源的巨流之中。
……黄河于山东东营汇入渤海,展现A.一气呵成之势。沿岸发展B.因地制宜,自然美景与人文繁荣C.相得益彰。这里,古老的黄河文化与现代的山东精神交相辉映,共同书写着发展的辉煌篇章。D.不言而喻,这片土地正以其独特的魅lì,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见证着黄河流域的繁荣与昌盛。
1.上面语段中,有几个字音字形拿不准,请帮他选出正确的一项(2分)( )
A.mó chǔ 具 丽 B.mó chǔ 俱 力
C.mú zhù 俱 力 D.mú zhù 具 丽
√
2.上面语段中加粗成语有一处使用不当,请你帮他选出来(2分)( )
A.一气呵成 B.因地制宜
C.相得益彰 D.不言而喻
√
A [A项,“一气呵成”形容文章气势首尾贯通。可改为“锐不可当”。 ]
3.第一段中的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2分)
结构是伟岸的皇城台、固若金汤的内城和规模宏大的外城等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结构是伟岸的皇城台、固若金汤的内城和规模宏大的外城等。
(示例二)由伟岸的皇城台、固若金汤的内城和规模宏大的外城等组成。
4.小文在整理收集的有关黄河文化的资料时,不小心把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删除了,请你重新拟写标题。(含标点不超过25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加强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2024年2月27日,“博物馆助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学术交流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
本次学术交流会的举办,深入挖掘了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助力搭建起生动展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果的创新平台,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让九曲黄河激荡起更为雄浑的新时代交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博物馆助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学术交流会召开
5.小文在整理有关黄河文化的图片资料时,她发现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他决定呼吁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保护黄河生态环境。请你帮他完成下面两个任务。(6分)
(1)小文想写一封倡议书呼吁保护黄河生态环境,但她只想到了两条倡议内容,请你再帮他补充两条。(2分)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她从古代流淌至今,她从高山奔向大海,为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的母亲河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保护黄河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倡议:
第一,节约每一滴水,绝不浪费!
第二,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禁止过度捕捞,保护黄河的生态平衡!
九(1)班全体师生
2024年3月9日
(2)为了使倡议的效果更好,小伊想为倡议书选配一幅插图。下面两幅备选图中,你建议选择哪一幅?请简述理由。(4分)
温馨提示:每年3月9日是保护母亲河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示例)①在黄河周围加大保护力度,禁止乱倒垃圾、乱排污水 ②在黄河两岸多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意思对即可。)
(2)(示例)选择图一。3月9日是保护母亲河日,这幅插图由文字“保护母亲河日”“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 还母亲河一方净水”“3.9”以及画面奔腾的黄河水组成。“3.9”“保护母亲河日”显示了时间和活动主题,“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 还母亲河一方净水”发出号召,语言富有亲和力,同时奔腾的黄河水象征保护黄河的美好前景。因此,这幅插图更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言之有理即可。)
6.小语想在幻灯片中引用历代与黄河相关的古诗词曲名句,请帮他补写完整。(7分)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代文人留下了大量有关黄河的佳句名篇。木兰奔赴战场途中,“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①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展现出为人子女思念父母的细腻情态;李白仕途不顺,通过“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两句,道尽无奈和惆怅之情;王维出使边塞,看到黄河与夕阳交织出的奇美风光,留下“④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的千古名句;张养浩西出潼关,看到“⑥___________,⑦_________”(《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景象,领略了黄河的奔腾澎湃。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7.黄河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而名著经典则是这一底蕴的璀璨瑰宝,两者相互辉映,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请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5分)
(1)许广平在《鲁迅先生与海婴》中写道:“他(鲁迅)自己生长于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对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请结合《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年幼时的相关经历对这一评价进行说明。
(2)班里开展“为心中的经典人物画像”创意活动,为了凸显人物性格或命运,你会用哪种颜色作为画像的底色呢?请你在下面选项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名著内容说说。
孙悟空 猪八戒 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示例一)《五猖会》中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小时候满怀兴奋心情急匆匆要去看迎神赛会,而临行前父亲却要他背诵《鉴略》,背会后才放他去看迎神赛会,使得幼年的鲁迅看迎神赛会的兴趣全消。这种痛苦的经历,直至鲁迅成年,仍印象深刻。鲁迅先生认为,这样的教育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因此绝对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
(示例二)《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从高兴到扫兴,而至完全绝望。鲁迅认为“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中传达的孝道观念对孩子是一种戕害,是一种错误的引导,因此绝对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结合名著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2)(示例一)我会选用红色作为孙悟空画像的底色。孙悟空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英雄式形象,他神通广大,大闹天宫,蔑视权贵;在取经路上一路降妖除魔从未放弃和退缩,勇敢无畏,积极乐观;对师父始终不离不弃,忠心耿耿;他自尊心强、爱面子、容易冲动。所以,我觉得红色最能够体现孙悟空能力超群,敢于反抗、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爱冲动的个性特点。
(示例二)我会选择橙色作为猪八戒画像的底色。在唐僧师徒四人中,猪八戒是最活泼、最两面派的角色。在取经路上总是打退堂鼓,说要散伙,自己要回高老庄,他还是非不分,如在唐僧责怪孙悟空打死白骨夫人时在一旁煽风点火,还好色,好吃懒做;但他也有吃苦耐劳的一面,更是孙悟空降妖除魔的得力助手,如他在水下大战九头虫,为了救陈家庄的一对童男童女,和孙悟空变作两个孩童。所以,活泼的橙色最能体现猪八戒的活泼和两面派的个性特点。
(示例三)我会选用灰色作为祥子画像的底色。十八岁的祥子来到北平成了一名人力车夫,他本想靠自己的努力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却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屡次受挫。在经历了三起三落后,祥子的理想完全破灭,堕落为麻木、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灰色与祥子悲惨的命运更契合。
二、阅读与鉴赏(44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6分)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②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③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 ①冶(yě)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冶:一作“台”。②幕府:山名。③《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南陈末代皇帝陈后主所作歌曲名。
8.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落日余晖相伴随,营造了一种荒凉萧条的气氛。
B.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
C.颈联写诗人对历史的反思,认为国家的兴衰既在于地形险要,也在于人事的得失。
D.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关注和思考,也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
C [C项,应为“国家的兴衰不在于地形险要,而在于人事的得失”。 ]
9.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的统治者依托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含蓄地表达了对唐代统治者纵情享乐、不吸取历史教训的忧虑和担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14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自夏来忽已秋中颇能以书史自娱。顾衙内无精庐①,治一土室,( )户西向,寒风烈日,霖雨飞霜,无地可避。几榻亦不能具。月得俸黍米二石。余南人,不惯食黍米,然休休②焉自谓识时知命,差不愧于乐天③。因诵其语④以为《厅记》。使乐天有知,亦以谓千载之下,乃有此同志者( )。
(节选自归有光《顺德府通判厅记》)
【注】 ①精庐:书斋。②休休:安闲的样子。③乐天:指白居易。④诵其语:指读着白居易的《江州司马厅记》。
10.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念无与为乐者”的“与”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与”,意思相同。
B.“不惯食黍米”中的“食”,名词用作动词,在句中指吃。
C.“月色入户”的“户”指门,“顾衙内无精庐”的“顾”指看。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倒装句,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
A [A项,介词,和、跟/动词,参与,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11.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而 也 B.而 乎
C.以 乎 D.以 也
√
12.【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3分)
余 自 夏 来 忽 已 秋 中 颇 能 以 书 史 自 娱。
[答案] 余自夏来/忽已秋中/颇能以书史自娱。
13.借助下面的文言知识资料卡,把【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自谓识时知命,差不愧于乐天。
【文言知识资料卡】
谓:①以为,认为;②叫作,称为;③告诉,对……说。
差:①大致,大体上;②差错,错误;③差遣,派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以为识时知命,大致不愧于白居易。
14.【甲】【乙】两文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乙】文具体写自己住处的恶劣环境和以书史自娱的心境,以白居易为志同道合的人,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思想情感。
【参考译文】
【乙】
我自夏天来到邢州,不觉已是秋季,颇能以读书、史自娱。见官署里面没有书斋,就盖了一间土房,而它的门窗向西,寒风烈日,秋雨飞霜,无处可避。小桌子、床也不能置备。每月得俸禄黄米两石。我是南方人,不习惯吃黄米饭,然而能宽容安闲,自以为识时知命,大致不愧于白居易,因此我读着白居易的《江州司马厅记》而写了这篇《厅记》。倘若白居易有知,也可以说千年之后,还有这样志同道合的人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1分)
材料一:
2024年4月23日上午,在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部分结果如下图:
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阅读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材料二: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一些年轻人开始重拾“文字之美”,他们从浅阅读、快餐式阅读中回归,严肃、经典的文学名著和人文专著重新走红,成为“心头好”。与此同时,年轻人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值得关注的变化,书籍的数字化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为他们打开了“阅读社交”这扇崭新的大门,引领了一股在阅读中分享、在分享中阅读的风潮。
(节选自《半月谈》)
材料三:
在社交媒体上随手刷到了征集“读书搭子”的帖子,在北京一所高校读书的刘柘抱着试试的心态,开启了阅读社交之旅。“阅读社交需要两个人或几个人对所谈论的书籍、作者或流派都具有一定的理解,门槛会高些,收获也更大。”在她看来,这种社交形态,是快节奏、碎片化的互联网环境里的“一缕宁静的微风”。
阅读社交逐渐成为在年轻人中流行的新趋势,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近期面向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展开了一项相关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63所高校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2 437份。调查结果显示,55.85%的受访大学生曾参与阅读社交,其中47.17%的受访者参与过线上阅读社交,15.28%的受访者参与过线下阅读社交,还有37.55%的受访者线上、线下都参与过。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社交常有,阅读亦不鲜见,但“阅读社交”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事物、新现象。一方面,传统阅读往往偏向于“独自阅读,冥思苦想”,不少人只是闷头苦读,甚至两耳不闻窗外事,但阅读社交则重视多人阅读、交流分享,注重学以致用、深入探讨,因而它更具开放性、更有成效,可以实现“1+1>2”的读书效果。另一方面,阅读社交是“爱读书的人”之间的交往,它以文会友、文才汇聚,甚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说,“阅读社交”兼具阅读分享和社会交往的两大属性,它既是二者的融合,又是二者的“提质升级”。对于年轻人热衷于阅读社交、懂得阅读分享,并在阅读圈中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应当乐见其成,并大力提倡和引导。
“阅读社交”最初可能来源于某些偏实用性的共同需求,例如一些年轻人在考研、考公、学术研究等过程中为了分享资讯、互通有无、互帮互助,形成了“交流读书心得”的共同需求。此后,读书群、读书会等形式的阅读社交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获得年轻人的认可、认同,吸引更多的人“心向阅读”“回归阅读”。大学生等年轻群体,本身作为学习提升型、文学文化型、休闲娱乐型等不同类型阅读的主干力量,当他们自发地“以文会友”“以阅读为媒高效社交,摈弃低端、无效社交”时,说明他们的学习、成长都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当然,“阅读社交”也并非大学生群体的专利,近年来社会各界人士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逐渐增强,对阅读的需求、高价值社交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长,阅读社交在一些社会群体中也有流行趋势。
在移动互联网发达的当今时代,如何对待手机APP等新媒体、纸质图书等传统媒体?或许,理性的态度是“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始终坚持做一个喜爱阅读、坚守高尚的人。“阅读社交”是阅读与社交的双提升,是值得点赞的进步现象。年轻的大学生群体思想开放,往往得风气之先,一定程度上引导了阅读社交的新潮流。期望这股新风尚能够传导到全社会,促进阅读再次成为时代的风气,成为更多人的理性选择,也让高价值的“阅读社交”成为新时尚,从而促进个体成长、社会进步。
(节选自“广西新闻网”2024年2月6日)
15.下列说法中,与所给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
A.由材料二可知,严肃、经典的文学名著和人文专著成为一些年轻人的“心头好”。
B.材料三中列举的几组数据表明,阅读社交逐渐成为在年轻人中流行的新趋势。
C.阅读社交注重多人阅读,更具开放性、更有成效,可以实现“1+1>2”的读书效果。
D.对待手机APP、纸质图书等媒体理性的态度是“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
D [D项,由材料四中“如何对待手机APP等新媒体、纸质图书等传统媒体?或许,理性的态度是‘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的“或许”可知,“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的态度是文本作者的一种猜测。]
16.阅读材料一的图表,概括从图表中得出的结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报纸、期刊外)综合阅读率为上升趋势。
(示例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占比最大。
17.结合所给材料,说一说什么是“阅读社交”。(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阅读社交,就是人们采取读书群、读书会等形式,以线下或线上集中分享、讨论为主要手段,形成的一种在阅读中分享、在分享中阅读的社会交往方式。
18.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阅读社交”流行的原因有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书籍的数字化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为“阅读社交”奠定了基础;②年轻人的深度参与助推了“阅读社交”之风的流行;③“阅读社交”兼具阅读分享和社会交往的两大属性,它既是二者的融合,又是二者的“提质升级”,具有吸引力。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3分)
手推车
何圣林
①推开院门,母亲正推着轮椅上的父亲在院子里散步。我放下刚买的豆腐脑,叫母亲过来趁热吃。母亲“哎”了一声,推着轮椅走过来,端起一碗往父亲面前一放,赶紧吃,热乎乎的。
②我对母亲说,天冷,还是我来喂吧。
③不用,让他自己吃,吃都要人帮忙,这病如何能好?
④父亲白了母亲一眼,嘴唇微动了动,似乎要说话,却什么也没说。母亲的话是有道理的。不能总惯着父亲。我拿起扫帚,开始打扫院子,不时瞥一眼父亲,父亲抬右手想拿汤勺,抬了几次,右手始终是不听使唤,只得换左手,捏住汤勺,抖抖颤颤地送到嘴边。
⑤父亲这病是一年前落下。那天张叔来电话让父亲去打个木质婴儿手推车。父亲放下手机,就哼起京剧《将进酒》的片段,“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边哼边拍工具包上的灰尘。
临走时,父亲还得意扬扬地对我和母亲说,看,祖传的手艺终究还是有人惦记着。张叔原本住在山下,离我家仅几十米,常有来往。后来山下拆迁,新建一条大路,张叔就在郊区买了房子。这年代谁还用木质婴儿手推车?商场里什么样式没有?这应该是张叔找的借口,想和我父亲喝喝酒、说说话、解解闷吧。一连几天,父亲都是一早出去,傍晚才回来,回来时哼着小曲,满身的酒气。没想到,手推车打好的那天,下着小雨,父亲回家上坡时不小心滑倒,伤到了头部。为此,我多次想找张叔理论。父亲总说,这事怨不得你张叔。
⑥赶紧吃,吃完我扶你运动。母亲在催父亲了。
⑦母亲说的运动,是让父亲扶着双杠来回走,锻炼有障碍的右手和右腿。双杠是张叔焊接的。张叔知道了父亲的事,很是过意不去。他来时丢些钱,父亲让退回去;再来时丢下更多的钱,父亲坚持不要,还差点同张叔翻了脸。张叔第三次来时,量了一下父亲的身高,就在院子的平坦处焊接了这台双杠。这回,父亲没吭声,但要给材料钱和工钱,张叔坚持不要。
⑧我走到双杠前,发现双杠上有一层棉布,一圈一圈地缠绕在钢管上。在这个冬天,手摸上去不再有冰凉的感觉。这应该是母亲的杰作。
⑨母亲走了过来,轻声对我说,你爸最近这里有问题了。母亲边说边指着自己的头。我瞥向父亲。父亲的左手抖得更厉害,似乎汤勺有千斤重,豆腐脑一半吃到嘴里,一半又落回碗里。
⑩你爸发呆的时候会朝一个地方看。母亲又说。
看什么?
那辆手推车。
我顺着母亲手指的方向,看到那辆早已破败不堪的木制手推车。手推车是父亲专为小时候的我做的。父亲是木匠,经常给乡邻打些橱柜、板床、桌子、凳子啥的。当我刚会爬时,就拥有了全村第一辆手推车。主框架、坐垫、脚垫、靠背、推把等都是用木头做的,连四个轮子都是用原木做成的。父亲经常推我出去串门,“吱吱呀呀”一响,就会引来众人羡慕的目光。后来,村里有人家添小孩子了,就会找父亲打个手推车。村子原本在县城的外围,渐渐地
成为城中村,我也有了儿子。父亲的木匠活越来越少了,没事可做的父亲就经常清理手推车上的灰尘,还给手推车重新刷了桐油。有一天,我提前下班,在门外听到院子里有“吱吱呀呀”的声音,趴在门缝一看,只见父亲正推着那辆木质手推车。儿子站在车里面,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去拨弄挂在前方的风车和铃铛,兴奋地叽里呱啦叫。突然,挂铃铛的绳子断了,父亲忙走到车前去接铃铛,儿子一泡尿就尿到了父亲的脸上,父亲用手擦了擦脸,嘿嘿地笑。
看着那辆布满灰尘的手推车,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拿来毛掸子轻轻拂去灰尘,又找来硬纸盒,剪成四个轮子,用绳子拴在底部。我双脚站在车里,双手提起两边的横木,半蹲下,脚一挪,车就向前“走”。我回头望父亲。父亲满脸兴奋,干枯的左手,使劲拨动着轮子。他抵近手推车时,左手一推,车就“走”了一点,再一推,车又向前“走”了一点。
父亲“推”着我在院子里,走着走着,遇到了倒在地上的扫帚。我装作过不去。父亲看到了地上的扫帚,身子向前倾,左脚抵住底部的横木,左手开始用力推。我抬高双手,前轮终于跨过了扫帚。我笑呵呵地扭头看父亲,发现父亲那没有知觉的右腿向前踢了一下。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2024年第5期,有删改)
19.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文中第③段,不仅写出母亲的严厉,更能感受到母亲想要父亲自力更生的心理。
B.张叔在父亲生病后前两次给了钱,父亲拒绝之后又帮忙焊接了双杠,可见张叔内心充满了愧疚。
C.“木匠”是全文的线索,不仅点明父亲的职业,还交代了父亲受伤的由来,增强了故事感染力。
D.小说故事情节丰满,人物个性鲜明,形象刻画出“我”与父亲之间的浓浓深情。
√
C [本文线索是“手推车”,并非“木匠”,“木匠”只是一种身份,一种职业。]
20.品味语言,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中加点(红色)词语。(2分)
临走时,父亲还得意扬扬地对我和母亲说,看,祖传的手艺终究还是有人惦记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2分)
父亲的左手抖得更厉害,似乎汤勺有千斤重,豆腐脑一半吃到嘴里,一半又落回碗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得意扬扬”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这里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因张叔邀请他去打手推车而十分开心、高兴的样子,表现出父亲对手推车这门传统手艺的珍视。
(2)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吃豆腐脑时动作的费力,突出了父亲受伤的严重程度。
21.第⑤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插叙。交代了父亲给张叔家打手推车,因喝了酒雨天路滑,不小心滑倒伤到了头部,因此不能走路并坐轮椅的原因,使得文章记叙完整;丰富了父亲的形象,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22.有人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意蕴深厚,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朴素而美好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围绕手推车展开描述,小时候父亲用手推车帮助“我”学走路,现在“我”用手推车帮助父亲做康复训练,这体现了父子亲情;母亲在父亲锻炼的双杠上缠绕棉布,使得父亲在冬天训练时不受冰冷,这是一种夫妻深情;父亲因为给张叔家做手推车而摔伤,张叔送来补偿以及亲手焊接双杠表示歉意,而父亲不允许“我”去找张叔理论并拒绝张叔的补偿,这是朋友之间的尊重与理解之情。
三、写作(50分)
23.读下面的一段对话完成写作。(50分)
小语:在家看到的是家,走出去看到的是世界。看了世界后,才发现世界有不一样的精彩。
小文:是呀,看过一段风景,我们可以获得全新感知;品过一缕书香,我们可以抵达智慧殿堂……走出自己的世界,方见远方!
上述对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走出我的世界”为话题,进行写作。你可以叙述事件,可以发表观点展开论述,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还可以……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
[答案] 参见山东省考卷评分标准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三)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班级拟举办“黄河文化”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开场白,有些问题小语拿不准,请帮帮他。
公元前2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形成襄汾陶寺、神木石峁等超大型都邑,代表着区域聚落形态的新突破、区域社会组织的新模式。陶寺遗址,占地面积至少280万平方米,空前规模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墙、布局规整的墓地等先后被发现,居民区、仓储区、手工作坊区等一应jù全。而雄踞在陕北高原上的石峁遗址,结构是伟岸的皇城台、固若金汤的内城和规模宏大的外城等组成,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骨器、乐器、陶器等。它们最终汇入中华文明起源的巨流之中。 ……黄河于山东东营汇入渤海,展现A.一气呵成之势。沿岸发展B.因地制宜,自然美景与人文繁荣C.相得益彰。这里,古老的黄河文化与现代的山东精神交相辉映,共同书写着发展的辉煌篇章。D.不言而喻,这片土地正以其独特的魅lì,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见证着黄河流域的繁荣与昌盛。
1.上面语段中,有几个字音字形拿不准,请帮他选出正确的一项(2分)( )
A.mó chǔ 具 丽 B.mó chǔ 俱 力
C.mú zhù 俱 力 D.mú zhù 具 丽
[答案] B
2.上面语段中加粗成语有一处使用不当,请你帮他选出来(2分)( )
A.一气呵成 B.因地制宜
C.相得益彰 D.不言而喻
A [A项,“一气呵成”形容文章气势首尾贯通。可改为“锐不可当”。 ]
3.第一段中的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2分)
结构是伟岸的皇城台、固若金汤的内城和规模宏大的外城等组成。
[答案] (示例一)结构是伟岸的皇城台、固若金汤的内城和规模宏大的外城等。
(示例二)由伟岸的皇城台、固若金汤的内城和规模宏大的外城等组成。
4.小文在整理收集的有关黄河文化的资料时,不小心把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删除了,请你重新拟写标题。(含标点不超过25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加强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2024年2月27日,“博物馆助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学术交流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
本次学术交流会的举办,深入挖掘了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助力搭建起生动展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果的创新平台,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让九曲黄河激荡起更为雄浑的新时代交响。
[答案] “博物馆助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学术交流会召开
5.小文在整理有关黄河文化的图片资料时,她发现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他决定呼吁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保护黄河生态环境。请你帮他完成下面两个任务。(6分)
(1)小文想写一封倡议书呼吁保护黄河生态环境,但她只想到了两条倡议内容,请你再帮他补充两条。(2分)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她从古代流淌至今,她从高山奔向大海,为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的母亲河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保护黄河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倡议:
第一,节约每一滴水,绝不浪费!
第二,① !
第三,② !
第四,禁止过度捕捞,保护黄河的生态平衡!
九(1)班全体师生
2024年3月9日
(2)为了使倡议的效果更好,小伊想为倡议书选配一幅插图。下面两幅备选图中,你建议选择哪一幅?请简述理由。(4分)
温馨提示:每年3月9日是保护母亲河日。
[答案] (1)(示例)①在黄河周围加大保护力度,禁止乱倒垃圾、乱排污水 ②在黄河两岸多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意思对即可。)
(2)(示例)选择图一。3月9日是保护母亲河日,这幅插图由文字“保护母亲河日”“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 还母亲河一方净水”“3.9”以及画面奔腾的黄河水组成。“3.9”“保护母亲河日”显示了时间和活动主题,“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 还母亲河一方净水”发出号召,语言富有亲和力,同时奔腾的黄河水象征保护黄河的美好前景。因此,这幅插图更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言之有理即可。)
6.小语想在幻灯片中引用历代与黄河相关的古诗词曲名句,请帮他补写完整。(7分)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代文人留下了大量有关黄河的佳句名篇。木兰奔赴战场途中,“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①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展现出为人子女思念父母的细腻情态;李白仕途不顺,通过“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两句,道尽无奈和惆怅之情;王维出使边塞,看到黄河与夕阳交织出的奇美风光,留下“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的千古名句;张养浩西出潼关,看到“⑥__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景象,领略了黄河的奔腾澎湃。
[答案] ①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②欲渡黄河冰塞川 ③将登太行雪满山 ④大漠孤烟直 ⑤长河落日圆 ⑥峰峦如聚 ⑦波涛如怒
7.黄河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而名著经典则是这一底蕴的璀璨瑰宝,两者相互辉映,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请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5分)
(1)许广平在《鲁迅先生与海婴》中写道:“他(鲁迅)自己生长于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对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请结合《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年幼时的相关经历对这一评价进行说明。
(2)班里开展“为心中的经典人物画像”创意活动,为了凸显人物性格或命运,你会用哪种颜色作为画像的底色呢?请你在下面选项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名著内容说说。
孙悟空 猪八戒 祥子
[答案] (1)(示例一)《五猖会》中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小时候满怀兴奋心情急匆匆要去看迎神赛会,而临行前父亲却要他背诵《鉴略》,背会后才放他去看迎神赛会,使得幼年的鲁迅看迎神赛会的兴趣全消。这种痛苦的经历,直至鲁迅成年,仍印象深刻。鲁迅先生认为,这样的教育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因此绝对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
(示例二)《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从高兴到扫兴,而至完全绝望。鲁迅认为“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中传达的孝道观念对孩子是一种戕害,是一种错误的引导,因此绝对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结合名著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2)(示例一)我会选用红色作为孙悟空画像的底色。孙悟空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英雄式形象,他神通广大,大闹天宫,蔑视权贵;在取经路上一路降妖除魔从未放弃和退缩,勇敢无畏,积极乐观;对师父始终不离不弃,忠心耿耿;他自尊心强、爱面子、容易冲动。所以,我觉得红色最能够体现孙悟空能力超群,敢于反抗、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爱冲动的个性特点。
(示例二)我会选择橙色作为猪八戒画像的底色。在唐僧师徒四人中,猪八戒是最活泼、最两面派的角色。在取经路上总是打退堂鼓,说要散伙,自己要回高老庄,他还是非不分,如在唐僧责怪孙悟空打死白骨夫人时在一旁煽风点火,还好色,好吃懒做;但他也有吃苦耐劳的一面,更是孙悟空降妖除魔的得力助手,如他在水下大战九头虫,为了救陈家庄的一对童男童女,和孙悟空变作两个孩童。所以,活泼的橙色最能体现猪八戒的活泼和两面派的个性特点。
(示例三)我会选用灰色作为祥子画像的底色。十八岁的祥子来到北平成了一名人力车夫,他本想靠自己的努力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却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屡次受挫。在经历了三起三落后,祥子的理想完全破灭,堕落为麻木、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灰色与祥子悲惨的命运更契合。
二、阅读与鉴赏(44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6分)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②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③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 ①冶(yě)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冶:一作“台”。②幕府:山名。③《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南陈末代皇帝陈后主所作歌曲名。
8.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落日余晖相伴随,营造了一种荒凉萧条的气氛。
B.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
C.颈联写诗人对历史的反思,认为国家的兴衰既在于地形险要,也在于人事的得失。
D.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关注和思考,也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C [C项,应为“国家的兴衰不在于地形险要,而在于人事的得失”。 ]
9.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 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的统治者依托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含蓄地表达了对唐代统治者纵情享乐、不吸取历史教训的忧虑和担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14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自夏来忽已秋中颇能以书史自娱。顾衙内无精庐①,治一土室,( )户西向,寒风烈日,霖雨飞霜,无地可避。几榻亦不能具。月得俸黍米二石。余南人,不惯食黍米,然休休②焉自谓识时知命,差不愧于乐天③。因诵其语④以为《厅记》。使乐天有知,亦以谓千载之下,乃有此同志者( )。
(节选自归有光《顺德府通判厅记》)
【注】 ①精庐:书斋。②休休:安闲的样子。③乐天:指白居易。④诵其语:指读着白居易的《江州司马厅记》。
10.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念无与为乐者”的“与”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与”,意思相同。
B.“不惯食黍米”中的“食”,名词用作动词,在句中指吃。
C.“月色入户”的“户”指门,“顾衙内无精庐”的“顾”指看。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倒装句,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A [A项,介词,和、跟/动词,参与,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11.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而 也 B.而 乎
C.以 乎 D.以 也
[答案] A
12.【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3分)
余 自 夏 来 忽 已 秋 中 颇 能 以 书 史 自 娱。
[答案] 余自夏来/忽已秋中/颇能以书史自娱。
13.借助下面的文言知识资料卡,把【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自谓识时知命,差不愧于乐天。
【文言知识资料卡】 谓:①以为,认为;②叫作,称为;③告诉,对……说。 差:①大致,大体上;②差错,错误;③差遣,派遣。
[答案] 自以为识时知命,大致不愧于白居易。
14.【甲】【乙】两文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甲】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乙】文具体写自己住处的恶劣环境和以书史自娱的心境,以白居易为志同道合的人,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思想情感。
【参考译文】
【乙】
我自夏天来到邢州,不觉已是秋季,颇能以读书、史自娱。见官署里面没有书斋,就盖了一间土房,而它的门窗向西,寒风烈日,秋雨飞霜,无处可避。小桌子、床也不能置备。每月得俸禄黄米两石。我是南方人,不习惯吃黄米饭,然而能宽容安闲,自以为识时知命,大致不愧于白居易,因此我读着白居易的《江州司马厅记》而写了这篇《厅记》。倘若白居易有知,也可以说千年之后,还有这样志同道合的人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1分)
材料一:
2024年4月23日上午,在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部分结果如下图:
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阅读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材料二: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一些年轻人开始重拾“文字之美”,他们从浅阅读、快餐式阅读中回归,严肃、经典的文学名著和人文专著重新走红,成为“心头好”。与此同时,年轻人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值得关注的变化,书籍的数字化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为他们打开了“阅读社交”这扇崭新的大门,引领了一股在阅读中分享、在分享中阅读的风潮。
(节选自《半月谈》)
材料三:
在社交媒体上随手刷到了征集“读书搭子”的帖子,在北京一所高校读书的刘柘抱着试试的心态,开启了阅读社交之旅。“阅读社交需要两个人或几个人对所谈论的书籍、作者或流派都具有一定的理解,门槛会高些,收获也更大。”在她看来,这种社交形态,是快节奏、碎片化的互联网环境里的“一缕宁静的微风”。
阅读社交逐渐成为在年轻人中流行的新趋势,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近期面向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展开了一项相关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63所高校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2 437份。调查结果显示,55.85%的受访大学生曾参与阅读社交,其中47.17%的受访者参与过线上阅读社交,15.28%的受访者参与过线下阅读社交,还有37.55%的受访者线上、线下都参与过。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社交常有,阅读亦不鲜见,但“阅读社交”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事物、新现象。一方面,传统阅读往往偏向于“独自阅读,冥思苦想”,不少人只是闷头苦读,甚至两耳不闻窗外事,但阅读社交则重视多人阅读、交流分享,注重学以致用、深入探讨,因而它更具开放性、更有成效,可以实现“1+1>2”的读书效果。另一方面,阅读社交是“爱读书的人”之间的交往,它以文会友、文才汇聚,甚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说,“阅读社交”兼具阅读分享和社会交往的两大属性,它既是二者的融合,又是二者的“提质升级”。对于年轻人热衷于阅读社交、懂得阅读分享,并在阅读圈中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应当乐见其成,并大力提倡和引导。
“阅读社交”最初可能来源于某些偏实用性的共同需求,例如一些年轻人在考研、考公、学术研究等过程中为了分享资讯、互通有无、互帮互助,形成了“交流读书心得”的共同需求。此后,读书群、读书会等形式的阅读社交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获得年轻人的认可、认同,吸引更多的人“心向阅读”“回归阅读”。大学生等年轻群体,本身作为学习提升型、文学文化型、休闲娱乐型等不同类型阅读的主干力量,当他们自发地“以文会友”“以阅读为媒高效社交,摈弃低端、无效社交”时,说明他们的学习、成长都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当然,“阅读社交”也并非大学生群体的专利,近年来社会各界人士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逐渐增强,对阅读的需求、高价值社交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长,阅读社交在一些社会群体中也有流行趋势。
在移动互联网发达的当今时代,如何对待手机APP等新媒体、纸质图书等传统媒体?或许,理性的态度是“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始终坚持做一个喜爱阅读、坚守高尚的人。“阅读社交”是阅读与社交的双提升,是值得点赞的进步现象。年轻的大学生群体思想开放,往往得风气之先,一定程度上引导了阅读社交的新潮流。期望这股新风尚能够传导到全社会,促进阅读再次成为时代的风气,成为更多人的理性选择,也让高价值的“阅读社交”成为新时尚,从而促进个体成长、社会进步。
(节选自“广西新闻网”2024年2月6日)
15.下列说法中,与所给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
A.由材料二可知,严肃、经典的文学名著和人文专著成为一些年轻人的“心头好”。
B.材料三中列举的几组数据表明,阅读社交逐渐成为在年轻人中流行的新趋势。
C.阅读社交注重多人阅读,更具开放性、更有成效,可以实现“1+1>2”的读书效果。
D.对待手机APP、纸质图书等媒体理性的态度是“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D [D项,由材料四中“如何对待手机APP等新媒体、纸质图书等传统媒体?或许,理性的态度是‘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的“或许”可知,“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的态度是文本作者的一种猜测。]
16.阅读材料一的图表,概括从图表中得出的结论。(3分)
[答案] (示例一)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报纸、期刊外)综合阅读率为上升趋势。
(示例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占比最大。
17.结合所给材料,说一说什么是“阅读社交”。(3分)
[答案] 阅读社交,就是人们采取读书群、读书会等形式,以线下或线上集中分享、讨论为主要手段,形成的一种在阅读中分享、在分享中阅读的社会交往方式。
18.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阅读社交”流行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案] ①书籍的数字化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为“阅读社交”奠定了基础;②年轻人的深度参与助推了“阅读社交”之风的流行;③“阅读社交”兼具阅读分享和社会交往的两大属性,它既是二者的融合,又是二者的“提质升级”,具有吸引力。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3分)
手推车
何圣林
①推开院门,母亲正推着轮椅上的父亲在院子里散步。我放下刚买的豆腐脑,叫母亲过来趁热吃。母亲“哎”了一声,推着轮椅走过来,端起一碗往父亲面前一放,赶紧吃,热乎乎的。
②我对母亲说,天冷,还是我来喂吧。
③不用,让他自己吃,吃都要人帮忙,这病如何能好?
④父亲白了母亲一眼,嘴唇微动了动,似乎要说话,却什么也没说。母亲的话是有道理的。不能总惯着父亲。我拿起扫帚,开始打扫院子,不时瞥一眼父亲,父亲抬右手想拿汤勺,抬了几次,右手始终是不听使唤,只得换左手,捏住汤勺,抖抖颤颤地送到嘴边。
⑤父亲这病是一年前落下。那天张叔来电话让父亲去打个木质婴儿手推车。父亲放下手机,就哼起京剧《将进酒》的片段,“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边哼边拍工具包上的灰尘。临走时,父亲还得意扬扬地对我和母亲说,看,祖传的手艺终究还是有人惦记着。张叔原本住在山下,离我家仅几十米,常有来往。后来山下拆迁,新建一条大路,张叔就在郊区买了房子。这年代谁还用木质婴儿手推车?商场里什么样式没有?这应该是张叔找的借口,想和我父亲喝喝酒、说说话、解解闷吧。一连几天,父亲都是一早出去,傍晚才回来,回来时哼着小曲,满身的酒气。没想到,手推车打好的那天,下着小雨,父亲回家上坡时不小心滑倒,伤到了头部。为此,我多次想找张叔理论。父亲总说,这事怨不得你张叔。
⑥赶紧吃,吃完我扶你运动。母亲在催父亲了。
⑦母亲说的运动,是让父亲扶着双杠来回走,锻炼有障碍的右手和右腿。双杠是张叔焊接的。张叔知道了父亲的事,很是过意不去。他来时丢些钱,父亲让退回去;再来时丢下更多的钱,父亲坚持不要,还差点同张叔翻了脸。张叔第三次来时,量了一下父亲的身高,就在院子的平坦处焊接了这台双杠。这回,父亲没吭声,但要给材料钱和工钱,张叔坚持不要。
⑧我走到双杠前,发现双杠上有一层棉布,一圈一圈地缠绕在钢管上。在这个冬天,手摸上去不再有冰凉的感觉。这应该是母亲的杰作。
⑨母亲走了过来,轻声对我说,你爸最近这里有问题了。母亲边说边指着自己的头。我瞥向父亲。父亲的左手抖得更厉害,似乎汤勺有千斤重,豆腐脑一半吃到嘴里,一半又落回碗里。
⑩你爸发呆的时候会朝一个地方看。母亲又说。
看什么?
那辆手推车。
我顺着母亲手指的方向,看到那辆早已破败不堪的木制手推车。手推车是父亲专为小时候的我做的。父亲是木匠,经常给乡邻打些橱柜、板床、桌子、凳子啥的。当我刚会爬时,就拥有了全村第一辆手推车。主框架、坐垫、脚垫、靠背、推把等都是用木头做的,连四个轮子都是用原木做成的。父亲经常推我出去串门,“吱吱呀呀”一响,就会引来众人羡慕的目光。后来,村里有人家添小孩子了,就会找父亲打个手推车。村子原本在县城的外围,渐渐地成为城中村,我也有了儿子。父亲的木匠活越来越少了,没事可做的父亲就经常清理手推车上的灰尘,还给手推车重新刷了桐油。有一天,我提前下班,在门外听到院子里有“吱吱呀呀”的声音,趴在门缝一看,只见父亲正推着那辆木质手推车。儿子站在车里面,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去拨弄挂在前方的风车和铃铛,兴奋地叽里呱啦叫。突然,挂铃铛的绳子断了,父亲忙走到车前去接铃铛,儿子一泡尿就尿到了父亲的脸上,父亲用手擦了擦脸,嘿嘿地笑。
看着那辆布满灰尘的手推车,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拿来毛掸子轻轻拂去灰尘,又找来硬纸盒,剪成四个轮子,用绳子拴在底部。我双脚站在车里,双手提起两边的横木,半蹲下,脚一挪,车就向前“走”。我回头望父亲。父亲满脸兴奋,干枯的左手,使劲拨动着轮子。他抵近手推车时,左手一推,车就“走”了一点,再一推,车又向前“走”了一点。
父亲“推”着我在院子里,走着走着,遇到了倒在地上的扫帚。我装作过不去。父亲看到了地上的扫帚,身子向前倾,左脚抵住底部的横木,左手开始用力推。我抬高双手,前轮终于跨过了扫帚。我笑呵呵地扭头看父亲,发现父亲那没有知觉的右腿向前踢了一下。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2024年第5期,有删改)
19.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文中第③段,不仅写出母亲的严厉,更能感受到母亲想要父亲自力更生的心理。
B.张叔在父亲生病后前两次给了钱,父亲拒绝之后又帮忙焊接了双杠,可见张叔内心充满了愧疚。
C.“木匠”是全文的线索,不仅点明父亲的职业,还交代了父亲受伤的由来,增强了故事感染力。
D.小说故事情节丰满,人物个性鲜明,形象刻画出“我”与父亲之间的浓浓深情。
C [本文线索是“手推车”,并非“木匠”,“木匠”只是一种身份,一种职业。]
20.品味语言,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2分)
临走时,父亲还得意扬扬地对我和母亲说,看,祖传的手艺终究还是有人惦记着。
(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2分)
父亲的左手抖得更厉害,似乎汤勺有千斤重,豆腐脑一半吃到嘴里,一半又落回碗里。
[答案] (1)“得意扬扬”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这里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因张叔邀请他去打手推车而十分开心、高兴的样子,表现出父亲对手推车这门传统手艺的珍视。
(2)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吃豆腐脑时动作的费力,突出了父亲受伤的严重程度。
21.第⑤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3分)
[答案] 插叙。交代了父亲给张叔家打手推车,因喝了酒雨天路滑,不小心滑倒伤到了头部,因此不能走路并坐轮椅的原因,使得文章记叙完整;丰富了父亲的形象,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22.有人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意蕴深厚,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朴素而美好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4分)
[答案] 本文围绕手推车展开描述,小时候父亲用手推车帮助“我”学走路,现在“我”用手推车帮助父亲做康复训练,这体现了父子亲情;母亲在父亲锻炼的双杠上缠绕棉布,使得父亲在冬天训练时不受冰冷,这是一种夫妻深情;父亲因为给张叔家做手推车而摔伤,张叔送来补偿以及亲手焊接双杠表示歉意,而父亲不允许“我”去找张叔理论并拒绝张叔的补偿,这是朋友之间的尊重与理解之情。
三、写作(50分)
23.读下面的一段对话完成写作。(50分)
小语:在家看到的是家,走出去看到的是世界。看了世界后,才发现世界有不一样的精彩。
小文:是呀,看过一段风景,我们可以获得全新感知;品过一缕书香,我们可以抵达智慧殿堂……走出自己的世界,方见远方!
上述对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走出我的世界”为话题,进行写作。你可以叙述事件,可以发表观点展开论述,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还可以……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
[答案] 参见山东省考卷评分标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