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从肉眼到“天眼”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技术、工程与社会 二、学习内容 12.2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③举例说出周围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知道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12.3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 ④初步体验利用工具可以更好地进行观察与测量。 三、学业要求 能区别自然物和人造物,能描述常见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与功能;知道科技产品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 学会使用锤子、安全剪刀、放大镜等简单工具,能应用身边常见材料和简单工具制作简单的作品,能借助工具进行科学观察并进行交流。 具有动手操作的兴趣。
单元课时设计 1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从肉眼到“天眼”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阅读科学故事,进一步认识利用工具进行观察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回顾观察经历,总结观察方法,通过拓展活动进一步提高利用简单工具进行观察的能力。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科学实践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2)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低年段要求。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阅读科学故事,进一步认识利用工具进行观察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回顾观察经历,总结观察方法,通过拓展活动进一步提高利用简单工具进行观察的能力进一步体验利用工具可以更好地观察和测量,回顾观察经历,总结观察方法,感受到利用工具进行观察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主题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探索的阶段。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观察经验,对肉眼观察有着直观的感受,例如能通过肉眼分辨物体的颜色、形状等基本特征。但对于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工具如何帮助人类拓展观察能力,还缺乏系统的认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正在逐步发展,他们需要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来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积极性,乐于参与各种科学活动,但在小组合作和表达自己想法时,可能会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进一步认识和感受利用工具可以更好地进行观察。 科学思维:通过阅读科技发展史故事,了解望远镜辅助观察的功能,通过口述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探究实践:能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并能对这些特征和现象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等;具有简单交流的意识;能利用所给材料动手完成简易显微镜的制作任务。 态度责任: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常见生活现象表现出直觉兴趣;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阅读:《从肉眼到“天眼”》 从“我们用眼睛看远处的物体是怎样的 ”通过分段阅读首先了解望远镜是怎么发明的、望远镜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望远镜发明与发展的过程,了解工具对我们观察世界有什么帮助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望远镜的发明与发展的故事,进一步认识利用工具进行观察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利用工具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并能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2 名称:反思:工具小火车 借助工具观察的内容和方法连接工具小火车。 设计意图:通过采用拼摆小火车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学期怎样借助工具进行探究观察的经历和收获,感受使用工具进行观察的意义的必要性,总结观察方法。
任务3 名称:拓展:自制简易显微镜 利用简易材料制作显微镜,并与放大镜的观察效果进行对比。 设计意图:利用自制显微镜进行观察微小物体,并与放大镜观察物体效果进行对比,进一步体验利用工具可以更好地观察和测回顾观察经历,总结观察方法,感受到利用工具进行观察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反思单元《从肉眼到“天眼”》 1.学生能够初步体验到利用工具可以更好地进行观察,深刻认识到观察工具的发展对拓展人类观察能力的重要意义,了解不同观察工具的特点和用途。 2.能在教师指导下,仔细观察不同阶段的望远镜,通过口述、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3.能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如放大镜、望远镜等,对物体进行细致观察并进行简单的描述和比较;具有简单交流的意识,能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完成简单的显微镜的制作任务,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4.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常见生活现象和科学知识表现出浓厚的直觉兴趣;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积极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评价指标 第1课时:反思单元《从肉眼到“天眼”》 1.进一步认识和感受利用工具可以更好地进行观察。(科学观念) 2.通过阅读科技发展史故事,了解望远镜辅助观察的功能,通过口述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科学思维) 3.能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并能对这些特征和现象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等;具有简单交流的意识;能利用所给材料动手完成简易显微镜的制作任务。(探究实践) 4.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常见生活现象表现出直觉兴趣;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态度责任)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第1课时:反思单元《从肉眼到“天眼”》 一、判断题 1、望远镜可以让我们看得更远。( ) 2、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发现月亮表面并不光滑,而是有密密麻麻的环形山。 ( ) 3、2016年,中国建造出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球面射电望远镜。( ) 4、把几个放大镜镜片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就能组装成一台简易显微镜。( ) 二、选择题 1、望远镜的发明源于( ) A、汉斯。 B、小孩子无意的游戏。 C、伽利略。 2、2016年,中国建造出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的口径是( ) A、500米。 B、100米。 C、200米。 答案解析 一、判断题 1、√ 2、╳ 3、√ 4、√ 三、选择题 1、B 2、A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从肉眼到“天眼”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从肉眼到"天眼”》是反思单元。本单元以观察工具的演变为主线,引导学生从熟悉的肉眼观察出发,逐步了解并体验借助工具拓展观察能力的奇妙过程。教材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观察场景,让学生对肉眼观察有深刻的体会,进而引出望远镜这一具有代表性的观察工具。详细介绍了望远镜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从伽利略望远镜到现代的哈勃望远镜以及“中国天眼”,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科技进步对观察能力的巨大提升。同时,安排了自制简易显微镜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还能让他们更深入理解观察工具的原理和作用,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
2.学习者分析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探索的阶段。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观察经验,对肉眼观察有着直观的感受,例如能通过肉眼分辨物体的颜色、形状等基本特征。但对于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工具如何帮助人类拓展观察能力,还缺乏系统的认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正在逐步发展,他们需要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来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积极性,乐于参与各种科学活动,但在小组合作和表达自己想法时,可能会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进一步认识和感受利用工具可以更好地进行观察。 科学思维:通过阅读科技发展史故事,了解望远镜辅助观察的功能,通过口述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探究实践:能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并能对这些特征和现象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等;具有简单交流的意识;能利用所给材料动手完成简易显微镜的制作任务。 态度责任: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常见生活现象表现出直觉兴趣;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自制简易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 难点:观察不同阶段的望远镜,并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理解观察工具对拓展人类观察能力的作用,以及工具的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望远镜的发展了解望远镜的发展过程,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理解观察工具对拓展人类观察能力的作用,以及工具的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能基本能不能自制简易显微镜掌握自制简易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 一、(出示图片) 怎样才能看清远处的山上有什么,又有什么方法可以看到花朵的细小之处?我们一起来探究方法吧 板书课题学生活动1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活动意图说明:从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加以讨论,激发探究欲望。激发学生探究磁铁的特征的兴趣。环节二:阅读:《从肉眼到“天眼”》教师活动2 一、阅读64页至66页的阅读内容,说说你的收获 二、小贴士 像这样不用借助任何仪器既能看清近处物体也能看清远处物体的人眼就称之为肉眼。 三、小贴士 播放视频《望远镜》 四、小贴士 1、播放视频《天眼》《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2、肉眼能看清500米远的物体,借助望远镜,哈勃望远镜,中国天眼等能看清楚更远、范围更大的物体,可见这些工具帮助我们肉眼看到了不能看到的物体,延长延展了我们眼睛的范围。学生活动2 学生阅读并讨论 生:我们用眼睛看远处的物体是非常模糊的,物体离我们越远,我们就越难以用肉眼分辨出来。 生:望远镜可以让我们看得更远。 生:望远镜的发明源于小孩子无意的游戏,他偶然把两个镜片一前一后放置,竟然透过镜片清楚地看到了远处房屋上的风向标! 生:汉斯凭借孩子的发现,成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 生:1609年,伽利略改进了望远镜,发现月亮表面有密密麻麻的环形山。 生:1990年,美国发射了哈勃太空望远镜。让我们知道了银河系和宇宙。 生:2016年,中国建造出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生:“中国天眼”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球面射电望远镜。 生:……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阅读望远镜的发明与发展的故事,进一步认识利用工具进行观察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利用工具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并能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三:反思:工具小火车教师活动3 一、工具是怎样帮助我们观察的?把本学期使用的工具放到蓝色车厢上,把用它完成的任务放到绿色车厢上,看谁的小火车连接得更长。 二、我们在本学期还有哪些收获?和同学交流,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收获记下来吧。 学生活动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顾本学期学习使用的工具 1、本学期我知道用手机或其他的电子产品如何识别陌生植物。 2、本学期我知道了空气的特征,并学会了收纳棉被的方法。 3、本学期我学会了利用磁铁的特性,玩小猴上山游戏。 4、本学期我学会了设计制作小火车。活动意图说明:通过采用拼摆小火车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学期怎样借助工具进行探究观察的经历和收获,感受使用工具进行观察的意义的必要性,总结观察方法。环节四:拓展:自制简易显微镜教师活动4 一、把几个放大镜镜片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一台简易显微镜,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二、把几个放大镜镜片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一台简易显微镜,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三、分别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麦芒,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 显微镜比放大镜观察的清楚多了。 显微镜能帮我们看到肉眼无法看到的很小很小的物体。 四、小贴士 工具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将人体的器官延伸延展,帮助人们完成更加复杂、精密的工作。学生活动4 学生讨论并制作显微镜 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麦芒活动意图说明:利用自制显微镜进行观察微小物体,并与放大镜观察物体效果进行对比,进一步体验利用工具可以更好地观察和测回顾观察经历,总结观察方法,感受到利用工具进行观察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7.板书设计 从肉眼到“天眼” 伽利略望远镜 望远镜 哈勃太空望远镜 中国天眼 显得镜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一、判断题 1、望远镜可以让我们看得更远。( ) 2、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发现月亮表面并不光滑,而是有密密麻麻的环形山。 ( ) 3、2016年,中国建造出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球面射电望远镜。( ) 4、把几个放大镜镜片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就能组装成一台简易显微镜。( ) 二、选择题 1、望远镜的发明源于( ) A、汉斯。 B、小孩子无意的游戏。 C、伽利略。 2、2016年,中国建造出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的口径是( ) A、500米。 B、100米。 C、200米。 答案解析 一、判断题 1、√ 2、╳ 3、√ 4、√ 三、选择题 1、B 2、A 作业布置: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显微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