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师大附中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模块三 古诗文阅读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十二) 课件 (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北师大附中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模块三 古诗文阅读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十二) 课件 (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5 21:0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2025年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十二)
模块三 古诗文阅读
 
核心知识点
陈涉世家
◆课文解析
课文原文 译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用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休息),惆怅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如果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对方。”同伴们笑着回答他: “你被人雇佣耕地,哪里谈得上富贵啊!”陈胜长叹,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课文原文 译文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 秦二世皇帝元年七月,征召穷苦的平民去驻守渔阳,临时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适逢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义,同样都是死,为国家而死不好吗 这样好吧 ”陈胜说:"全国人民苦于秦的统治太久了。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长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在外面带兵。最近有人听说他没有罪,二世就将他杀
课文原文 译文
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 “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哀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如今如果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二人)于是去占卜。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不过你们还是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终于悟出:“这是教我们先震慑众人啊。”于是用朱砂在丝帛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塞进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丝帛,本来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
课文原文 译文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又私下派吴广往驻地旁丛林里的神庙当中,天黑以后用竹笼罩着火,装作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士兵们一整夜既惊且怕。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地看着陈胜。
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那天)(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使他们恼怒,让他们辱罚他,借此来激怒士兵。那军官果然鞭打了吴广。(众士兵愤愤不平,)军官(刚)拔剑出鞘,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来杀死了他。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
课文原文 译文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 “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铨、赞、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陈胜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宣布号令,说:“各位(在这里)遇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过期就要杀头。即使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本来就要死十分之六七。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众戍卒齐声应道:“成就尊崇名号一定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冒充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顺从百姓的愿望。大家露出右臂(作为义军的标志),打出大楚旗号。筑台起誓,用那两个军官的头作祭品。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起义军(首先)进攻大泽乡,招收大泽乡的军队接着进攻蕲县。攻克蕲县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招抚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自率主力)攻打铨、赞、苦、柘、谯等县,都拿下来了。一路上收编人马,等打到陈县的时候,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马一千
课文原文 译文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多匹,士卒几万人。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谯门中应战。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 几天后,陈胜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一起集会议事。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论功应当称王。”于是陈胜被拥戴称王,宣称要重建楚国。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主旨归纳:本文叙述了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出奇迅猛发展的形势,表现了陈涉在发动起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显示了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艺术特色:选材详略得当,语言生动简练。
一、(2022·南京)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陇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芒,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成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
◆针对训练
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选自《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
【乙】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文侯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
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
/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尝与人佣耕______________
②忿恚尉__________________
③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_____________
④顾而谓昊起曰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头看。
曾经。
使……愤怒。
听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文侯以吴起善用兵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B.武侯浮西河而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乃以为西河守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起事其子武侯 其妻献疑日
【解析】A.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B.表修饰,无实义/表转折,但是;C.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D.代词,代指文侯/代词,
代指愚公。
D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鲁君疑之,谢吴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
5. 陈胜和吴起的事迹均被司马迁记述在《史记》中,通过研读甲乙两文, 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陈胜和吴起均能审时度势,对自身所处的形势都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都有强大的领导才能,并深得人心。他们领导的战事都取得了成功,在政治上有了卓越的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他们的事迹均被司马迁记述在《史记》中。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注释]①籍:项羽的字。②项梁:项羽的叔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下面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吴广素爱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B.皆已失期 君与家君期日中
C.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得鱼腹中书
D.梁与籍俱观 天与云与山与水
【解析】A项,平时,一向/不加装饰的;B项,日期/约定 C项,写字/字条 ;D项,和/和。故选D。
D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忿恚尉,令辱之 项梁怒之
B.以激怒其众 籍大喜,略知其意
C.夺而杀尉 彼可取而代也
D.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解析】A项都是代词;B项都是代词;C项,承接/并列;D项都是连词,就。
C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算朝廷不杀我们,但是戍边的人十个里头肯定有六七个死去。
项梁捂住项羽的嘴,说:“不要说狂话,要被灭族的。”项梁因此觉得项羽是个奇才。
4.对秦的统治,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请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相关历史人物做简要评价。
(1)陈涉:“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3)高祖(刘邦)尝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陈涉对暴秦的统治不满,有追求平等的理想;
(2)项羽对秦充满仇恨,有灭秦的豪情壮志;
(3)刘邦对秦皇帝充满羡慕之情,流露出对富贵功名的世俗追求。
出师表
◆课文解析
课文原文 译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朝廷上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地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从而堵了忠臣进谏的道路。
课文原文 译文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皇宫和丞相府中,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赞扬批评,不应标准不同。如有做奸邪的事,触犯科条,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和丞相府赏罚标准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的人、他们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因而先帝才选拔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去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失疏漏,有启发和帮助,增益实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善良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行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课文原文 译文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痛惜和遗憾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正贤明、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亲身耕种,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
课文原文 译文
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 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从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没有成效,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课文原文 译文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兴复汉室并取得功效,如果不取得功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祭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和接受正确合理的言论,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受恩、感激不尽。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主旨归纳:《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刘禅的表文,文中陈述了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处境和有利条件,殷殷叮咛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回顾了自己一生的重要经历,阐明了自己、朝臣以及后主的责任,抒发了对先帝刘备的感激之情和效忠刘氏父子、收复汉室的决心。 艺术特色:夹叙夹议,寓情于理。
(2022·河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
◆针对训练
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乙】
先主病笃,召亮,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选自《三国志·蜀志》)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躬耕于南阳 躬:鞠躬
B.当奖率三军 奖:鼓励
C.至于斟酌损益 益:增加
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慢:缓慢
【解析】A句意:在南阳亲自耕田。躬:亲自。B句意: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奖:鼓励。C句意:至于处理事务,斟酌好坏。益:好处。D句意: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慢:怠慢。故选B。
B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那以来有二十一年了。
3.对甲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寓情于事,追述三段回忆:先帝当初三顾茅庐,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临危受命,与先帝患难与共;先帝临终托孤,寄以兴复汉室的大业。
B.诸葛亮上表的用语极为得体,语言率真质朴,情感恳切忠贞,令人感动,时时不忘先帝,处处为后主着想,既不失臣子的身份,也符合长辈的口吻。
C.“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本文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抒发对先帝的感激,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以及收
D
复汉室的决心。
D.这篇表文被视为表的代表作,受到高度赞扬。其高明之处在于用先帝的权威形象支持自己的观点,在轻描淡写的文字中流露出自矜自持、自我否定。
4.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B.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C.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D.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C
【解析】本句句意为:我当用尽自己辅助的能力,献出忠君不二的气节,一直到死。“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属并列关系,中间应断开,“继之以死”是一直到死的意思,应独立断开。故断句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故选C。
5.结合两篇选文,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先帝刘备和后主刘禅尽心尽力,全力以赴。
(2)谦虛谨慎:北伐临行前对刘禅的交代事无巨细,用词恳切谦虚。
(3)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对军事和政治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三大建议,帮助刘禅稳住国家大局。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