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2024-2025学年高三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人的地方难免会有矛盾和这样那样的纠纷。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社会是否有矛盾的存在和纠纷的发生,而在于这些矛盾的解决方式和纠纷的处理方法。对此,传统徽州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样板。
设想某时某刻徽州乡村将有一万个纠纷要产生。徽州是“礼义之邦”,儒家文化在此有着厚实的沉淀,崇德和尚礼是其基本的社会风尚,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是本着“礼为先”“法为度”的原则。这种礼先与辞让使得他们的矛盾很少激化,于是这一万个可能发生的纠纷,至少有九千个在萌发之初就被消解在礼化过程中,体现了“礼义之邦”的前置优势和强大魅力。剩下的一千个矛盾一旦激化了,徽州人也不会采取械斗等暴力方式来解决,而是随之激活一个产生于徽州社会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步入以下化解程序:
第一道程序:当事者凭中人协商,以议约的方式和解。这是明清以来徽州乡村社会最为普遍的基层矛盾与纠纷的解决方式,有大量的徽州文书可证。所谓徽州文书是指历史上的徽州人在其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与交往过程中为各自切身利益形成的原始凭据、字据、记录,具有真实性和唯一性。目前已发现近百万份徽州文书原件,其中就有许多关于乡村基础矛盾与纠纷和解的议墨、和约等。在乡村,因建房而导致的纠纷很多。在安徽桐城有一个“六尺巷”的故事,传为美谈。其实,类似的事例,在古代徽州比比皆是,并且还会形成文字依据。它们既有同族之间建房让路的议约,更有异姓之间建房让路的议约。一千个激化了的矛盾经过第一道程序,至少有九百个得到了化解。
第二道程序:调解与仲裁。这要区分出两种情况,分为两条路径。
第一种情况是:同族之人产生的矛盾与纠纷,诉之于祠堂,交由族长与族老来解决和处理。这是徽州宗族社会的特点与优势。“徽州聚族居,最重宗法。”各姓都建有祠堂,人丁繁多的宗族除了有宗祠外还会有支祠,它们既是宗族的象征,更是宗族执行管理的场所,各族都有由族众选举产生的族长,支派还会设有门长、房长等,具体执行宗族的管理。族长在族内地位至高。族人向宗族投诉,既有口头反映的也有递状纸的;而祠堂和族长一旦接受了族人的投诉,就会召集族老商议,义不容辞地予以调解与裁决。
第二种情况是:不同族之人产生的矛盾与纠纷,诉之于文会,交由乡贤来调解与仲裁。在明清徽州乡村,文会组织十分普遍。它实际上是一种民间自发组织的松散性群众文化团体,参加成员为当地口碑好的举人、秀才、未得功名的读书人及致仕之人,以“言规行矩、讲学明道、砥砺名节、宣布教化”为宗旨。文会平常的活动也只是定期聚会,研读经典、吟诗谈文等,类似于“文化沙龙”,而一旦接受了投诉,则立马成了一个调解与仲裁的组织,化解矛盾,平息纠纷。古代徽州人十分热衷于兴办文会,长期都有,各地都有,有的是一村独办,更多的是诸村合办。它们都是社会化的和超宗族性的,由多姓氏兴办及构成,如黟县的集益文会就有十五姓参与,其所接受的投诉也是具有一定区域性的社会化投诉。对文会的功用与仲裁结果,古代徽州人也总是予以充分认同,直接构成乡村舆论的导向。清代歙县人方西畴在《新安竹枝词》里就写道:“雀角何须强斗争,是非曲直有乡评;不投保长投文会,省却官差免下城。”
至第二道程序,剩下的一百个矛盾,至少有九十个能得到解决。
(摘编自刘伯山 叶成霞《礼与法——传统徽州乡村社会的治理》)
材料二:
古徽州具有乡土正义衡平特色的“情理裁判”文化有以下特点:
是否达到上合天理、中符法律、下应民情标准是古徽州司法裁判准则之一。这种“情理衡平”裁判理念要求判官不能仅凭两造(原告和被告)“是非对错”一判了之,而要衡平考虑各方利益,理顺纾解各方诉求,在情、理、法综合衡平施策中化解矛盾。
对于一些案情错综复杂的积案、难案,司法官员往往要在尊崇律法前提下,遵循民众认可的公序良俗,达到法理世情相融兼顾的效果。这就要求司法官员不仅具有“依世情理案”的理念,而且要有驾驭世情与律法的高超能力。清雍正九年(1731年)九月,祁门县知县在审理县南十三都康、凌两族集体“控告”胡惟光等“强捕河鱼”侵权案中,根据当地鱼鳞图册和族谱、方志查实“版潭河道”归属康、凌族众所有,胡惟光等“成群结党,强捕河鱼,恣横行凶”,依律“本即重处”。然而,知县通过委派当地约保和里老调查得知版潭河历史悠久,河流通往十乡八村,界址不明,当地人取水养鱼并未区分厘清,外族村民误捕误捞河鱼的事情时有发生。知县则根据该河段历史实情在胡惟光等认罪认罚情形下,按照情理酌情将该案按“姑念无知,宽免销案可也”处理。为防后患,根据乡绅康兼伯等上禀祁门县衙的“恳宪赏示”,钤印颁发“告示”:“倘后遇不法渔船入境强捕河鱼者,许即立拿赴县,以凭大法究处。”
古徽州司法官员在裁断中往往习惯于根据当地人们生活经验和民众公认的道理作为评判依据,对一些证据不足的案件事实进行合理性推断,从而作出符合客观实际又为民众认可的判决。
(摘编自郑刚《古徽州讼事“情理裁判”的文化渊源及特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徽州乡村很少出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矛盾或纠纷一旦激化,古代徽州人常通过徽州社会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进行化解。
B.明清徽州乡村的文会是由当地口碑好的举人、秀才、未得功名的读书人及退休官员组成的,以文化交流和调解仲裁为目的的民间组织。
C.古徽州司法官员需要具有驾驭世情与律法的高超能力,能够对复杂的积案、难案做出既尊崇律法,又遵循民众认可的公序良俗的判决。
D.胡惟光等“强捕河鱼”,遭康、凌两族集体“控告”,祁门县知县认定胡惟光等侵权成立,但鉴于其误捕误捞情节不严重,而宽免销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徽州人聚族而居,其社会属于宗族社会,同族之间的矛盾与纠纷可以用递状纸或口头告状的方式向祠堂投诉,依靠族长与族老调解与仲裁。
B.材料一提到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是为了证明明清以来徽州乡村社会因建房而导致的纠纷很多,且大都以凭中人协商议约的方式和解。
C.《新安竹枝词》中的诗句反映了徽州乡村社会通过文会进行自治的模式,乡民们认同这种模式的目的是减少官府的干预,维护乡村的和谐。
D.当地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民众公认的道理也能够成为古徽州司法官员判断缺乏证据案件时的重要依据,据此作出的合理判决也能为民众认可。
3.下列各项,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徽州的宗族绝不提倡健讼和烦累官府,并多将之写入族规家法。如《济阳江氏家训》就规定:“子孙不许好讼,好斗,好奢侈。”
B.休宁县知县鲁点通过族谱、方志和当地里老查访推定定宇公祖母墓葬地被盗卖事实成立,遂依法判决墓葬地归还陈氏宗族。
C.“新安为文公阙里,后先相望,斯文盛昌”,独有“君子好行礼让,小人自安耕凿,恭俭质直,有先民遗风”的徽州十分注重崇礼尊法规行的礼义道德教化。
D.清道光三年四月,祁门县渚口乡渚口村为确保当地茶市交易规范、防止侵害茶农茶商利益事件发生,以“公约”形式立下“申禁茶叶碑”一座。
4.请根据材料二内容,简要分析下列材料是如何体现古徽州“情理裁判”文化特点的。
在徽州某村落,张李两家相邻。张家的老樟树树枝伸到李家院子上方,影响李家晾晒谷物。李家多次要求张家修剪,张家却因樟树是先辈所种,认为动树枝有违孝道,坚决不肯。一来二去,两家矛盾激化,争吵不断,甚至发生肢体冲突,最终对簿公堂。当地司法官员进行调解。他们找来德高望重的木匠师傅,先举行祭祀樟树先辈的仪式,再修剪树枝,还裁定两家共同承担祭祀费用,最终缓和了矛盾,使邻里关系重回和谐。
5.古徽州乡村社会对矛盾和纠纷的处理方法,体现了哪些传统的乡村治理智慧?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谎花(节选)
老藤
谎花是不结果的花,开得灿烂耀眼,最后却颗粒无收。村民菜园里种的黄瓜、葫芦、倭瓜、西葫芦,都有开谎花的时候,勤快的人会摘掉谎花,大部分人则对其视而不见。我没有将谎花和某些职位联系起来,但老毕做到了,老毕说自己就是一朵谎花。我不理解,说:“你做了那么多事,工作成果数不过来,怎么能是谎花呢?”老毕说:“在基层,能结果的只有正职,副职是跑龙套的,不是谎花又是什么?”这显然是自谦,我也由此知道了老毕说的谎花其实就是陪衬。我把老毕关于谎花的理论说给老雷听,没想到老雷对此大加赞赏,说:“每个人都要学会开谎花,心甘情愿当陪衬、做绿叶。”我说:“做结果子的花岂不更好?”老雷说:“花只有一样,果子就不好说了,有好果、赖果、恶果。”老雷的话让我多了一层思考,我从谎花的角度再看老毕,觉得老毕身上的闪光点不但没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老毕从不因为自己是谎花就不严肃认真地“开”,正职交给他的任何工作,他都不折不扣地做实做好,哪怕是面对他不理解、不认可的工作也毫无怨言。
到墟里村后我参加的第一次家宴是在老毕家。
镇政府家属房都是带院子的平房,与老百姓院子里全部种菜不同,干部家院子里除了种菜,大多还种有花草。老毕家的院子里种着不少鸡冠花和土豆花,这是我很喜欢的两种花。鸡冠花和土豆花大气富态,颇有北国牡丹的风姿。看我驻足欣赏花卉,老毕走过来说:“这花没啥好看的,很平常。”我摇摇头说:“平常不一定就不好,对于我来说,看起来令人心情愉悦的就是好花。”在硕大的土豆花边,有一棵长势喜人的西葫芦,瓜秧上开着不少橘黄色的花,但不见哪一朵结瓜纽。我问老毕,老毕说爬蔓的瓜秧不愿意结瓜,开的都是谎花。我心里纳闷,不结瓜的西葫芦留着有什么用呢?老毕戏谑地说自己就是谎花,种的西葫芦也开谎花,谎花配谎花,半斤八两。
老毕说话喜欢打比方,他的话像画笔一样,简单几句就能把事情的轮廓勾勒出来。他说:“墟里啥工作也上不去,是打狼专业户。”“打狼”是北地方言,意思就是最后一名。我说:“墟里给您添麻烦了,也拖了全镇后腿。”老毕摇摇头说:“我无所谓,反正我就是一朵谎花,怎么开也结不了瓜,我是觉得墟里村可惜,弄不好这座三百岁的古村会被新生村吃掉,你知道,现在全县搞合村并屯,如果墟里的工作总是不见起色,离合并就不远了。”
老毕说墟里当下最紧要的事是通过换届选个好搭档,有个村主任在前面挡子弹,村支书工作才有回旋余地。
我端杯敬了老毕一杯,又问:“刚才您说自己是一朵谎花,为啥?”
老毕苦笑了一下,放下酒盅说:“这扯淡的事和你说说也无妨。这么说吧,我这人生之路,走一路开了一路谎花,没啥成就。上中学时我想做边贸生意,那时候边贸挺赚钱,小黑河有人用一船西瓜从对岸换回一辆伏尔加轿车,我觉得这个买卖可以做。谁知天不遂人愿,中学毕业我只考上了农机校,毕业后被分回沿江农机站当技术员。后来我又想搞工程,承包了镇里的建筑公司,没干上几天,公司改制被别人买走了。我当了副镇长后想停薪留职去办林场,和领导谈,领导说工作上的事只有工作选择你,你不能选择工作。就这样,眼看船到码头车到站了,想做的事一事无成,这和门口那棵开满谎花的西葫芦有啥区别?”
“您不是谎花,毕竟还结出了副镇长这么一个大瓜。”我带着酒劲开了个玩笑。
墟里村换届选举大会是在闲置的村小学召开的。尽管有老毕现场坐镇,方慧、石小东和石大奎也分头找了些村民做工作,但选举结果因候选人方世乾和石洪兵的得票数都没有过半数而流产。
这时,哨花吹推开门带着一脸绯红走进来,他和在座的每个人都点了点头,然后对老毕道:“别茄子见霜——打蔫啦,走,到我家吃饭去。”
老毕抬头看着哨花吹,一拍大腿:“我怎么忘了你这个卧龙岗上散淡人呢,得!今天你是愿者上钩,新的村主任候选人就你啦!”
……
“邵兄呀,一个人的价值在于舞台,村主任官虽然不大,却是九百三十三个村民的主心骨,你就别推托了,再说你攒了一肚子籽,总该有个地方哨吧。”老毕改变了称呼,以兄相称,这等于又将了哨花吹一军。
哨花吹沉默片刻,站起身说:“得了,你们这么看重我,我总要识点抬举,我可以干,但我先声明,最多干一届,不许沾包赖。”
老毕笑了,拍着他的肩膀说:“一届就一届,你以后就是朝着灶坑吹喇叭——神气起来啦!”
“神气不敢,但既然接了这个活,就得一门心思干好,不能只开谎花不结纽。”
“好家伙,在这儿等着我呢!”老毕并不恼,哈哈大笑起来,拉着哨花吹道,“走,去你家吃饭去。”又对我们几个说:“你们就别去了,去了影响不好。”
我想到了上午选举的情况,小声问:“在选举上要做些什么工作?”
老毕看了一眼哨花吹,问:“咋样?”
哨花吹道:“我不敢打包票,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选我的人让我知道了,等他家有了红白喜事我罢吹就是。”
我暗暗笑了,谁家能没有红白喜事呢?当地办红白喜事都要吹吹打打,而吹吹打打缺谁也缺不了哨花吹。
老毕说:“快走吧,我真有点饿了。”
哨花吹说:“现在吃饭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要做通你嫂子的工作,哄不好你嫂子我这个主任不好当。”
老毕说:“有什么不是就往我身上推吧,谁让咱俩是兄弟呢。”
望着老毕和哨花吹走出院门,我对自己说:“老毕可不是一朵谎花。”
(选自《草木志》【注】,有删改)
【注】《草木志》讲述了由古驿站演变而来的墟里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奔小康的故事,描绘了一幅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墟里村虽然是个有三百年历史的村子,但其各项工作都落后,分管村里工作的老毕非常担心墟里村被别的村给合并掉。
B.哨花吹对老毕“不能只开谎花不结纽”的表态,表现他要踏实做好村里工作、当好村里领头人的决心,和对老毕的嘲讽。
C.“在选举上要做些什么工作?”一句的言下之意是要不要“我”找一些村民做做他们的工作,让他们投哨花吹一票。
D.当村主任并不是好差事,哨花吹的妻子也不一定会支持他,这从哨花吹要老毕做通自己妻子的工作的情节中可以看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老毕院子里的鸡冠花、土豆花和西葫芦花,是为了衬托老毕的性情,对西葫芦花的描写与“谎花”紧密相关。
B.“别茄子见霜——打蔫啦”“朝着灶坑吹喇叭——神气起来啦”等歇后语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幽默感和感染力。
C.两次吃饭的情节互相照应:老毕在自家的家宴上,指出换届的重要性;而哨花吹喊老毕吃饭,表明换届选举成功。
D.选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乡村振兴的见证者、亲历者。
8.老毕是如何说服哨花吹答应参加村主任竞选的?请简要分析。
9.老毕称自己为一朵谎花,而“我”认为老毕不是一朵谎花。你认为老毕是一朵谎花吗?请说明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
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材料二:
嵇绍可以仕晋乎?曰:不可。仕晋而可为之死乎?曰:仕而恶可弗死也!仕则必死之,故必不可仕也。父受诛,子雠焉,非法也;父不受诛,子不雠焉,非心也。此犹为一王之下,君臣分定,天子制法,有司奉行,而有受诛不受诛者言也。嵇康之在魏,与司马昭俱比肩而事主,康非昭之所得杀而杀之,亦平人之相贼杀而已。且康之死也,以非汤、武而见惮于昭,是晋之终篡,康且遗恨于泉下,而绍戴之以为君,然则昭其汤、武而康其飞廉、恶来矣乎!绍于是不孝之罪通于天矣。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三: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时,而山涛荐之入仕。绍时屏居私门,欲辞不就。涛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一时。”传诵以为明言,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夫绍之于晋,非其君也,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当其未死三十余年之间,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而荡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且其入仕之初,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而可树其忠名以盖于晚也?
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使谓绍为忠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后可也。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邪正之A说不B容C两立D使谓E绍为忠F则必谓G王裒为不忠H而后可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领,兼任,与《促织》“张尾伸须,直龁敌领”中的“领”意思不同。
B.事,侍奉,辅佐,与《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用法相同。
C.革命,指古代帝王受命于天,改朝换代,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
D.“当其未死三十余年间”与“当其南北分者”(《登泰山记》)两句中的“其”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荡阴战败之时,百官纷纷溃逃,只有嵇绍一人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最终被乱箭射死。
B.王夫之认为,嵇康和司马昭地位相等,但却被司马昭杀害,这是因为他比司马昭更受皇帝宠幸。
C.顾炎武认为,国家易姓改号国家就灭亡了,而仁义道路被阻塞,人人相互吞食时,天下就灭亡了。
D.顾炎武认为,山涛劝说嵇绍“天地四时犹有消息”等话是异端邪说,败坏了仁义,伤害了教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
(2)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1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对嵇绍仕晋这件事做了评价,请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诗中的“望”字统领全诗,诗中江中烟水、岸边青山等“眼前物”和诗人的“心中情”融为一体。
B.许诗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全诗笔法在统一中又有变化。
C.许诗和李清照《声声慢》都通过描写傍晚时风雨大作的情景来烘托出借酒浇愁的诗人形象。
D.刘诗和许诗都写到落日意象,但营造的意境却不相同,刘诗灿烂明媚,而许诗则凄凉暗淡。
16.这两首诗都表达了送别之情,但在表现手法上同中有异,请结合刘诗颔联和许诗第二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的“ , ”和《老子》中“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都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王维《山居秋暝》中,“ , ”两句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3)小明要为学校的音乐节写一篇新闻稿,他学习唐诗中“ , ”以声写声的手法描绘音乐,获得一致好评。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迎来入冬以来的首场雪。放眼望去,白雪覆盖在连绵的沙丘上,并形成沙漠雾凇奇观,壮美如画。
降雪是如何形成的?从地形来看,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四周被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环绕,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这种地形使得外来水汽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被聚集和留存,便于降水形成。这里冬季平均气温在-4℃左右。当强冷空气进入盆地时,( 甲 ),形成“锅盖”效应,使得盆地内的气压升高、气温下降、水汽凝结,从而形成云雾和降水。
12月9日至10日受西伯利亚寒潮影响,一股强冷空气从西北方向入境。北疆北部对流层中层低涡和底部低槽,遇上低层的风切变进入南疆上空,在向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推进时,与当地较温暖的空气形成强烈的冷暖空气交汇。在暖湿空气被迫抬升的过程中,这股交汇气流与塔里木盆地的水汽相遇而凝结成水滴。随着高度上升、温度下降,小水滴快速冻结形成冰晶,最终( 乙 )。
①近年来,新疆南疆冬季平均降水量增加趋势,②1991年至2020年塔里木盆地冬季平均降水量为5.7毫米,③相比1981年至2010年5.1毫米的冬季平均降水量增加了0.6毫米,④增加了11.8%。⑤气候变暖是导致全球水循环加快、水汽增多、降水增多的原因。此外,冷空气活动增强,降温幅度加大,这些因素也都有利于沙漠地区形成降雪。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降雪奇观让我们见识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对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来说,降雪并不一定意味着干旱状况的瑗解。由于沙漠地区具有蒸发量大、植被稀少等特点,降雪带来的水分很难长时间保留在地表以上。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善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还需要人们持之以桓地努力和科学的治理方法。
18.文中第五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19.下列句子中的“封闭”与文中加点的“封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们不能封闭信息,应该很好地认识外面的世界。
B.封闭的心房,藏着不为人知的惆怅。
C.接着是封闭曾出新书或代售新书的书店,多的时候,一天五家。
D.大雪封闭了机场,数千名旅客滞留机场。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某少儿科普栏目计划举办首场自然奇观科普活动。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降雪的原因。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梁文峰,DeepSeek 团队的核心人物,带领团队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断探索,突破技术瓶颈,让中国在人工智能赛道上占据重要位置。其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科技进步,也为众多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饺子,从学医转行到动画制作,凭借对动画的热爱与执着,历经多年打磨,创作出《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一爆款动画电影,打破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多项纪录,点燃了国漫崛起的希望之火。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C 3.B 4.①找来德高望重的木匠师傅,先举行祭祀樟树先辈的仪式,是对张家敬重先辈种树之情的肯定和尊重,符合当地孝道文化传统。②修剪树枝,是对李家晾晒谷物的实际需求的充分理解。③两家共同承担祭祀费用,符合民众公认的道理。④这样的裁决考虑了张李两家的利益诉求,在情、理、法综合衡平中化解了两家矛盾。 5.①以礼义自治:徽州传统社会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儒家文化中的礼仪教诲蕴含了法治与法度的精神,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文化基础。②礼法兼治的治理原则:徽州乡村治理遵循“礼法兼治”原则,通过一整套方法与步骤,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与纠纷,保证社会的长期稳定。③上合天理、中符法律、下应民情的司法裁判准则:既依从法律,又从人情、世故和常理作出缜密推断,从而达到“情法两平”“情法兼顾”的社会治理效果。
6.B 7.C 8.①从称呼上,对哨花吹以兄相称,强调私人感情,让哨花吹不好马上拒绝。
②然后指出村主任虽然官不大,但可以让哨花吹实现其人生价值。
③再肯定哨花吹有能力有责任做好墟里村九百三十三个村民的主心骨。
④最后答应哨花吹可以只干一届,不给其太大压力。 9.示例一:老毕是一朵谎花。
①谎花指不结果的花,“谎花”是老毕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的自嘲。他在工作中的角色是副职,他认为自己是跑龙套的,是陪衬,虽然也在努力工作,但成果却往往不被直接看到或认可。
②“谎花”表明老毕对自己一生经历的不满意。他认为自己一生没啥成就,从上学到工作,想做的事一事无成。
示例二:老毕不是一朵谎花。
①老毕并没有因为是副职而懈怠工作,相反,他不折不扣地做实做好正职交给他的任何工作。
②老毕团结村民,巧妙解决墟里村换届选举的难题,并非像谎花那样徒有其表而无实际成果。
③老毕将自己比作“谎花”,是一种自谦的说法,体现了他对自己工作角色的定位。
10.DFH 11.B 12.B 13.(1)像你所说的那样,(他的才能)完全能够担任秘书丞,何止(仅仅)授予秘书郎呢。
(2)保国家,是国君和臣子这些统治者所要考虑的;保天下,地位低贱的平民百姓,都有责任。 14.①材料二认为嵇绍在父亲嵇康被晋朝杀害后,不应该再仕晋,而嵇绍为晋朝皇帝尽忠,是天大的不孝。②材料三认为嵇绍仕晋是“忘其父而事其非君”的典型,其所谓“忠名”不足以掩盖其“不孝”的污点。
15.C 16.(1)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2)异:①刘诗颔联通过飞鸟远去不知何处和徒留青山空对人的景象,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后的孤寂和惆怅。②许诗第二句以明丽之景反衬离别之悲。
17.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18.①“功”改为“工”;②“瑷”改为“缓”;③“桓”改为“恒”。 19.B 20.甲:会受到高山阻挡 乙:形成雪花飘落下来 21.(1)第①句,在“降水量”后加“呈”。(2)第⑤句,删去“是……的原因”或“导致” 22.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与当地暖湿空气交汇,水汽在上升过程中温度下降凝结,形成雪花。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