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一调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一调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5 19:4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一2025学年阜阳三中高二年级第二学期一调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古代“文学”是一门以经典为载体,有关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种、文化、生活的综合性
学问,它包指对社会、历史、自我的认知但更倾向对个体人格精神的培养。孔子所谓“兴
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体现了他的“文学”教育思想。“兴”代表的是价值现念认知,
“立”代表的是行为规范形成,“成”则代表了精神境界充盈,三个阶段体现了主体修养逐
层提升,最终成就君子人格的全过程。西方古典学也同样重视文献对于个体成长的意义,
如19世纪的《古典学术与古典学问》说,古典学者“不仅熟记彼辈的语言与思想,且已形
成识鉴,好与古哲为友”(约翰·埃德温·桑兹《西方古典学术史》中译本)。这句话就很
像玉子《知人论世”而“尚友”之说。当然,西方古典学者对知识的兴趣更高,更加在意
“博学”的称誉。
孔子的三阶段人格教育论,以经典文献教育为人格养成的初始阶段,但随着经典文献
的扩展,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经典教育贯穿于传统士人救育的全过程。由于历史的
原因,孔子非常推崇《诗经》,认为《诗经》包含了所有的思想观念。汉代之后,经典学术
快速发展,“六经”在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形成分工,共同构成社会主流思想的核心,
虽然专攻一经为士人之常态,但士人必须学习和熟知所有儒家经典,形成必备的知识修养。
从社会或自我认知的角度来说,谐子之学亦可备儒家经典之补充。所以,孔子人格教育的
第一阶段主要以儒家经典和诸子为主要内容。
由于“礼”有着特定时代性、其规范性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社会价值也不断减弱,
传统社会士人的行为规范主要体现为政治姿态和出处方式,而能够在这方面进行有效教育的
主要是史著。中国古代史著除了为统治者提供历史鉴戒之外,主要记录了不同阶层的个体的
政治行为和命运,所以,史著学习其实就是一种政治理念、政治规范、政治策略的训练,并
能从不同的人生形态和命运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形成自己的社会行为模式。左宗棠说:“读
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
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
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也。”(《左宗棠全
集·书信一》)所以,对于士人来说,史著教有的目的更多是养成社会政治行为的准则和应
变能力。
孔子“成于乐”说的是造就精湛深远的精神境界,涉及审美教育。对此,孔子还有另
一种说法:“游于艺”(《论语·迷而》)。由于“乐”过于专业,且应用范围较小,所以后
世以诗词歌默等经典教有取代了乐救。诗词歌赋是古代士人的基本素养,也是古代士人的精
神故乡。中国古代的文学经典非常繁富,且具有很高的美学水准,各种审美文体、鉴赏理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