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 2024--2025 学年下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 6页,全卷满分 100分,考试用时 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 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15 小题,每题3 分,共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所有早期国家都要任命掌管所拥有物品清单的官员,以清点国家储藏的食物和其他资 源的大型仓库,这说明为什么世界不同地区,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北部、中国和中 美洲,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都分别出现了文字系统。材料意在说明( )
A. 文字的产生适应了国家管理的需要 B. 农耕文明的发展推动了文字的产生 C. 文字的出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D. 所有早期国家形成中都产生了文字
2.罗马帝国初期出现了大量关于尼罗河、埃及神灵的雕像作品,如埃及的阿努比斯神像, 但神像在这里却被披上了罗马式服装,右手持摇鼓,左手拿着希腊神赫尔墨斯的权杖。这反映 出罗马帝国( )
A. 施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B. 对其他地区的文明一视同仁 C. 汲取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 D. 宗教神话发展蕴含理性因素
3.基督教认为,人的灵魂不死,人人都有来世,并为现世的恶人与善人建构了不同的彼岸世 界——地狱与天堂。基督教一方面承认人有原罪,另一方面指出任何人都不是因为原罪而是 因为自己作恶才坠入地狱的。这说明基督教( )
A. 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B. 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C. 严重束缚人们个性发展 D. 有劝善抑恶的社会功能
4.公元 830年,阿拉伯帝国在首都巴格达创建了国家级学术机构智慧馆,收藏了数万册希 腊文、古叙利亚文、梵文、希伯来文等著作,还有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及信仰其他宗教的学 者在此从事翻译和学术活动。这反映阿拉伯帝国( )
A. 依靠文化优势对外扩张 B. 奉行宗教信仰平等政策 C. 推动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D. 确立世界文化中心地位
5.阿兹特克部落最高会议把土地分给每个氏族,每个氏族的首长又把土地公平合理地分 给每个家庭的家长,土地使用者去世后,土地转归其儿子使用,如果死者没有后代,土地就由氏
族进行重新分配。这说明阿兹特克( ) A. 氏族是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单位
B. 土地全部归村社所有
C. 氏族内部尚未出现贫富的分化
D. 土地兼并现象较严重
6.西方传统观点认为欧洲开辟新航路是因奥斯曼帝国阻断传统商路而采取的被迫行为。 近年我国史学家研究发现,欧洲开辟新航路是一种自主行为,并不是因为奥斯曼帝国阻断商路, 而且葡萄牙探索新航路比奥斯曼攻陷君士坦丁堡还要早 30多年。对此合理的认识是( )
A. 奥斯曼帝国从未控制传统丝绸商路 B. 君士坦丁堡地位可能日渐衰落
C. 资本主义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内因 D. 传统观点可能受意识形态影响
7.1565年,西班牙派 “ 圣 · 巴布洛” 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 岸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 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 “ 太平洋丝绸之路”。据此可知( )
A. 新航路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墨西哥成为西班牙的原料产地 C. 中西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D. 太平洋沿岸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8.“ 拉夫 ” (如图所示)是 16—17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车轮状的衣服领饰,尽管将脖子围 上后无法使头部自由活动,但为了表现高傲和尊大,贵族中无论男女都流行佩戴此装饰。由此 可知,“ 拉夫” 的盛行( )
A. 体现了民众对美的追求
B. 推动了市民文化的兴盛
C. 造成了社会等级的分化
D. 迎合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9.卢梭曾经说道,“ 众意与公意之间有很大差别:公意着眼于公共的利益,众意着眼于私人 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 ”“ 公意是永远稳固的,不变的而又是纯粹的,但它却可以向压 在它身上的其他意志屈服”。由此可见 ,卢梭认为( )
A. 公共意志容易被滥用或误用 B. 理性主义往往具有不确定性 C. 民众意愿违背社会发展趋势 D. “ 人民主权论” 有一定局限性
1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生产力没有重大突破,资本主义工商业还不够发达,产业 资本家还没有形成一个阶级。相反,农村的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新兴资产阶级化的地主却大行 其道,在革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掌握着国家政权。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 新兴贵族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B. 社会革命源于农村生产方式进步 C. 阶层固化阻滞了政治革命的进程 D. 自由平等意识未形成较大的影响
11.1869年 6月,明治政府批准各藩 “ 奉还版籍 ” 申请,同时任命 274名藩主为藩知事,继 续主持藩政,但规定藩收入的十分之一为藩知事家禄,余者为藩财政收入,原家臣的俸禄改由 藩财政担负,从而釜底抽薪,事实上割断了旧家主与家臣经济上的授受关系。这些举措( )
A. 使 “ 文明开化” 得到了落实
B. 清除了封建残余势力
C. 以 “ 全盘西化” 为指导思想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2.英国的殖民地和欧洲所需要的商品不同。由于气候的原因,非洲部落与西印度群岛种 植园里的居民,需要轻薄而凉爽的纺织品、简陋的金属器皿等日常用品,而不是昂贵的高工艺 的奢侈品。这类产品趋向于标准化而不追求奇特,趋向于强调数量而不是质量,这正吻合了初 期机器生产的特点。材料旨在说明英国( )
A. 对殖民地经济的依赖 B. 工业革命的外部诱因 C. 无法满足欧洲的市场 D. 更加重视技术的应用
13.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的革命政治组织纷纷建立,法国于 1835年由布朗基建 立 “ 家族社 ” ;德国政治流亡者于 1834年在巴黎建立流亡者同盟,1836年改组为 “ 正义者同 盟 ” ;英国于 1840年建立“ 全国宪章协会 ” ,到 1841年年底会员达 5万人。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根源于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
B. 标志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D. 严重阻碍了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14.16世纪 80年代,巴西作为葡萄牙的殖民地,每座糖厂的平均年产量达到 130吨。 17世 纪初,巴西每年输出蔗糖达 2万吨,占欧洲蔗糖市场的 80%,收入占葡萄牙国王总收入的 40%。 这体现了,葡萄牙( )
A. 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B. 殖民扩张的剥削本质 C. 已开始进行工业革命 D. 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
15.有一位地理学者这样描述独立前的拉丁美洲:“ 拉美多数人口居住在环大陆一圈的城 市集镇中,其中多数集镇人口不多于 400人。内地则是一些极分散居民点,庄园是其活动中心, 庄园面积极大,而庄园牧场上的工人寥寥无几。” 这种环境造成拉美地区( )
A. 封建统治得以长期延续 B. 种植园经济趋于衰落 C. 统一政治权威难以形成 D. 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 4 小题,共55 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 14 分)
材料一 宋代打破了唐代以来的坊市制度, 经商的时间限制也被取消,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 荣。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工商业者成为城市中非农业人口的主体 ……城市的文化也受到 冲击, 呈现出多元性、丰富性, 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重大改变, 追求实际、逐利求富的价值 观逐渐形成, 传统的“ 重农抑商 ” 观念受到冲击, 商人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新兴的市 民阶层对休闲娱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各种娱乐场所呈现出兴盛的趋势。北宋中期, 瓦子已相 当盛行, 汴京城内有 50多家瓦子, 茶坊也遍布城中, 这为市民的休闲娱乐生活提供了场所。
——摘编自况鹏《宋代商品 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 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 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市民反对封建割据, 反对领主特权, 支持 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 因而国王成为城市 的长期盟友, 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 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活动 ……城市的兴 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 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12世纪, 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新气象, 冲击着传统的教权主义、普世主义与禁欲主义的束缚。
——摘编自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代城市相比,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呈现的新特征,并分 析其对西欧历史演进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 13 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力飞跃发展, 工业制成品成倍增长。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 劳动群众处于被剥削地位, 购买力低下, 因为市场需求增长缓慢, 接纳 不了迅速增多的产品, 以致造成生产过剩的危机, 因此资本家们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同时, 欧 美列强对原材料和农产品的需求量也急剧增长, 扩大廉价的原料和农产品来源也成了这些国 家的当务之急。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使这些国家获得大量超额利润, 形成剩余资本, 需要 到欠发达国家和殖民地去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 以便利用那些地区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 赚取更多的超额利润。这些因素推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个空前规模的殖民扩张 浪潮。
——摘编自王章辉《欧美大国 工业革命对世界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 1831年和 1832年, 由于城市饮用水取水的河流被沿岸肆意排放的污水污染, 英国许 多城市霍乱流行, 共导致 3万多人死亡。在空气污染方面, 工业革命时期各类工厂和家庭均以 煤为燃料, 大量排放烟尘及硫氧化物、碳氧化物等有害气体, 这是英国城市主要的空气污染源。 伦敦曾因烟雾问题而被称为 “ 雾都” ,曼彻斯特则成为远近闻名的 “ 黑乡 ”。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社会问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 14 分)
材料一 16 世纪的欧洲对统称为 “ 印度货” 的中国商品怀有极大的兴趣,逐步富裕起 来的市民阶层以及艺术品收藏家们,愿意出高价购买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 ……无 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为了弥 补这种逆差,不得不支付硬通货—白银。 因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学者戏称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为 “ 商业上的纳贡”。
——摘编自樊树志《明史讲稿》
材料二 中国白银流通量不仅在 16 世纪期间迅速增加,而且在清代乃至在 1820 年左 右仍然继续增长。…… 16~17 世纪,白银普及适逢东亚海域的海运(商业及海盗)大发展,也 正值市镇和城市活动勃兴。某些手工技艺(特别是织布、瓷器和印刷)臻于完善,这使得中国 经过 17 世纪中叶的衰退之后,能稳当实现自己作为奢侈品出口大国的使命。正是在经济发 展、城市振兴的背景下,近代欧洲的首批冒险者到东亚海域上来了,首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 牙人, 17 世纪初又来了荷兰人。这一现象对东亚原无太大影响,因为这些新来者无非是进
入远东的商业流通网,并利用这一地区的繁荣局面。但此现象也已预示未来的光景。多亏了 他们,中国才获得欧洲和美洲的第一批物品:效率更大的火器、甘薯、花生、烟草、玉米以 及借墨西哥大帆船自马尼拉运到远东的银锭。除此之外,还有在精神生活方面显示的并于 17 世纪确定下来的新方向,其次是自 1600 年左右起与欧洲科学、技术、宗教的初期接触。 人们或许会认为,这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和东亚近代时期的开端。
——摘编自[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 17 世纪中国白银流通量迅速增长的原因。 (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 16~ 17 世纪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对各 自产生的影响。(8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 14 分)
同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一样,拉丁美洲(当时称伊比利亚美洲)独立战争正是发生 在一个智力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和矿业的发展,需要新 的科学技术来解放生产力。因此,殖民地时期教育的世俗化改革逐渐废除了教学中的经院哲 学内容,到 18 世纪后期,西属美洲大学的课程中已增添了科学和哲学的内容。 一些科学性 报刊以及印刷厂的建立,既在殖民地创造了一种科学文化,又激发了独立战争所需的民族意 识和民族自觉性的觉醒,私人图书馆藏书对于解放伊比利亚美洲殖民地民众,尤其是土生白 人的思想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伊比利亚美洲殖民地的各个角落都 兴起了追求科学和 “ 有用技艺” 的进步运动,成立了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团体和与科学有关
的组织,这些机构促进了殖民地在化学、矿物学、天文学、植物学、医药学和外科学等领域 的科学研究。
材料二 随着拉美科学的发展,18 世纪和 19 世纪的殖民地形成了一批科学和技术精英 阶层,这一阶层在出现之初便不独立于政治事务之外,而是积极参加独立和民族国家建设运 动,将科学转化为一个有力的政治工具,使科学彻底与殖民地的政治利益交织在一起。伊比 利亚美洲殖民地 “ 爱国科学” 和 “ 民族科学” 的产生,催化了独立的民族认同的形成。拥有 启蒙思想和新知识的科学家及知识分子不但为独立运动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是独立革 命的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宋霞《启蒙运动、科学与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浅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独立运动前伊比利亚美洲殖民地科学发展的原因。 (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学在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中的作用。(6 分)
高一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
1.解析 材料说明文字系统是早期国家出于管理巨大资源的需要而出现的,A项正确;材 料强调的是文字产生的原因,D项误读材料,排除 D项;“ 农耕文明 ” 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B项;C 项说的是文字产生的影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C项。故选 A。
答案 A
2.解析 据材料可知,古埃及的神灵在罗马文化的氛围中被糅合塑造成了新的形象,这表 明罗马帝国汲取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C项正确;因俗而治指的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 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者管理,这与材料中强调的文化融合主旨不符,排除 A项;材 料并未表明罗马帝国对其他地区的文明一视同仁,且与史实不符,排除 B项;材料中描述的神像 并未显示出理性因素,排除 D项。故选 C。
答案 C
3.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说、对于地狱天堂的划分以及人们坠入地狱的原 因分析,暗含着劝人向善的社会教化功能,D项正确;基督教有一定的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但 与题干无关,排除 A项;题干信息无法说明社会发展和基督教教义之间的关系,排除 B项;题干反 映基督教劝善抑恶,这不会束缚人们个性发展,排除 D项。故选 D。
答案 D
4.解析 根据材料 “ 收藏了数万册希腊文、古叙利亚文、梵文、希伯来文等著作 ”“ 还 有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及信仰其他宗教的学者在此从事翻译和学术活动 ” 可知,当时阿拉伯 帝国呈现东西方桥梁的作用,助推了多元文化的交融,C项正确;阿拉伯帝国依靠的是武力扩张, 排除 A项;材料与宗教信仰平等无关,且阿拉伯帝国信仰的是伊斯兰教,排除 B项;当时阿拉伯帝 国并非是世界文化中心,排除 D项。故选 C。
答案 C
5.解析 根据材料 “ 分给每个氏族 ”“ 如果死者没有后代,土地就由氏族进行重新分配 ” 可得出,土地的分配与收回都是通过氏族进行的,这说明氏族是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单位,A项正 确;结合所学可知,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村社的公有土地外,还有贵族的私有土地,排除 B项; 由材料看不出氏族内部贫富分化的问题,排除 C项;材料不涉及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 D项。故 选 A。
答案 A
6.解析 据材料“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欧洲开辟新航路是因奥斯曼帝国阻断传统商路而采 取的被迫行为 ” 可知,西方史学家曲解新航路开辟原因,将早期殖民扩张责任推给奥斯曼帝国, 而 “ 我国史学家研究发现,欧洲开辟新航路是一种自主行为 ” 体现了西方传统观点从西方自 身意识形态出发,D项正确;奥斯曼帝国崛起后控制了传统商路,排除 A项;材料只是对比了新航 路开辟的时间与君士坦丁堡被攻陷的时间,并非说明君士坦丁堡地位可能日渐衰落,排除 B项; 材料只是说明奥斯曼帝国阻断传统商路并非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并没有探讨新航路开辟的内 因是否为资本主义发展,排除 C项。故选 D。
答案 D
7.解析 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16世纪中国和西班牙之间贸易,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的银 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说明中国在与西班牙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C项正确;推动世界市场初 步形成的是工业革命,排除 A项;西班牙工业水平不高,主要从墨西哥掠夺财富,不是掠夺生产 原料,排除 B项;当时国际贸易中心是大西洋沿岸,排除 D项。故选 C。
答案 C
8.解析 根据材料 “ 但为了表现高傲和尊大,贵族中无论男女都流行佩戴此装饰 ” 可知,
流行 “ 拉夫 ” 领饰是为了显示自身的高贵,体现了贵族对自身尊严和世俗享乐的追求,迎合了 当时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精神,D项正确;“ 拉夫 ” 体现了贵族对自身尊严和世俗享乐的追求, 并不是民众对美的追求,排除 A项;材料没有强调“ 拉夫 ” 流行于市民阶层,无法得出推动了市 民文化兴盛的结论,排除 B项;当时欧洲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拉夫 ” 的流行并未进一步造成社 会等级分化,排除 C项。故选 D。
答案 D
9.解析 题干所示为卢梭的相关言论,他认为公意 “ 可以向压在它身上的其他意志屈服 ” ,这容易造成公共意志被误用或滥用,A项正确;“ 理性主义往往具有不确定性 ” 不符合题干主 旨,材料中卢梭并不是在质疑理性,排除 B项;民众的意愿有一定的盲目性,但不能说其一定违 背了社会发展趋势,排除 C项;卢梭坚持“ 人民主权论” ,D项不符合题干主旨和史实,排除 D项。 故选 A。
答案 A
10.解析 根据材料“ 农村的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新兴资产阶级化的地主却大行其道,在革 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掌握着国家政权 ” 可知,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化的地 主掌握国家政权,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据此可知,社会革命源于农村生产方式进步,B 项正确;工业革命的开展是在 18世纪中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 A项;随着农村资本主义的 发展,地主阶级逐渐向新兴资产阶级转变,而非阶层固化,排除 C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自 由平等思想的影响,排除 D项。故选 B。
答案 B
11.解析 据本题材料“ 但规定藩收入的十分之一为藩知事家禄,余者为藩财政收入,原家 臣的俸禄改由藩财政担负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治政府的 “ 奉还版籍 ” 举措,减少了藩知 事家禄的收入,增加了藩财政收入,地方收入减少而中央收入增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 正确;材料并没有“ 文明开化 ” 的相关信息,排除 A项;“ 全盘西化 ” 并不是“ 奉还版籍 ” 政策 的指导思想,排除 C项;“ 奉还版籍 ” 只是削弱了藩知事家禄的财政收入,并没有清除封建残余 势力,排除 B项。故选 D。
答案 D
12.解析 从材料殖民地所需的产品 “ 趋向于标准化而不追求奇特,趋向于强调数量而不 是质量 ” 可知,国际市场的需求对技术革新的刺激,是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外部原因,B项正确; “ 对殖民地经济的依赖 ” 不符合史实,排除 A项;“ 无法满足欧洲的市场” ,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排除 C项;“ 更加重视技术的应用 ” 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项。故选 B。
答案 B
13.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兴起,这主要是因为工业革 命的进行,壮大了工人阶级力量,社会矛盾激化,A项正确;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欧洲工人 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 B项;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1848年,排除 C项;工人运动一定程度上有助 于资本主义发展,严重阻碍的说法错误,排除 D项。故选 A。
答案 A
14.解析 据题干 “ 17世纪初,巴西每年输出蔗糖达 2万吨 ……国王总收入的 40%” 可知, 这一时期巴西生产的大量蔗糖流入欧洲市场,增加了葡萄牙国王的收入,结合所学早期殖民扩 张中,葡萄牙在巴西等地建立大量种植园,掠夺巨额财富可知,巴西蔗糖的出口体现了葡萄牙 殖民扩张中的剥削本质,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葡萄牙在巴西这一处殖民地的信息,不足以证 明其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排除 A项;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与材料时间 “ 17世 纪 ” 不符,排除 C项;材料未涉及葡萄牙经济构成,无法体现葡萄牙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排除 D 项。故选 B。
答案 B
15.解析 据材料“ 内地则是一些极分散居民点,庄园是其活动中心,庄园面积极大,而庄园 牧场上的工人寥寥无几 ” 可知,拉丁美洲的城镇人口数量少且居民点分散,这种环境导致统一 权威难以形成,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经济,与封建统治无关,排除 A项;材料涉及的是庄园经 济,与种植园经济无关,排除 B项;材料与印第安文化无关,排除 D项。故选 C。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
16、答案 (1)相同点:兴起都缘于工商业的发展;都形成了市民阶层;市民的思想意识都有 较大变化;世俗文化均得到发展。
(2)新特征:形成了早期的资产阶级;支持王权,反对封建割据;市民参与政治;打破了教育垄断, 世俗教育产生。
影响 :工商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形成,推动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促使城市与王权结盟,强化王 权;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条 件。
17、答案 (1)影响:使生产力飞跃发展;造成生产过剩的危机;掀起了一个空前规模的殖民 扩张浪潮;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2)问题:水污染、空气污染严重;传染病导致工人发病率死亡率升高;工人居住、工作的环 境恶劣。
18、答案:(1)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其对奢侈品 的消费需求增大;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贸易范围的扩大,欧洲与中国贸易的逆差使白银 流入中国;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的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中国传统手工业 的发达;中国经济的自给自足。(6 分,任意答三点)
(2)对中国的影响:丰富了农作物结构,提高了产量,刺激了人口的增长;刺激了手工业的 发展;白银流通量的增长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随贸易而来的西方文
化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演进。(4 分)对欧洲的影响:丰富 了欧洲的物质文化生活;加速了商业革命的进程,推动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推动了以西 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拓展。(4 分)
19、答案:(1)原因:殖民地经济的发展;教育的世俗化;科学和技术性报纸和杂志的 出版发行;私人图书馆的建立;各种科学团体的成立;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8 分,答出 四点即可)
(2)作用:科学成为独立战争的政治工具;理性的科学为独立战争奠定了思想基础;科学研 究催生了拉美特有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科学;殖民地新兴的科学家成为独立战争重要领导人。 (6 分,答出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