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千姿百态的动物》练习题(含答案)苏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4《千姿百态的动物》练习题(含答案)苏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16 11:1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4章《千姿百态的动物》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科学家在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了新物种——广东溪蟾。下列有关广东溪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幼体蝌蚪在水中用鳃呼吸
B.成体可以用肺和皮肤呼吸
C.雄蟾鸣叫属于繁殖行为
D.雌蟾能将受精卵产入水中
2.家禽(鸡、鸭、鹅等)都属于鸟类,它们的共同特征不包括(  )
A.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
B.有喙无齿
C.会游泳
D.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3.2023年1月,云南德宏近日观测到超百只花头鹦鹉,再次刷新该物种在我国的观测记录。花头鹦鹉是典型的攀禽,喙钩曲,强劲有力,喙基部具有腊膜。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飞行的时候会伴随相当尖锐的叫声,通常一小成群活动,但也会大群聚集。花头鹦鹉在飞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下列与能量供应无关的是(  )
A.消化系统:食量大,消化能力强
B.呼吸系统:气囊辅助呼吸获得充足的氧气
C.运动系统:骨骼轻、薄、坚固,长骨中空
D.循环系统:心跳频率快,血液输送氧能力强
4.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制作了鸟的呼吸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吸管模拟的气管,是气体进出的通道
B.大气球模拟的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
C.红蓝细线模拟的毛细血管,包裹在肺泡周围
D.小气球模拟的气囊,呼吸时可进行气体交换
5.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过渡类群是( )
A.两栖类 B.鱼类
C.爬行类 D.软体动物
6.“生命观念”是生物学核心素养之一,“结构与功能观”是其基本内容之一。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小肠有皱襞和绒毛——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B.鸟体内有气囊结构——增加气体交换面积,提高气体交换的效率
C.心脏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为血液运输提供动力
D.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有利于摄食和消化
7.某同学学习了“动物的主要类群”后,对以下动物及其气体交换的结构进行搭配,其中搭配正确的是(  )
①蚯蚓——口 ②缢蛏——鳃 ③蝗虫——口器 ④鲤鱼——鳃 ⑤青蛙——肺和皮肤 ⑥蜥蜴——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②④⑤⑥
8.BTB是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短时间内使用对鱼无毒害。BTB溶液遇到二氧化碳会由蓝色变为黄色。生物社团计划用BTB溶液探究“进入和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气体的成分变化”,下列实验设计、预期现象、结论等正确的是(  )
A.要选用尾部色素较少的鱼类做实验
B.需分别在①②③④处滴加BTB溶液
C.在③处观察到溶液从蓝色变成黄色
D.流经鱼体的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多
9.下列各项不是爬行动物特征的是( )
A.皮肤湿润,水中产卵 B.体温不恒定
C.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或甲 D.卵表面有卵壳保护
10.鱼类养殖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关于鱼的特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B.靠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及鳍的协调来游泳
C.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 D.体表有鳞片覆盖,表面有黏液
二、判断题
11.蜥蜴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
12.环节动物身体分节的重要意义之一是使运动更灵活。( )
13.水中生活的动物不一定用鳃呼吸。( )
14.虎的牙齿可以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三种。( )
15.有的两栖动物生活在水中。( )
三、综合题
16.如图是蚯蚓的部分外形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蚯蚓的 端。判断理由是它具有[ ] 。
(2)蚯蚓运动时,可以观察到它是通过肌肉和 配合使身体蠕动的。
(3)蚯蚓在粗糙纸上运动比在玻璃板上运动速度 。
(4)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 来完成。
17.下图是鲫鱼的骨骼图片和外部形态图,请识图作答:
(1)鱼的骨骼在身体内部,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 ,称为 动物。
(2)鱼的体型大多呈 型,有利于减少在水中运动的 。
(3)鲫鱼在水中游泳时口和鳃盖后缘在不停地交替张合,这是鱼在呼吸。鲫鱼的呼吸器官是 ,它的主要部分是 。
18.下图是某些动物的分类等级示意图,据图回答:

(1)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中,最大的分类单位是 ,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
(2)下图四种动物中,狗与 的亲缘关系最近。
(3)狗和狼之间的共同特征比狗和狐之间的共同特征 (选填“多”或“少”)。
(4)图中四种动物中,体表均被毛,都用 呼吸,体温恒定,哺乳。
(5)请判断“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之间的差异也越小,具有的共同特征就越多”这句话是否正确。答: (选填“正确”或“错误”)。
四、资料分析题
19.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动物骨骼的出现是生物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最初具有骨骼的生物是寒武纪的无脊椎动物。这种骨骼位于体表,起到保护作用, 称为“外骨骼"。外骨骼还具有支撑作用——支持体内器官有相对稳定的空间位置。之 后,随着海洋无脊椎动物向陆地迁移,外骨骼又起到了防水保水的作用。而在这些历程中,外骨骼的成分也在发生变化(如下表)。古生物学研究显示,古代海水中的化学成分 变化可能也是促进骨骼进化的重要因素。
骨骼类型 出现时间 骨骼主要成分 代表物种
外骨骼 6亿年前 磷质、钙质 软舌螺
5.7亿年前 碳酸钙 软体动物,如贝类、蜗牛等
3.4亿年前 有机几丁质 节肢动物,如昆虫、虾、蟹等
内骨骼 4.4亿年前 碳酸钙、磷酸盐、胶质纤维 高等的脊椎动物,如狗等
当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上时,骨骼开始被肌肉、皮肤、鳞片或毛发包裹在内部,称作 “内骨骼”。内骨骼有支撑功能,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内骨骼胸廓的运动改变胸廓容积,从而使肺内外产生气压差,实现了肺的通气,这对适应陆地环境至关重要。另外,脊柱是脊 神经的支架,也加速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化。
不同脊椎动物的内骨骼在结构上有很大不同。骨单位,是脊椎动物具有的适应骨骼 功能的结构:鱼类生活在水中,不需要骨骼来支撑身体的重量,没有形成骨单位;两栖类 和爬行类的肢体需要承担部分身体重量,已出现结构简单的骨单位;鸟类的骨骼出现了 面积较小、数量较多且相对简单的骨单位,满足其飞行要求;哺乳动物需要支撑身体的重 量,还要适应其长距离的运动,其骨单位形态比较复杂。
骨单位直径(μm) 骨单位面积(μm2) 环层骨板数(层)
鳖 96 6896 0.22
鸭 128 10191 3.5
狗 134 14148 3.8
人 242 35659 5.74
由此可见,骨骼结构和功能的不断演变,是推动生物体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重要因素,实现了进化历程的一次次飞跃。
(1)小明在树林里散步时,发现了一只硕步甲。硕步甲是具有细长而带钩口器的昆虫,可以把蜗牛肉从厚厚的甲壳里钩出来。硕步甲的外壳主要含 成分,而蜗牛壳的主要成分是 。
(2)结合文中信息,硕步甲外骨骼的作用包括___
A.具有防护功能
B.促进生物体的生长
C.重要器官在空间上得以合理配置
D.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3)硕步甲的天敌很多,有啄木鸟、燕隼等鸟类。根据文中所述,啄木鸟的骨具有 特点,适于飞行。
(4)比较不同脊椎动物骨单位特征,可知随着进化历程发展,骨单位直径和骨单位面积均 ,功能越来越完善,这是生物 环境的体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D A B D D A C
11.正确
12.正确
13.正确
14.正确
15.正确
16.(1) 前 2环带
(2)刚毛
(3)快
(4)体壁
17.(1) 脊柱 脊椎
(2) 流线 阻力
(3) 鳃 鳃丝
18.(1) 界 种
(2)狼
(3)多
(4)肺
(5)正确
19.(1) 有机几丁质 碳酸钙
(2)ACD
(3)骨骼出现了面积较小、数量较多且相对简单的骨单位等
(4) 增大 适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