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一、阅读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写作推动网络文学重大变革,突出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人工智能写作充分开掘了数字技术潜能,为网络文学成为真正的“数智文学”铺平了道路。网络文学之所以不同于印刷文学,最关键之处在于数字技术使文学生产的底层逻辑发生了从类比法则向计算法则的转换。在印刷文学活动中,人类主体的思想、情感、体验在各种类同性的物质媒介之间表征、传递、复制、接受,此即类比性文学生产。在网络文学中,上述一切都成为按计算法则进行的数字化活动,即通过采样和量化方式将类比世界中的连续性事物转化为可以标注出一定数值的离散性数据模块,它们可以在保留各自独立性的前提下组合成更大或被分割为更小的对象。这种情况在一般性网络文学生产中已经存在,不过还不够典型。人工智能写作则通过强大算力处理海量数据,使文学信息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拆装组合可以瞬间精准完成,这个过程被称为审美数字编程。此时,人工智能体虽无法拥有人类的经历、体验、情感,却可以完整复现人类作者所创作的一切,甚至会“涌现”出人类作者难以创造出的审美质素和新的艺术风格。
其次,人工智能写作开拓出了多元化和新型网络文学生产主体。具体包括:第一,传统网文作者使用人工智能助手辅助创作,日便可达几万字,这里出现的是增强性人类创作主体;第二,一般作诗机、微软小冰和当前其他大语言模型,只需人类输入指令,就能自动生成短小篇幅作品,借鉴法国学者拉图尔的说法,这里出现了文学创作领域的人工智能“拟主体”;第三,对于当前大语言模型网络长篇小说创作来说,人类作者按照网络类型小说套路创作出必要的提示词,大语言模型再根据提示词进行文本内容的自动生成,最终人类作者修改完善定稿成文,这里形成了典型的“人—机(媒介)”交互主体。人工智能写作介入网络文学之后,人类作者主体、增强性人类主体、人工智能“拟主体”“人—机(媒介)”交互主体多元共存,交相辉映,这无论在传统文学史上还是此前的网络文学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人工智能写作使网络文学进入了多元主体和联合主体时代。
再次,人工智能写作为人们从“后人类时代”的角度观察网络文学提供了更多可能。人工智能写作以计算的方式,打破了再现说、表现说、表征说、艺术世界说等各种传统人文主义文学观念,与赛博格思想、普遍生命力说、新物质主义等后人类理论形成了呼应。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网络文学有可能走在通往后人类时代的文学的途中。
(摘自单小曦《人工智能写作与网络文学重大变革》,有删改)
材料二:
无论古今中西,都十分强调艺术创作内蕴的创造性。艺术史学者詹森在其所著《艺术史》序言中特别强调“艺术创作”与“制造”的不同,因为制造侧重于“技”的层面,工匠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制造什么样形态的产品,而创作更强调“艺”的层面,艺术家更看重的是灵活甚至冒险的调整。相较之下,目前 AI 创作的生成过程更近乎于“技”的一端,因为其往往是按照特定模式来制作产品的。以智能写作为例,程序更擅长撰写那些强调一板一眼的程式化文本,比如文案和新闻稿,而不擅长撰写那些需要通过深刻思考才能抵达的创意类文本和需要阅历支撑的情感类文本,比如运用隐喻、暗示等修辞手法的诗歌,以及用个人经历过的苦难写就的情感散文和小说。
人工智能确实是具有一定创造力的,以至于学界开始呼吁将其作品视为“智力成果创造性表达的新来源之一”。特别是它所展现出的强大的“风格迁移”能力,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但它目前只能创造出新的作品,却还不能创造出新的风格范式,故此更多的还是属于“炫技”的层次。另外,人工智能由于自身没有自我意识,故而它在“借鉴”和“化用”他人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时,还是不自知的。“风格迁移”只是通过提取对象的关键特征来建模,然后依照这些关键特征来生成新的作品,但当代诗人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和借鉴却是从更抽象的精神和思维层面进行的,这种行为带来的不仅是新作品,还有新风格。
此类自动生成的创作是一把双刃剑,在提升用户对文艺关注度的同时,也可能由于生成太过便捷而使用户容易产生对文艺创作行为的轻视,认为技术的提升可以替代人文的思考,逐渐出现所谓“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取”的问题。前些年微软“小冰”写诗事件喧哗一时,其所写诗歌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但其中的诗作除了在意象处理上颇为新奇之外,并无太大建树,被学界评价为充其量只是在进行“陌生化组装”。还有作家将之批评为“修辞的空转,东一句西一句随意组合,意象缺乏内在逻辑,软语浮词,令人生厌的油腔滑调”。以古诗作为参照,《古诗十九首》在用词上并没有“小冰”写作那么华丽,但那质朴而凝练的文字蕴含着真挚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从而能给予我们心灵以慰藉和指引。而目前尚未有哪首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能达到成为“存世之作”的水准。
人工智能主要属于一种“协创性”而非独创性,目前的人工智能无法自己创造切身经验,更不可能从中获得真切的情感触动和哲理思考,而只能依靠被投喂的材料模拟出情感体验和思考。这样的信息获得和处理渠道,注定了目前版本的人工智能虽然可以模拟各种杰作的风格,甚至比原作更细腻,然而它更擅长于“1 到 100”锦上添花,而不是“0到 1”从无到有。于是在创作时,它在协创性方面表现出色,仿佛是一位全知全能的巨人,然而在原创性方面仍然是个侏儒,依旧无法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杰作”。
(摘自简圣宇《AI 创作:对传统文艺创作模式的冲击与重塑》,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凭借数字技术把人类主体的思想情感等转化为离散性数据模块并开展活动,这本质上就是审美数字编程。
B. 人工智能写作不仅能够复刻人类创作成果,还有可能创作出人类创作难以企及的审美特质与新颖的艺术风格。
C. AI 创作的生成过程完全等同于“技”的制造过程,只能按照特定模式制作产品,毫无“艺”的成分。
D. 目前人工智能无法创造切身经验,只能依靠被投喂材料模拟情感体验和思考,这直接导致它不能模拟各种杰作的风格。
2.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先概述人工智能写作的情况,再论述其在网络文学创作中的技术优势,最后拓展到对创作主体和文学观念的影响。
B. 材料二运用比喻论证,把人工智能在协创性方面的表现比作“巨人”,在原创性方面的表现比作“侏儒”,生动形象地论述了人工智能创作在不同方面的特点。
C. 材料一运用举例论证,以一般作诗机、微软小冰和当前其他大语言模型为例,论证了文学创作领域人工智能“拟主体”的出现。
D. 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如微软小冰与《古诗十九首》在诗歌创作上的对比,突出人类创作蕴含真挚情感,能触动人心,而人工智能创作则存在不足。
3. 下列不符合材料二“人工智能创作存在局限性”这一观点的是( )
A. 电商平台用 AI 生成商品文案,简洁明了,内容千篇一律,缺乏独特创意。
B. 影视公司借 AI 创作剧本,涵盖常见套路,情节和情感刻画单薄。
C. 微软小冰每学习一次的时间大约是 0.6 分钟,曾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
D. AI 设计团队借鉴知名品牌案例,为新企业设计 logo,有吸引力,缺乏原创性。
4. 关于“人工智能写作”这个话题,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相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5. 小李是一名自媒体创作者,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给他一些使用人工智能写作方面的建议。
(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上学路上的“新鲜事儿”
沈从文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①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须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
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作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
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看剃头师傅刮脸。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的摇荡。
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②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
我还必需经过一个豆粉作坊,远远的就可听到骡子推磨隆隆的声音,屋顶棚架上晾满白粉条。
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那个竹书篮,里面叠着十几本旧书,尽管书页被我翻得皱巴巴的,但书皮都被我用彩纸仔仔细细地包好。在家中虽不敢不穿鞋,可是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总得绕一节路玩玩。
既然到了溪边,有时候溪中涨了小小的水,就把裤管高卷,书篮顶在头上,一只手扶着,一只手照料裤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直到水深齐膝处为止。
再过去一点就是边街,有织簟子的铺子,每天任何时节皆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前小凳子上,用厚背的钢刀破篾,有两个小孩子蹲在地上织簟子。(我对于这一行手艺所明白的种种,现在说来似乎比写字还在行。)
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的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
有段时间我经常做梦,我曾梦到自己变成了铁匠,为每户人家都制作了农具,村里的生活越过越好。还梦到自己变成了教书先生,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蹦蹦跳跳地来上学,听到悦耳的读书声。
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③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
我最欢喜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恐怕湿却鞋袜为辞,有理由即刻脱下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
但最使人开心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中走去。
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流得有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
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的向下游岸边泅去。
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
④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照家中规矩,一落雨就得穿上钉鞋,我可真不愿意穿那种笨重钉鞋。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在好听,大白天对于钉鞋,我依然毫无兴味。
(节选自《沈从文别集·自传集》有删改)
文本二:
对于理性始终的追求和对于社会始终的责任,也许是我们同情地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关键。生在中国已经不再是天朝大国,而是积衰积弱的时代,在战乱中一边上学,一边观察社会,上学也许既是一个学知识、成为有技术的专业人员的过程,可也是一个成为有社会关怀的知识分子的过程。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逻辑的、理智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还有另外一个天地,同样给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满足。可是,这种精神生活需要从小开始,让它成为心底的基石,而不是到了成年以后,再经由一阵风似的恶补,贴在脸面上挂作招牌。
(节选自葛兆光《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福和自由<上学记>序》)
[注]2006 年出版的口述历史作品《上学记》,讲述了何兆武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不足 30 年间的求学经历,也显示出他对自己见证的几乎整个中国二十世纪历史的反思。在为《上学记》撰写的序言中,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从何兆武的故事出发,谈到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共性。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对不同身份人物的细节描写,展现出了作者童年时强烈的好奇心,他也从中了解到了现实生活的丰富性。
B. 文中对铁匠铺小学徒工作场景的描写,称呼他为“这个小东西”,都是为了表明铁匠铺小学徒生活的艰难和困苦。
C. 文中描写作者喜欢赤脚走路,甚至故意走入深水区,这表现了孩子的天性,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
D. 同他在《边城》里描写湘西风情一样,沈从文写上学路上 见闻,也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刻画出独特的地域风貌。
7. 下列对文中句子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①中“永远必须”表明这是针铺老人惯常的工作习惯,在语言表达上流露出小孩子的俏皮和灵动。
B. 句②中“时时刻刻”“一面……一面”的描述,表明苗妇人在辛苦的劳作中却依然拥有愉快的心情。
C. 句③中“过屠门而大嚼”活画出了小孩子的天性,经过小饭铺,“我”总会按捺不住馋意上前尝一尝。
D. 句④中“照例”表明涨水对童年的“我”而言,总能带来许多乐趣,哪怕这对别人来说可能是种灾难。
8. 在文本一中,原本一条普通的上学路,作者是如何写出“新鲜”之感的?
9. 葛兆光虽是就何兆武的《上学记》展开评论,但其思考的却是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共性,其中亦包括沈从文。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文本二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寇准,字平仲,太平兴国中登进士第,器识文学,时鲜其比。初补巴东令,巴东有秋风亭,准析韦应物一言为二句云:“野水无人度,孤舟尽日横。”识者知其必大用。淳化五年,召参知政事,因奏对切直,上怒起,辄挽衣留,以俟处决。太宗叹曰:“真宰相也!”
景德①元年,与毕士安同相。契丹入寇,上召群臣问御戎策,毕士安请选将,王钦若劝幸金陵,陈尧叟以幸蜀为请。准曰:“非亲征不可。”上从准议,兵威大振。天禧四年,真宗不豫,皇太后参议政。准请间曰:“丁谓,佞人也,不可辅少主,愿择方正大臣羽翼太子。”上然之。准因命杨亿草太子监国制,且进亿以代谓,甚密。诘朝,准被酒自漏言。谓乘妇人车诣曹利用第,谋逐准,遂发周怀政、朱能天书事。迁准以太子太傅归班。请对不许,降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马。仁宗继位,再贬雷州司户。逾年,徙衡州司马。命未至,卒,年六十三。仁宗哀准以忠贬死,赠中书令、莱国公,赐谥忠愍。
初,准至雷州,吏以图经献,视其四至,云东南门至海岸十里。准悟曰:“吾少时有诗云:‘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岂偶然耶?”南行之初,过零陵,行橐为寇所掠,其酋闻而趣还之。世言忠义,足动犷俗,况气同者乎?准刚正,笃于自信,不能与世俯仰,故人多恶之。至道郊恩,以左正言冯拯为虞部员外郎拯诉于朝罢政事者七年未始少抑。恶之者,或云在相位与张齐贤相倾,或云朱能为天书降乾祐县,准知而不言。审如是,丁谓之拂须②,固足以悦,讵致其媒孽耶?及谓道出雷州,欲见而不可得,其不能与世俯仰如此。
(节选自曾巩《隆平集卷四·宰臣》)
注:①宋真宗年号。②丁谓出准门至参政,事准甚谨。尝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起,徐拂之。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谓甚愧之,由是倾构日深。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左正言 A 冯拯为虞部 B 员外郎 C 拯诉 D 于朝 E 罢政事者 F 七年 G 未始 H 少抑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鲜,少有,与《爱莲说》中“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意思相同。
B. 幸,指帝王亲临,与《苏武传》中“幸蒙其赏赐”的“幸”意思不相同。
C. 徙,调动,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或移徙,无不活” “徙”意思相同。
D. 审,果真,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寇准化用韦应物诗云:“野水无人度,孤舟尽日横”,展现了他远大的志向。
B. 契丹入侵,真宗问御敌之策,诸臣皆主和,只有寇准认为真宗应该御驾亲征。
C. 谥法云:“危身奉上曰忠,佐国遭忧曰愍”,寇准以忠贬死,故赐谥号忠愍。
D. 寇准少时诗云:“到海只十里”,后其被贬雷州,距海十里,可谓一语成谶。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奏对切直,上怒起,辄挽衣留,以俟处决。
(2)过零陵,行橐为寇所掠,其酋闻而趣还之。
14. 寇准与丁谓交往的过程中,哪些事件体现出他的“不能与世俯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寄泰州曾侍郎肇①
陈师道
八年门第故违离,千里河山费梦思。
淮海风涛真有道,麒麟图画②岂无时?
今朝有客传河尹③,是处逢人说项斯④。
三径未成心已具,世间惟有白鸥知。
[注]①曾肇,曾巩之弟,曾任泰州(今属江苏)知州。陈师道是曾巩的门生。②麒麟图画:汉宣帝曾命人画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像于麒麟阁上。③河尹:东汉河南尹李膺,喜奖掖人才。④项斯:唐朝杨敬之《赠项斯》诗云“几度见诗诗尽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15. 下列对这首诗 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对仗工整,“八年”凸显诗人与曾肇情谊之深厚,“千里”强调两人相隔遥远。
B. 尾联上句中的“三径”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三径”都属于用典,指代隐居。
C. 本诗末句与黄庭坚《登快阁》末句“此心吾与白鸥盟”所用意象相同,表达的情感类似。
D. 本诗首联追述二人交谊,中间两联具体写“梦思”内容,尾联婉劝友人归隐田园以获自由。
16. 从中间两联可以看出曾肇是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王攀登峨眉山,在山半腰看见白云飘荡、小鸟飞翔,不禁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数字对举的诗词在古典文学中颇为常见,这种手法通过数字的巧妙运用,不仅增强了诗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还丰富了诗词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如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征夫与思妇的相互思念是一个经典而深情的主题,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因战争、徭役等导致的夫妻分离现象,以及在这种分离下双方深深的思念之情。唐宋诗词中,常常写征夫和思妇互相思念,如“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发生于 1898 年的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除旧布新的改良运动。其中,人才的选拔、培养是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对于传统中国来说,通经博学之士就是治理天下的人才,它所要达至的社会就是讲信修睦的大同世界。当历史的车轮走进道光二十年,当英人的炮火轰开中国国门的时候,“以德服人”“化成天下”的思想便成为阿 Q 式的滑稽,儒学已无法对抗洋枪洋炮,以儒学为核心的人才观已不能适应近代西方科技文明。
时代亟需形成新的人才观,培养出迥异于传统的近代人才,从而创建近代中国科技文明。而在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方面,八股文也就迎来了它的末日,它已被 ① 了。康有为、梁启超以摧枯拉朽之势炮轰八股取士之弊,拉开了告别旧制的序幕。他们面对其当下的科举制度,面对已经走入绝境的八股文,发出了 ② 的声讨。当他们把士子不读秦汉以后之书归罪于八股文试士形式的时候,八股文便成为愚民的 ③ ,当然是非废不可了。
近代中国的“废八股”之历史的必然性,与其说是在于八股文体汩没性灵,更是儒学及其人才观已不能适应近代西方科技文明的问难。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小题。
21. 如图是一张汶川特大地震中抢运伤员的照片。这张照片震撼人心,请对此写几句简明得体、鲜明生动的话,表达你的颂扬之情。(100 字以内)
22. 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 ,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请参考下面示例,分析材料使用归谬法(反证法)来驳斥美国宣称重视人权的论证思路。要求:符合归谬逻辑,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了。
示例: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
论证思路:①先假设“人治是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观点正确;②根据该观点,引申推导出“社会混乱,人们不知道怎样行动”的荒谬结论,③从而证明最初观点的错误性。
三、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每条河流都渴望抵达海洋,也有人说真正的河流永远在出发的路上。
请结合材料,联系当代青年成长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1. B 2. A
3. C
4. ①均认可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材料一认为人工智能能复现人类创作内容,还能产生新审美质素与艺术风格;材料二提到人工智能有一定创造力和强大的“风格迁移”能力。
②均指出人工智能的创作局限:材料一指出 AI 无法模拟人类经验;材料二批评其作品不能创新风格范式,难以真正原创。
5. ①注意适用范围:可利用 AI 写作程式化文本,但对于需要深刻思考的创意类文本或情感类文本,仍需要自己动脑;
②注意著作权问题:AI 在“借鉴”他人作品时可能无意侵权,在使用 AI 生成内容时,需仔细核查,避免侵权风险;
③避免过度依赖:因 AI 目前更多是“协创性”而非独创性,不能替代人的思考,应只将 AI 作为辅助工具。
6. B 7. C
8. ①运用细节描写制造新鲜感:作者通过对上学路上各种店铺和人物的细致描写,如针铺的老人、豆腐作坊的苗妇人、铁匠铺的小学徒等,反映了市井百态,增添了新鲜感;
②运用儿童视角增添新鲜感:描写自己在上学路上的各种活动,如赤脚走路、小饭铺门前在想象中满足吃瘾、观察人们打捞漂流物等,表现孩童的天真和快乐,富有新鲜感。
9. ①文本二中,葛兆光认为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处于积弱积贫的时代,却有对于理性和社会责任的追求:文本一中沈从文在上学路上观察社会,这不仅是他获取相关知识的过程,也是他培养社会关怀的过程。
②葛兆光认为从小开始的精神生活能成为人心底的基石;文本一展现出爱自由、充满好奇心的儿童天性,这给了沈从文精神和思想上的满足,奠定了他的心灵基础。
10. CEG
11. C 12. B
13. (1)因为回答皇帝问题时言辞恳切率直,皇帝生气起身,(寇准)就拉住皇帝的衣角挽留,来等待皇帝做出决定。
(2)经过零陵时,行李被强盗抢走,强盗首领听说(行李是寇准的)后急忙归还他。
14. ①寇准向皇帝进言,说丁谓是小人。
②丁谓为寇准拂须,遭到他 嘲讽。
③丁谓途经雷州,欲见寇准而不得。
15. D
16. ①曾肇是一个立身有道,德才兼备,提携后进,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受人褒扬、敬仰的人。②表达了诗人对曾肇为人处世高尚品质的钦佩,对其为国建大功的祝愿。
17 ①. 云无心以出岫 ②. 鸟倦飞而知还 ③. 玉鉴琼田三万顷 ④. 着我扁舟一叶 ⑤. 少妇城南欲断肠
⑥. 征人蓟北空回首(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18. ①釜底抽薪②振聋发聩③罪魁祸首
19. 与其说是在于八股文体汩没性灵,不如说,是儒学及其人才观已不能适应近代西方科技文明的挑战。
20. ①比喻。把“历史”比作马车,生动形象地写出历史的进程缓缓前行、不可阻挡的特点;②借代。用“洋枪洋炮”来代指近代西方科技文明,形象地指出近代西方科技文明以武力和掠夺为特点。表明中国传统的人才观已不能适应近代西方科技文明。
21.示例:
说什么非亲非故?说什么生人熟人?你们肩上扛着垂危生命,垂危生命连着一颗颗滚烫的心。山高算个啥,翻过去!无路也要行,踩着乱石攀登!有什么谊比这更长?这就是舍己为人;有什么情比这更深?这就是大爱无疆。
22. ①先提出美国重视人权的假定,②然后推出美国应该重视阿富汗人的生命和人权的结果,③最后以美国杀害阿富汗平民的事实否定了美国重视人权的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