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视频导入
1.识记庄子及《庄子》相关文学常识,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把握文章内容。
3.能概括“鲲鹏”的形象特点,并体会作者对自由的渴望之情。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与老子并称“老庄”。他的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想象丰富,汪洋恣肆,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主张
他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
对待生活,他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净无为”。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
又称《南华经》,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52篇,现在仅存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文章语言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阐理,想象丰富,具有极高的文学、哲学价值。《北冥有鱼》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自外篇中的《秋水》。
写作背景
《逍遥游》 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就是悠闲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现实处境使他无力一展抱负,改变现状,他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间翱翔,在绝对的自由环境里寻求解脱。因此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划分节奏
北冥(míng)/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xǐ)于南冥(mínɡ)。南冥者,天池也。齐谐(xié)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yé)?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鲲,是指传说中北方的大海里的一条大鱼。鲲的体积,不知大到几千里;可变化为飞鸟,名为鹏,鹏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大鹏鸟,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最大的一种鸟,是世界许多传说中奇大无比的神鸟,由鲲变化而成。
读通大意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冥,同“溟”,海
大鱼名
大鸟名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长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悬挂在天空的云
海水运动
迁移
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用力鼓动翅膀而飞时,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
天然形成的水池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齐谐》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记载
击水,拍打水面
盘旋飞翔
旋风
离开
凭借
气息,这里指风
《齐谐》
“志”就是记、记录的意思。南怀谨师在《庄子讲话》中也说《齐谐》是类似《山海经》之类的古代方志书。而郭庆藩编著的《庄子集释》中的“疏”和“释文”都认为“齐谐”是一个姓齐名谐的人,《齐谐》是齐谐所著之书,“多记怪异之事,庄子引以为证,明己所说不虚”。
知识拓展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深青色
表示选择
真正的颜色
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极点,尽头
代词,指大鹏
这样
罢了
北冥有鱼 其正色邪
同“溟”,海
同“耶”语气词,呢、吗
通假字
古今异义
南冥者,天池也
古:天然形成的水池 今:高山湖泊名
怒而飞
古: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今:生气,发怒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海水运动 今: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文言总结
一词多义
连词,表示选择
代词,代鲲
而
其
其正色邪
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承接
以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凭借
用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状语,往下
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其视下也
志怪者也
水击三千里
南冥者,天池也
名词用作状语,在水面上
名词用作形容词,天然的
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
(“……者……也”表判断)
倒装句
去以六月息者也
(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者也去”)
整体感知
2.文中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了有关鹏的什么内容?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
//
卓异不凡之外形
同风而起之气势(活动)
高空鸟瞰之景象
朗读课文,体会鲲鹏的形象特点。
勾画文中描写鲲鹏的语句,分析其表现手法,并总结所表现出的鲲鹏形象特点。
深入研读
答题模板:
从 (句子)中,我读出了鲲鹏有着 的形象。作者运用了 (分析手法及其作用)……
示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体型硕大
夸张/比喻
1.运用夸张手法,“几千里”极力渲染鹏背之大。
2.运用比喻手法,“垂天之云”把鹏的翅膀比作悬挂在天空的云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鹏的形体之大,想象奇特。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硕大无比
力大无穷
志存高远
善借长风
主旨归纳
《北冥有鱼》通过借鲲的变化,鹏的飞升,描述大鹏在一个广大的世界中飞翔的离奇故事,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同时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的道理。
写作手法
(1)顶真:“……其名为鲲。鲲之大……其名为鹏。鹏之背……
作用:联结成一个整体,结构严密,读来语气连绵,音律流畅。
(2)反复、夸张:“不知其几千里也”
作用:极力渲染鲲鹏之硕大无比。
(3)引用:《齐谐》:“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作用:使用了两个极度夸大的数字展现了大鹏“徙于南冥”的磅礴气势。
(4)想象:“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作用:以人之视天来想象鹏之视下,意境开阔邈远。
(4)比喻:“其翼若垂天之云。”
(1)《庄子·北冥有鱼》中以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大鹏振翅而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冥有鱼》一文想象奇特,其中描写大鹏拍打水面,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高空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句默写
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考点链接
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下面这首《上李邕》,是他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结合注释,并查阅工具书,说说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李白用诗的语言,描述了《庄子》中的大鹏形象。他借助这一形象,表达了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高远志向,以及不被世俗认同的伤感,并希望得到像李邕这样的名士的赏识和引荐。
上李邕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①犹能畏后生②,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释】①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
②畏后生: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