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件(3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件(3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6 09:30:14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中国1952年GDP
679亿元
中国2020年GDP
1015986亿元
课堂导入
中国目前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的钢铁、汽车、工程机械、电解铝、家用电器等22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还占据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地位。此外,高速铁路营运总里程达 3.8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5.5万公里,5G终端连接数已超过 2亿,均居世界第一。
这奇迹般的“中国速度”是从何时起步的?
开国大典上的旗杆须高达30米,才能和天安门城楼形成完美的比例。而当时中国根本没有能力生产出这么长的钢管。最后,在北京自来水厂的车间,找到直径大小不一的钢管,套起来焊接,但只能做到22.5米,再长就不能保持旗杆的稳定性了。
参加开国大典的外国记者惊呼“中共一夜之间有了自己的空军”。其实老外哪里知道,这17架飞机是我们全部家底,为了让飞机看起来多一点,宁愿冒着危险,让飞行员们飞过去之后绕一圈再飞一次。而这些飞机都是从国民党手里夺来的。性能本来就已经不太好,再加上缺少零件,飞机的安全是无法百分之百被保证的,飞行员要签“生死状”。
面对新中国成立时的工业现状,毛泽东曾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思考: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习目标
1.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基本任务。
2.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3.掌握1954年召开的第一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自学导航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状况怎样?
2.国家为什么要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2.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什么?
3.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
4.第一个五年计划何时开始,又何时结束?结果如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会议有哪些具体内容?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什么,宪法有哪些规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
1.背景:
上面表格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全国总产量 人均占有量
国民收入 358亿元 66元
粮食 1.1亿吨 209公斤
钢 15.8万吨 0.29公斤
国民党逃跑时掠走的金银 黄金 277万两
白银 1520万元
美钞 1537万元
①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物资紧缺,国民经济已经濒于崩溃。
②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以及多年战争的破坏。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
1.背景:
产品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 1.639亿吨 49% 9.3%
棉 130.4万吨 193% 53%
钢 135万吨 754% 46.2%
煤 6649万吨 105% 7.4%
发电 72.6亿千瓦时 68.1% 21.9%
原油 44万吨 272%
表一:1952年我国主要产品产量表
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表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
1.背景:
表二: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比较
人均 中国 1952年产量 印度 1950年产量 美国
1950年产量
钢产量 2.37公斤 4公斤 538.3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 10.9千瓦 2949千瓦
钢产量
(人均)
发电量
(人均)
2.37公斤
2.76千瓦时
中国
钢产量
(人均)
发电量
(人均)
4公斤
10.9千瓦时
印度
钢产量
(人均)
发电量
(人均)
538.3公斤
2949千瓦时
美国
说明了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这说明了什么?
建国初期,工业发展水平低,特别是重工业十分落后。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
1.背景:
①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物资紧缺,国民经济已经濒于崩溃。
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③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目的:
4.基本任务:
3.时间:
1953年——1957年底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
延伸思考:“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材料一:我们还不能制造一辆坦克、一架飞机、一门高级大炮和一辆汽车,那我们的国防力量怎么能算强大呢 我们要自己生产这些东西,就要搞重工业! ——周恩来
材料二:因为我国没有重工业,许多轻工业的机器,不能制造! 因为没有重工业… 过去在我国农业中就几乎完全不使用机器,也很少使用化学肥料。 ——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第八册)
材料三:由于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苏联只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跑完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一个世纪才走完的路程,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 《重要文献选编( 第四册) 》
(1)国防建设的需要
(3)受苏联发展的影响
(2)工业化建设的机器设备和发展农业的技术设备离不开重工业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四厂”)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
5.主要成就:
(1)工业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1956年,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1956年,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桥二铁三公”)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
5.主要成就:
(2)交通成就:
宝成铁路(1956年通车)
鹰厦铁路(1957年通车)
青藏公路
(西宁——拉萨)
新藏公路
(喀什——拉萨)
川藏公路
(成都——拉萨)
1957年9月25日,武汉长江大桥全部完工。同年10月15日,5万群众在武汉长江大桥庆祝大桥落成通车典礼。通车仪式上万人空巷的场景,许多老人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那天人山人海,桥两边插满了旗帜,文艺表演由湖北省和武汉市组织,还有很多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有舞龙、划旱船、大秧歌,那天唱得最响的一句就是‘龟山蛇山上,万杆红旗飘’。人太多了,整得整座桥都有点晃动。人一辈子能有这一天,真好!”
东北基地: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大型轧钢厂
沿海基地
西北基地:
新藏、青藏、川藏公路、宝成铁路
华北基地
(3)工业基地:
(1)分布在东北地区,形成东北老工业基地。
观察地图,当时重工业主要布局在哪里 为什么?
(2)东北地区资源丰富,东北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紧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1)工业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四厂”)
(2)交通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桥二铁三公”)
(3)形成四大工业基地:东北基地、西北基地、华北基地、沿海基地
(4)其他成就:克拉玛依油田和玉门油田两大油田投产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
5.主要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
沈阳飞机制造厂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新藏公路
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
5.主要成就:
“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
6.结果: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品种 1957年产量 比1952年增长
粮 1.95亿吨 19%
棉 164万吨 26%
钢 535万吨 296%
煤 1.3亿吨 96%
原油 146万吨 235%
7.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
8.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优先发展东北地区;
③有苏联大力援助;
④农业增长相对缓慢;
⑤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工业布局。
材料一:中共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确定了一五计划的目标,并且不断选派优秀干部到工业路线上去,培养成为领导骨干。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的激情岁月给定居北京的波兰裔作家爱波斯坦夫妇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我们被一种同样的精神所感召,这是一种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的行动。没有真心实意地参加过这种集体劳作的人是很难体会这种感情的。
合作探究: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苏联专家指导中国工人
材料三:
③苏联的大力援助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勤劳奋斗
合作探究: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①人民政权的巩固,为发展提供了保障;
②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三大改造”的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④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⑤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勤劳奋斗;
⑥苏联的大力援助。
“一五”计划(1953-1957年)
“二五”计划(1958-1962年)
“三五”计划(1966-1970年)
“四五”计划(1971-1975年)
“五五”计划(1976-1980年)
“六五”计划(1980-1985年)
“七五”计划(1986-1990年)
“八五”计划(1991-1995年)
“九五”计划(1996-2000年)
“十五”计划(2001-2005年)
“十一五”计划(2006-2010年)
“十二五”计划(2011-2015年)
“十三五”计划(2016-2020年)
知识延伸
五年计划(从2006年起改名为五年规划),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迄今为止,中国已经编制出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三个五年规划,即将迈入十四五规划。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民主政治建设)
人民代表步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
1.形成标志: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时间、地点:
1954年9月 北京
(2)内容: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主要内容:
宪法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表决票样(1954年)
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1954年9月15日)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到会代表1226人(其中女代表147人,少数民族代表178人,体现了男女平等和民族平等原则),这次会议的首要任务是制定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内容:
②选举国家领导人
国家主席
毛泽东
国家副主席
朱德
第一届全国人大
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刘少奇
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
1.形成标志: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民主政治建设)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纪念邮票
在天安门广场欢庆宪法颁布的人民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民主政治建设)
2.作用:
1953—1957年
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时间:
成就:
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
(民主政治建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一个五年计划
(经济建设)
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目的:
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和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1954年,北京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