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件(3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件(3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6 09:32:11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
2022年课程标准:了解“一五”计划。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成就;
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意义。
2.知道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意义。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工业化
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概念解释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材料一 长期的战争破坏,使整个中国大地千疮百孔,工农业生产破坏严重,物资极端贫乏,人民生活困苦,经济濒于崩溃。1949年与1936年相比,重工业生产大约下降70%,轻工业生产大约下降30%,农业生产大约下降25%。农村破产,厂矿关闭,投机猖狂,市场混乱。
——金春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07)》
材料二
国民党逃跑时掠走的金银 黄金 277万两
白银 1520万元
美钞 1537万元
(1)新中国成立前夕,国统区的经济已经濒于崩溃。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
1.背景:
材料三 1952 年,工农业总产值 810 亿元,比 1949 年增长 77.5%,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高水平的 1936 年增长20%,三年中平均年递增率为 21.1%;其中工业总产值为 349亿元,比 1949年增长145.1%,平均年递增率为 34.8%。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材料五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项目 中国 (1952年产量) 印度 (1950年产量) 美国
(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 949千瓦时
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材料四
(3)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1.背景:
材料六 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等手段制裁中国,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赵学琳,陆静《对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解读》
(4)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
实现工业化是唯一出路!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2.目的: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重工业:是以生产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如钢铁、煤炭、化肥和机械工业等。
轻工业:是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如纺织、食品工业和家用电器等。
合作探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材料一 要想大力发展轻工业,要使工业给农业以更大的支持,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迫切需要,就必须优先建立和发展钢铁冶金、有色金属、机械制造、能源交通等重工业。
——林捷燕、《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工业强国梦探讨》
(1)人民迫切要求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材料二 促成当时中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是朝鲜战争所导致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此后西方对中国的封锁禁运,也使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要求更加迫切。
——《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化的“轻重”之辩》
(2)国防建设的需要;
合作探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材料三 旧中国经济结构畸形,1949年轻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的70%以上,而重工业所占比重则不到30%。重工业门类残缺不全,多数是采矿业或生产初级原料的工厂,除了一些从事修理和装配的工厂外,没有自己独立的机器制造业。这种畸形状态,严重制约和防碍着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论“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3)重工业落后,阻碍经济发展;
材料四 “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4)学习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经验。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4.特点:
以重工业为主
5.时间:
1953——1957年底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苏联派到中国的技术专家有3000多人,图中展示的苏联专家与中国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工作。“一五”计划期间,在苏联的援助下工业和交通业运输业等领域捷报频传。
周恩来率代表团赴莫斯科商讨一五计划相关问题
苏联专家在中国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
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一桥
二铁
三路
四厂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6.成就:
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鞍山钢铁公司
鞍山钢铁公司主要生产无缝钢管,无缝钢管主要用做石油地质钻探管、石油化工用的裂化管、锅炉管、轴承管以及汽车、拖拉机、航空用高精度结构钢管,是工业甚至军事所需重要物资。
鞍山大型轧钢厂
(1)工业成就: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批
解放牌汽车
  1956年7月13日,当司机将崭新的深绿色解放牌汽车徐徐开出装配车间时,万余名工人夹道欢迎,欢呼第一辆国产汽车诞生了!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机床是指制造机器的机器,亦称工作母机或工具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始建于1935年,解放后一五计划期间曾被列为国家156 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
沈阳第一机床厂
中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
1956年9月8日,中国第一种喷气式歼击机歼-5在国营112厂(如今的沈飞集团公司)试制成功。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6.成就:
(2)交通成就:
①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
鹰厦铁路(1957年通车)
宝成铁路(1956年通车)
(2)交通成就:
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新藏公路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青藏公路是西藏与祖国内地联系的重要通道,承担着西藏85%以上进藏物资和90%以上出藏物资运输任务,在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西藏的“生命线”。
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于1955年9月1日开工建设,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建设得到了前苏联政府的帮助。大桥总长1670米,为公路铁路两用桥,上层为公路,下层为铁路。
1956年夏天,毛泽东来到武汉,即兴写下《水调歌头·游泳》,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表达了对武汉长江大桥的由衷赞美。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
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观察示意图,说说这些重工业主要集中在哪里?为什么集中在这里?
地区: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
原因:
①东北工业基础较好;
②东北矿产资源丰富;
③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7.意义/作用: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一五”计划前后我国工业生产简况对比
时 间 钢产量(万吨) 发电量(亿度) 煤 炭 (万吨) 原 油 (万吨) 棉 布 (亿公尺)
1952年 135 72.6 6649 43.6 38.3
1957年 535 193 13000 146 50.5
增长百分比 296% 166% 96% 235% 32%
相关史事
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创造了许多历史上的第一。
1953年,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1955年,新中国第一套6 0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在上海组装成功,开始建立中国的发 电设备生产基地。
1955年,中国第一块国产手表在天津诞生。
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
1956年,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1956年,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8.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确定了“一五”计划的目标,并且不断选派优秀干部到工业路线上去,培养成领导骨干。
材料三 毛泽东写信给鞍钢全体职工祝贺:“我国人民现正团结一致,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你们的英勇劳动就是对于这一目标的重大贡献。”
——摘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
(3)全国人民的热情参与,人民群众的勤劳奋斗。
材料一 随着苏联对我国重工业与军工产业领域援建的156个项目逐步建立,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我国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摘编自陶长琪等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1)苏联的帮助;
“一五”计划(1953-1957年) “八五”计划(1991-1995年)
“二五”计划(1958-1962年) “九五”计划(1996-2000年)
“三五”计划(1966-1970年) “十五”计划(2001-2005年)
“四五”计划(1971-1975年)“十一五”计划(2006-2010年)
“五五”计划(1976-1980年) “十二五”计划(2011-2015年)
“六五”计划(1980-1985年) “十三五”计划(2016-2020年)
“七五”计划(1986-1990年) “十四五”计划(2021-2025年)
历年“五年计划”一览表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政治建设)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背景: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2)时间:
1954年9月
北京
(3)地点:
人民代表步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会场
(4)与会人员产生办法:
全国人民普选
群众参加选民登记
群众观看选举人介绍信息
群众打腰鼓,扭秧歌,庆祝普选
在天安门广场欢庆宪法
颁布的人民
(5)内容: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精装本封面和表决票样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图为报告投票表决结果时,全体代表起立热烈鼓掌。
(5)内容:
②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国家主席
毛泽东
国家副主席
朱德
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
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刘少奇
(6)意义: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纪念邮票
2.1954宪法:
(1)地位/性质: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为什么说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从内容上看,宪法真正反映人民的利益,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原则,在法律上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从制定过程看,宪法在颁布之前,广泛征求了人民群众的意见,后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全民对宪法的讨论从1954年6月16日到9月11日,历时近3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在讨论中,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共提出了1180420条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和问题,宪法起草委员会办公室将这些意见编辑成25大本材料。
——翁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考论》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反映人民利益
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
(2)内容: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国家性质
(3)意义:
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9年开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始同步举行,“两会”概念应运而生。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5年称为一届。
“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
易错易混:
1.“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还未实现国家工业化。
2.五四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指明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但是,1954年中国还未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1956年底,三大改造后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全国政协不再代行人大的职权;《共同纲领》完成使命,不再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课堂小结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时间:
成就:
意义:
时间:
内容:
物质基础
制度保障
意义:
1953—1957年
四厂+三公路+二铁路+一座桥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54年9月
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选举国家领导人
①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②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第一个
五年计划
(经济建设)
第一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
(政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