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5张PPT。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三顾茅庐隆中对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志》相关文学常识和时代背景。
2、正确诵读,积累文言词汇。
3、梳理文章结构,归纳各段段意。
4、理清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思路,感知其卓越见 识和非凡才能。目标1 :
了解《三国志》相关文学常识和时代背景。 本文节选自《 》作者是 字 , 朝安汉人, 家, 所著《 》共 卷,记载三国时期 、 、 的历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陈寿晋史学三国志65魏 蜀 吴
承祚1、《三国志》相关文学常识填空: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为他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做了精辟的分析。
“对”:对策,回答上级的提问。2、时代背景介绍目标2 :
正确诵读,积累文言词汇。要求1: 认真听读课文(可小声跟读),给生字词注音,释义。字 词①颍(yǐng)---颖
②诣 (yì):拜访。——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造诣:学术技艺等达到的水平。
③猖蹶:失败——一蹶不振 蹶:跌倒
猖獗:凶猛而放肆。
④沔(miǎn):沔水。
⑤胄(zhòu): 后代。注 意前三节:
①父:(fǔ)古代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甫: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②度: (duó)估计。
——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③信: (shēn)通“伸”,伸张。
后三节:
①已:通“以”。
②吴会:(kuài)
③戎:(róng)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万里赴戎机。(战争)《木兰诗》
课文朗读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亲自时常简介诸葛亮的身份以及他远大的抱负。段意概括: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驻扎委屈地招他委屈你的车马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段意概括: 由是先主遂诣yì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屏退伸张蒙受风尘因此失败段意概括:写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
州郡者不可胜数sh?。曹操比于袁绍,
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
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
拥百万之众,挟xié天子而令诸侯,此诚
不可与争锋。
以而且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
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
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东连吴会kuai,西通巴、蜀,此用武之
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dài天所以资
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地势地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
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
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
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xù,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昏庸懦弱凭爱护;安抚将军既帝室之胄zhòu,信义著于四海,
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荆、益,保
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
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
将将jiàng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
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
箪dān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广泛罗致传扬用箪盛亲自写隆中对策。段意概括: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一天比一天再段意概括:刘备的评价基础知识:
①豪杰并起:一起,同时,纷纷
(并杀两尉《陈涉世家》/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②已,通“以”。
③遂:终于。
(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④诚:加强肯定语气,的确、实在。
⑤为之用:被
(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⑥此用武之国:判断句,这是个战略要地。
⑦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
⑧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①信义著于四海:诚信义气。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
②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向西、向南。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③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动词,率领。(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亲自。
(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⑤孰:哪个。
⑥箪食壶浆:用箪盛,用壶盛。
⑦诚如是:如果。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字词总结1、通假字:
①欲伸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②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2、词类活用:
①名作动:
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名词作动词。 壶,用水盛。
②名作状。: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一天天。
西和诸戎:西,向西。3、一词多义:
①信: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②因:因屏人曰——于是
(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送东阳马生序》
罔不因势象形——就着,根据
③遂: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就。
然操遂能克绍——终于。
(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④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加强肯定语气,的确、实在。
诚如是——如果。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⑤已: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
已历三世——已经。
⑥谓:谓为信然——认为。
谓先主曰——对……说。
⑦然: 谓为信然——这样
然志犹未已——然而,但是
之,而,身4、句 式:
⑴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用武之国。
⑵省略句:君与俱来。
⑶倒装句: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
⑷递进复句: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⑸被动句:贤能为之用。5、出自本文的成语:
度德量力、箪食壶浆、挟天子而令诸侯
6、组成语:
①躬:亲自
②身:
③度:。(事必躬亲:不管什么事情都一定要亲自去做。)身临其境、身体力行、身先士卒、身经百战审时度势、以己度人请思考作答:按“对”之前、“对”之时、“对”之后的时间顺序梳理总结文章的结构。目标3 :
梳理文章结构,归纳各段段意。第一段:简介诸葛亮的身份以及他远大的抱负。为什么交待这个?——与《陈涉世家》联系:①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待身份,符合传记的写法。②为下文作铺垫。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通过徐庶的话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第三段:写刘备三顾茅庐问策。
(“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
——隆中的对策才是要点,这样安排详略得当。)请思考:本文最重要的一个段落是哪一段?自读该段,试分析诸葛亮提出了那些战略方针?各有什么依据?学习目标4 :
理清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思路,感知其卓越见识和非凡才能。曹操孙权刘表刘璋马腾张鲁曹操:汉室丞相,挟天子而令诸侯 (200年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基本统一黄河流域;207年北征乌桓,取得胜利,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牢固地占有长江下游南部地区。)
刘备:出身于贩屦织席之辈 (相继投靠孙瓒、陶谦、曹操,一度任豫州刺史;199年起兵攻打曹操失败,依附袁绍;次年因袁绍全军覆没,逃往荆州依附刘表,受排挤被送到新野小县屯兵——虽号称“帝室之胄”而二十余年流亡各地。)课文理解 诸葛亮的形势分析
——未出茅庐而知天下 知己知彼,则百战不殆曹操:占有“天时”: 政治优势——抑亦人谋也;挟天子而令诸侯;
军事优势——已克绍(统一了黄河流域);拥百万之众。
己方战略——不可与争锋知己知彼,则百战不殆孙权:占有“地利”: 对方优势: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
己方战略——可以为援,不可图。知己知彼,则百战不殆可图:荆州: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其主不能守。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条件优越;其主昏庸。
知己知彼,则百战不殆 优势:帝室之胄,信义之士。 战略:占据荆益,易守难攻;取得外援,抚民养兵;偏安一隅,以待时机。 目标:成霸业,兴汉室 第四段:写隆中对策。
拥百万之众——军事优势
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优势
已历三世——地位巩固
国险——地理险要
民附,贤能为之用——政治优势
用武之国——地理:交通便利(易攻难守)
其主不能守——政治形势
(既不会用兵,又不会用人)
天府之土——地势险要
政治形势: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此诚不可与争锋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争,但作为根据地
不保险。可图,作为根据地曹操孙权荆州
刘表益州
刘璋 分析了诸葛亮的对策之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试用一个四字短语进行概括。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为主要内容。诸葛亮在对策中分析了敌我友多方的形势,确定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然后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充分展示诸葛亮卓越的远见,天才的预见能力,远见卓识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高瞻远瞩和审时度势能力。我们阅读了晋代史籍《三国志》里的隆中对
明代罗贯中以此作为素材,创作了小说《三
国演义》里的隆中对,让我们来读一读小说
里的文字,看看小说与
史籍在写法上各有什么
特点。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玄德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张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岂可相强。” 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分付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 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 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后人有诗赞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麻礼物。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于是玄德等在庄中共宿一宵。 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 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又有古风一篇曰:“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砀白蛇夜流血;平秦灭楚入咸阳,二百年前几断绝。大哉光武兴洛阳,传至桓灵又崩裂;献帝迁都幸许昌,纷纷四海生豪杰:曹操专权得天时,江东孙氏开鸿业;孤穷玄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临行语,茅庐三顾心相知。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玄德等三人别了诸葛均,与孔明同归新野。
归纳1.小说 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从很多细节上进
行文学加工,如写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
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使二人的见面
更有戏剧性了。
2.小说详细写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
以衬托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
3.小说还刻画了诸葛亮的个性,他在刘备的请求
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
通过阅读小说,比较史籍,你觉得诸葛亮
是个什么样的人呢?1、“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具有卓越的
政治远见和非凡的军事才能。2、隐士风范和孤傲的性格特点。3、淡泊名利,极有知识分子的尊严。1、诸葛亮被我国人民看作是智慧的象征、聪明的
化身,你认为他聪明吗?该如何评价诸葛亮?3、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后来的历史
发展也真如他的预料一样,假如我们作这样的
设想,假如没有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精辟分析,
三国局面是否会形成?三国局面的形成在今天看
来,是利还是弊?2、现在我们作一个大胆的假想,假如诸葛亮辅佐
曹操,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延伸拓展人们对诸葛亮的感受,大多来自历史小说《三
国演义》,而历史中那个真实的诸葛亮就隐藏
在我们熟悉的这个诸葛亮之后。不过,作家塑
造的艺术形象在读者欣赏时,可以依据自己的
生活经验和审美意识提出独到新颖的见解。所
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也
可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诸葛亮”啊!让我们
多搜集和整理诸葛亮的故事,让我们自己心目中
的那个“诸葛亮”成为最精彩的一个吧。与诸葛亮有关的俗语: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
与诸葛亮有关的联语:
与诸葛亮有关的诗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顾茅庐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