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甘肃省平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冲刺压轴历史试卷(二)(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甘肃省平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冲刺压轴历史试卷(二)(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6 07:0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二)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
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两幅图分别为湖南彭头山遗址(距今约8200~7800年)和湖北柳林溪遗址(距今约
7000多年)的刻符“%”,后来在上海马桥、山西侯马、河北永年、广东深圳等地也有考古发现,

甚至在殷周金文和先秦货币文中也有类似符号的出现。据此可推知,这一“刻符”

D




彭头山刻符
柳林溪刻符
A.反映了地域间交流十分频繁
B.体现出中华文化更高层次的整合
C.标志着成熟完备的文字形成
D.具备了早期文字的一般适用特性
2.《礼记·中庸》载:“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论语·子罕》载,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
忧,勇者不惧。”这些记载反映出儒家
A.重视德育对等级秩序的作用
B.具有人本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C.倡导有教无类的传统教学观
D.强调培养具备专业化的治国人才
3.秦简《田律》云:“远县令邮(邮亭)行之”,秦朝的邮亭主要设置于咸阳、郡、县邑的主要交通线
上;乡亭主要设置于聚落或乡的交通道路,“大率十里一亭…五里一邮…亭有长,十亭一
乡”:亭里还有求盗吏,参与缉拿盗贼。这反映出秦朝
A.基层治理注重发挥地方自治
B.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系开始形成
C.地方交通管控规则十分完善
D.国家管理地方集中化趋势较为明显
【2025年冲刺压轴卷(二)·历史第1页(共6页)】
G3
4.《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太宗皇帝制‘平戎万全阵’,赐边将,令遵行。真宗亦好研兵法,赐
阵图于边臣,然按图布阵,多致败绩”。宋朝的这种做法
A.折射出崇文抑武的消极影响
B.有效提升了边将指挥的能力
C.导致了北宋专制统治的覆灭
D.消除了武将割据局面的隐患
5.清军入关后,从疆域大一统进入政治大一统,且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较为稳定、统一的政治
局面;并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辩”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
观念。材料意在说明,清朝
A.统治阶层价值观念的根本改变
B.民族国家观念得以最终形成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疆域面积得到进一步的开拓
6.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发布后不过半年时间,粮食供应状况就已十分紧张。东王、北
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
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并得到洪秀全同意。这说明太
平天国
A.突破了小农的阶级局限
B.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C.政治实践与理想相背离
D,带有明显地域宗族色彩
7.中英《北京条约》规定:“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
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
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这说明
A.晚清政府向外国开放了人才市场
B.华工出国的行为具备一定合法性
C.英国在通商口岸的权益得到维护
D.清廷已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
8.下表是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的相关情况。据此可知,该学制的推行
癸卵学制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
第一个领布且实行
首次明确提出“强迫教育”词汇,表明义务教育的正式发端
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取得合法地位
以法令形式在全国推行师范教育
A.改变了清朝教育落后的根本状况
B.满足了中国机器大生产的现实需要
C.体现传统观念与近代意识的交织
D.得益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9.新四军金萧支队队员杨思一的日记记载了20世纪30年代一个乡村小商人的事迹:“吴先生
是开豆腐店的,过去生活还不差,最近市面法币稀少,他的生意就大受影响,甚至有几天因豆
腐无销场而饿饭,但他坚持不用伪钞。”这可以印证当时
A.战时民众民族意识的凸显
B.城市抗战意志比乡村要淡薄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法币改革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10.1949~1950年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财政体制,1951一1957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
管理”,1959~1960年采用“收支下放、计划包干、地区调剂、总额分成”方法,1976一1977年
又启用“定收定支、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办法。这
A.说明国民经济的调整已卓有成效
B.体现了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动态调整
C.迎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D.容易造成地方经济秩序混乱的局面
【2025年冲刺压轴卷(二)·历史第2页(共6页)】
G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