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大改造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大改造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6 10:13:37

文档简介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名称 三大改造
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简述本单元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简要说明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1)单元分析 本单元叙述的是从1956年到1976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一化三改”的总路线;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行,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随着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了20世纪以来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1956-1976年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成就巨大,同时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重大失误,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和和挫折,留下了深刻的经验与教训。 (2)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终端,一切为终端服务。八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在已经学习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国得建立和巩固中了解到推翻了三座大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还通过政治上和平解放西藏、军事上抗美援朝和经济上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政权,这些也使一些学生误判为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建立,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以在接下来的授课中不仅要有面向整体的基础知识讲授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兼顾生生间的差异,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表、问题探究等形式去引领学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都的相关史实。
2.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核心素养的落实,设计单元学习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 (1)课程标准要求 ①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②了解“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③知道中共八大; ④了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认识这一时期取得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等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⑤了解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意义; ⑥了解以王进喜、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2)核心素养目标 ①唯物史观 知道一五计划及其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了解三大改造的内容及其作用;正确认识“大跃进”“人民公社会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是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表现,知道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②史料实证 理解并运用现代史的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口述等类型史料说明历史问题。知道文件记录对研究现代中国历史的作用;通过一五计划成就图片、三大改造的合作社公私合营照片、模范人物照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文献等,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搜集焦裕禄、王进喜和雷锋等模范人物的资料,讲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英雄模范人物事迹。 ③时空观念 能够按时序排列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 ④历史解释 知道一五计划成就和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三大改造的原因及意义,了解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及其成就;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识宪法和共同纲领的区别。 ⑤家国情怀 通过英雄模范人物事迹,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是经过无数模范人物的无私奉献而成就的,树立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和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重点难点 重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成就;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几次失误和成就,了解这一时期涌现的先进人物。 难点:理解“一五”计划实施的必要性;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公私合营、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社会主义探索失误的原因及带给我们的教训。
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介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路,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划,以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等) (1)教学设计思路 本单元教学立足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在逆向课程设计理念、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历史见解和思维方法。同时,通过任务驱动、情境体验、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学生能够获取关于过去的信息、理解历史现象和运用历史知识,形成国家认同感并努力适应新时代需求。同时引导学生对微观、具体历史现象的探究,又要善于启发学生从更宏观的领域和视角,发现和揭示历史总趋势。在历史的整体框架下,摆脱了课时的局限性和单一性, 在确定教学范围时拓展与主题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在更为广阔的时空环境及主题下,叙述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发现历史演变的规律。 (2)课时安排 课时数主题第1课时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2课时第5课 三大改造第3课时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3)设计规划 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其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三大改造”后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三大改造”均属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 也同属于“一五计划”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三大改造
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功能价值,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当时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艰难发展,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标志。本课与土地改革、工业化的起步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上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下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段历史,为下一课作了很好的铺垫。三大改造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里程碑事件,是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发展路径等) 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思维活跃,经过一年半历史课程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史实,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巩固新中国政权的不懈努力,因而对于本课三大改造及核心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产生一定的共鸣。 但学生对于建国初的经济建设和经济问题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好能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究,同时尽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课堂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 了解三大改造等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三大改造发生的基本线索,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运用史料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理解三大改造对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对三大改造的学习,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及意义。
学习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展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节选:“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教师提问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新中国做了哪些努力?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组成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引出三大改造,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史料展示,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一)农业 1.背景 材料:1953年春,河南安阳县一个村,18户贫下中农组织起来,仅有7头耕牛,因为没有草料喂,瘦的跌倒后站不起来。大车和土犁等农具也破破烂烂,残缺不全。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部编版) 提问:阅读案例及教材P23-24,思考:农村为什么要成立合作社? 明确:背景: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利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国家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2.历程 阅读教材,梳理经过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阅读教材P23-24内容思考:农业合作社大致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遵循什么原则? 明确:阶段:初期,互助组为主——1954—1955年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主——1956年,高级农业合作社为主(完成) 原则:自愿互利,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图片案例——归纳优越性 农业实现合作化后,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案例:1953年春,河南安阳县一个村,18户贫下中农组织起来,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在党支部书记、社长的带领下,社员齐心协力,苦干一年,生产发展了,产量提高了,社员收入增加了,生活得到改善。组织起来的优越性显示出来了。1954年,全村80多户贫农和中农,全部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部编版) 阅读图片及材料思考:农业合作社有何优越性? 明确:优越性:农业合作社后,能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物尽其用,人尽其力,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大单元教学 结合所学,归纳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社后,土地所有权有何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明确: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私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制)——集体经济(公有制) (二)手工业 1.背景 材料:中国的手工业劳动者很多,生产量大,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但绝大多数是分散的个体生产者,由于生产力低、资金少,在旧社会遭受着过重的商业利润的剥削和机器工业的排挤,过着悲惨的生活。建国初期,由于旧中国经济不发达,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解放后,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很大比重。手工业是供应城乡人民生产和生活资料需要的主要来源,农村生产资料的90%,农民生活资料70%左右都靠手工业,城市居民也需要大量手工业产品。特别是有悠久历史的各种工艺美术品,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就可见发展手工业生产对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程子华《建国后的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阅读材料,概括国家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 明确: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手工业劳动者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阅读材料——表格梳理 阅读教材,结合下列表格,掌握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概况。 方针积极引导、稳步前进形式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方法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步骤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结果1956年底,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二、公私合营 1.背景 材料: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新中国初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一度遭受严重困难,人民政府通过调整工商业,帮助私营工商企业渡过难关并取得发展。但私营工商业中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了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甚至采取种种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进行多次斗争。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 和国营经济力量的增强,公私合营经济出现并有所发展 。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部编版) 阅读材料,思考:国家为什么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明确:背景: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了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甚至采取种种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进行多次斗争。 2.历程 天津盛锡福帽厂挂上公私合营后的新厂牌 阅读教材,结合下列表格,掌握民族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概况。 形式公私合营、赎买目的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代之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3.图表展示——突破难点 结合所学思考:在公私合营的过程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性质有何变化? 明确①单个企业公私合营——②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生产资料虽还有所有权,但已不能买卖,只是获取定息(企业基本属于社会主义性质)——③定息停止,公私合营企业变为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感受变化 案例:同仁堂合营后,解放了生产力,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企业面貌大改观。生产设备、厂房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改造......初步改变了手工业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向着机械化、半机械化大生产迈进了一大步。为了扩大企业的经营,打磨厂新开路乐氏的住宅,19个四合院全部扩建成同仁堂制药厂。增设了同仁堂提炼厂,通县果园药酒车间,扩建了大栅栏同仁堂门市部,增设了同仁堂第二门市部。到1959年,比解放前夕的1948年,职工人数由190人增加到539人......产值由16万元增加到1251.9万元......秘制丸药由140万丸,增加到6864.2万丸......水泛丸由4000斤,增加到31.38万斤......虎骨酒由3万斤增加到30.5万斤...... ——孙洪群、金永年《公私合营前后的北京同仁堂》 评价三大改造? 明确:意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并为顺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局限性: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点拨: 评价历史事件方法: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大单元教学 拓展: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社会性质的改变
6.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 三大改造 一:三大改造的背景 二:三大改造的内容和形式 三:三大改造的意义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关注作业的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作业对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作业设计思路:导学案中的课前准备,课中检测,课后反馈。 中国有许多百年老字号经历了公私合营。请同学们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所百年老字号,了解它公私合营的故事吧。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教学中使用希沃电子白板,合成剪辑相关教学用视频资料、文献资料等。
9.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 (1)满意之处 ①本课能结合学生的学情,认真揣摩,精心设计,选取大量的图片、视频,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②本课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课堂衔接较好.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将课不知识与开发的课程资源相衔接。 ③能够较好地做到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存在不足 ①内容过多,某些环节的处理还可以再灵活。 ②创新意识不够强,应该多学习多思考,不断提高在自己的创新能力.
10.学习评价设计(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过程性评价要适量、适度,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通过学习展示,学生掌握必备知识,习得关键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养成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家国情怀。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培养,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为发展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合作意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