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突破专项卷(三)
1.解析:(1)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实验中,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密封,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仔细听声音的变化情况。在此过程中,我们无法将罩内空气全部抽出,只能通过逐渐抽出空气,使罩内空气逐渐变稀薄,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弱。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因为空气越少,声音越弱,所以假如空气全部被抽出,就不能听见闹铃声,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也证明空气可以传声。在实验中,用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的方法来进行实验研究,运用的科学方法是推理法,也叫理想实验法。
(2)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特性:用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细线上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中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将微波的振动放大,此处运用的研究方法是转换法。用力敲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变大,说明振动的幅度越大,听到的声音越大,由此得出: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使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短,再次拨动,发现:钢尺振动变快,频率变高,音调变高,由此得出音调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答案:(1)空气 变弱 不能 不能传声 空气 推理
(2)振动 转换法 变大 振幅 快 高
2.解析:(1)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2)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实验测得入射角为45°,则反射角为45°;若入射角变大,则反射角也变大。
(3)如图乙所示的操作,将纸板向后折,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
(4)让光线沿着BO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答案:(1)量角器 漫 (2)45° 变大 (3)同一平面内 不能 (4)OA 光路是可逆的
3.解析:(1)玻璃板透光,且能成像,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为了便于观察像的位置。
(2)从点燃的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可能是玻璃板较厚,需要换用薄玻璃板。
(3)改进器材后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并移动蜡烛B确定像的位置,每次标记出蜡烛A和它像的位置,即物距和像距,就是①蜡烛A与玻璃板的距离/cm;②蜡烛A的像与玻璃板的距离/cm,由实验数据可知,蜡烛A的像和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4)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将黑色的纸板放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在蜡烛A侧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
(5)一枚硬币放在玻璃板前,若将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动 2 cm,硬币的位置不变,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所以该硬币的像在原位置。
答案:(1)位置 (2)薄 (3)蜡烛A与玻璃板的距离/cm 蜡烛A的像与玻璃板的距离/cm 相等 (4)能 (5)在原位置
4.解析:(1)当平行光经过凸透镜时,会发生偏折,汇集于凸透镜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由题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 =60.0 cm-50.0 cm=10.0 cm。
(2)为了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央,在实验前要将烛焰、水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整至同一高度。
(3)题图乙中物距为15.0 cm,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相同。
(4)缓慢向透镜中注水,水凸透镜厚度增加,聚光能力变强,焦距变小,相当于增大了物距,此时像距会变小,为使像变清晰,应当向左移动光屏,若将蜡烛靠近水凸透镜,减小物距,也能使像变清晰。
答案:(1)10.0 (2)同一高度 (3)放大 投影仪 (4)左 靠近
5.D [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尽量小一些,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一些,方便测量时间,①错误;由题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cm,AC段的距离sAC=80.0 cm,但通过AC的时间未知,无法求出对应的平均速度,②错误;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得的通过AB段的时间偏小,据v=知,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③正确;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由题图可知,通过AB段和BC段的距离相等,则通过BC段的时间比通过AB段的短,据v=知,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④正确。故选D。]
6.解析:(1)指针的位置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由题图甲可知,酱油和烧杯的总质量m总=50 g+10 g+2 g=62 g,酱油的质量m=62 g-17 g=45 g,酱油的体积V=40 mL=40 cm3,酱油的密度ρ===1.125 g/cm3=1.125×103 kg/m3。
(3)小明不可能把烧杯内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内,导致测量的酱油的体积偏小,由公式ρ=知:密度测量结果偏大。
(4)水的质量m水=m1-m0,水的体积V水=,酱油的质量m酱油=m2-m0,烧杯内水的体积等于酱油的体积,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ρ水。
答案:(1)左 (2)1.125×103 (3)偏大 (4)装满水 ρ水
7.解析:(1)比较题图乙、丙,木块对平面的压力大小相同,丙图中木块与棉布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更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更大,说明丙图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更大,即可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当压力大小一定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利用此结论,如果要在拔河比赛中获胜应选用鞋底有较深花纹的A鞋。
(2)实验中发现很难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的稳定性,很难读数,因为很难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是手对弹簧测力计拉力大小变化导致的,即选②。
(3)在改进实验中,木块受到滑动摩擦力和拉力的作用,始终保持静止,滑动摩擦力和拉力始终为一对平衡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来反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不用匀速拉动长木板,因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相对木板速度大小无关。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8 N,由于滑动摩擦力和拉力始终为一对平衡力,所以木块受到木板的摩擦力大小为2.8 N。
答案:(1)当压力大小一定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A (2)② (3)无关 2.8
8.解析:(1)本实验通过海绵的凹陷程度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采用了转换法。
(2)由题图甲、乙可知,题图乙中小桌子上加砝码是为了增大压力。甲、乙实验中,受力面积相同,乙中压力大,压力作用效果明显,故可以得出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由题图乙、丙可知,题图丙中小桌子倒放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大小。乙、丙实验中,压力相同,乙中受力面积小,压力作用效果明显,可以得出结论: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4)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实验时采用的研究方法除转换法外,还采用控制变量法。
答案:(1)凹陷 (2)增大 受力面积 (3)增大 压力
(4)控制变量法
9.解析:(1)若压强计的气密性很差,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探头上的橡皮膜时,就会有漏气现象,因此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变化小。调节好的压强计放在空气中时,橡皮膜不受液体的压强,因此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相平。实验中通过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比较液体压强大小,运用了转换法。
(2)比较题图乙和题图丙知,液体的密度相同,深度越深,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液体内部的压强越大,故可以得出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3)①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和密度都有关系,而小红在实验时两杯中的液体密度、探头的浸没深度均不相同,因此,其结论是不可靠的。所以要想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来,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应该控制探头浸入的深度相同。②压强计两金属盒分别浸入两种液体中的深度是A<B,由题图乙可知,U形管内液面左右相平,说明烧杯中液体对探头的压强相同,根据p=ρgh可知压强相同时,深度大的液体密度小,所以烧杯A中液体的密度较大,则A是水,B是酒精。
答案:(1)小 相平 转换法 (2)液体的深度 (3)不可靠
没有控制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相同 A
10.解析:(1)从步骤C到步骤D的过程中,物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大,所受浮力将变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小。
(2)步骤B中,放入物块之前,若溢水杯中的水未装满,则物块浸入溢水杯中的水时,液面先上升,当液面到达溢水口后才开始流出,导致排开水的重力测量偏小。
(3)由题图B可知,物块重力为4.2 N,由题图D可知,当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3 N,可知物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为F浮=G-F拉=4.2 N-3 N=1.2 N。
(4)物块重力为4.2 N,物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为1.2 N,物块的密度为ρ物=====3.5×103 kg/m3。
(5)将溢水杯盛满水,把物体缓慢放入溢水杯中,物体漂浮,静止后用电子秤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m1,则物体的重力等于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即G物=F浮=m1g,则物体的质量为m1;将溢水杯盛满已知密度为ρ的液体,把物体缓慢放入溢水杯中,物体沉底,静止后用电子秤测出溢出液体的质量为m2,则物体的体积为V物=,则物体的密度为ρ物===。
答案:(1)变小 变大 (2)排开水的重力 (3)1.2
(4)3.5×103 (5)
11.解析:(1)该实验中物体的动能是指钢球在到达水平面位置时的动能。
(2)比较甲、乙两图实验,让质量相同的小钢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处由静止滚下,小钢球到达水平面的初始速度不同,可以探究钢球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
(3)比较乙、丙两图实验,两球质量不同,高度相同(即滚到水平面的初速度相同),根据控制变量法,可以探究钢球动能大小与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所以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大客车质量大,则需速度小,小轿车质量小,速度可大,则某段道路限速牌上标明“100”和“80”字样,大客车的限速应该是80 km/h。
(4)实验中不能改变物体的高度,不能增大物体的质量,所以可以换用长木板,A符合题意。
答案:(1)到达水平面 (2)速度 (3)乙、丙 大客车 (4)A
12.(1)匀速 不正确 (2)0.4 80% (3)1、2
(4)可以不测量 (5)C
13.解析:(1)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读数为92 ℃。(2)水沸腾时需要持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由图象可以看出,水沸腾时的温度为98 ℃,故沸点为98 ℃。(3)通过分析图象丙可知,在2 min至3 min内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需要吸收热量。(4)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 ℃,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根据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没有达到100 ℃,原因是室内大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答案:(1)92 (2)98 (3)需要 不变 (4)室内大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14.解析:(1)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所以b物质第12 min的内能大于第4 min时的内能。晶体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所以第8 min时b物质为固液共存态。
(2)前4 min内,a、b两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b物质升高的温度大于a物质升高的温度,根据Q=cmΔt可知,a物质的比热容大于b物质的比热容。0~4 min,b物质熔化过程吸收的热量Q=cmΔt=1.8×103 J/(kg·℃)×0.05 kg×(50 ℃-20 ℃)=2 700 J,12~16 min,b物质熔化后升高的温度Δt′=70 ℃-50 ℃=20 ℃,12~16 min与0~4 min内b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根据Q=cmΔt可知,熔化后的比热容c′===2.7×103 J/(kg·℃)。
(3)由题图乙可知,b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所以b物质是晶体。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温度不再变化,试管中的海波虽然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4)将装置甲中的试管取出,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至沸腾后停止加热,烧杯中的水停止沸腾,说明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增加水的初温、减少水的质量、加大火力等均可。
答案:(1)> 固液共存 (2)> 2.7×103 (3)晶体 不会 (4)沸点 吸热 增加水的初温、减少水的质量、加大火力等均可
15.解析:(1)电流表与待测电路串联,若要测量干路电流,则电流表应串联在题图甲中的A处。
(2)若要测量B处的电流,闭合开关前,发现电流表指针位置如题图乙所示,指针偏向零刻度线左侧,说明电流表没有调零,需要将电流表“机械调零”。调整正确后闭合开关,发现指针又偏向题图乙位置,即反向偏转,其原因是因为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3)原实验中得出各支路的电流相等是因为选用灯的规格相同,且只做了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有偶然性,为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要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多次测量。
答案:(1)串 A (2)机械凋零 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3)只做一次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
16.解析:(1)由题图可知电压表V1测量的是灯泡L1两端的电压,电压表V2测量的是灯泡L1和L2两者两端电压的总电压,根据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总电压大于各部分电压,实验发现两电压表指针偏转角度相同,可能的原因是电压表V2的量程选大了;电压表V2的示数是V1的5倍,题图中电压表V2测量的是灯泡L1和L2两者两端电压的总电压,也是电源电压,即电压表V2的示数为3 V,那么电压表V1的示数为0.6 V。
(2)为了测量BC间的电压,应该保持C接线柱不动,将电压表V2的A点改接到B;如果保持B接线柱不动,将电压表V1的连线由A改接到C会导致电压表V1的正负接线柱接反。
(3)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多次测量,由于测量数据多,可以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将灯泡L1和L2互换位置进行多次测量,得到的数据本质还是同一次实验的数据,结论不具有普遍性,故选B。
答案:(1) V2 0.6 3 (2)B (3)B
17.解析:(1)在连接电路时,为保护电路,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实验中,在两个金属夹子之间接上不同的导体,闭合开关,通过观察电流表示数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这里采用了转换法。
(2)为了验证猜想二,即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的关系,要控制导体的长度和材料均相同,而导体的横截面积不同,由题中信息可知应选择序号为A、C的两根金属丝分别接入电路进行实验。如果选用序号为A、D的两根电阻丝进行实验,此时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均相同,导体的材料不同,所以是为了验证猜想三。
(3)用大功率吹风机先对镍铬合金丝吹一段时间热风,此时会改变导体的温度,故所做的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导体的电阻与温度有关。
答案:(1)断开 电流表示数大小 (2)A、C 三 (3)温度
18.解析:(1)实验中,灯泡与变阻器串联,当灯泡正常发光时,变阻器的电压为UP=U-UL=6 V-2.5 V=3.5 V,此时电路电流约为I=IL==0.25 A,由欧姆定律得,此时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P==14 Ω,则为方便完成实验,滑动变阻器应选择R1。灯泡与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量灯泡的电压,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滑片P向右端移动时,灯变亮,说明此时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小,则变阻器的右端接入电路中,如答案图。
(2)灯泡不亮的原因有:灯泡的电压、电流过小,电功率过小,灯泡不足以发光;灯泡开路或短路,则正确的做法应该先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观察灯泡的亮暗,再进一步排查,故C符合题意。故选C。
(3)由题图乙得,电压表的分度值为0.1 V,示数为2.2 V。
(4)①闭合开关S、S1,断开S2,灯泡与定值电阻R0并联后再与变阻器串联,电流表测量定值电阻R0的电流,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直至电流表示数为I1=,小灯泡正常发光。③小灯泡的额定电流为I额=I2-I1=I2-,小灯泡的额定功率P额=U额I额=U额=I1R0(I2-I1)。
答案:(1)R1 如图所示
(2)C (3)2.2 (4) I1R0(I2-I1)
19.解析:(1)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不明显,可能是感应电流太小的缘故,可以换用磁性更强的磁体。
(2)电磁感应现象发生的条件是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其中A、B运动方向与磁感线平行,故不会产生感应电流,而C、D运动方向能切割磁感线,能产生感应电流。故选CD。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导体做与磁感线不平行的运动时电流表指针才会偏转,故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中的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由第2次实验数据可以看出运动方向改变,感应电流方向也发生改变,说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的方向有关。在此过程中,导体先运动后产生感应电流,故能量转化情况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答案:(1)磁性更强 (2)CD (3)切割磁感线 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的方向有关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0.解析:(1)通电后铁屑的分布情况如图甲所示,说明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2)小磁针涂黑部分为N极,在图中,根据周围小磁针N极指向与该点磁感线方向一致,在通电螺线管外部,磁感线是从北极发出,最后回到南极,只有B图所示小磁针N极指向一致,左侧小磁针N极都指向外侧,右侧小磁针N极都指向内侧,其他三个图示小磁针N极指向均有不同方向的指向。
(3)根据安培定则,右手握住螺线管,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大拇指向螺线管的那一端,是电磁铁N极,另一端为S极;但此方案中无法从图示判断出电流的方向确定四指指向,且铁屑静止时也不能够通过铁屑的分布判断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故无法判断出通过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4)根据周围小磁针N极指向与该点磁感线方向一致,在通电螺线管外部,磁感线是从北极发出,最后回到南极,小磁针与铁屑相比,能更好地显示出各点的磁场方向,增加小磁针,把小磁针放到螺线管四周不同位置,螺线管通电后,小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答案:(1)条形磁体 (2)B (3)无法判断出通过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4)增加小磁针,把小磁针放到螺线管四周不同位置(共106张PPT)
题型突破专项卷(三) 实验题(声、光、力、热、电磁)
(说明:选择题每题2分,总分120分)
一、声学实验
1.(12分)声学实验探究:
(1)探究真空不能传声
过程结论 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密封,逐渐抽出罩内的________。我们无法将罩内空气全部抽出,通过逐渐抽出空气,使罩内空气逐渐变稀薄,听到闹铃声逐渐________,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理,假如空气全部被抽出,就_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听见闹铃声,这说明真空___________,也证明________可以传声
方法 用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的方法来进行实验研究,运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法
空气
变弱
不能
不能传声
空气
推理
过程方法 如图所示,用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细线上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音叉在________,此处运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用力敲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________,说明________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2)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特性
振动
转换法
变大
振幅
问题讨论 将钢尺的一端压在桌子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使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短,再次拨动,发现:钢尺振动变______,音调变________
快
高
解析:(1)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实验中,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密封,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仔细听声音的变化情况。在此过程中,我们无法将罩内空气全部抽出,只能通过逐渐抽出空气,使罩内空气逐渐变稀薄,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弱。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因为空气越少,声音越弱,所以假如空气全部被抽出,就不能听见闹铃声,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也证明空气可以传声。在实验中,用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的方法来进行实验研究,运用的科学方法是推理法,也叫理想实验法。
(2)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特性:用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细线上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中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将微波的振动放大,此处运用的研究方法是转换法。用力敲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变大,说明振动的幅度越大,听到的声音越大,由此得出: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使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短,再次拨动,发现:钢尺振动变快,频率变高,音调变高,由此得出音调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二、光学实验
2.(8分)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和激光器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 ________。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________反射(选填“镜面”或“漫”)。
(2)实验时,测得入射角为45°,则反射角度数为 ________,若入射角变大,则反射角将 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为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 _____________,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操作,将纸板向后折,在纸板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量角器
漫
45°
变大
同一平面内
不能
(4)实验小组的同学想到,从平面镜中能看到其他同学的眼睛时,其他同学也会看到自己的眼睛,于是他们使光线从BO入射,观察到的反射光线沿________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中, ______________。
OA
光路是可逆的
解析:(1)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2)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实验测得入射角为45°,则反射角为45°;若入射角变大,则反射角也变大。
(3)如图乙所示的操作,将纸板向后折,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
(4)让光线沿着BO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3.(7分)小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利用如图甲所示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
(1)实验中小明同学将一张白纸平铺在桌面上,玻璃板竖直放置在纸上。将蜡烛A点燃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的像。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是便于确定像的__________(选填“位置”或“大小”);
(2)实验中小明同学从点燃的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改善重影问题的方法是换用______(选填“薄”或“厚”)玻璃板;
位置
薄
(3)改进器材后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并移动蜡烛B确定像的位置,每次标记出蜡烛A和它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请根据小明完成的实验数据表格,在①、②处填写数据名称。
实验次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2 12
2 6 6
3 11 11
… … …
蜡烛A与玻璃板的距离
/cm
蜡烛A的像与玻璃板的
距离/cm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蜡烛A的像和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_;
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相等
相等
相等
…
相等
(4)实验中,若将黑色的纸板放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小明在蜡烛A侧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
(5)完成实验后,小明同学又将一枚硬币放在玻璃板前,能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在a的位置,如图丙所示。若将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动
2 cm,该硬币的像____________(选填“向右移动2 cm”“在原位置”或“向左移动2 cm”)。
能
在原位置
解析:(1)玻璃板透光,且能成像,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为了便于观察像的位置。
(2)从点燃的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可能是玻璃板较厚,需要换用薄玻璃板。
(3)改进器材后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并移动蜡烛B确定像的位置,每次标记出蜡烛A和它像的位置,即物距和像距,就是①蜡烛A与玻璃板的距离/cm;②蜡烛A的像与玻璃板的距离/cm,由实验数据可知,蜡烛A的像和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4)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将黑色的纸板放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在蜡烛A侧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
(5)一枚硬币放在玻璃板前,若将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动 2 cm,硬币的位置不变,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所以该硬币的像在原位置。
4.(6分)小华将水充入透明塑料模具中,制成水凸透镜,并用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如图甲所示,测出水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__________上。
(3)将蜡烛、水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如图乙所示的位置上时,光屏上恰好呈现清晰倒立、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这与生活中________(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10.0
同一高度
放大
投影仪
(4)保持图乙中仪器位置不变,缓慢向透镜中注水(如图丙),水凸透镜厚度增加,光屏上的像逐渐模糊,为使像变清晰,应当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同组的小明认为,如果不移动透镜和光屏,只将蜡烛向_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也能使光屏上的像重新清晰。
左
靠近
解析:(1)当平行光经过凸透镜时,会发生偏折,汇集于凸透镜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由题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 =60.0 cm-50.0 cm=10.0 cm。
(2)为了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央,在实验前要将烛焰、水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整至同一高度。
(3)题图乙中物距为15.0 cm,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相同。
(4)缓慢向透镜中注水,水凸透镜厚度增加,聚光能力变强,焦距变小,相当于增大了物距,此时像距会变小,为使像变清晰,应当向左移动光屏,若将蜡烛靠近水凸透镜,减小物距,也能使像变清晰。
三、力学实验
5.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且测得通过AB段的时间tAB=2 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验时,斜面的坡度要尽量大一些 ②AC段的平均速度vAC=
0.2 m/s ③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 ④整个过程中,小车在AB段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不同,且vAB[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④
[C]只有②③ [D]只有③④
√
6.(5分)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零刻度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________(选填“右”或“左”)调。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 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酱油的密度为 ___________kg/m3。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 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左
1.125×103
偏大
(4)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于是小华添加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将一个烧杯 ________,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用另一个相同的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
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______________(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装满水
7.(5分)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用完全相同的木块分别做了如图1所示的甲、乙、丙三个实验。
(1)比较乙、丙两图中的测力计示数,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此结论,如果要在拔河比赛中获胜,应该选用图2中的 ________类型的鞋(填字母)。
(2)本实验存在的一个操作上的难点是:在拉动物块的时候很难保持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填序号:①“滑动摩擦力”;②“手对弹簧测力计拉力”)大小变化导致的。
当压力大小一定
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A
②
(3)某小组改进了实验方案,如图3所示:
①改进后在进行实验时不需要匀速拉动长木板,这是因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相对木板速度大小 __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②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时,木块受到木板的摩擦力大小为 ______N。
无关
2.8
解析:(1)比较题图乙、丙,木块对平面的压力大小相同,丙图中木块与棉布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更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更大,说明丙图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更大,即可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当压力大小一定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利用此结论,如果要在拔河比赛中获胜应选用鞋底有较深花纹的A鞋。
(2)实验中发现很难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的稳定性,很难读数,因为很难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是手对弹簧测力计拉力大小变化导致的,即选②。
(3)在改进实验中,木块受到滑动摩擦力和拉力的作用,始终保持静止,滑动摩擦力和拉力始终为一对平衡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来反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不用匀速拉动长木板,因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相对木板速度大小无关。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8 N,由于滑动摩擦力和拉力始终为一对平衡力,所以木块受到木板的摩擦力大小为2.8 N。
8.(6分)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同学用一块海绵、一张小桌子和一个砝码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注意观察、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比较海绵的__________程度来确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2)分析比较图甲、乙的实验现象,乙图中小桌子上加砝码的目的是为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压力大小,可以得出结论:当____________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凹陷
增大
受力面积
(3)分析比较图乙、丙的实验现象,丙图中小桌子倒放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受力面积大小,可以得出结论:当__________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4)本实验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转换法和____________。
增大
压力
控制变量法
解析:(1)本实验通过海绵的凹陷程度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采用了转换法。
(2)由题图甲、乙可知,题图乙中小桌子上加砝码是为了增大压力。甲、乙实验中,受力面积相同,乙中压力大,压力作用效果明显,故可以得出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由题图乙、丙可知,题图丙中小桌子倒放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大小。乙、丙实验中,压力相同,乙中受力面积小,压力作用效果明显,可以得出结论: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4)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实验时采用的研究方法除转换法外,还采用控制变量法。
9.(7分)某实验小组“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过程如图甲、乙、丙、丁所示。
(1)若压强计的气密性很差,则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探头上的橡皮膜时,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变化 ________(选填“大”或“小”)。把调节好的压强计放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 ________(选填“相平”或“不相平”)。实验中通过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比较液体压强大小,这种科学探究方法称为 ________。
小
相平
转换法
(2)比较图乙和图丙,可以得到:液体的压强与 ____________有关。
(3)实验小组的小天和小红利用压强计来鉴别水和酒精,现有两只相同的烧杯A和B,分别盛有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
①如图戊所示,小红先后将调节好的压强计的探头没入两种液体中,发现烧杯A旁的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烧杯A装的是水,你认为她的结论是 __________(选填“可靠”或“不可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体的深度
不可靠
没有控制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相同
②如图己所示,小天用自己改装并调试好的压强计进行实验,将压强计的两个探头分别没入两种液体中,从而判断出图己中装水的是________(选填“A”或“B”)烧杯。
A
解析:(1)若压强计的气密性很差,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探头上的橡皮膜时,就会有漏气现象,因此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变化小。调节好的压强计放在空气中时,橡皮膜不受液体的压强,因此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相平。实验中通过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比较液体压强大小,运用了转换法。
(2)比较题图乙和题图丙知,液体的密度相同,深度越深,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液体内部的压强越大,故可以得出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3)①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和密度都有关系,而小红在实验时两杯中的液体密度、探头的浸没深度均不相同,因此,其结论是不可靠的。所以要想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来,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应该控制探头浸入的深度相同。②压强计两金属盒分别浸入两种液体中的深度是A<B,由题图乙可知,U形管内液面左右相平,说明烧杯中液体对探头的压强相同,根据p=ρgh可知压强相同时,深度大的液体密度小,所以烧杯A中液体的密度较大,则A是水,B是酒精。
10.(6分)为了探究“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小明同学利用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实心物块、水等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从步骤C到步骤D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物块所受的浮力___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步骤B中,放入物块之前,若溢水杯中的水未装满,那么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选填“物块所受浮力”或“排开水的重力”)测量有误差。
(3)通过分析可知,物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为________N。
(4)由以上数据可求得物块的密度为____________kg/m3。
变小
变大
排开水的重力
1.2
3.5×103
(5)如图所示,同组的小华同学改用电子秤和已知密度为ρ的液体来测另一物体的密度。
①将溢水杯盛满水,把物体缓慢放入溢水杯中,物体漂浮,静止后用电子秤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m1;
②将溢水杯盛满已知密度的液体,把物体缓慢放入溢水杯中,物体沉底,静止后用电子秤测出溢出液体的质量为m2;
③物体密度的表达式为ρ物=____________(用已知物理量和所测物理量表示)。
解析:(1)从步骤C到步骤D的过程中,物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大,所受浮力将变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小。
(2)步骤B中,放入物块之前,若溢水杯中的水未装满,则物块浸入溢水杯中的水时,液面先上升,当液面到达溢水口后才开始流出,导致排开水的重力测量偏小。
(3)由题图B可知,物块重力为4.2 N,由题图D可知,当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3 N,可知物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为F浮=G-F拉=4.2 N-3 N=1.2 N。
11.(5分)小明在“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他用质量不同的两个钢球m和M(M的质量大于m),分别从不同的高度h和H(H>h)由静止开始滚下,观察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该实验中物体的动能是指钢球在 _____________(选填“H高度”“h高度”或“到达水平面”)位置时的动能。
(2)比较甲、乙两图实验,让质量相同的小钢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处由静止滚下,可以探究钢球动能大小与 ________的关系。
(3)比较 ___________两图进行的实验,可以探究钢球动能大小与质量有关。由此实验联想到某段道路限速牌上标明“100”和“80”字样,___________(选填“大客车”或“小轿车”)的限速应该是
80 km/h。
到达水平面
速度
乙、丙
大客车
(4)若在进行图乙、丙两图实验时,丙图中木块被撞后滑出木板,为了使木块不滑出木板,只需要重新进行图丙的实验,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________(填字母)。
[A]换用足够长的木板
[B]换用一个质量更大的木块
[C]降低钢球滚下时的高度
A
解析:(1)该实验中物体的动能是指钢球在到达水平面位置时的动能。
(2)比较甲、乙两图实验,让质量相同的小钢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处由静止滚下,小钢球到达水平面的初始速度不同,可以探究钢球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
(3)比较乙、丙两图实验,两球质量不同,高度相同(即滚到水平面的初速度相同),根据控制变量法,可以探究钢球动能大小与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所以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大客车质量大,则需速度小,小轿车质量小,速度可大,则某段道路限速牌上标明“100”和“80”字样,大客车的限速应该是80 km/h。
(4)实验中不能改变物体的高度,不能增大物体的质量,所以可以换用长木板,A符合题意。
12.(7分)小红在测滑轮组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
次序 钩码重
力G/N 钩码上升
高度h/m 绳端拉
力F/N 绳端移动
距离s/m 效率η
1 4 0.1 2.7 0.2 74%
2 4 0.1 1.8 0.3 74%
3 8 0.1 3.1 0.3 86%
4 8 0.1 2.5 ① ②
(1)实验中要竖直向上(或向下)_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使物体升高。小华同学发现实验过程中边拉动边读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应该静止读数,你认为他的想法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2)表格中,①、②两处的数据应该是________和________。
(3)通过比较________(填实验次序)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时,滑轮组的效率与绳子段数无关。
匀速
不正确
0.4
80%
1、2
(4)有的同学认为,要测量绕法确定的滑轮组的效率,钩码上升的高度和绳端移动的距离______________(选填“可以不测量”或“一定要测量”)。
(5)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下列选项中可以提高效率的是________。
[A]增加物体提升的高度 [B]加快提升物体的速度
[C]减小动滑轮的重力 [D]减小物体的重力
可以不测量
C
四、热学实验
13.(5分)(2024·茌平区一模)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的装置图。
(1)某次实验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则此时的温度为 ________℃。
(2)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则水的沸点为 ________℃。
(3)在2 min至3 min内水 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收热量。温度 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每个实验小组测得水的沸点都低于100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
98
需要
不变
室内大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解析:(1)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读数为92 ℃。(2)水沸腾时需要持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由图象可以看出,水沸腾时的温度为98 ℃,故沸点为98 ℃。(3)通过分析图象丙可知,在2 min至3 min内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需要吸收热量。(4)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 ℃,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根据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没有达到100 ℃,原因是室内大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14.(9分)为了探究固体的熔化特点,小明分别取了50 g的a、b两种固体粉末,利用如图甲所示相同的实验装置来进行探究(已知当地气压为标准大气压)。
(1)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乙可知:b物质第12 min的内能________(选填“<”“>”或“=”)第4 min时的内能,第8 min时b物质为_________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2)前4 min内,a、b两物质的比热容ca________(选填“>”“<”或“=”)cb,若b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为1.8×103 J/(kg·℃),则熔化后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_J/(kg·℃)。
>
固液共存
>
2.7×103
(3)通过查阅资料得知b物质是海波(又叫硫代硫酸钠——Na2S2O3),属于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沸点为100 ℃。如不改变现有装置,一直加热下去,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海波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晶体
不会
(4)将装置甲中的试管取出,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至沸腾后停止加热,烧杯中的水停止沸腾,说明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______还需要继续________。有同学认为水沸腾需要的时间有点长,你认为可以怎样改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沸点
吸热
增加水的初温、减少水的质量、加大火力等均可
解析:(1)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所以b物质第12 min的内能大于第4 min时的内能。晶体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所以第8 min时b物质为固液共存态。
(2)前4 min内,a、b两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b物质升高的温度大于a物质升高的温度,根据Q=cmΔt可知,a物质的比热容大于b物质的比热容。0~4 min,b物质熔化过程吸收的热量Q=cmΔt=1.8×
103 J/(kg·℃)×0.05 kg×(50 ℃-20 ℃)=2 700 J,12~16 min,b物
五、电磁学实验
15.(5分)小华在实验室研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1)若要测量干路电流,则电流表应_______联在甲图中的________(选填“A”“B”或“C”)处。
(2)若要测量B处的电流,连接电路前,发现电流表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他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调整正确后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发现指针又偏向图乙位置,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串
A
机械凋零
电流表的正负
接线柱接反了
(3)纠正(2)中错误后,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值如表所示。由此得出结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且各支路的电流相等。这个实验在设计方案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位置 A B C
电流/A 0.48 0.24 0.24
只做一次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
解析:(1)电流表与待测电路串联,若要测量干路电流,则电流表应串联在题图甲中的A处。
(2)若要测量B处的电流,闭合开关前,发现电流表指针位置如题图乙所示,指针偏向零刻度线左侧,说明电流表没有调零,需要将电流表“机械调零”。调整正确后闭合开关,发现指针又偏向题图乙位置,即反向偏转,其原因是因为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3)原实验中得出各支路的电流相等是因为选用灯的规格相同,且只做了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有偶然性,为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要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多次测量。
16.(5分)小丽同学进行“探究串联电路电压规律”的实验。所用器材有:电压恒为3 V的电源,一个开关,两只灯泡(L1和L2),两只相同电压表V1和V2(量程均为0~3 V和0~15 V),导线若干。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1)小丽按照如图所示电路图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V1和V2的指针偏转角度相同,则可能的原因是电压表______(选填“ V1”或“ V2”)的量程选大了,此时电压表V1和V2的示数分别为________V和________V。
V2
0.6
3
(2)解决问题后,小丽同学测出了AB间和AC间的电压,为了测量BC间的电压,断开开关,接下来可以________。
[A]保持B接线不动,将电压表V1连线由A改接到C
[B]保持C接线不动,将电压表V2连线由A改接到B
(3)为了得到更普遍的规律,下列操作最合理的是________。
[A]将灯泡L1和L2互换位置进行多次测量
[B]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多次测量
B
B
解析:(1)由题图可知电压表V1测量的是灯泡L1两端的电压,电压表V2测量的是灯泡L1和L2两者两端电压的总电压,根据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总电压大于各部分电压,实验发现两电压表指针偏转角度相同,可能的原因是电压表V2的量程选大了;电压表V2的示数是V1的5倍,题图中电压表V2测量的是灯泡L1和L2两者两端电压的总电压,也是电源电压,即电压表V2的示数为3 V,那么电压表V1的示数为0.6 V。
(2)为了测量BC间的电压,应该保持C接线柱不动,将电压表V2的A点改接到B;如果保持B接线柱不动,将电压表V1的连线由A改接到C会导致电压表V1的正负接线柱接反。
(3)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多次测量,由于测量数据多,可以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将灯泡L1和L2互换位置进行多次测量,得到的数据本质还是同一次实验的数据,结论不具有普遍性,故选B。
17.(5分)小蜀同学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他做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
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
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三: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小蜀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其中A、B、C、D是四根导体,这四根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如图所示。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__________状态。实验中,在M、N之间分别接上不同的导体,则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该选用序号为__________的两根电阻丝进行实验;如果选用序号为A、D的两根电阻丝进行实验,是为了验证猜想__________(填序号)。
断开
电流表示数大小
A、C
三
(3)小蜀又做了如下实验:将镍铬合金丝A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然后用大功率吹风机对镍铬合金丝吹一段时间热风,发现电流表示数变小,这说明导体的电阻与__________有关。
温度
解析:(1)在连接电路时,为保护电路,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实验中,在两个金属夹子之间接上不同的导体,闭合开关,通过观察电流表示数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这里采用了转换法。
(2)为了验证猜想二,即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的关系,要控制导体的长度和材料均相同,而导体的横截面积不同,由题中信息可知应选择序号为A、C的两根金属丝分别接入电路进行实验。如果选用序号为A、D的两根电阻丝进行实验,此时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均相同,导体的材料不同,所以是为了验证猜想三。
(3)用大功率吹风机先对镍铬合金丝吹一段时间热风,此时会改变导体的温度,故所做的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导体的电阻与温度有关。
18.(6分)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给小丽同学提供的器材有:电压恒为6 V的电源、额定电压为2.5 V的小灯泡(灯丝电阻约为10 Ω),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两种规格的滑动变阻器R1(50 Ω 1 A)、R2(10 Ω 1 A)。
(1)为方便完成实验,滑动变阻器应选择________(选填“R1”或“R2”)。在图甲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图连接完整(要求:滑片P向右端移动时,灯变亮);
R1
如图所示
(2)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但发现灯泡几乎不亮,于是小丽立刻举手要求老师更换灯泡,其实小丽做法欠妥,正确的做法应该先________;
[A]更换电池
[B]更换电表
[C]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C
(3)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到某一位置时,电压表示数如图乙所示为__________V;
(4)小丽同学又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电路,利用阻值为R0的定值电阻和电流表等器材,测量额定电压为U额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经检查无误后进行实验。
2.2
①闭合开关S、S1,断开S2,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直至电流表示数为
I1=________时,小灯泡正常发光;
②滑动变阻器滑片不动,断开S1,闭合S2,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2;
③小灯泡的额定功率P额=____________(用R0、I1、I2表示)。
I1R0(I2-I1)
(2)灯泡不亮的原因有:灯泡的电压、电流过小,电功率过小,灯泡不足以发光;灯泡开路或短路,则正确的做法应该先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观察灯泡的亮暗,再进一步排查,故C符合题意。故选C。
(3)由题图乙得,电压表的分度值为0.1 V,示数为2.2 V。
19.(5分)小刚做“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实验的装置如图甲所示。在蹄形磁体的磁场中悬挂一根导线,导线两端跟电流表连接组成闭合回路。
(1)实验中若观察到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不明显;可以再换用_____________的磁体。
(2)如图乙所示,a表示垂直于纸面的一根导线,它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它在磁场中按箭头方向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的是________(填标号)。
磁性更强
CD
(3)小刚的实验记录表格如下:
序号 磁体(磁极)放置方式 导体AB运动情况 电流表指针
偏转情况
1 上N下S 静止、竖直
上下运动 不偏转
2 上N下S 向左运动 向右偏转
向右运动 向左偏转
3 上S下N 向左运动 向左偏转
向右运动 向右偏转
①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中的导体在磁场中做________________运动;
②通过第2次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此实验过程中,能量转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切割磁感线
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的
方向有关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解析:(1)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不明显,可能是感应电流太小的缘故,可以换用磁性更强的磁体。
(2)电磁感应现象发生的条件是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其中A、B运动方向与磁感线平行,故不会产生感应电流,而C、D运动方向能切割磁感线,能产生感应电流。故选CD。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导体做与磁感线不平行的运动时电流表指针才会偏转,故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中的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由第2次实验数据可以看出运动方向改变,感应电流方向也发生改变,说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的方向有关。在此过程中,导体先运动后产生感应电流,故能量转化情况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0.(4分)(2023·济南)实验室备有嵌入螺线管的玻璃板和电源,小明和小亮分别选用铁屑和小磁针来“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1)小明在螺线管周围的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上一
层铁屑。给螺线管通电后,轻敲玻璃板,小明
观察到螺线管周围铁屑的分布情况如图甲所示。
小明的实验说明,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__________外部的磁场相似。
条形磁体
(2)小亮在螺线管周围的玻璃板上整齐、均匀地放置了32个小磁针,如图乙所示。给螺线管通电后,小亮观察到这32个小磁针的指向更接近于下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
[A] [B]
B
[C] [D]
(3)小明的实验方案具有明显的不足,其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弥补小明实验方案的不足,请提出一条改进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法判断出通过
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增加小磁
针,把小磁针放到螺线管四周不同位置
解析:(1)通电后铁屑的分布情况如图甲所示,说明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2)小磁针涂黑部分为N极,在图中,根据周围小磁针N极指向与该点磁感线方向一致,在通电螺线管外部,磁感线是从北极发出,最后回到南极,只有B图所示小磁针N极指向一致,左侧小磁针N极都指向外侧,右侧小磁针N极都指向内侧,其他三个图示小磁针N极指向均有不同方向的指向。
(3)根据安培定则,右手握住螺线管,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大拇指向螺线管的那一端,是电磁铁N极,另一端为S极;但此方案中无法从图示判断出电流的方向确定四指指向,且铁屑静止时也不能够通过铁屑的分布判断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故无法判断出通过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4)根据周围小磁针N极指向与该点磁感线方向一致,在通电螺线管外部,磁感线是从北极发出,最后回到南极,小磁针与铁屑相比,能更好地显示出各点的磁场方向,增加小磁针,把小磁针放到螺线管四周不同位置,螺线管通电后,小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题型突破专项卷(三) 实验题(声、光、力、热、电磁)
(说明:选择题每题2分,总分120分)
一、声学实验
1.(12分)声学实验探究:
(1)探究真空不能传声
过程结论 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密封,逐渐抽出罩内的________。我们无法将罩内空气全部抽出,通过逐渐抽出空气,使罩内空气逐渐变稀薄,听到闹铃声逐渐________,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理,假如空气全部被抽出,就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见闹铃声,这说明真空________,也证明________可以传声
方法 用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的方法来进行实验研究,运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法
(2)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特性
过程方法 如图所示,用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细线上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音叉在________,此处运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用力敲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________,说明________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问题讨论 将钢尺的一端压在桌子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使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短,再次拨动,发现:钢尺振动变______,音调变________
二、光学实验
2.(8分)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和激光器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 ________。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________反射(选填“镜面”或“漫”)。
(2)实验时,测得入射角为45°,则反射角度数为 ________,若入射角变大,则反射角将 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为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 __________,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操作,将纸板向后折,在纸板上 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4)实验小组的同学想到,从平面镜中能看到其他同学的眼睛时,其他同学也会看到自己的眼睛,于是他们使光线从BO入射,观察到的反射光线沿________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分)小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利用如图甲所示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
(1)实验中小明同学将一张白纸平铺在桌面上,玻璃板竖直放置在纸上。将蜡烛A点燃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的像。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是便于确定像的__________(选填“位置”或“大小”);
(2)实验中小明同学从点燃的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改善重影问题的方法是换用______(选填“薄”或“厚”)玻璃板;
(3)改进器材后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并移动蜡烛B确定像的位置,每次标记出蜡烛A和它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请根据小明完成的实验数据表格,在①、②处填写数据名称。
实验次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1 12 12 相等
2 6 6 相等
3 11 11 相等
… … … …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蜡烛A的像和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_;
(4)实验中,若将黑色的纸板放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小明在蜡烛A侧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
(5)完成实验后,小明同学又将一枚硬币放在玻璃板前,能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在a的位置,如图丙所示。若将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动2 cm,该硬币的像__________(选填“向右移动2 cm”“在原位置”或“向左移动2 cm”)。
4.(6分)小华将水充入透明塑料模具中,制成水凸透镜,并用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如图甲所示,测出水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________上。
(3)将蜡烛、水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如图乙所示的位置上时,光屏上恰好呈现清晰倒立、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这与生活中________(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4)保持图乙中仪器位置不变,缓慢向透镜中注水(如图丙),水凸透镜厚度增加,光屏上的像逐渐模糊,为使像变清晰,应当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同组的小明认为,如果不移动透镜和光屏,只将蜡烛向_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也能使光屏上的像重新清晰。
三、力学实验
5.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且测得通过AB段的时间tAB=2 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验时,斜面的坡度要尽量大一些 ②AC段的平均速度vAC=0.2 m/s ③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 ④整个过程中,小车在AB段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不同,且vAB[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④
[C]只有②③ [D]只有③④
6.(5分)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零刻度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________(选填“右”或“左”)调。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 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酱油的密度为 ________kg/m3。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 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4)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于是小华添加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将一个烧杯 ________,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用另一个相同的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
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________(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7.(5分)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用完全相同的木块分别做了如图1所示的甲、乙、丙三个实验。
(1)比较乙、丙两图中的测力计示数,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利用此结论,如果要在拔河比赛中获胜,应该选用图2中的 ________类型的鞋(填字母)。
(2)本实验存在的一个操作上的难点是:在拉动物块的时候很难保持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填序号:①“滑动摩擦力”;②“手对弹簧测力计拉力”)大小变化导致的。
(3)某小组改进了实验方案,如图3所示:
①改进后在进行实验时不需要匀速拉动长木板,这是因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相对木板速度大小 __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②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时,木块受到木板的摩擦力大小为 ______N。
8.(6分)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同学用一块海绵、一张小桌子和一个砝码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注意观察、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比较海绵的__________程度来确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2)分析比较图甲、乙的实验现象,乙图中小桌子上加砝码的目的是为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压力大小,可以得出结论:当__________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分析比较图乙、丙的实验现象,丙图中小桌子倒放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受力面积大小,可以得出结论:当__________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4)本实验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转换法和____________。
9.(7分)某实验小组“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过程如图甲、乙、丙、丁所示。
(1)若压强计的气密性很差,则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探头上的橡皮膜时,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变化 ________(选填“大”或“小”)。把调节好的压强计放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 ________(选填“相平”或“不相平”)。实验中通过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比较液体压强大小,这种科学探究方法称为 ________。
(2)比较图乙和图丙,可以得到:液体的压强与 ________有关。
(3)实验小组的小天和小红利用压强计来鉴别水和酒精,现有两只相同的烧杯A和B,分别盛有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
①如图戊所示,小红先后将调节好的压强计的探头没入两种液体中,发现烧杯A旁的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烧杯A装的是水,你认为她的结论是 ________(选填“可靠”或“不可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图己所示,小天用自己改装并调试好的压强计进行实验,将压强计的两个探头分别没入两种液体中,从而判断出图己中装水的是________(选填“A”或“B”)烧杯。
10.(6分)为了探究“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小明同学利用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实心物块、水等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从步骤C到步骤D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__,物块所受的浮力___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步骤B中,放入物块之前,若溢水杯中的水未装满,那么会导致____________(选填“物块所受浮力”或“排开水的重力”)测量有误差。
(3)通过分析可知,物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为__________N。
(4)由以上数据可求得物块的密度为________kg/m3。
(5)如图所示,同组的小华同学改用电子秤和已知密度为ρ的液体来测另一物体的密度。
①将溢水杯盛满水,把物体缓慢放入溢水杯中,物体漂浮,静止后用电子秤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m1;
②将溢水杯盛满已知密度的液体,把物体缓慢放入溢水杯中,物体沉底,静止后用电子秤测出溢出液体的质量为m2;
③物体密度的表达式为ρ物=____________(用已知物理量和所测物理量表示)。
11.(5分)小明在“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他用质量不同的两个钢球m和M(M的质量大于m),分别从不同的高度h和H(H>h)由静止开始滚下,观察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该实验中物体的动能是指钢球在 ________(选填“H高度”“h高度”或“到达水平面”)位置时的动能。
(2)比较甲、乙两图实验,让质量相同的小钢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处由静止滚下,可以探究钢球动能大小与 ________的关系。
(3)比较 ________两图进行的实验,可以探究钢球动能大小与质量有关。由此实验联想到某段道路限速牌上标明“100”和“80”字样,________(选填“大客车”或“小轿车”)的限速应该是80 km/h。
(4)若在进行图乙、丙两图实验时,丙图中木块被撞后滑出木板,为了使木块不滑出木板,只需要重新进行图丙的实验,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________(填字母)。
[A]换用足够长的木板
[B]换用一个质量更大的木块
[C]降低钢球滚下时的高度
12.(7分)小红在测滑轮组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 次序 钩码重 力G/N 钩码上升 高度h/m 绳端拉 力F/N 绳端移动 距离s/m 效率η
1 4 0.1 2.7 0.2 74%
2 4 0.1 1.8 0.3 74%
3 8 0.1 3.1 0.3 86%
4 8 0.1 2.5 ① ②
(1)实验中要竖直向上(或向下)_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使物体升高。小华同学发现实验过程中边拉动边读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应该静止读数,你认为他的想法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2)表格中,①、②两处的数据应该是________和________。
(3)通过比较________(填实验次序)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时,滑轮组的效率与绳子段数无关。
(4)有的同学认为,要测量绕法确定的滑轮组的效率,钩码上升的高度和绳端移动的距离__________(选填“可以不测量”或“一定要测量”)。
(5)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下列选项中可以提高效率的是________。
[A]增加物体提升的高度 [B]加快提升物体的速度
[C]减小动滑轮的重力 [D]减小物体的重力
四、热学实验
13.(5分)(2024·茌平区一模)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的装置图。
(1)某次实验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则此时的温度为 ________℃。
(2)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则水的沸点为 ________℃。
(3)在2 min至3 min内水 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收热量。温度 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每个实验小组测得水的沸点都低于100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9分)为了探究固体的熔化特点,小明分别取了50 g的a、b两种固体粉末,利用如图甲所示相同的实验装置来进行探究(已知当地气压为标准大气压)。
(1)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乙可知:b物质第12 min的内能________(选填“<”“>”或“=”)第4 min时的内能,第8 min时b物质为_____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2)前4 min内,a、b两物质的比热容ca________(选填“>”“<”或“=”)cb,若b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为1.8×103 J/(kg·℃),则熔化后的比热容为________J/(kg·℃)。
(3)通过查阅资料得知b物质是海波(又叫硫代硫酸钠——Na2S2O3),属于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沸点为100 ℃。如不改变现有装置,一直加热下去,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海波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4)将装置甲中的试管取出,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至沸腾后停止加热,烧杯中的水停止沸腾,说明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______还需要继续________。有同学认为水沸腾需要的时间有点长,你认为可以怎样改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电磁学实验
15.(5分)小华在实验室研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1)若要测量干路电流,则电流表应__________联在甲图中的________(选填“A”“B”或“C”)处。
(2)若要测量B处的电流,连接电路前,发现电流表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他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调整正确后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发现指针又偏向图乙位置,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纠正(2)中错误后,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值如表所示。由此得出结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且各支路的电流相等。这个实验在设计方案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位置 A B C
电流/A 0.48 0.24 0.24
16.(5分)小丽同学进行“探究串联电路电压规律”的实验。所用器材有:电压恒为3 V的电源,一个开关,两只灯泡(L1和L2),两只相同电压表V1和V2(量程均为0~3 V和0~15 V),导线若干。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1)小丽按照如图所示电路图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V1和V2的指针偏转角度相同,则可能的原因是电压表______(选填“ V1”或“ V2”)的量程选大了,此时电压表V1和V2的示数分别为________V和________V。
(2)解决问题后,小丽同学测出了AB间和AC间的电压,为了测量BC间的电压,断开开关,接下来可以________。
[A]保持B接线不动,将电压表V1连线由A改接到C
[B]保持C接线不动,将电压表V2连线由A改接到B
(3)为了得到更普遍的规律,下列操作最合理的是________。
[A]将灯泡L1和L2互换位置进行多次测量
[B]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多次测量
17.(5分)小蜀同学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他做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三: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小蜀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其中A、B、C、D是四根导体,这四根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如图所示。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__________状态。实验中,在M、N之间分别接上不同的导体,则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该选用序号为__________的两根电阻丝进行实验;如果选用序号为A、D的两根电阻丝进行实验,是为了验证猜想__________(填序号)。
(3)小蜀又做了如下实验:将镍铬合金丝A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然后用大功率吹风机对镍铬合金丝吹一段时间热风,发现电流表示数变小,这说明导体的电阻与__________有关。
18.(6分)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给小丽同学提供的器材有:电压恒为6 V的电源、额定电压为2.5 V的小灯泡(灯丝电阻约为10 Ω),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两种规格的滑动变阻器R1(50 Ω 1 A)、R2(10 Ω 1 A)。
(1)为方便完成实验,滑动变阻器应选择________(选填“R1”或“R2”)。在图甲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图连接完整(要求:滑片P向右端移动时,灯变亮);
(2)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但发现灯泡几乎不亮,于是小丽立刻举手要求老师更换灯泡,其实小丽做法欠妥,正确的做法应该先________;
[A]更换电池
[B]更换电表
[C]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3)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到某一位置时,电压表示数如图乙所示为__________V;
(4)小丽同学又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电路,利用阻值为R0的定值电阻和电流表等器材,测量额定电压为U额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经检查无误后进行实验。
①闭合开关S、S1,断开S2,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直至电流表示数为I1=________时,小灯泡正常发光;
②滑动变阻器滑片不动,断开S1,闭合S2,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2;
③小灯泡的额定功率P额=________(用R0、I1、I2表示)。
19.(5分)小刚做“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实验的装置如图甲所示。在蹄形磁体的磁场中悬挂一根导线,导线两端跟电流表连接组成闭合回路。
(1)实验中若观察到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不明显;可以再换用________的磁体。
(2)如图乙所示,a表示垂直于纸面的一根导线,它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它在磁场中按箭头方向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的是________(填标号)。
(3)小刚的实验记录表格如下:
序号 磁体(磁极)放置方式 导体AB运动情况 电流表指针 偏转情况
1 上N下S 静止、竖直 上下运动 不偏转
2 上N下S 向左运动 向右偏转
向右运动 向左偏转
3 上S下N 向左运动 向左偏转
向右运动 向右偏转
①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中的导体在磁场中做________________运动;
②通过第2次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此实验过程中,能量转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4分)(2023·济南)实验室备有嵌入螺线管的玻璃板和电源,小明和小亮分别选用铁屑和小磁针来“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1)小明在螺线管周围的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上一层铁屑。给螺线管通电后,轻敲玻璃板,小明观察到螺线管周围铁屑的分布情况如图甲所示。
小明的实验说明,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______外部的磁场相似。
(2)小亮在螺线管周围的玻璃板上整齐、均匀地放置了32个小磁针,如图乙所示。给螺线管通电后,小亮观察到这32个小磁针的指向更接近于下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3)小明的实验方案具有明显的不足,其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弥补小明实验方案的不足,请提出一条改进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