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小学语文小升初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
1.高谈哗众 ①甲生性坦率,高谈大步,旁若无人。乙生屡①规之。甲曰:“此我自由,无与他人事也。”
②他日②,二生乘舟赴某地。舟人喧哗,对语③不相闻。甲生恨之。乙曰:“子亦知喧哗者之为侵人自由乎?然则④子之高谈雄辩,宁⑤异于是?”甲曰:“吾知过⑥矣。”
注释:①[屡]多次。②[他日]一天。③[对语]相互说话。④[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⑤[宁]怎么,表示反问语气。⑥[过]过错。
(1)联系上下文,帮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乙生屡规之
A.谋划。
B.规劝。
②对语不相闻
A.听见。
B.传播。
③宁异于是
A.不同。
B.诧异。
(2)把“此我自由,无与他人事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3)甲生最后为什么能认识到错了?
(4)下列选项中,与文言文内容相关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阅读小古文,完成题目。
愚人买盐 昔有愚人,至友人家。主人与食,嫌淡而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①,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多乎?”愚人无智,便空食盐。然食已口爽②。天下之事皆然,过则无益,反害之。
【注释】①尚尔:尚且这样。②爽:这里指味觉败坏。
(1)写出带点字的意思。
主人闻之:
益盐:
缘有盐故:
(2)写出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无益,反害之。
3.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 ,其一人专心致志, ;一人虽听之,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曰:非然也。
(1)按课文原文填空。
(2)根据短文内容写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含义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之:
②一人虽听之 之: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之:
④虽与之俱学。之:
(3)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翻译句子)
(4)文中“ ”一句说明了两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5)你知道《学弈》中的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yù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yù(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自相矛盾》一文出自下列哪部古籍
A.《论语》 B.《孟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中“陷”的意思是
A.深入 B.刺破 C.陷害 D.隐藏
(3)下面朗读停顿错误的一句是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又yù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 也。”
(5)请简要写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6)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5.阅读。
王育①苦学
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②,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③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将鬻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④,官至太傅。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王育: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学者。②豕(shǐ):猪。③截蒲:截断水杨树枝条。④仕伪汉:在伪汉做官。伪汉,指东晋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的一个政权,与东晋对立,因作者以东晋为正统,故以“伪汉”称之。
(1)文中“育常有暇拾薪”中“暇”的意思是① ;据此,你可以猜测出词语“无暇顾及”的意思是② 。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闻而嘉之(赞许)
B.闻而嘉之(用鼻子嗅)
C.育遂博通经史(于是,就)
D.育将鬻己以偿(卖)
(3)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4)王育的“苦学”主要体现在① 、② 两件事上。
(5)下列不是郭子敬赞赏王育原因的一项是
A.王育是个孤儿,家里很贫穷,小小年纪就给人放牧。
B.王育收集柴草,用卖柴草的钱,请人帮他抄书。
C.王育丢了牲畜,想卖身偿还雇主的损失。
D.王育学习刻苦,夜以继日地学习。
(6)你一定积累了许多与读书有关的成语典故,这个故事让你想起了① 、② 等成语。你一定还积累了许多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比如:③ 。
(7)关于读书的诗句我们积累了很多,下列诗句表达了诗人读书感受的是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D.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6.文言文阅读。
执竿入城
鲁①有执②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③不可入。计无所出。俄④有老父⑤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⑥不以⑦锯中截而入?”遂⑧依而截之,乃入城。
【注释】①鲁:鲁国。②执:拿、握。③亦:也,仍然。④俄:一会儿。⑤老父:古时对年长男子的尊称。⑥何:为什么。⑦以:用。⑧遂:于是。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竖/执/之不可入
B.初竖/执之/不可入
C.初/竖执之不/可入
D.初/竖执之/不可入
(2)照例子,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例:守株待兔 守候
①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②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③遂依而截之
④初竖执之不可入
(3)鲁国人把长竿“遂依而截之”的原因是
A.鲁国规定禁止拿长竿的人进城。
B.鲁国人只需要短竿,不需要长竿。
C.鲁国人认为手拿长竿无法通过城门。
D.鲁国人担心手拿长竿容易伤及他人。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老父见多识广、学识渊博,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B.执竿入城的鲁国人做事不会思考,不懂得变通,是一个十分愚蠢的人。
C.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多思考,不要盲目地相信他人。
7.
不鞭书生
王安期作东郡太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吏系①得一夜行人。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王曰:“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②治③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其归家。
注释:①系:抓。②致:达到。③治:社会太平,治安良好。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从师家授业还:
②鞭乎:
(2)下面加点的“之”与“释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送鲍浩然之浙东
B.思援弓缴而射之
C.通国之善弈者也
D.井底之蛙
(3)王安期不鞭书生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4)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
(5)王同学认为:王安期明明下令“夜不能私行”,却对违规者“夜行书生”另眼相看,不仅释之,而且令吏护送其归家。这说明王安期是个徇私枉法的人。你赞同王同学的观点吗?请你结合课文,阐述你的观点以及理由。
8.文言文阅读。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xīn)①共②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③而掷④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⑤过门者,宁读书如故⑥,歆废书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①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县东)人,传为管仲之后。少恬静,不慕荣利。华歆,字子鱼,高唐(今属山东)人,汉桓帝时任尚书令,曹魏时官至太尉。②共:一起。③捉:拿起来,举起,握。④掷:扔。⑤轩冕:古代高官的车辆和冕服。⑥如故:像原来一样。如:如同,好像。⑦废书:放下书。废:停止。
(1)联系上下文,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又尝同席读书
歆废书出观
(2)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尝试解释句子意思。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你从这个小故事中受到的启发是 。
9.阅读文言文《弈秋败弈》,完成下列各题。
弈秋败弈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当弈之时,有吹笙(shēng)过者,倾心听之,将围未围之际②,问以弈道③,则不知也。非弈道暴④深,情有暂暗⑤,笙猾⑥之也。
【注释】①本文选自《刘子 专学》。②将围未围之际:正要被围困消灭的时候,指棋局到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③道:策略,方法。④暴:突然。⑤暗:糊涂。⑥猾:打扰。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①当弈之时
②倾心听之
③笙猾之也
A.它,指笙曲。
B.他,指弈秋。
C.助词,的。
(2)请分析弈秋败弈的原因,摘录文中的语句回答:“ 。”
(3)下列选项能比较恰当地表达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B.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10.阅读。
(甲)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②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③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⑥孔子不能决也。
⑦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乙)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沈复《童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孔子不能决也:
③故时有物外之趣:
④项为之强:
(2)翻译句子。
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两段文字均表现了儿童的聪明智慧,但各有侧重,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1.文言文阅读。
东坡逸事
①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非不肯偿也。”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遂悉偿所负。
[注释]肆:商店。
(1)下列对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坡为钱塘守时(担任)
B.民有诉扇肆负债二万者(上诉、告状)
C.非不肯偿也(满足)
D.遂悉偿所负(都、全)
(2)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及枯木、竹石以付之。
B.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及枯木竹石以付之。
C.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及枯木竹石以付之。
D.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及枯木、竹石以付之。
(3)下列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A.“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及枯木竹石以付之”中的“之”指的负债的商户老板。
B.扇肆老板欠债的原因是“天久雨且寒”,扇子卖不出去,而非有意拖欠。
C.文中“随意”一词可见在苏东坡看来这是件小事,不值得大费周章浪费时间。
D.“才”“竟”“千钱取一扇”“立尽”写出了人们对苏东坡作品的喜爱之情。
(4)通读全文,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东坡?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12.文言文。
师旷[1]论学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②师旷曰:“何不炳[2]烛乎?”
③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④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3]行乎?”
⑤平公曰:“善哉!”
注释:[1]师旷:春秋时期著名乐师,是个盲人。[2]炳:点燃。[3]昧:暗,不明。
(1)下列加点的字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A.吾年七十,欲学(想要)
B.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游戏)
C.恐已暮矣(晚)
D.孰与昧行乎(行走)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师旷认为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②师旷认为“何不炳烛乎”的原因是老了读书会更聪明。
(3)李白年少时在山中读书,未成,弃去。请你用师旷告诉我们的道理劝说李白吧。
(4)通过《师旷论学》,我明白了读书学习的道理,关于读书,我还知道很多读书名言,如:“读书须用意, 。”再如:“ , 。”
13.古文阅读。
近塞上①之人有善术者②,马无故亡而入胡③。人皆吊④之,其父曰:“此何遽⑤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堕而折其髀⑥。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⑦。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⑧。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选自《淮南子 人间训》)
【注释】①塞上:这里指长城一带。②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③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的民族的称呼。④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⑤遽(jù)(bì);大腿。⑦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⑧十九:十分之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马无故亡而入胡: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②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好事和坏事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B.因为这位老人“善术”,所以他知道丢失了一匹马,能获得更多的骏马。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我们要常怀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即使事情处于不好的一面,也要学会泰然处之。
14.阅读《画蛇添足》,完成下列各题。
楚有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④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⑤之足?”遂⑥ 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⑦其酒。
【注释】①祠(cí):祭祀。②舍人:达官贵族家里的门客。③卮 (zhī)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④相谓:相互商议。⑤为:给,就。⑦亡:失去,丢失。
(1)联系上下文,解释“足”的意思。
①数人饮之不足
②为蛇足者
(2)根据选文,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数人饮之不足”和“一人之蛇成”中“之”的意思相同。
②“终亡其酒”和“亡羊补牢”中“亡”的意思相同。
(3)翻译下面的句子。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4)一舍人“终亡其酒”的原因是什么?
(5)读了这个故事,小龙想到了成语“过犹不及”,结合《画蛇添足》的故事,说说现在人们常常用“画蛇添足”这一成语来讽刺什么?
15.阅读。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①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②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③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④强⑤不知以为知也。
仕:做官。或:有的人。护:掩饰。坐:因为。强(qiǎng):勉强。
(1)“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一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B.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C.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2)从文中哪两处可以看出北人真的不识菱?用文中原句回答。
(3)读了这则小古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16.文言文阅读。
翠鸟移巢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注释】益:更加。
(1)解释句中加点字。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
(2)翠鸟“稍下作巢”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3)“翠鸟移巢”的结果是 。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17.回眸嫦娥奔月
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让我们从嫦娥奔月中来感受一下吧。
姮娥①奔月
(《山海经》)
昔者②,羿狩猎③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④。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逄蒙⑤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滞留月宫。广寒⑥寂寥,怅然⑦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羿闻娥奔月而去,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注释】①姮(hénɡ)娥:即嫦娥,后羿之妻。②昔者:往日,曾学射于后羿。⑥广寒:广寒宫,即月宫。⑦怅然:失意不高兴的样子。
(1)对文中加点字的理解,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顺遂 盗窃
B.于是 偷窃
C.于是 窃笑
D.未遂 失窃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民间有新闻说羿与嫦娥经常在月桂树下窃窃私语。
B.民间传说羿与嫦娥和很多人在月桂树下窃窃私语。
C.民间传闻月桂树下很多人在听羿与嫦娥窃窃私语。
D.民间有很多人都曾经听到羿与嫦娥在月桂树下窃窃私语。
(3)《山海经》中的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传递出人们怎样的情感呢?
A.表达了人们对嫦娥私自吃下仙药升天的不满。
B.表达了人们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
C.表达了人们对逄蒙这样的奸诈小人行为的痛恨。
D.表达了人们对后羿这样重情重义的人的赞美。
(4)民间传说不同版本中对嫦娥有不同的评价,这个故事中的嫦娥你认为是个怎样的人呢?
18.阅读小古文,完成后面问题。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②,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③?”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尝:曾经。②戏:玩耍。③邪:疑问词,也作“耶”。④瞳子:瞳仁。
(1)理解字义。
①“人语之曰”中“之”指的是 。
②“无此,必不明”中“此”指的是 。
(2)“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这句话的意思是:
(3)你认为徐孺子的回答妙在
A.不从正面直接回答,而是借助“眼中有瞳子”来回答。
B.顺水推舟,回答问题简洁明了。
C.回答问题委婉,起到了含沙射影的作用。
(4)你觉得徐孺子是一个 的孩子。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小学语文小升初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1.(1) B A A
(2)这是我的自由,和别人无关。
(3)甲生乘船时因舟人喧哗影响交流而心生不满,此时乙生指出甲平时高谈雄辩和舟人喧哗一样都是侵犯他人自由的行为,甲由此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行为是错误的。
(4)A
2.(1) 听闻、听到 增加、添加 原因、缘故
(2)天下的事情都是这样,过了头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是有害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
3.(1)诲二人弈 惟弈秋之为听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为是其智弗若与
(2) 的 弈秋的教导 鸿鹄 专心致志的人
(3)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5)后者学不好是因为听课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从后者的身上,我看到了我上课有时会东张西望,不能专心听讲的情形,我应该即使纠正自己的缺点,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这样才能学到真本领。
4.(1)C
(2)B
(3)A
(4) 誉 xiàn
(5)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6)一个人夸自己的东西要有限度,不要夸得无边无际,最后无法自圆其说。
5.(1) 空闲 没有空闲时间去照顾或考虑
(2)B
(3)有一次他因为专心学习而导致羊和猪走失了,主人因此要鞭打他
(4) 收集柴草,用卖柴草的钱,请人帮他抄书 丢了牲畜,想卖身偿还雇主的损失
(5)A
(6) 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7)D
6.(1)D
(2) 进入 截断 依照 开始
(3)C
(4)A
7.(1) 回来 鞭打
(2)B
(3)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
(4)以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
(5)对此观点我不认同。观点:王安期不鞭打书生,不一概而论,表明他是一个实事求是,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人。理由:“夜不得私行”是为了防止坏人作案,至于书生学而迟归,当另行对待。王安期不一概而论,不鞭打书生,做得对。要让国家太平,不能只靠武力。
8.(1) 曾经。 观看。
(2)管宁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他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3)真正的朋友应该志趣相投,品德相近。管宁割席的故事告诉我们,要与那些行为高尚、不为外物所动的人交朋友,而不是与那些容易被外界诱惑、追求名利的人交往。
9.(1) C A B
(2)非弈道暴深,情有暂暗,笙猾之也
(3)C
10.(1) 距离小。 分辨、判断。 因此。 通“僵”,僵硬。
(2) 谁说你懂得很多呢? 我暗自把它们比作一群仙鹤在空中飞舞。
(3)第一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是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大胆质疑;第二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是他能专注地观察事物,且能驰骋想象,这能大大地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11.(1)C
(2)D
(3)C
(4)通过这篇短文,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是一个富有智慧。他在处理扇肆老板债务问题时,而是利用自己的书法和绘画才能。这不仅体现了他对百姓的关心和体谅。苏东坡的这一举动,还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了他的艺术作品。
12.(1)B
(2) √ ×
(3)李白,你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正是学习的好时光。即使现在有所懈怠,但只要继续努力,依然可以像点燃蜡烛一样,照亮你的前程。不要轻易放弃,因为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4) 一字值千金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13.(1) 逃跑; 带领;
(2) 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好事呢? 那户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
(3)B
14.(1) 够 画脚
(2) × √
(3)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4)蛇本来没有脚,他却多此一举画上脚。
(5)讽刺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情。
15.(1)B
(2)第一处:席上食菱,并壳入口;第二处:“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3)这则小古文告诉我们,不要不懂装懂。要谦虚好学,这样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和见识。
16.(1)建造 祸患、危险
(2)恐坠
(3)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4)过度的关爱和保护可能会带来反效果,甚至导致原本想要避免的危险。在教育和培养下一代时,应该适度放手,让他们学会独立和面对挑战。
17.(1)B
(2)D
(3)B
(4)这个故事中的嫦娥是一个机智勇敢、明辨是非的人,嫦娥机智勇敢。同时,并没有因逄蒙是后羿的徒弟而让不死药落入逄蒙手中。
18.(1) 他,指徐孺子 瞳仁
(2)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应该会非常明亮吧?
(3)A
(4)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善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