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统编2024七下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彭荆风
14 驿路梨花
2025年春七下语文情景教学课件嵌视频(统编2024版)
检查预习
1
学习目标
2
知识必备
3
整体感知
4
小屋主人之谜
5
驿路梨花之妙
6
思考探究
8
课堂小结
9
积累拓展
10
文章写法之奇
7
目录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 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九日,武钜派遣乡兵总辖杜隐等,乘金人内部混乱引兵北退之机,一举收复西京洛阳。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作者为何要引用“驿路梨花”作为文章题目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篇课文,看看本文“梨花”有什么象征意义?
撵( )
寨( )
扛( )
篾( )
zhài
miè
kánɡ
陡峭( )
dǒu qiào
竹
niǎn
驿 ( )
yì
路
迷
mánɡ
茫( )
露宿( )
lù sù
简
lòu
陋( )
悠 ( )
yōu
闲
葺( )
qì
修
晶
yíng
莹( )
折损( )
zhé sǔn
麂 ( )
jǐ
子
菌 ( )
jùn
子
字音字形
检查预习
多音字
扛
扛起( )
力能扛鼎( )
kánɡ
ɡānɡ
折
折本( )
折腾( )
折扣( )
shé
zhē
zhé
形近字
( )色
暮 mù
帷( )
幕 mù
暮 幕
( )壁
峭 qiào
紧( )
俏 qiào
峭 俏
修( )
葺 qì
( )毛
茸 rónɡ
葺 茸
陡峭:
修葺:
露宿:
恍惚:
折损:
简陋:
悠闲:
词语解释
(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在室外或野外住宿。
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指损伤,损失。
(房屋、设备等)简单而粗陋,不完备。
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崇尚_________、崇尚道德的礼仪之邦。
词语辨析
简陋 简朴
尽管身居陋室,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情趣高雅,就不会觉得居室_________。
简朴
简陋
不同点 “简陋”指(房屋、设备等)简单而粗陋,不完备。
“简朴”指(语言、文笔、生活作风等)简单朴素。
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体会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4.传承并发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学习目标
重点
难点
彭荆风,1929年生人,当代作家。1949年入伍,随军进入云南边疆。此后三十多年,他的足迹遍及云贵高原。在苗族、瑶族、哈尼族、傣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参与过剿匪,做过民族工作,办过学。他写了许多反映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本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1977年,党中央重新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自己生活多年的边疆,想起了自己曾经见过的山里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小茅屋提供干柴、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人的方便,给小茅屋补充柴、米的行人。于是,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创作背景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以“我”和老余为主线叙述
整体感知
1.课文围绕哪一事物来展开叙述的?
小屋
(1)围绕小茅屋,作者都写了哪些人?又以谁为主线叙述的呢?
第一部分
(第1-8段)
写“我”和老余在深山赶路,在梨花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
(第9-12段)
写小茅屋使我们解除了疲劳、饥饿,我们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2.依据“我们”的行止见闻,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三部分
(第13-27段)
写我们和瑶族老人之间的误会,及从瑶族老人那里得知小茅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
(第28-36段)
写小姑娘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
(第37段)
再写梨花,引用诗句点题。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梨花”又有何深意?
小屋主人之谜
请略读课文,找出下面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又都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小组合作,完成下表。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战士 梨花
人物 所作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做好事的时间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哈尼小姑娘
梨花
解放军
给房顶加草,
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专门送粮食,修葺小茅屋
为方便后来人
现在
常来照管小茅屋
接姐姐的班
姐姐出嫁后
砍树割草,
盖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
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路过时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学习
出嫁前
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茅屋的主人究竟是谁呢?
(第3自然段)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第4自然段)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这里描写的是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花林,旨在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营造美好的意境,给在暮色中行走在大山里的“我”和老余,带去“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同时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驿路梨花之妙
1.文中“梨花”多次出现,但所指不尽相同。把这些句子找出来,想一想,“梨花”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第6自然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这是实写边疆美丽的夜色:月光,晚风,梨花林,花瓣。人在花中走,花伴人夜行;既描绘了优美的意境,又诗意地点题,还能自然地引出小茅屋。
(第24自然段)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第25自然段)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这里的“梨花”,指的是一个哈尼小姑娘的名字。
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了关联。
(第27自然段)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在虚写的梦境中,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情景交融,旨在表达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帮助别人,为他人服务的精神的赞美之情。这样写,既照应文题,又推动着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即引出后面的哈尼小姑娘。
(第37自然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里的“梨花”,既象征人物群体,又象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而再次点题、点人——“我”知道小茅屋的来历和主人后,由“望”眼前的人与景(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到引用陆游的诗句,这样写是为了以花喻人,以此来赞美小屋的建造者、照料者,以及为小屋做好事的过路行人,展示不断发扬光大的雷锋精神的旺盛生命力,从而升华了文章中心。
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驿路
(指过往行人行走的道路)
“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
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驿
路
梨
花
2.作者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好处?
驿
路
梨
花
“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
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
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
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
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
“梨花”的不同含义:
自然界的梨花:洁白、美丽。
梨花姑娘:纯洁、美丽。
淳朴的民风:互帮互助。
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梨花”的作用:
情景交融,营造意境;
承上启下,推动情节;
虚实映衬,以花喻人;
反复点题,升华中心。
小结
文章写法之奇
(现在)“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并借住在小茅屋,得到食宿帮助,临走前决定修葺小茅屋。
(一个月前)瑶族老人因迷路也曾借住过小茅屋,为方便后来人,专门来给茅屋送米并遇到了“我”和老余,“我”、老余和瑶族老人决定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姐姐出嫁后)哈尼小姑娘接着照料小茅屋。
(几年前)梨花受感动,决定照料小茅屋。
(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时淋了雨,于是造了小茅屋,以方便过路人。
1.从“我”和老余的视角,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事是如何发生的?
解放军叔叔:淋雨后,学习雷锋,盖茅屋,帮助过路人。(十几年前)
梨花姑娘:被解放军的精神感动,主动照料小茅屋。(几年前)
梨花的妹妹(哈尼小姑娘):继续照料小茅屋。(姐姐出嫁后)
瑶族老人:送还用过的食物,方便后来人。(一个月前)
“我”和老余:寻找小茅屋主人,要感谢主人。(现在)
“我”、老余和瑶族老人:修葺小茅屋,方便后来人。(现在)
2.按照小茅屋修盖、照料、维护的先后顺序,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事又是如何发生的?
(1)文中在介绍梨花和解放军时,用到了什么方法?
通过瑶族老人的叙述,交代了梨花照料小茅屋的的故事;通过一群哈尼小姑娘的讲述,交代了梨花出嫁后姑娘们接过照料任务、解放军叔叔修建小茅屋的故事。这采用的是插叙手法。
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
资料补充
(2)如果从小茅屋建造、照顾、修葺时间先后看,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文章由现在(今夜)一步步推溯到过去,乃至“十多年前”这采用了倒叙手法。
倒叙:先写结果,然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写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资料补充
小茅屋建造及延续过程,长达十余年,作者采用插叙的写法,将所有情节巧妙浓缩在“一晚一晨”的时间里,使叙事更加紧凑、更能凸显文章主题;
运用倒叙手法,使故事充满了悬念,有波澜,有曲折,引人入胜。
(3)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
知识积累:
悬念是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如本文中的“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一悬念,就抓住了人们急于想知道“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心理。
3.本文是如何通过设置悬念和误会,达到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的?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才有了后来的巧合——碰上了瑶族老人,才有了第一个误会——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猜测中的形象与出现的形象很吻合,情节安排巧妙自然)
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这才有了后来在劳动时的巧合——遇上了梨花姑娘的妹妹,才有了第二个误会——认为这群哈尼小姑娘是主人。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这才揭开了谜底——原来解放军同志淋了一夜的雨,为了方便后来的过路人不再露宿,于是盖了小茅屋,他们是在用实际行动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的表达效果在于:推动情节发展,使之环环相扣,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思考探究
结合本文学习内容,思考作者除了想让大家传承雷锋精神,你还体悟到了什么?
我写《驿路梨花》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这是我坐了七年监狱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我觉得经历了十年浩劫,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被“四人帮”破坏无疑,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的成长,向雷锋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我对雷锋精神是这样理解的,它不是凭空出现,而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风尚,以及今天社会中的共产主义教育紧密联系的。
云南边疆民风淳朴,尽管他们并不把学雷锋的口号挂在嘴上,但他们却一向有助人为乐的好习俗,好客、热情关心他人。
——谈《驿路梨花》的写作
【资料链接】
七年监狱生活,可以说让作者饱受生活的辛酸,可是即使经历了这些黑暗的时期,作者还能够心怀感恩之心、发现真善美、倡导新风尚。云南给了作者重新开始的勇气,也给了作者重新出发的力量!这部作品是作者新生活的开端,更代表着作者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美好的向往。
课堂小结
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积累拓展
今天我们依然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你还知道哪些现代“雷锋”的故事呢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