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阶段重点突破练(五)
第3章
<<<
一、含铁物质的性质与转化
1.(2024·安徽蚌埠高一期末)下列关于铁及其化合物说法正确的是
A.过量的铁丝在Cl2中燃烧生成FeCl2
B.铁的氧化物都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发生反应
C.铁性质活泼,铁元素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D.向饱和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NaOH溶液即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过量的Fe与Cl2反应生成FeCl3,A错误;
在自然界中,陨铁有游离态的铁存在,C错误;
FeCl3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Fe(OH)3沉淀,D错误。
2.《本草图经》中关于绿矾的分解有如下描述:“绿矾形似朴消(Na2SO4·
10H2O)而绿色,取此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对此段话的说明中肯定错误的是
A.绿矾的化学式为FeSO4·7H2O
B.绿矾分解过程中没有发生电子的转移
C.“色赤”物质可能是Fe2O3
D.流出的液体可能含有硫酸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绿矾在加热时会溶解在结晶水中,然后发生分解,其化学方程式为2FeSO4·7H2O Fe2O3+SO2↑+SO3↑+14H2O,铁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到+3价,硫元素的化合价由+6价降低到+4价,所以绿矾分解过程中有电子转移,B错误。
3.某化学小组为验证Fe3+与Fe2+能够相互转化,进行如下实验。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解释现象ⅰ的反应:
2Fe3++Fe===3Fe2+
B.实验②与③可以调
换顺序
C.溶液变红涉及反应:Cl2+2Fe2+===2Cl-+2Fe3+
D.氧化性:Cl2>Fe3+>Fe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实验操作 对应现象
①向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 ②滴加KSCN溶液; ③再滴加几滴新制氯水 ⅰ.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
ⅱ.溶液无明显变化;
ⅲ.溶液变红
先加氯水,Fe2+被氧化为Fe3+,再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无法检验Fe2+,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SO2性质的“四重性”
4.如图装置可用于收集SO2并验证其某些化学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选项 试剂 现象 结论
A 酸性KMnO4溶液 溶液褪色 SO2有氧化性
B 品红溶液 溶液褪色 SO2有漂白性
C 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 溶液褪色 SO2有漂白性
D 硫化氢水溶液 溶液变浑浊 SO2有还原性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二氧化硫而褪色,二氧
化硫体现还原性,A错误;
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体现SO2的漂白性,
B正确;
二氧化硫使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说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C错误;
SO2与H2S反应生成S单质,二氧化硫被还原,说明SO2有氧化性,D错误。
5.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然后再通入X气体或加入X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X不可能是
A.Cl2 B.CO2
C.H2O2 D.NH3·H2O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生成H2SO3。Cl2将H2SO3氧化为H2SO4,H2SO4与Ba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A不符合题意;
通入CO2,无明显变化,B符合题意;
H2O2将H2SO3氧化为H2SO4,H2SO4与Ba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C不符合题意;
NH3·H2O与H2SO3反应生成(NH4)2SO3,(NH4)2SO3与Ba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亚硫酸钡,D不符合题意。
6.气体M可能由H2S、SO2、CO2、N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M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若将M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出现白色沉淀,现要求对气体M的成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SO2、CO2
B.一定含有SO2,可能含有CO2、N2
C.一定不含H2S、CO2
D.可能含有CO2、H2S、N2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体M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说明含有SO2,SO2和H2S不能共存,则一定不含H2S,气体M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出现白色沉淀,白色沉淀可能是CaSO3或CaCO3,无法确定是否含有CO2,N2也无法确定是否存在,综上所述,一定含有SO2,可能含有CO2、N2,一定不含H2S。
三、硫酸的性质及酸雨防治
7.(2023·厦门一中高一月考)实验室中有没贴标签的浓H2SO4和稀H2SO4,某同学提出下列鉴别方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A.分别取10 mL溶液,质量大的是浓H2SO4,质量小的是稀H2SO4
B.观察液体流动性,流动性好的是稀H2SO4,油状且黏稠的是浓H2SO4
C.分别取等量液体滴在CuSO4·5H2O上,CuSO4·5H2O变为白色粉末的是
浓H2SO4,CuSO4·5H2O溶解的是稀H2SO4
D.分别取等量液体加入盛有等量水的试管中,吸热者为浓H2SO4,放热
者是稀H2SO4
5
6
7
8
9
10
11
12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浓硫酸的密度大,稀硫酸的密度小,等体积的浓硫酸和稀硫酸,浓硫酸的质量较大,A项正确;
浓硫酸为无色黏稠的油状液体,而稀硫酸流动性好,B项正确;
浓硫酸能使CuSO4·5H2O失去结晶水从而变成白色粉末,而稀硫酸没有该性质,C项正确;
浓硫酸溶于水放热,D项错误。
1
2
3
4
8.某雨水样品刚采集时测得pH为4.8,放在烧杯中2小时后,再次测得pH为4.0。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该雨水样品不属于酸雨
B.该雨水样品酸性没有变化
C.该雨水样品的pH降低的原因可能是继续吸收空气中的CO2
D.该雨水样品中的pH降低的原因可能是H2SO3逐渐被氧气氧化成H2SO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题中雨水样品的pH小于5.6,属于酸雨,A项错误;
溶液的pH越小,酸性越强,故某雨水样品刚采集时测得pH为4.8,放在烧杯中2小时后,再次测得pH为4.0,雨水样品的酸性逐渐增强,B项错误;
导致雨水的酸性增强的原因是雨水样品中的H2SO3逐渐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H2SO4,而不是继续吸收空气中的CO2导致的,C项错误、D项正确。
四、含铁或含硫物质的性质与转化综合
9.以黄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为原料制备氯化铁晶体(FeCl3·6H2O)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酸溶过程使用的酸也可以是
硫酸,且过量
B.焙烧过程中产生的SO2可以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C.通氯气的目的是氧化Fe2+
D.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晶体粗品中是否含有FeCl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A项,若用过量硫酸,则会引入杂质硫酸根离子,错误;
B项,SO2是一种污染性气体,必须回收处理,错误;
C项,通入Cl2的目的是将Fe2+全部氧化为Fe3+,正确;
D项,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测FeCl2时,Cl-也会被氧化,无法判断是否含有Fe2+,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保险粉(Na2S2O4)易被氧气氧化。利用如图装置(夹持装置省略),在锥形瓶中加入HCOONa、NaOH、CH3OH(溶剂)和水形成的混合液,通入SO2时发生反应生成保险粉和一种常见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制备保险粉的离子方程式为HCOO-+
H2O+2SO2===S2+CO2+3H+
B.为避免产生的Na2S2O4被O2氧化,应
使硫酸与亚硫酸钠先反应,产生的
SO2排出装置中的空气
C.制备SO2气体所用的浓硫酸应该换为98%H2SO4
D.NaOH溶液的主要作用是吸收逸出的CO2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O2气体通入甲酸钠的碱性溶液可以生成Na2S2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
+HCOONa+2SO2===Na2S2O4+CO2+H2O,离子方程式:HCOO-+OH-+2SO2===S2
+CO2+H2O,故A错误;
98%H2SO4为浓硫酸,主要以硫酸分子存在,不能与Na2SO3反应制备SO2气体,故C错误;
NaOH溶液的主要作用是吸收逸出的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故D错误。
11.硫元素是动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图1是自然界中硫元素的存在示意图。图2是硫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与部分物质类别的对应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图1中与图2中M、N对应的物质分别是 、
。
CaSO4·2H2O、Na2SO4·10H2O
CuFeS2
从图2可知M、N分别代表+6价的盐和-2价的盐,图1中只有CaSO4·2H2O、
Na2SO4·10H2O和CuFeS2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X与Y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1∶2
X是H2S、Y是SO2,两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2H2S===3S↓+2H2O,
SO2做氧化剂,H2S做还原剂,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Na2SO3溶液易变质,实验室检验Na2SO3溶液是否变质的基本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再滴加BaCl2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证明Na2SO3已经变质;否则没变质
实验室检验Na2SO3溶液是否变质即是检验硫酸根离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硫酸是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可作脱水剂、吸水剂、氧化剂和催化剂等。甲、乙两位同学用铜和硫酸作原料,设计了两种制取硫酸铜的方案。
方案甲:铜与浓硫酸加热直接反应,即Cu→CuSO4
方案乙:由Cu→CuO→CuSO4
①方案甲中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该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 。
②这两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更合理? 。理由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Cu+2H2SO4(浓) CuSO4+
SO2↑+2H2O
强氧化性、酸性
方案乙
产生,原料利用率高
无污染物
12.工业上利用黄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FeO以及不溶于酸的杂质)为原料制备高档颜料——铁红(Fe2O3),具体生产流程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试回答下列问题:
(1)黄铁矿烧渣用稀硫酸酸溶时,滤液中含有的阳离子主要有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Fe2+、Fe3+、H+
Fe2O3、FeO与酸反应生成Fe3+、Fe2+,另外溶液中还存在过量的H+。
(2)实验室实现“步骤Ⅰ”和“步骤Ⅱ”中都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烧杯、玻璃棒
溶解和过滤均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玻璃棒。
(3)检验步骤Ⅲ已经进行完全的试剂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KSCN溶液
步骤Ⅲ是用铁还原Fe3+,可用KSCN溶液检验Fe3+是否完全反应。
(4)步骤Ⅴ的反应温度一般需控制在35 ℃以下,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防止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因此温度应控制在35 ℃以下。
(5)步骤Ⅵ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FeCO3+O2
FeCO3在空气中煅烧,被O2氧化生成Fe2O3和CO2,化学方程式为4FeCO3+O2 2Fe2O3+4CO2。
2Fe2O3+4CO2
(6)欲测定黄铁矿烧渣中Fe元素的质量分数,称取a g样品,充分“酸溶”“水溶”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H2O2,充分反应后加入NaOH溶液至不再继续产生沉淀,经过滤、洗涤、灼烧至固体恒重,冷却后称得残留固体b g。
①写出加入足量的H2O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Fe2++H2O2+2H+===2Fe3+
+2H2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Fe2+能被H2O2氧化生成Fe3+,离子方程式为2Fe2++H2O2+2H+===2Fe3+
+2H2O。
②测得该样品中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0%
残留b g固体为Fe2O3,根据Fe原子守恒,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100%。 作业28 阶段重点突破练(五)
[分值:100分]
(选择题1~10题,每小题7分,共70分)
一、含铁物质的性质与转化
1.(2024·安徽蚌埠高一期末)下列关于铁及其化合物说法正确的是 ( )
A.过量的铁丝在Cl2中燃烧生成FeCl2
B.铁的氧化物都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发生反应
C.铁性质活泼,铁元素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D.向饱和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NaOH溶液即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2.《本草图经》中关于绿矾的分解有如下描述:“绿矾形似朴消(Na2SO4·10H2O)而绿色,取此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对此段话的说明中肯定错误的是 ( )
A.绿矾的化学式为FeSO4·7H2O
B.绿矾分解过程中没有发生电子的转移
C.“色赤”物质可能是Fe2O3
D.流出的液体可能含有硫酸
3.某化学小组为验证Fe3+与Fe2+能够相互转化,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对应现象
①向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 ②滴加KSCN溶液; ③再滴加几滴新制氯水 ⅰ.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 ⅱ.溶液无明显变化; ⅲ.溶液变红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
A.解释现象ⅰ的反应:2Fe3++Fe3Fe2+
B.实验②与③可以调换顺序
C.溶液变红涉及反应:Cl2+2Fe2+2Cl-+2Fe3+
D.氧化性:Cl2>Fe3+>Fe2+
二、SO2性质的“四重性”
4.如图装置可用于收集SO2并验证其某些化学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选项 试剂 现象 结论
A 酸性KMnO4溶液 溶液褪色 SO2有氧化性
B 品红溶液 溶液褪色 SO2有漂白性
C 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 溶液褪色 SO2有漂白性
D 硫化氢水溶液 溶液变浑浊 SO2有还原性
5.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然后再通入X气体或加入X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X不可能是 ( )
A.Cl2 B.CO2
C.H2O2 D.NH3·H2O
6.气体M可能由H2S、SO2、CO2、N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M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若将M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出现白色沉淀,现要求对气体M的成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定含有SO2、CO2
B.一定含有SO2,可能含有CO2、N2
C.一定不含H2S、CO2
D.可能含有CO2、H2S、N2
三、硫酸的性质及酸雨防治
7.(2023·厦门一中高一月考)实验室中有没贴标签的浓H2SO4和稀H2SO4,某同学提出下列鉴别方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分别取10 mL溶液,质量大的是浓H2SO4,质量小的是稀H2SO4
B.观察液体流动性,流动性好的是稀H2SO4,油状且黏稠的是浓H2SO4
C.分别取等量液体滴在CuSO4·5H2O上,CuSO4·5H2O变为白色粉末的是浓H2SO4,CuSO4·5H2O溶解的是稀H2SO4
D.分别取等量液体加入盛有等量水的试管中,吸热者为浓H2SO4,放热者是稀H2SO4
8.某雨水样品刚采集时测得pH为4.8,放在烧杯中2小时后,再次测得pH为4.0。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雨水样品不属于酸雨
B.该雨水样品酸性没有变化
C.该雨水样品的pH降低的原因可能是继续吸收空气中的CO2
D.该雨水样品中的pH降低的原因可能是H2SO3逐渐被氧气氧化成H2SO4
四、含铁或含硫物质的性质与转化综合
9.以黄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为原料制备氯化铁晶体(FeCl3·6H2O)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酸溶过程使用的酸也可以是硫酸,且过量
B.焙烧过程中产生的SO2可以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C.通氯气的目的是氧化Fe2+
D.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晶体粗品中是否含有FeCl2
10.保险粉(Na2S2O4)易被氧气氧化。利用如图装置(夹持装置省略),在锥形瓶中加入HCOONa、NaOH、CH3OH(溶剂)和水形成的混合液,通入SO2时发生反应生成保险粉和一种常见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制备保险粉的离子方程式为HCOO-+H2O+2SO2S2+CO2+3H+
B.为避免产生的Na2S2O4被O2氧化,应使硫酸与亚硫酸钠先反应,产生的SO2排出装置中的空气
C.制备SO2气体所用的浓硫酸应该换为98%H2SO4
D.NaOH溶液的主要作用是吸收逸出的CO2
11.(14分)硫元素是动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图1是自然界中硫元素的存在示意图。图2是硫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与部分物质类别的对应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与图2中M、N对应的物质分别是 、 。
(2)X与Y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3)Na2SO3溶液易变质,实验室检验Na2SO3溶液是否变质的基本操作是 。
(4)硫酸是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可作脱水剂、吸水剂、氧化剂和催化剂等。甲、乙两位同学用铜和硫酸作原料,设计了两种制取硫酸铜的方案。
方案甲:铜与浓硫酸加热直接反应,即Cu→CuSO4
方案乙:由Cu→CuO→CuSO4
①方案甲中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 。
②这两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更合理? 。理由是 。
12.(16分)工业上利用黄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FeO以及不溶于酸的杂质)为原料制备高档颜料——铁红(Fe2O3),具体生产流程如下:
试回答下列问题:
(1)黄铁矿烧渣用稀硫酸酸溶时,滤液中含有的阳离子主要有 。
(2)实验室实现“步骤Ⅰ”和“步骤Ⅱ”中都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
(3)检验步骤Ⅲ已经进行完全的试剂是 。
(4)步骤Ⅴ的反应温度一般需控制在35 ℃以下,其目的是 。
(5)步骤Ⅵ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欲测定黄铁矿烧渣中Fe元素的质量分数,称取a g样品,充分“酸溶”“水溶”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H2O2,充分反应后加入NaOH溶液至不再继续产生沉淀,经过滤、洗涤、灼烧至固体恒重,冷却后称得残留固体b g。
①写出加入足量的H2O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②测得该样品中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答案精析
1.B [过量的Fe与Cl2反应生成FeCl3,A错误;在自然界中,陨铁有游离态的铁存在,C错误;FeCl3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Fe(OH)3沉淀,D错误。]
2.B [绿矾在加热时会溶解在结晶水中,然后发生分解,其化学方程式为2FeSO4·7H2OFe2O3+SO2↑+SO3↑+14H2O,铁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到+3价,硫元素的化合价由+6价降低到+4价,所以绿矾分解过程中有电子转移,B错误。]
3.B [先加氯水,Fe2+被氧化为Fe3+,再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无法检验Fe2+,B错误。]
4.B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二氧化硫而褪色,二氧化硫体现还原性,A错误;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体现SO2的漂白性,B正确;二氧化硫使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说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C错误;SO2与H2S反应生成S单质,二氧化硫被还原,说明SO2有氧化性,D错误。]
5.B [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生成H2SO3。Cl2将H2SO3氧化为H2SO4,H2SO4与Ba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A不符合题意;通入CO2,无明显变化,B符合题意;H2O2将H2SO3氧化为H2SO4,H2SO4与Ba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C不符合题意;NH3·H2O与H2SO3反应生成(NH4)2SO3,(NH4)2SO3与Ba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亚硫酸钡,D不符合题意。]
6.B [气体M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说明含有SO2,SO2和H2S不能共存,则一定不含H2S,气体M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出现白色沉淀,白色沉淀可能是CaSO3或CaCO3,无法确定是否含有CO2,N2也无法确定是否存在,综上所述,一定含有SO2,可能含有CO2、N2,一定不含H2S。]
7.D [浓硫酸的密度大,稀硫酸的密度小,等体积的浓硫酸和稀硫酸,浓硫酸的质量较大,A项正确;浓硫酸为无色黏稠的油状液体,而稀硫酸流动性好,B项正确;浓硫酸能使CuSO4·5H2O失去结晶水从而变成白色粉末,而稀硫酸没有该性质,C项正确;浓硫酸溶于水放热,D项错误。]
8.D [题中雨水样品的pH小于5.6,属于酸雨,A项错误;溶液的pH越小,酸性越强,故某雨水样品刚采集时测得pH为4.8,放在烧杯中2小时后,再次测得pH为4.0,雨水样品的酸性逐渐增强,B项错误;导致雨水的酸性增强的原因是雨水样品中的H2SO3逐渐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H2SO4,而不是继续吸收空气中的CO2导致的,C项错误、D项正确。]
9.C [A项,若用过量硫酸,则会引入杂质硫酸根离子,错误;B项,SO2是一种污染性气体,必须回收处理,错误;C项,通入Cl2的目的是将Fe2+全部氧化为Fe3+,正确;D项,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测FeCl2时,Cl-也会被氧化,无法判断是否含有Fe2+,错误。]
10.B [SO2气体通入甲酸钠的碱性溶液可以生成Na2S2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OONa+2SO2===Na2S2O4+CO2+H2O,离子方程式:HCOO-+OH-+2SO2===S2+CO2+H2O,故A错误;98%H2SO4为浓硫酸,主要以硫酸分子存在,不能与Na2SO3反应制备SO2气体,故C错误;NaOH溶液的主要作用是吸收逸出的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故D错误。]
11.(1)CaSO4·2H2O、Na2SO4·10H2O CuFeS2
(2)1∶2 (3)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再滴加BaCl2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证明Na2SO3已经变质;否则没变质 (4)①Cu+2H2SO4(浓)CuSO4+SO2↑+2H2O 强氧化性、酸性 ②方案乙 无污染物产生,原料利用率高
解析 (1)从图2可知M、N分别代表+6价的盐和-2价的盐,图1中只有CaSO4·2H2O、Na2SO4·10H2O和CuFeS2符合题意。(2)X是H2S、Y是SO2,两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2H2S===3S↓+2H2O,SO2做氧化剂,H2S做还原剂,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3)实验室检验Na2SO3溶液是否变质即是检验硫酸根离子。
12.(1)Fe2+、Fe3+、H+ (2)烧杯、玻璃棒
(3)KSCN溶液 (4)防止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5)4FeCO3+O22Fe2O3+4CO2 (6)①2Fe2++H2O2+2H+===2Fe3++2H2O ②×100%
解析 (1)Fe2O3、FeO与酸反应生成Fe3+、Fe2+,另外溶液中还存在过量的H+。(2)溶解和过滤均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玻璃棒。(3)步骤Ⅲ是用铁还原Fe3+,可用KSCN溶液检验Fe3+是否完全反应。(4)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因此温度应控制在35 ℃以下。(5)FeCO3在空气中煅烧,被O2氧化生成Fe2O3和CO2,化学方程式为4FeCO3+O22Fe2O3+4CO2。(6)①Fe2+能被H2O2氧化生成Fe3+,离子方程式为2Fe2++H2O2+2H+===2Fe3++2H2O。②残留b g固体为Fe2O3,根据Fe原子守恒,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