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吕梁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6 08:34:55

文档简介

吕梁市2025年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2025.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传统校勘学通常是指对某部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相关的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
订其文字异同,辨别正误。校勘学首先应该梳理异文,而异文的产生跟文本的流传过
程密切相关。文本经历了口传时代、抄传时代、印本时代,不同时代异文产生及表现形
式往往有所区别。
口传时代,因为辗转的传讹,曲解本意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将其记录下来难免存
在差异,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写本时代。写本抄传的时代,既有简册散乱导致的文本错
简现象,又有字体演变造成的古今字、异体字、错别字的差异。在抄写过程中,囿于抄手
的水平,又会产生俗字、减字、错别字等情况。抄本不但数量繁众,传承难明,而且随意
性强,极易产生异本异文。抄写者有抄写的脱漏,有无意的增添,也有臆断的擅改,还有
无知的妄改,过度的文字加工甚至改变了原创作品的面貌。故而写本文献的校勘有其
独特性,如口讹、形讹、笔讹、主观臆改等,在将其与印本文献一同校勘时要更加慎重。
宋代开始进入印本时代,学者、编者、校者继承的是丰富而混乱的写本遗产,不得
不面对众多抄本异文,并从中选出正确文本。较之于以往的正定字形,北宋时期可以
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文本的差异产生了强烈的关怀,由此产生了对于善本的追求,
校勘精良的善本也成为世人追逐的对象。另外,此时期校勘之学上升到官学地位,以
馆阁人员为主体,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之上对历代正史、诸子要籍、医药典籍进行了全面
的校勘,并刊印颁行,成为影响广泛的版本。然而我们在肯定宋人校勘工作的同时,仍
需对其加以反思。宋代除了馆阁校勘之外,实际上对于异文的取舍存在比较大的裁量
度,一些宋人的校勘编辑在后世看来主观性较大。比如说柳开校定韩愈的文集时,其
改动多达五千多字;方崧卿校勘《韩集举正》时“尤尊馆阁本,虽有谬误,往往曲从,它本
虽善,亦弃不录”。印本经历了宋人对于异文的选择、改造,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就应考
虑到写本的可贵。朱德熙先生指出“比起宋以后的刻本来,唐代类书用的本子以及敦
煌唐写本,跟竹简本或帛书本要接近得多。这说明印刷术的兴起一方面减少了古书失
传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却增加了比较剧烈地改变古书面貌的可能性”。
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吕梁市2025年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5.4
1.(3分)C【解析】强加因果,材料一并没有提到“为了完全还原古书原貌”这一目的。另外,原文
说的是“选出正确文本”,这和“还原古书原貌”意思不同。
2.(3分)C【解析】A项,强加比较,“校勘学的工作有三个主要的成分:一是发见错误,二是改正,
三是证明所改不误”,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且原文并没有强调“改正错误”比其他两个成分更重
要。B项,因果不当,客观发见错误的方式更准确、更可靠是因为它不依赖读者的个人理解,于文
无据。实际上,客观发见错误也需要读者对不同版本的本子的差异进行判断,这同样依赖读者
的理解能力。D项,说法绝对,忽略了校勘过程中还需要严谨的比对和分析。
3.(3分)B【解析】材料二中主观发见错误是指读者读到不可解之处或可疑之处,认为文字有错
误;客观发见错误是指通过不同版本的本子的比较发见错误,两者与材料一不存在对应关系。
材料一中提到的抄写者的主观臆改属于异文产生的原因之一,依据版本谱系的校勘是一种校勘
方法。
4.①材料一语言风格较为专业严谨,多使用专业术语和概括性表述。整体概述了口传时代、抄传
时代、印本时代的校勘过程中错误产生的原因,以专业、凝练的表述概述了多种复杂因素,体现
了学术文章的严肃性和规范性。②材料二语言风格更为通俗易懂,术语较少。少用“口讹、形
讹、笔讹”这样的术语,而是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校勘过程中错误产生的原因,使读者更易理解。
(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①分析版本源流:郭店楚简本和马王堆帛书本都是抄传时代的写本,可能更接近古书原貌,但存
在文字残损现象,竹简本可能出现错简现象,与帛书本一样可能存在口讹、主观臆改等抄写问
题,需要慎重对待;宋刻本是印本时代的版本,经过了前人的校勘和整理,文字表述相对清晰、完
整,但可能存在主观性较大的问题。②比较异文:由于传抄、刊刻等行为会造成不同版本在文字
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故而需要梳理异文现象。③综合比较,改正错误:课文在最终校勘时可能综
合比较了不同的版本,并修正了错误,根据版本特点和文本内容等因素,选择更为经典和权威的
版本并进行相关注释。(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6.(3分)D【解析】“使用比喻、对比、用典等修辞”错误,文本一并未使用用典修辞。
7.(3分)B【解析】“折射出封建等级制度和逸乐思想的根深蒂固”错误,由前文可以看出,赵国贵
族反对主要折射出的是封建等级制度和宗室贵族利益不可损害观念的根深蒂固。
8.①突出核心人物。文章主要围绕赵武灵王展开,他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与灵魂人物,“改革者”直
接点明了主角的身份特征。②所有的事件和情节都是围绕“改革”展开。③标题凸显了文章颂
扬积极奋进、敢于突破创新者的主题。④增加读者对改革者经历作为的期待,吸引读者的阅读
兴趣。(每点2分,共4分。任意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对即可。)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1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