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实践》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于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结合课表要求的行为动词和教材内容分析,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在识记层面,了解列宁主义的具体内容和意义,由此认识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爆发的十月革命的原因,以及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发生的主要事件及其发展脉络。在理解层面,了解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理解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所具有的划时代价值。在应用层面,通过学习十月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并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进而体悟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教材分析(1)从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来看:本单元的主题为“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5课是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的第二课,主要叙述了一战后期爆发的十月革命对于国际秩序的冲击,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艰难探索中前进,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斗争与相互渗透。本课上承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其为本课的时代背景;下接第16课“亚非拉民主运动的高涨”与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方面,十月革命鼓舞了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另一方面,苏联国际地位伴随国力的提高而不断上升,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大核心。(2)从本课内容来看: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分别为“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其中,列宁主义作为十月革命的指导思想,是十月革命得以胜利的关键;而十月革命后所建立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即苏俄,又是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前身,故本课重点将围绕“十月革命”展开。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已知:通过对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的学习,学生对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及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等相关史实有着基本的掌握。故本课对基本史实采取以梳理为主的授课形式,避免简单的重复,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想知:高一学生正处在15至16岁的年纪,有着较强烈的好奇心,探究精神较强,故在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重探究式发问,结合多种材料(文字、表格、图片、视频),设置了大量的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从而增强学生提取信息、总结归纳的能力。能知:基于初中所学历史知识,学生能够对于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等历史事件进行较为笼统的概括,但对于这些事件的时代背景、世界意义理解较浅。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自主提取信息,形成对十月革命的系统性认识。未知:学生对于部分历史专有概念以及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了解较少,故本课设置“概念辨析”环节,帮助学生区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大量采用时间轴的形式,梳理十月革命中主要历史事件的脉络。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阅读史料、教师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列宁主义与十月革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苏联在不同时期采用的经济政策的内容及原因,以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进而掌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时空观念:以时间轴的形式,让学生理清沙俄、苏俄、苏联发展进程中重要事件时序,并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理解历史的连续性和变化性,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根据图片、视频及文字材料所呈现出的信息,学生能自力、自主地提取十月革命和苏联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信息,并针对所提设问,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内容及意义进行合理的解释。家国情怀:通过对《列宁主义的火花》这首小诗的朗读,让学生感悟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美好生活图景,感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与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认识到中国与苏联的亲密国际友谊。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其对国际秩序的冲击【确立依据】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课标要求和本课相关内容的初高中教材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苏联初期的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突破方法】通过建立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问题链与丰富的图表、视频信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填写表格、史料研习、探究式学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资源呈现】诗歌《列宁的火花》【教师讲授】教师展示PPT内容,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解读,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并对PPT上所呈现的三个问题进行回答。随后教师给出答案:列宁的火花即为“列宁主义”,列宁主义诞生于沙皇尼古拉二世暗无天日的统治之下,并犹如流星划破长空,点燃十月革命、塑造崭新苏联。由此引出本课的话题,走进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实践》 学生朗读小诗,并结合初中所学和相关常识,积极回应教师的提问。 以诗歌为线索导入,牵连学生的初中知识同本课内容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章列宁的火花:列宁主义的诞生 【资源呈现】(一)长夜漫漫:列宁主义诞生的背景【教师讲授】教师展示PPT内容,简要介绍尼古拉二世的生平,让学生认识到其人血腥残暴的施政措施,进而初步建立列宁主义诞生的背景是一片昏暗的漫漫长夜的印象。随后通过呈现具体的文字材料与图片,从社会矛盾、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多维度来认识列宁主义诞生的背景。【资源呈现】(一)长夜漫漫:列宁主义诞生的背景【教师过渡】通过引用闻一的历史散文中对沙皇尼古拉二世执政岁月的总体概括,承接上一部分对列宁主义诞生的背景的介绍,并由此引出列宁主义这一话题,进而介绍列宁主义的内容。【资源呈现】(二)火花初绽:列宁主义诞生的标志及内容【教师讲授】教师呈现斯大林对列宁主义的评价这一材料,并针对“列宁主义是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这句话向学生发问,从而建立起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联系,既复习回顾了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又认识到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深化对列宁主义内容的理解。【资源呈现】(三)余温犹在:列宁主义的意义【教师讲授】教师结合教材对列宁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的解读,分点逐一分析列宁主义的意义。 学生通过对尼古拉二世的生平的了解,认识到其人血腥残暴的施政措施,进而初步建立列宁主义诞生的背景是一片昏暗的漫漫长夜的印象。并学会从多维度对历史背景进行分析的办法。学生根据材料信息,思考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并结合教材内容和以往所学知识(纲要下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对表格进行填写,深化对列宁主义的认识。学生结合教材,理解教师的分析与解读。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认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和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到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的源泉这一历史规律。学生分析史料、解释历史,并提取教材信息填写表格,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列宁主义的世界意义,列宁主义作为一思想精华的价值所在,掌握必备知识。
第二章点燃革命:
十月革命的胜利 【资源呈现】(一)十月革命的背景【教师讲授】由于列宁主义诞生与十月革命爆发的时间仅相隔十余年,二者背景大致相同,故可结合上一章中对列宁主义诞生的背景的分析,让学生通过复习回顾,加以个人理解,思考十月革命的革命来源。设置“定位时空坐标”环节,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从而介绍历史背景分析的办法,分析角度有哪些,强调时空观念在分析历史背景中的重要性。【资源呈现】(二)十月革命的进程【教师讲授】通过时间轴的形式,对十月革命爆发的四个进程进行朗朗上口的编排,结合图片逐一讲解其具体事件,同时设置了超链接的功能,可以在讲解过程中不断回顾、梳理这一历程。设置“概念辨析”环节,区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资源呈现】(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生结合上一章中对列宁主义诞生的背景的分析,自主、自力地分析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学习历史分析与解读的思考角度。学生结合所学,根据课件呈现内容,同步搭建十月革命进程的框架,梳理其发展脉络。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学生结合教材,理解教师的分析与解读。 通过“定位时空坐标”一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的能力。掌握十月革命的进程这一基本史实。掌握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这一必备知识。
第三章塑造苏联:苏联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资源呈现】列宁的探索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教师讲授】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六与地图,培养学生通过图例、图注等元素从地图上提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强化时空观念。【教师过渡】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酒精面临着怎样的“非常时期”?【资源呈现】(二)列宁的探索之新经济政策【教师讲授】引用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与推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解释这一材料,通过表格的形式建立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之间的联系,由问题“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资源呈现】(三)斯大林的探索之苏联模式【教师讲授】运用多媒体视频,结合材料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斯大林如此着急地推进苏联工业化”,并给出答案,因为此时苏联面临着内外交加的困境,苏联模式有其使用的合理性。并随后通过折线图展示苏联模式的斐然成就。同时,也要让学生一分为二看待问题,在认识到苏联模式的积极性的同时,也看见苏联模式的弊端。 学生通过结合材料六与地图,提取信息,并回应教师的问题,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学生通过比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在内容上的区别,理解新经济政策的优越性。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认识到这一时期苏联所面临的困境,认识到从新经济政策过渡到苏联模式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材料的能力,懂得识图。培养学生联系历史事件的能力。掌握新经济政策这一必备知识。培养学生从视频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看待苏联模式的思考角度。
课堂小结 【资源呈现】本课大纲【教师讲授】教师可以结合该大纲,运用动画,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带着学生回忆本课所学,简要地进行梳理。 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于本课大纲的理解,从而梳理所学知识点。 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