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6 09:2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课型需要设置,可自行决定】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课堂教学活动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知识的学习并非老师灌输,学生被动接收,而应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运用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课堂活动,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生成对历史的认知,获取历史的启迪!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从单元设置看,本课处于第七单元第二课,本课与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以及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的其它三课联系紧密,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应注意单元与单元、课与课、知识点与知识点间的联系,将其放在世界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等主题下来认识与理解,才能深刻理解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从本课内容看,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分别是“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从理论到实践的结构非常清晰。但笔者认为,列宁主义的形成也是十月革命的背景之一,因此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将本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而列宁主义的形成则放入十月革命的背景中。通过整合,更加切合课文主题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初中阶段和纲要下第9课的学习,高一学生对俄国、十月革命以及苏联历史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兴趣较为浓厚。但由于初中阶段的学习和检测侧重于感性认知、识记层次,因此高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对历史问题的探究不够深刻,对历史的认知不够全面等,因此还需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①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理解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②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历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③了解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并运用“唯物史观”对其进行评价;④认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艰辛与意义,厚植“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学难点理解列宁主义的内涵;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苏联模式的特点及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等;(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等;
板书设计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破旧立新——十月革命的胜利开拓创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辉光日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提出问题:学生对苏俄或苏联的初印象? 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苏俄或苏联的印象。 通过设问,探知学生对本课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破旧立新——十月革命的胜利 播放《大国崛起》视频片段,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与视频,思考十月革命的背景,认识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条件和偶然性,在资本主义尚不发达的一国首先爆发社会主义革命,本身也是一个创举。重点讲解列宁主义的形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理论创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梳理十月革命的过程和苏维埃政权建设;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及材料,合作探讨十月革命的意义。 1.结合视频及课文,思考十月革命的背景;2.通过表格对比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对社会主义革命的看法有何异同,思考两者间的关系;3.阅读课文,梳理十月革命的过程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4.阅读材料,合作探讨十月革命的意义。 结合教材和视频、图片、文字材料,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开拓创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导学生分析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分析其影响;问题1:想一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非常之处”?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问题2: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否可行呢?为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时”这个非常时期实行的,取得了一定成效,巩固的苏维埃政权,它与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设想相近,但与苏俄小农国家生产力低的国情不适应,因而不能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探索二:新经济政策引导学生分析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分析其创新之处及影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认识新经济政策,它采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当时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东西来发展社会主义,适应了生产力水平低的国情,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探索三:苏联模式引导学生对比苏联模式的内容和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内容,通过《大国崛起》视频片段和材料分析苏联模式的特点及影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苏联模式,它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业化水平低,国际环境险恶等多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不同于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工业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创新!尽管短期内取得巨大成就,具有重大意义,但终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能带来长期繁荣,后期弊端日显,成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根据课文及材料,思考问题,进一步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进一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创新之处!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角度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阐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创新之处,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辉光日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各抒己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给我们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什么启示?感悟升华: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艰辛与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创新,厚植“家国情怀”。 感悟,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带给中国的启示。体会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而坚定四个自信! 培养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本课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详略得当,有助于学生学习;本课采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活动丰富,充分体现学生课堂主题地位;本课始终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始终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充分体现本课主题——筚路蓝缕,以启“新”途。
教学反思
本课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详略得当,材料类型丰富,但材料较多,学生活动较丰富,而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师生高效配合。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