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从旧冷战到新冷战: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问题探究模式”又称引导发现模式,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活动找到答案为特点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代表人物包括杜威、布鲁纳等人,是当代西方历史教学主要模式之一。其操作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应用假设处理问题。在历史教学中,特别是在高三复习课中,笔者旨在以高考题为引子,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力争让学生在解决学习问题中理解历史。因此,以问题导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很有必要。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第一课。课程标准要求为: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本课通过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的瓦解三个子目的内容,展现了美苏两国及其所领导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对峙。同时,客观阐释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显现。应该说,冷战史在世界现代史中有重要地位。从国际格局演变的角度看,它既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的彻底终结,也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序曲。二战后,美苏两国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不同,从战时盟友走向对立。两个超级大国这场“冷战”深刻影响了世界局势。同时,在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中,也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冷战并不仅仅是两大阵营“零和博弈”的历史,其中也孕育着当代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例如政治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等。当然,冷战对当代世界发展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譬如,冷战思维仍然深刻影响着这个世界,“新冷战”的阴霾持续笼罩,世界不确定性客观存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刻分析冷战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力求从更长时段把握冷战的特征。同时,要发挥好历史学科“史鉴”的功能,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客观看待当今社会。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三年级学生。高三学生的整体积极性很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基本能力已较高一、高二年级有所提高,掌握了一些基本史实,并能够回忆起与冷战相关联的一些知识点。但他们的知识不成体系,学生时空观念还比较薄弱,阅读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有一定欠缺。考虑到学生的目前学情和一轮复习的实际需求,本节课以2023天津等级考历史学科第18题为引子,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准确破题。希冀以此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锤炼基本技能,增强核心素养,有效服务课堂教学,从而收获良好效果。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能通过史料分析冷战爆发的背景,认识到其与国际格局演变的关系,形成自己的认识(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通过文字、地图等资料,认识冷战形成的过程和特点(素养目标: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通过阅读材料对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表现、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能通过阅读史料和教材等所学知识,理解冷战的影响(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认识到冷战思维的危害性,认识到中国顺应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冷战的原因、措施、影响,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和影响教学难点冷战的背景和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问题教学法
板书设计
第18课 从“旧冷战”到“新冷战”: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何为冷战?从同盟到对立:冷战与两极格局缓和与对抗: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走向终结:两极格局的瓦解“新冷战”:后冷战时代的冷战思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以2023年天津等级考历史试卷第18题引入复习课,尝试用解题思维勾连课程内容。 回忆所学知识,思考答题思路。 引导学生感受高考真题培养学生解读试题,提取所学知识的能力。吸引学生兴趣
一、何为冷战? 出示ppt,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定义,出示国际格局、两极格局两个概念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讲述国际格局变化的史实引导学生把握冷战定义,关注“逐步形成”一词,并设置问题:冷战状态是如何形成的?又是为何形成的? 阅读教材第110页,快速找出教材中对冷战的定义回顾所学知识,归纳出有关国际格局演变的史实: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等。 结合教材,联系所学知识,学会定义概念,剖析概念,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二、从同盟到对立:冷战与两极格局 出示两段史料:分析冷战究竟是谁主动挑起的?两则史料属于哪种史料类型?这两则史料可用来研究哪个问题?两则史料有何缺陷?从材料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通过出示材料,设置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冷战爆发的原因。据此,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爆发的背景及序幕。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相关表格,梳理两极格局逐步形成的史实。 通过阅读材料,设计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马歇尔计划实施的原因及影响。并简要讲解马歇尔计划的重要影响:为欧洲联合埋下伏笔。通过地图和教材等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两极格局的特征。出示两道典型高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结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快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填写,梳理基本史实。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案。回顾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通过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和分析材料的能力。链接高考试题,通过设置情境,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缓和与对抗: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出示ppt材料,讲解美苏冷战的总体特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并提出问题:能否结合所学知识,采用合理的时间尺度,为冷战进行历史分期?讲解第一阶段美苏“既有缓和,又有紧张”的表现,并设置合作探究活动:分组讨论,以第二阶段苏攻美守和第三阶段美攻苏守为例,分析背后的原因及表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当堂测验,检验所学知识。出示材料,设置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受到了哪些力量中心的挑战?继而过渡到讲解“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及影响”这一环节,重点讲述欧洲联合的原因、第三世界的兴起。出示高考真题,感知真题风格,检验学习效果。 回忆所学知识,思考答题思路。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结合所学知识,选出正确答案。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回顾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结合所学知识,选出正确答案。 以“小论文”模式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并综合所学知识进行历史解释,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链接高考试题,通过设置情境,培养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走向终结:两极格局的瓦解 通过图文阐释“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引导学生分析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认识到历史事件往往是“合力”作用的结果。通过出示材料(赫鲁晓夫回忆录),引导学生分析冷战的特征。通过出示材料,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国际关系等不同视角,以短时段、长时段视角评估冷战的影响,并展示托尼·朱特的观点,抛出启发性问题:“冷战结束了么?”,引导学生回归“冷战思维”,重视长时段影响。 回忆所学知识,思考答题思路。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回顾所学知识,深化理解。 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提升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五、新冷战:后冷战时代的冷战思维 通过图文阐释新冷战和冷战思维的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延伸概念,联系现实社会。重新展示2023年天津等级考第18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冷战思维”为例,尝试构思答案,并讲解答案得分要点。顺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结合所学知识,构思正确答案。 发挥历史学科“史鉴”功能,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巩固必备基础知识,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展示习近平主席和王毅外长的材料,引导学生反对冷战思维,中国反对新冷战,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阅读材料,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发挥历史学科“史鉴”功能,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教学反思
本次课堂我重视双主体的作用,努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自己更多的作为一个展示和引导者,对教材和教学活动进行重组加工组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达到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老师的讲授和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总体来说,课堂力争以高考题贯穿始终,以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渗透“小论文”思维,提高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开阔学生视野。当然,本课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对高考题挖掘不够,仅仅是作为引子和贯穿全课的线索,有待深入剖析。二是对于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分析,仍停留在美苏冷战的背景、过程、结果等层面,深度不够。三是采用问题教学法时,问题设计的深度和技巧不够成熟,学生探讨深度不够,学生的积极性不够理想,加上本课内容较多,课堂重难点把握不到位,取舍有欠缺,当然,也有其他的缺陷与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将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