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多元视角和全球视野是历史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思想观念。历史事件往往涉及多种因素和不同利益相关者。通过从不同群体和个体的视角看待历史,能够鼓励学生质疑单一的历史叙述,分析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从而发展批判性思维,形成更客观的历史认识。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都有一部与众不同的战时历史,各国讲述不一样的故事。以多元视角和全球视野带领学生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历史联系,从不同文化的角度来看待理解国际冲突的根源,促进和平教育。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的形成》是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第四课,它上承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国际格局,下开启二战后国际秩序新变化,回应了一战后的遗留问题,回答了战后全球政治格局如何从多个欧洲大国主导转变为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对立。本课分为三个子目: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都有一部与众不同的战时历史,各国讲述不一样的故事。美国人特别喜欢把它记作是一场“好的战争”而英国首相丘吉尔把其称为“不需要的战争”,认为没有哪一次的战争能比这次战争更容易被制止。当代的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跳出单一的历史叙述,以多元视角与全球视野分析不同历史事件,对其形成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本课设计以美国人视角下“好的战争”与丘吉尔视角下“不需要的战争”的对比为导入,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用多元视角与全球视野看待问题。本单元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而国际秩序的变动主要受到综合国力对比、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影响。本课设计以“不同国际视角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为主线,也即是从国力对比为切入点分析二战爆发的前因后果。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授课学生为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对法西斯国家的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雅尔塔体系等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缺少对二战爆发发各方面的原因的发散思考,对二战具体战役了解不深,缺少对其评价的深度与广度。学生需要有更高的历史素养与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与教授。
教学目标
本课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本课教学目标:通过史料分析一战后不同国家的变化发展,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通过阅读课本与教师出示的史料,运用表格与时间轴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与阶段进程。通过从不同国家的角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不同群体和个体的视角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通过认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与做出的巨大牺牲,激发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感,同时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对国际秩序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难点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与评价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根本原因、历史原因、现实原因、主要原因、客观原因、历史传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三个战场、四个阶段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联合国的建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美国人视角下“好的战争”与丘吉尔视角下“不需要的战争”的对比作为导入——有一天,罗斯福总统告诉我,他正公开征求意见,想给这次战争起个名字。我立即脱口而出:“不需要的战争。”没有哪一次的战争能比这次战争更容易被制止的。 ——丘吉尔《不需要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战争。美国人特别喜欢把它记作是一场“好的战争”(good war)。有人甚至声称那时候的美国人是“迄今最伟大的一代”。 ——詹姆斯·麦迪逊《历史密档中的二战》 阅读相关资料,听老师讲解,思考战争的概念。 激发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从不同群体与个体的视角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探究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大国实力对比和大国战略关系这两个要素中的任意一个变化都有可能改变国际格局,因此当两者同时发生变化时,国际格局就显得动荡不定。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中,这两者经常是同时发生变化的。 ——阎学通 杨原《国际关系分析》为学生介绍国际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大国实力对比与大国战略关系以及国际关系、意识形态多多方面因素。并引出:一战后,大国实力对比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国际格局的变动这一观点,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一战后大国实力对比是如何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问题设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下潜藏着怎样的危机?引导学生复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与影响,并出示凡华体系对战后各国影响与各国对凡华体系态度的相关史料,带领学生分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原因:“德、意、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这一体系的束缚”与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举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设计:经济危机之下,各国选择了怎样的发展道路?用经济危机的国际背景提出:在经济危机之下,各国选择了怎样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从而为学生介绍美国采取新政改革的方式摆脱经济危机,而德意日扩军备战,走上法西斯道路,这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并为学生介绍法西斯这一概念与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过程从而引出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与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与现实原因:“经济大危机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问题设计:法西斯势力扩张之下,各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承接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引导学生探究其他各国如何应对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列出并介绍英法美苏的立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与做法,引出二战爆发的客观原因:“英法的绥靖政策助长了侵略气焰”。最后介绍德意日封建残余重民主基础弱的自身传统原因,对以上所分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做一个小结。 阅读相关资料,听老师讲解,回忆思考一战后大国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对比等等。回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关史实,分析其对不同国家的影响。解读图文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帮助学生理解国际关系、国际秩序,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引导学生用多元视角与国际视野分析二战爆发的原因,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探究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问题导学:面对德意日三国的侵略,世界反法西斯各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应对 (一)第一战场:亚洲—太平洋战场用时间轴的方式展现日本在亚洲——太平洋战场发动的侵略行径与以中美为代表的反法西斯国家对其做出的反抗与斗争。小组探究:分析中国在世界大战中的地位。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所学内容,谈谈中国对一战二战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十几万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献。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职、经济与文化》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二)第二战场:欧洲战场按照时间顺序,为学生梳理以德国为代表的法西斯国家在欧洲战场发动的侵略行径,并介绍主要战役,引导学生找出反法西斯国家对其做出的反抗与影响。 (三)第三战场:非洲战场介绍非洲战场开始、转折、结束的时间与标志事件,并重点介绍重要战役、人物,如阿拉曼战役,隆美尔、蒙哥马利等等。(四)表格梳理引导学生梳理二战的三个战场与四个阶段。(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问题设计:如何评价这场战争?通过出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939—1945年,大约每6个波兰人里就有1个被杀,乌克兰人的这一比例高达5:1。据估计,至少有2000万苏联公民死亡,实际人数很可能更多--数字如此巨大,对社会的破坏如此严重,使得历史学家的误差范围动辄以百万计。——基思·罗威《恐惧与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如何改变了我们》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美苏两国内部团结的基本因素都是共同敌人一魔鬼—的存在,但如今这个魔鬼已被打败,无论哪国与另一国结盟都没有什么意义了。随着它们之间的关系开始破裂,两国把过去的德国或日本魔鬼替换成新的美国或苏联魔鬼,乃顺理成章之事。因此,热战心态的“我们”和“他们”也就天衣无缝地被置换到冷战时期。 ——基思·罗威《恐惧与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如何改变了我们》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出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形成“冷战“局面。二战期间,交战双方为赢得先机和主动,最大限度地缩短了科学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战场的时间,这造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迄今为止科学技术最广泛、最深入地应用于军事领域的战争。——赵广立《二战催生的科技》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 学习并记忆小组讨论回忆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内容,认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学习并记忆通过表格构建出知识框架,进一步梳理与记忆。分析解读史料分析解读史料 带领学生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内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历史解释与史料解析能力,从具体史实更清晰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探究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二战改变大国实力对比,以欧洲为中心的旧格局结束,战后国际新秩序建立…问题设计:战后国际新秩序是怎样形成的? 出示并介绍二战中后期的系列条约和协定,引导学生认识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过程,重点介绍四个大国会议中出台的各项条款问题设计:战后国际新秩序对各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用不同国家的视角分析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各项内容: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战败国处理问题、提醒保障问题,这四项内容对不同国家的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与角度认识与评价雅尔塔体系。小组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并说说雅尔塔体系的进步之处。问题设计:对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说说雅尔塔体系有何进步之处?雅尔塔体制对战败国的解决方法不同。“凡尔赛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置是残酷的,无情的,带有明显的复仇痕迹。”而“雅尔塔体制对战败国的处置是宽容,更多地注重战后对战败国的民主建设。”……凡尔赛体系建立时,苏俄和美国,一个被“拒之门外”,一个“自动隐退”,历史的重担又交给了英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看似如故。二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雅尔塔体系的主宰,从而完全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毛锐《近10年来雅尔塔体制问题研究的新进展》进步之处:①和平维护;②民族解放;③国际秩序 通过四次大国会议,了解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过程。从不同国家立场评价雅尔塔体系小组讨论回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关内容借助相关资料,分析比较两个体系,认识雅尔塔体系对于维护国际新秩序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用多元视角和全球视野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对国际秩序产生更全面与深刻的理解。
课堂小结 本课知识小结:历史感悟:出示当代的国际冲突与战争,说明当下世界格局的动荡不安,并再次出示美国人视角下“好的战争”与丘吉尔视角下“不需要的战争”的对比,引发学生再度思考战争意义与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战争无赢家,和平无输家,和平的来之不易,世界需要和平这一内涵。 总结与梳理理解与感悟 带领学生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和平教育
教学反思
优点:用不同国家的视角打开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题材新颖,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多元视角和全球视野与发散思维。缺点:①课程内容较多,教师上课难以把握课堂节奏;②对二战重要战役内容拓展不深,学生对其认识不太充分;③对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未能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需要根据不同学生实际情况展开教学;
非洲独立进程图
(截至1990年)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