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6 09:4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第20课,本单元着重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局势、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新变化,因此本课是本单元的重要部分,需要学生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本课设置了三个子目:“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讲述了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受制于苏联模式的窠臼,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后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历史;“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介绍了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在苏联的帮助下模仿苏联建立了一整套经济政治体制,为了革除苏联模式的弊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最终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下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剧变;“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成功发展的经验,内容与《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内容有所重合,学生较为熟悉。三个子目之间逻辑关系紧密,苏联的改革失败“走失社会主义路途”,直接影响到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道路和思想上的“迷途”,进而引申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发展走上“新途”,在两者的对比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已经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曲折性、前进性。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可互动性强,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和一些课外读物、影视作品中已经了解到了苏联发展、改革,东欧剧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部分的主观意识。但是初中对苏联模式、新经济体制改革、和平演变等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时应该着重关注于历史概念的深化理解,通过教材子目间的联系串联起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和教材知识深入探究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能力。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课标要求)基本掌握苏联各个时期的改革内容,和失败原因。大致清楚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的版图变化。(素养要求:唯物史观、时空观念)通过史料解读和分析,清楚苏联模式、新经济体制改革和和平演变等历史概念的含义。清楚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知道苏联模式的弊端和逐渐僵化是导致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的根本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对比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经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道路自信清楚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变化的基本历程。教学难点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理解社会主义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失途: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迷途: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新途: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苏联特供超市”的一则历史故事导入新课。1980年,苏联的一位侦缉人员偶然买到了一批鲱鱼罐头,打开后却发现里面装的是昂贵的鱼子酱。教师解释:原来是一些苏联高官利用在特供超市里买到便宜鱼子酱的特权,更改外包装逃避高昂的税收,再将鱼子酱出口,以获得高昂的利润。抛出问题:苏联的特供超市为何会成为高管牟利的工具?是经济体制出现了问题还是思想已经腐朽呢? 观看历史图片,回忆所学知识,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一、失途: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提问学生,回顾苏联的发展和了解苏联在二战后取得的成就。提出思考问题:苏联模式的问题。并通过一则材料解读苏联模式的弊端。小游戏:“我”在苏联搞改革——抽取角色卡,进入到苏联三次改革的学习赫鲁晓夫改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1953-1964)及其影响。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对赫鲁晓夫的改革做出评价,借助材料与引导学生从“玉米运动”看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措施(1966-1977)及其影响。通过材料说明苏联这一时期在太空和军事领域取得的成就,但并未从根本上触及苏联模式的弊端。戈尔巴乔夫改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1953-1964)及其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三次改革之间的异同点,补充表格。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挫折结合所学,向学生介绍苏联解体的经过、标志性事件、多重原因,解释苏联解体标志着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的瓦解。对“和平演变”这一历史概念做出解释。 回忆所学知识。阅读教材和材料,提取材料信息,思考苏联模式存在的弊端。阅读教材,回答问题,补充表格。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对赫鲁晓夫改革做出评价阅读教材,总结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影响,思考三次改革的异同点。记忆苏联解体的历史知识,理解“和平演变”的历史概念。 回顾所学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锻炼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
二、迷途: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通过材料说明东欧国家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了与苏联模式相类似的计划经济体制,解释东欧国家间存在共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东德等东欧国家发展中的成就和存在问题。解释“苏南冲突”、南斯拉夫内战、“布拉格之春”等历史事件。通过教材说明东欧国家的三种结局和东欧剧变,解释说明剧变指的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问题设计:苏联改革和东欧剧变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说明改革的复杂性、曲折性、艰巨性。教师:结合先前所学的苏联改革、东欧剧变的知识,也可以结合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请同学们合作讨论,谈一谈对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给了我们哪些历史启示。 阅读材料,观察地图,结合教材,思考东欧国家有那些共性。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提取信息,补充框架,梳理东欧国家的发展和问题。阅读教材,总结东欧国家的三种结局和东欧剧变小组合作讨论,总结苏联改革和东欧剧变的历史启示?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时空观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提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家国情怀
三、新途: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借助《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有关内容,提醒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新途”。 回顾、复习感悟,思考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价值观
课堂小结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得社会主义的发展遭到严重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走向了穷途末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在21世纪依旧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 感悟、思考 树立正确历史观,培养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价值观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