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教案
第1课时 东方“十字路口”与多山的地形
一、课标和素养解读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东南亚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认识中南半岛的山河大势,了解地形、河流等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世界人口与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综合思维:认识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结合地图归纳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理解“多山的地形”的特征。 区域认知:认识东南亚的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了解东南亚地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地理实践力:分析马六甲海峡对于中国远洋航行的重要性,扩展学生的全球视野。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理解其东方“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特点。
2.了解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3.知道东南亚的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4.运用地图分析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
5.分析中南半岛山河大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东南亚地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分析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归纳山河的分布大势。
【难点】
1.认识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对于世界远洋航行的重要性。
2.分析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掌握世界人口和城市的一般分布规律。
(三)课时安排
东方“十字路口”与多山的地形:1课时
三、教学策略
本节教学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分为两课时,第1 课时为东方“十字路口”、多山的地形,第2课时为热带气候与农业、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教学流程整体采用了“问题驱动一新知感悟一探究挑战一小试牛刀一思维梳理”方式展开。每个环节设计意图如下:
问题驱动:用典型的东南亚热带风光和人文景观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新知感悟:认识东南亚的东方“十字路口”地理位置——突出重点知识,为下一步探究提供知识或理论基础;
探究挑战:先认识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再分析中南半岛的山河大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集思广益,突破本节难点,培养探究能力;
>小试牛刀:本节知识相关考题练习——解题能力提升;
思维梳理:知识梳理——理清知识脉络,强调重点知识,查漏补缺;
通过整个流程,辅以若干图片、影像资料、文字材料,使学生理解主要知识点,提升关键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
四、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问题驱动 【图片导入】展示东南亚自然与人文风光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许多中国游客喜欢去东南 亚旅游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究吧 由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东南亚》 欣赏图片思考回答 通过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渡 东南亚正成为大部分中国人出境游的优先选择。这其中首要的是地缘因素。
环节二 新知感悟 一、东方“十字路口”
【展示图片】展示东南亚地形与政区图 【提出问题】东南亚有哪些部分组成 阅读地图思考回答 阅读地图,整体认识东南亚的组成
归纳总结: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东南亚主要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自主探究】认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提出问题】阅读地图,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亚洲、大洋洲、印度洋、太平洋、马六甲海峡 阅读地图,提取有效信息 归纳总结,回答问题 阅读地图,提取有效地理信息,提升读图能力
2.指图说出东南亚的国家,并找出中国相邻的国家 3.归纳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引导学生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归纳) 认识东南亚重要地理事物,增强区域认知能力
归纳总结: 半球位置:该地区全部位于东半球,地跨南北半球 纬度位置:位于低纬度地区,绝大部分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地处“十字路口”,处在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
【播放视频】马六甲海峡:重要的国际水道 【自主探究】认识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计时2分钟) 1.在图中用彩笔描绘出下列海洋运输的航线 (1)波斯湾沿岸石油运往中国青岛 (2)日本大阪的汽车出口到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 2.说明马六甲海峡对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远洋运输的重要性 观看视频 动手描绘,感知航线 结合地图,思考问题 感受马六甲海峡的繁忙和重要 描绘航线,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归纳总结: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国际航运的咽喉要道之地
【拓展延伸】认识新加坡 【展示图片】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图,介绍新加坡的特殊位置和国际地位 【提出问题】思考大多数中国游客在此中转的原因 观看地图,了解新加坡的发展与马六甲海峡的密切联系 认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过渡 东南亚与我国关系密切,有人说与我国“山同脉,水同源”,你认可吗
环节三 探究挑战 二、多山的地形
【小组活动】归纳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 【任务1】(计时2分钟) 1.布置任务:阅读展示中南半岛地形、河流与城市分布图,概括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提醒学生从地形类型和地势高低两方面归纳。 2.在教室巡视,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实时指导。【组织总结】 2分钟后,让学生上台总结。及时评价并表扬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同学 同桌合作,结为学习小组,共同完成。 小组明确分工,选出记录员和汇报人。 归纳总 结讨 论结果,由汇报人进行汇报。 培养学生分工合作能力、分析数据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当众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培养地理实践力
归纳总结:中南半岛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呈现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空间格局
【小组活动】分析中南半岛山河分布大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任务2】计时5分钟 布置任务 读中南半岛地形与铁路图,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中南半岛的主要河流及中国境内的名称、注入的海洋,描述其流向的特点 (2)描述中南半岛的铁路走向与分布特点 1.增加合作人数,4-6人为1小组。 2.改变小组分工,选出新的记录员和汇报人。 3.争取每个成员均 培养学生分工合作能力、分析数据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当众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培养地理实践力
(3)找出河内、金边、万象、曼谷、内比都、仰光等城市,说出城市分布特点 2.在教室巡视,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实时指导【组织总结】 2分钟后,让学生上台总结。及时评价并表扬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同学 参与小组讨论,记录员做好记录。 4.归纳总结讨论结果,最后汇报人进行汇报。
【展示图片】马来群岛附近火山分布示意图【提出问题】 马来群岛地形有何特点 为何多火山地震 教师补充相关重大灾害案例的资料 观看地图,归纳马来 群岛地形特点 思考马来群岛多火 山地震的原因 归纳地形的特 点,思考地质灾害 多发的原因,培养 学生的综合思维 和人地协调观素 养
环节四 小试牛刀 读图“中南半岛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F11.根据河流的分布和流向,可看出中南不急的地形特点是() A.地形以高度为主B山脉多南北走向 C.河流上游多平原D.地势为东高西低 问2.否绘制中南平岛:320°N的地形剖南,其大致影态为() F1 3.中南平岛上的城市多分布在() A.沿海地区B.昌中国边境地区C付流沿岸地区潘山脊地区 一起答题 验收学生学习成果,根据答题情况在课堂小结环节查落补缺
环节五 思维梳理 一起总结 巩固知识、查漏补缺
环节六 布置作业 基础挑战:绘制本节课思维导图。(回顾所学内容,绘制思维导图,要尽量包含所有所学知识,重点内容请突出,下节课展示) 探究挑战:共饮一江水。(请同学们参阅中南半岛国际性河流的相关资料,做一期关于“共饮一江水”为主题的手抄报,详细介绍东南亚发源于中国的任意一条国际河流) 记录作业 设置分层作业,供有兴趣的或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