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6 18:5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导向)
唯物史观:理解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胜利原因。
时空观念:梳理1949年前后重大事件时间轴(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开国大典),标注关键节点的时空坐标。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共同纲领》、开国大典影像、统计数据等史料,论证新中国成立的筹备过程及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阐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作用,辩证评价新中国成立对中国社会和国际格局的影响。
家国情怀:感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内容;
2. 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难点:
1. 理解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 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挑战(如国家统一、经济恢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情境创设
影视片段:播放开国大典彩色修复影像片段(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提问:“为什么说这一刻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讲授
(1)历史背景:从解放战争到建国筹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时间轴梳理:
时间 事件 意义
1948.9-1949.1 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
1949.3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提出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1949.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筹备建国
(2)筹备建国:政治协商会议与《共同纲领》(史料实证)
材料分析:
材料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节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2:宋庆龄在政协会议上的发言:“今天是一个历史的时刻,我们终于有了一个真正代表人民的政府。”
任务:归纳《共同纲领》的性质(临时宪法)和新中国政权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参考答案:
性质:临时宪法(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政权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数据实证:
展示政协会议代表构成表(662人中,共产党员44%,民主党派30%,无党派26%),说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广泛性。
参考答案:
代表涵盖各阶级、党派、民族(共产党员44%,民主党派30%,无党派26%),体现了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基础。
(3)宣告成立:开国大典与历史意义(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影像与文本结合:
播放开国大典阅兵片段(骑兵方阵、缴获的美制坦克),提问:“为什么说阅兵式是‘展示胜利’与‘警示威胁’的结合?”
参考答案:
展示胜利:骑兵方阵象征革命传统,缴获的美制坦克体现战争胜利成果。
警示威胁:国民党残余势力盘踞台湾,美国第七舰队介入台海,需强化国防意识。
分析毛泽东讲话原文:“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参考答案:
结束了百年屈辱史(如鸦片战争至南京条约体系)。
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获得彻底解放(如废除不平等条约、土地改革)。
国际视角:
对比1949年10月2日苏联承认新中国与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说明国际格局的变动。
3. 课堂活动——深度探究
(1)角色扮演:“政协代表建言会”
分组任务:
组1:农民代表(要求土地改革)。
组2:民族代表(提出民族平等政策)。
组3:民主党派代表(建议多党合作制度)。
要求:结合《共同纲领》条款,模拟提出建国主张。
各组代表应提出哪些建国主张?
农民代表:
“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对应《共同纲领》第三条)
民族代表:
“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对应《共同纲领》第五十条)
民主党派代表:
“建议建立多党合作制度,保障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权利。”(对应《共同纲领》序言)
(2)对比分析:“新旧中国之变”
表格填写:
对比项 旧中国(1949年前) 新中国(1949年后)
国家主权 列强控制关税、驻军 废除不平等条约,完全独立
人民地位 封建剥削与压迫 人民当家作主(选举权、土地改革)
国际地位 “东亚病夫” 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恢复)
4. 总结升华
时间轴回顾:
解放战争胜利 → 七届二中全会定方向 → 政协会议筹备 → 开国大典宣告成立
四、板书设计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历史必然:解放战争胜利与新政权建立
1. 三大战役(1948-1949)→ 七届二中全会(1949.3)
二、筹备建国:政治协商会议与《共同纲领》
1. 性质:临时宪法
2. 内容: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
三、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1. 毛泽东宣告新中国成立
2. 历史意义: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世界格局变动
四、巩固新生政权:统一全国(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1950)
五、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深入理解《共同纲领》的民主协商精神;
对比表格直观呈现新旧中国差异,强化家国情怀。
2. 改进方向: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解释需更通俗化,可补充土地改革案例辅助理解;
增加台湾问题历史背景(如《开罗宣言》),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国家统一进程。
3. 作业设计:
基础层:制作“新中国成立大事件”时间轴(1948-1949)。
拓展层:撰写短文《我爷爷的1949年》(虚构或采访祖辈,体现普通人的建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