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提优】统编版语文三下( 第八单元重难点梳理)知识清单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提优】统编版语文三下( 第八单元重难点梳理)知识清单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6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6 19:3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5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1. 认识“裁、缝”等8个生字,会写“性、卷”等10个生字。
2. 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差异,理解情节反转。
3. 借助表格梳理故事发展,复述关键情节。 单元主题
26 方帽子店 1. 认识“橱、柜”等6个生字,会写“固、陈”等8个生字。
2. 分析新旧帽店的冲突,理解“创新与守旧”的主题。
3. 按时间顺序复述故事,对比两代人的做法。 有趣的故事
27 漏 1. 认识“贼、脊”等7个生字,会写“漏、喂”等9个生字。
2. 通过角色对话,感受民间故事的幽默与想象力。
3. 借助连环画或关键词复述故事,突出“误会”的趣味性。
28 枣核 1. 认识“核、衙”等5个生字,会写“枣、聪”等7个生字。
2. 分析枣核的机智行为,理解“以小胜大”的寓意。
3. 按事件顺序复述故事,补充细节增强生动性。
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 1. 选择单元课文或课外故事,熟读并记忆关键情节。
2. 练习运用语气、表情、手势增强讲述效果,做到自然大方。
3. 倾听他人故事,提取主要信息,评价“最有趣之处”。
4. 总结吸引听众的讲述技巧(如悬念设计、角色模仿)。
习作:创编童话 1. 选择动物角色,设定特征变化(如慢兔子变快),构思情节冲突。
2. 运用“起承转合”结构编写故事,突出趣味性。
3. 用修改符号优化语言逻辑与细节描写。
语文园地 1. 积累与故事相关的成语(如“出人意料”“妙趣横生”)。
2. 学习转述句的写法,转换故事中的人物对话。
3. 仿照《漏》的悬念设计,续写一个故事片段。
易读错的字
缝(féng)补 皮箱(xiāng) 承(chéng)认 衬(chèn)衫 笔筒(tǒng)
嚷(rāng)嚷 橱(chú)窗 肥胖(pàng) 抱(bào)住 偏(piān)僻
灰狼(láng) 纵(zòng)身 毛贼(zéi) 爹(diē)娘 困(kùn)难
牲(shēng)口 折(zhē)腾 漏(lòu)雨 喂(wèi)食 莫(mò)非
旋(xuàn)风 涨(zhàng)得通红 谚(yàn)语 辩(biàn)论 谎(huǎng)言
唠(láo)叨(dao) 嘀(dí)咕(gu) 呕吐(tù) 告诫(jiè)
易写错的字
漏:右边上面是 “尸”,不要加一点。
狼:右边是 “良”,不要少一点。
衬、衫:左边都是衣字旁,不要写成示字旁。
货:下面是 “贝”,最后一笔为 “点” 。
卷:中间两横,不要加一横。
贼:右边不是 “戒”,不要加一竖。
性:右边是 “生”,不要写成 “主”。
卷:下面是 “巳”,不是 “已” 或 “己”。
负:上面是 “ ”,不要写成 “ ”。
责:上面是 “ ”,下面是 “贝”,不要写错。
生字组词(每字两组)
生字 组词
裁 裁缝、裁剪
卷 卷布、试卷
漏 漏水、遗漏
贼 盗贼、贼船
核 枣核、核心
胶 胶水、胶带
旋 旋风、旋转
橱 橱窗、衣橱
嚷 嚷嚷、吵嚷
涨 涨红、涨价
多音字
多音字 读音 组词 例句
缝 féng 缝补、裁缝 妈妈正在缝补衣服上的破洞。
fèng 缝隙、裂缝 墙壁上有一条细细的裂缝。
夹 jiā 夹菜、夹子 用夹子把文件固定好。
jiá 夹袄、夹被 冬天要穿夹袄才暖和。
嚷 rāng 嚷嚷、乱嚷嚷 别在教室里嚷嚷,大家都在学习。
rǎng 吵嚷、叫嚷 他在大声叫嚷着,情绪很激动。
旋 xuán 旋转、盘旋 飞机在空中盘旋,准备降落。
xuàn 旋风、旋子 一阵旋风刮过,扬起了尘土。
涨 zhǎng 上涨、涨潮 最近物价上涨得厉害。
zhàng 涨得通红、泡涨了 他气得涨得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折 zhē 折腾、折跟头 这孩子太能折腾了,一刻也不停歇。
zhé 折断、骨折 他不小心折断了一根树枝。
shé 折本、折耗 这次生意没做好,折本了不少钱。
形近字
字组 1 字组 2 组词示例
箱(箱子) 厢(车厢) 旅行时,我把衣物装在箱子里,然后将箱子放在车厢里。
夸(夸奖) 跨(跨越) 他因跨越障碍的勇敢表现,受到了老师的夸奖。
衬(衬衫) 村(村庄) 他穿着干净的衬衫,走进了宁静的村庄。
负(负责) 付(付出) 他负责这个项目,付出了很多心血。
责(责任) 债(债务) 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按时偿还债务。
橱(橱窗) 厨(厨房) 商店的橱窗展示着漂亮的商品,厨房中飘出阵阵饭香。
漏(漏水) 露(露水) 屋顶漏水了,清晨草叶上挂满了露水。
贼(盗贼) 贱(贵贱) 警察抓住了盗贼,法律面前不分贵贱。
狼(狼群) 狠(狠心) 凶猛的狼群在雪地里出没,他狠心拒绝了别人的求助。
偏(偏僻) 篇(篇章) 这个偏僻的山村,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篇章。
重点词语
性子、交货、夹袄、夸奖、衬衫、负责、手艺、漏雨、胖驴、莫非、厉害、粘胶、枣核、夫妻、牲口、官府、善罢甘休、吆喝、折腾、勤快、争辩、咳嗽、唠叨、嘀咕、呕吐、告诫、辩论、谚语、大林寺、桃花、芳菲、寻觅、慢性子、急性子、裁缝、顾客、棉袄、春装、橱窗、方帽子、古董、人山人海、大吃一惊、一溜烟、老虎、贼、昏头转向、安安稳稳
近义词
纳闷 — 疑惑 夸奖 — 夸赞 满意 — 满足 恼怒 — 愤怒
惊恐 — 惊慌 清醒 — 清楚 害怕 — 恐惧 厉害 — 凶猛
本领 — 本事 争辩 — 争论 闹腾 — 折腾 舒服 — 舒适
人山人海 — 人头攒动 各式各样 — 各种各样 安安稳稳 — 稳稳当当 昏头转向 — 晕头转向
反义词
承认 — 否认 负责 — 敷衍 恼怒 — 高兴 害怕 — 勇敢
惊恐 — 从容 清醒 — 恍惚 相信 — 怀疑 舒服 — 难受
勤快 — 懒惰 惊慌 — 镇定 聪明 — 愚笨 夸奖 — 责骂
密密麻麻 — 稀稀拉拉 人山人海 — 荒无人烟 走南闯北 — 足不出户
九、词语积累
AABB 式:密密麻麻、方方正正、安安稳稳、昏昏沉沉、恍恍惚惚
ABAC 式:人山人海、各式各样、自言自语、任劳任怨、绘声绘色
含近义词:翻山越岭、走南闯北、金枝玉叶、东奔西走、千辛万苦
人多词:摩肩接踵、水泄不通、人声鼎沸、人头攒动、人来人往
量词:一(户)人家、一(位)老爷爷、一(头)小胖驴、一(只)老虎、一(个)贼等
动词:荡秋千、踢毽子、裁衣服、讲故事、编故事等
修饰词:(美观大方)的新棉袄、(慢性子)的裁缝、(圆圆)的脑袋等
十、句子积累
双重否定句:裁缝说:“那么,您要是在别的季节拿到新棉袄,也不得不由着性子穿上。”
疑问句连用:
“请问师傅,您准备让我什么时候来取衣服——秋天?夏天?春天?……”(《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作用:表现顾客急切的心情。
动作描写:
“老虎把身子一歪,贼顺势一纵,蹿到树上。”(《漏》)
作用:生动刻画逃命时的慌乱。
转承句:
“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枣核》)
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十一、背诵内容整理
背诵《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第 25 课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1. 课题解读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以 “慢性子” 与 “急性子” 的性格冲突为核心,围绕裁缝与顾客的四次对话展开故事。通过急性子顾客不断变更做衣要求,而慢性子裁缝始终慢条斯理回应的情节,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在感受对话趣味性的同时,体会不同性格的优缺点,明白做事应张弛有度的道理,培养学生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2.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周锐,中国当代知名儿童文学作家。他的创作风格幽默诙谐,想象力丰富,善于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展现人物特点与生活哲理,其作品深受广大儿童喜爱。《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以独特的视角和精彩的对话,展现了慢性子裁缝与急性子顾客之间的有趣冲突,体现了周锐先生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对人物性格刻画与情节构思的高超技艺。
3. 主要内容
第一天:急性子顾客要求做件棉袄,希望尽早拿到,甚至想让裁缝 “冬天之前” 做好。慢性子裁缝则劝说顾客 “冬天穿棉袄才合适”,并承诺 “不会让人笑话”,成功说服顾客。
第二天:顾客要求改成夹袄,想秋天穿上。裁缝轻松回应 “没问题,只要去掉棉花就行”。
第三天:顾客要求改成短袖衬衫,想夏天穿。裁缝仍爽快答应 “剪袖子很简单”。
第四天:顾客要求改成春装,接上袖子。裁缝这才透露 “还没开始裁料”,顾客惊讶恼怒。
4. 课文重点理解
(1)“顾客噌的一下子跳起来:‘这么慢啊!’”
理解: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噌的一下子” 是拟声词,生动描绘出顾客因不满裁缝的慢而瞬间跳起的动作,“这么慢啊” 直接体现其急躁情绪。
作用: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急性子顾客的急切心理,增强画面感,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可是您无论在秋天、夏天还是春天穿一件棉袄,人家都会笑话您的。我呢,决不会让人笑话您。”
理解:这是裁缝的语言描写,抓住不同季节穿棉袄的不合理性进行劝说,逻辑严密,语气缓慢从容。
作用:体现慢性子裁缝的沉稳与周到,与顾客的急躁形成鲜明对比,推动对话情节发展。
(3)“顾客夹起布料就要走。”
理解:动作描写,“夹起布料就要走” 展现顾客因不满而立刻行动的急躁性格。
作用:通过具体动作强化急性子顾客的特点,为后续多次变更要求埋下伏笔。
5. 问题探究
(1)作者是如何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的?
方法:①顾客的语言多为反问、感叹句,如 “秋天?夏天?春天?……”“这么慢啊!”,且频繁提出要求,体现急切、急躁。②裁缝的语言则是长句、陈述句,如 “我呢,决不会让人笑话您”“接上去的袖子多难看啊”,语气缓慢,逻辑清晰,体现沉稳、慢性子。③对话中顾客的动作描写,如 “跳起来”“夹起布料就要走”,与裁缝的冷静回应形成对比,凸显性格差异。
第26 课 方帽子店
1. 课题解读
《方帽子店》以 “方帽子” 为线索,通过一家只做方帽子的老店与孩子们创造的新帽子店的对比,展现了旧事物因循守旧、新事物顺应时代的主题。故事以 “方帽子” 的淘汰和 “圆帽子” 的流行,揭示了 “时代在发展,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 的道理,引导学生理解创新与变革的重要性,培养敢于突破传统、接受新事物的意识。
2.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施雁冰,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作家,其作品风格清新明快,善于通过简单故事传递深刻哲理。《方帽子店》通过对比手法和生动情节,展现了传统与创新的冲突,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适合儿童理解与感悟。
3. 主要内容
方帽子店的守旧(第 1-6 自然段)
方帽子店 “从来只做方帽子”,认为 “方帽子才是好帽子,不能改”,橱窗里全是方帽子,大人戴着方帽子既不舒服又不实用(紧的地方太紧,宽的地方太宽,冬不暖、夏热汗),但因循守旧,拒绝改变。
孩子们的创新与尝试(第 7-15 自然段)
孩子们觉得方帽子 “又奇怪又不舒服”,用纸做出圆的、尖的、香蕉形等各式各样的帽子,戴着 “又舒服又漂亮”,并尝试用布做圆帽子,像碗一样扣在头上,舒适又美观,展现出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
新旧帽子的更替(第 16-21 自然段)
新帽子店开业,卖各式各样的帽子,人们戴上后 “舒服极了”,方帽子逐渐无人问津,成为 “古董”。方帽子店主人的儿子也戴起圆帽子,主人恼怒却无法阻止,最终方帽子被淘汰。
4. 课文重点理解
关键句子分析
(1)“我们从来都是做方帽子,方帽子才是好帽子,不能改的。”
理解:这是方帽子店主人的守旧宣言,“从来”“不能改” 体现其思想僵化,拒绝创新,是旧事物固守传统的典型表现。
作用:与后文孩子们的创新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守旧思想的局限,为方帽子的淘汰埋下伏笔。
(2)“小孩子们可不喜欢戴方方的帽子,他们喜欢用纸做出圆的、尖的、香蕉形的帽子,戴在头上,又舒服又漂亮。”
理解:通过孩子们的行动,展现新事物的诞生 —— 从 “纸做帽子” 到 “用布做圆帽子”,体现创新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尝试。
作用:以孩子的视角打破成人的守旧思维,暗示新事物的生命力,推动情节发展。
对比手法的运用
方帽子 vs 圆帽子:方帽子 “紧、宽、不保暖、闷热”,圆帽子 “舒服、漂亮、多样”,通过使用体验的对比,说明新事物的优势。
大人 vs 孩子:大人坚持 “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孩子敢于质疑 “圆圆的头为什么戴方帽子”,对比突出守旧与创新的冲突。
方帽子店 vs 新帽子店:前者 “只有方帽子”,后者 “各式各样的帽子”,对比展现市场对新旧事物的不同态度。
5.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 “方帽子成为古董” 是必然结果?
原因:
方帽子本身存在缺陷(不舒服、不实用),不符合人们对舒适和美观的需求。
方帽子店因循守旧,拒绝改变,而新帽子店顺应时代,提供多样化选择,满足了顾客需求。
孩子们的创新行为带动了社会对新事物的接受,体现了 “适者生存” 的发展规律。
如何借助表格复述 “最意想不到的内容”?
内容 方帽子店(大人) 孩子们 / 新帽子店
对帽子的态度 坚持方帽子,拒绝改变 尝试圆帽子,创新多样
帽子特点 不舒服、单一 舒服、漂亮、多样
最终结果 方帽子成为古董 新帽子受欢迎
第27 课 漏
1. 课题解读
《漏》是一篇充满趣味的民间故事,以 “漏” 为线索展开情节。题目 “漏” 表面指 “漏雨”,却被老虎和贼误解为一种可怕的怪物,引发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故事通过老虎和贼的误会与逃窜,展现了民间故事的离奇情节和幽默语言,传递了 “做贼心虚” 的道理,同时让学生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课题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好奇心,适合通过分角色朗读和情节复述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2. 作者简介
本文为民间故事,无具体作者。民间故事是口耳相传的经典,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通俗的语言反映生活智慧,《漏》以其曲折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深受儿童喜爱的经典篇目。
3. 主要内容
故事起因(第 1-2 自然段)
老公公和老婆婆在屋里说 “漏”,担心屋顶漏雨,却被窗外的老虎和贼听见。老虎想吃驴,贼想偷驴,双方都误以为 “漏” 是比自己更厉害的怪物,吓得惊慌逃窜。
逃窜过程(第 3-12 自然段)
地点一:老婆婆家:贼从屋顶跌落,正巧摔在老虎背上,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狂奔,以为被 “漏” 追击。
地点二:歪脖老树:老虎想蹭掉 “漏”(贼),贼想爬上树躲避 “漏”,双方各自施展 “逃生” 手段,累得筋疲力尽。
误会升级(第 13-20 自然段)
地点三:山坡:老虎和贼被雨淋湿后,仍不甘心,返回途中再次相遇,误将对方当作 “漏”,吓得滚下山坡,撞在一起后吓昏过去。
真相大白(结尾)
老公公和老婆婆再次提及 “漏”,原来 “漏” 只是屋顶漏雨,老虎和贼的误会终被解开,凸显 “做贼心虚” 的主题。
4. 课文重点理解
关键句子分析
(1)“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理解:老婆婆的话点明 “漏” 的真实含义(漏雨),却成为老虎和贼恐惧的源头,语言口语化,充满生活气息。
作用:通过对话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为后续误会埋下伏笔。
(2)“‘漏’真厉害,像胶一样,粘住我了。”“‘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
理解:老虎和贼对 “漏” 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像胶”“像旋风”),体现他们的恐惧心理和狼狈状态。
作用:生动的心理描写和比喻,增强故事的趣味性,让人物形象更鲜明。
(3)“他俩对看了一眼,同时惊恐地大喊:‘漏’哇 ——” 然后都吓昏了过去。
理解:老虎和贼误以为对方是 “漏”,惊恐到极点,动作和语言描写极具画面感。
作用:将误会推向高潮,凸显民间故事的荒诞与幽默,强化 “做贼心虚” 的讽刺效果。
写作特点
情节曲折:以 “漏” 为误会核心,通过地点转换(老婆婆家→路上→老树→山坡),情节一波三折,充满戏剧性。
语言口语化:大量使用 “哩”“哎呀” 等语气词,如 “坏事,‘漏’等着吃我哩!”,贴近生活,易于朗读和理解。
心理与动作描写:老虎的 “翻山越岭”“筋都快断了” 和贼的 “走南闯北”“骨头架都快散了”,展现两者的恐惧与狼狈,增强故事的喜剧效果。
5.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老虎和贼没弄清 “漏” 是什么就如此害怕?
原因:
二者心怀鬼胎(老虎想吃驴,贼想偷驴),做贼心虚,对未知的 “漏” 充满恐惧,误以为是比自己更厉害的天敌。
黑夜和雨声的环境渲染,加剧了他们的心理恐惧,导致盲目逃窜。
第28 课 枣核
1. 课题解读
《枣核》是一篇充满智慧与勇气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个只有枣核大小的孩子凭借聪明才智帮助村民夺回牲口、惩治恶官的故事。课题以 “枣核” 为题,既点明了主人公的外形特点(如枣核般小巧),又通过反差凸显其内在的勇敢与智慧。故事语言生动、情节紧凑,通过 “小身材大作为” 的反差,传递 “人不可貌相,智慧才是力量” 的道理,培养学生敢于斗争、善于思考的品质。
2. 作者简介
本文由董均伦、江源搜集整理,是一篇经典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通过口耳相传,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枣核》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巧妙的情节设计,成为深受儿童喜爱的篇目。
3. 主要内容
起因:枣核的诞生与特点(第 1-3 自然段)
夫妻俩盼子心切,生下只有枣核大小的孩子,取名 “枣核”。枣核虽身材矮小,却十分勤快,能帮父母做各种农活(扶犁、赶驴、打柴),展现出远超常人的能力。
经过:智斗衙役,夺回牲口(第 4-12 自然段)
衙役牵走村里的牲口,枣核主动请缨,深夜潜入县衙门,用计将牲口赶回村庄。
县官派衙役捉拿枣核,枣核钻进钱褡被带走,却在公堂上巧妙应对,甚至 “蹦到县官胡子上荡秋千”,戏弄衙役和县官。
结果:惩治县官,大摇大摆回家(第 13 自然段)
枣核凭借机智逃脱惩罚,反让县官吃尽苦头,最终村民的牲口被夺回,枣核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英雄。
4. 课文重点理解
关键句子分析
(1)“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理解:总起句,概括枣核的两大品质 —— 勤快是基础,聪明是核心,引出下文 “智斗衙役” 的情节。
作用:承上启下,既总结前文枣核帮父母干活的勤快,又为后文智斗县官的聪明做铺垫。
(2)“他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
理解:动作描写,“蹦”“抓”“荡秋千” 等动词展现枣核的灵活与大胆,与县官的狼狈形成鲜明对比。
作用:通过细节刻画,凸显枣核的机智勇敢,增强故事的画面感和趣味性。
(3)“衙役们从梦里跳了起来,惊慌地喊着:‘有人进来牵驴啦!有人进来牵驴啦!’”
理解:语言描写,衙役的惊慌与枣核的冷静形成反差,侧面烘托枣核的计谋得逞。
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展现枣核 “以小胜大” 的智慧。
对比手法的运用
反差手法:枣核身材极小(“枣核那么大”)与能力极强(赶驴、斗县官)形成反差,突出 “人小志大” 的主题。
语言鲜活:大量使用口语化表达(如 “白欢喜”“蹦蹦跳跳”),符合民间故事通俗易懂的特点,便于朗读和记忆。
情节紧凑:从 “盼子 — 生子 — 用计 — 斗官”,环环相扣,通过 “偷牲口 — 赶牲口 — 戏县官” 等具体事件展现主人公的品质。
5. 问题探究
(1)枣核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枣核是一个勤快、聪明、勇敢、有担当的人。
勤快:能帮父母 “扶犁、赶驴、打柴”,做各种农活。
聪明:用计潜入县衙门,赶牲口时 “把缰绳解下来,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让驴乖乖回家;公堂上利用身材小巧戏弄县官,如 “抓着胡子荡秋千”。
勇敢有担当:主动承担夺回牲口的任务,面对县官和衙役毫不畏惧,甚至主动暴露身份(“我是枣核”),保护乡亲。
(2)课文为什么要多次强调枣核 “只有枣核那么大”?
对比手法:通过外形的 “小” 与行为的 “大”(勇敢、智慧)形成鲜明对比,突出 “人不可貌相” 的道理。
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好奇,让 “小身材办大事” 的情节更具吸引力,增强故事的戏剧性。
口语交际
1. 讲故事技巧
技巧 具体方法 示例
语气变化 不同角色用不同语气:
急性子:语速快、声调高
慢性子:语速慢、声调平稳
害怕 / 紧张:声音颤抖、短促 讲《漏》中老虎喊 “‘漏’来了!” 时,用颤抖、急促的声音。
表情管理 配合故事内容做表情:
惊讶:瞪大眼睛、张大嘴巴
开心:微笑、眼睛弯成月牙
生气:皱眉、瞪眼 讲《枣核》中县官被戏弄时,皱眉头、跺脚表现生气。
动作辅助 用手势或动作模拟情节:
“蹦到胡子上荡秋千”:双手举起做荡秋千动作
“夹起布料就要走”:模仿夹布料、转身的动作 讲《慢性子裁缝》时,模仿顾客夹布料的动作。
语言生动 添加拟声词、口语化表达:
“噌的一下子跳起来”(拟声词)
“哎呀,这可怎么办呀!”(口语化) 讲《漏》中 “哗啦哗啦” 下雨声,增强画面感。
2. 倾听要求
1.认真听:不打断,集中注意力,记住故事主要人物、事件、结果。
2.会反馈:
听完后能说出 “故事哪里最有趣”(如《漏》中老虎和贼互相误会的情节)。
有问题等讲完再问(如 “枣核是怎么钻进钱褡的?”)。
评价标准(小组互评 / 自我检查)
评价项目 优秀 合格
语言表达 流利、清晰,有感染力 较流利,能讲清故事
表情动作 表情丰富,动作自然贴合故事 有简单表情或动作
吸引力 能通过语气、道具等抓住听众 能完整讲述故事
倾听表现 记住主要内容,能准确反馈 记住部分内容,能简单回应
4.小贴士
讲民间故事:突出角色性格(如枣核的聪明、老虎的惊恐)。
记关键词:用 “地点变化”“时间顺序”“人物动作” 串联情节(如《漏》按 “老婆婆家→路上→老树→山坡” 复述)。
自信大方:上台站直,眼神自然交流,紧张时深呼吸微笑。
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
审题要点
核心要求:
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想象它失去原有特征或特征完全相反后的生活变化,编写童话故事。
例:母鸡会飞、蚂蚁比树大、老鹰胆小、蜗牛健步如飞等。
童话特点(避免跑题关键):
想象夸张:如蚂蚁变大后 “一口吃掉一棵松树”,蜗牛跑得比火车还快。
拟人化:赋予动物人的语言、动作、情感(如母鸡飞上天后 “叉腰炫耀”)。
情节有趣:设置矛盾冲突(如变大的蚂蚁被小动物害怕、飞鸡与老鹰的比赛),加入反转或教训(如骄傲的蚂蚁被变小)。
想象方向
特征变化类型 举例 可写情节 蕴含道理
能力反转 蜗牛变快、老鹰胆小 蜗牛成为快递员,却因太快撞坏东西;胆小老鹰被老鼠追,学会勇敢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外形变化 蚂蚁变大、猴子没尾巴 大蚂蚁帮动物搬家却踩坏房子;无尾小猴用藤蔓做尾巴参加比赛 接纳自己,发挥特长
习性变化 老虎吃草、猫怕老鼠 吃草老虎被动物嘲笑,靠智慧化解危机;怕鼠猫与老鼠合作,守护粮仓 打破偏见,合作共赢
范文借鉴
优点解析:
想象奇特:蚂蚁比树大,吃松树、嘲笑兔子,突破常规认知。
结构完整:“变大→骄傲→受罚→后悔”,有起承转合。
寓意明确:通过蚂蚁的经历,传达 “不要恃强凌弱” 的道理。
可迁移技巧:
用 “对比法” 突出变化:变大前 “搬不动米粒” vs 变大后 “拔起松树”。
用 “配角反衬”:借小兔子的反应(目瞪口呆、气鼓鼓)体现主角的傲慢。
4.修改要点
用修改符号规范修改:
增添:在 “小蜗牛跑起来” 后加 “像一阵风,带起的尘土让蝴蝶摔了个跟头”。
删除:去掉重复的 “他很开心”,改为 “眼睛笑成两颗弯葡萄”。
检查 “趣味性”:
是否有夸张的情节?(如 “老鹰吓得躲进老鼠洞”)
是否有让人发笑或意外的细节?(如 “老虎吃草时被蒲公英呛到”)
升华主题:
结尾加入道理:“原来,最快的速度不是用来炫耀,是用来帮助别人。”(蜗牛故事)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核心区别:复述≠背诵,是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故事内容,保留关键情节和人物特点。
2.实用方法:
借助表格梳理: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按时间顺序整理顾客要求与裁缝反应,清晰直观。
时间 顾客要求 裁缝反应
第一天 做棉袄,越早越好 说服顾客冬天穿更合适
第二天 改成夹袄,秋天穿 爽快答应 “没说的”
地点 / 顺序线索:《漏》按 “老婆婆家→路上→歪脖老树→山坡” 地点变化复述,避免遗漏关键情节(如虎驮贼、贼骑虎)。
起因 - 经过 - 结果:《枣核》围绕 “衙役牵牲口→枣核智斗→牲口夺回”,抓住 “小身材大作为” 的核心事件。
3.拓展运用:复述时可加入人物语气、动作描写(如《方帽子店》中店主 “抓起圆帽子丢在地上” 的愤怒动作),让故事更生动。
二、词句段运用
1.拟声词的妙用
作用:让语言更生动,画面感强。
例:“顾客噌的一下子跳起来”(《慢性子裁缝》),“噌” 突出顾客急性子;“椰子扑通一声掉进水里”,“扑通” 模拟落水声,如临其境。
仿写练习:
他 “嗖” 地一声跑过终点,鞋带 “啪嗒啪嗒” 甩在身后。
雨点 “噼里啪啦” 打在玻璃窗上,像在敲小鼓。
2.转述句转换(重点)
三步骤:①改人称(“我”→“他 / 她”);②去冒号、引号,换逗号;③删语气词(啊、哩、呀)。
原句:老婆婆说:“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转述:老婆婆说,她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3.易错提醒:多人对话时注意区分不同人称,如 “裁缝说:‘你要是在别的季节拿到新棉袄,也不得不穿上。’”→“裁缝说,顾客要是在别的季节拿到新棉袄,也不得不穿上。”
趣味题目仿写
特点:用反义词或对比角色,如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大个子兔子和小个子狼”。
练一练:仿写题目 ——《胆小的老鹰和勇敢的麻雀》《慢吞吞的乌龟和跑得快的蜗牛》。
三、日积月累
1.古诗《大林寺桃花》(唐 白居易)
诗意理解:
人间四月,百花凋零,但大林寺的桃花才刚刚盛开。诗人惋惜春光逝去,却惊喜发现它躲进了深山寺庙。
关键词:“芳菲尽”(百花凋谢)vs “始盛开”(桃花初开),对比突出意外之喜。
背诵技巧:结合插图想象画面,前两句记 “人间凋零→山寺花开”,后两句记 “寻春不得→意外遇见”。
文化拓展:桃花在古诗中常象征春天、美好,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人面桃花相映红”。
统编版语文三下第八单元重难点知识点梳理记忆
课文解读
基础梳理
课文归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