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抗美援朝》教案
一、教学内容
《抗美援朝》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过程及意义。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入手,当时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中国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朝鲜政府请求,毅然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战争过程中,志愿军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与装备精良的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等众多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黄继光在战斗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眼,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邱少云为了不暴露部队任务烈火烧身,直至壮烈牺牲。
最终,经过近三年的浴血奋战,中朝军队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战争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与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二、教学目标(基于五个核心素养)
(一)时空观念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抗美援朝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梳理战争发展的基本脉络,理解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地位和影响,构建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
(二)史料实证
通过研读各种一手和二手史料,如志愿军战士的家书、作战报告、历史图片等,获取有效信息,对史料进行分析、甄别和归纳,形成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正确认识,培养实证精神和史料分析能力。
(三)历史理解
深入理解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体会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感受志愿军战士的伟大精神,从历史角度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提升历史理解能力。
(四)历史解释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价,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五)家国情怀
认识到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正义之举,深刻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掌握重要的战役、英雄人物及其事迹。
2. 理解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和伟大意义,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二)教学难点
1. 从国际国内形势的角度,深入分析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出兵的必要性,理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2. 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深刻认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对新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国内经济建设及民族精神塑造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家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情境教学法、史料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40 分钟)
(一)情境导入(5 分钟)
1. 播放一段抗美援朝战争纪录片的片段,展现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作战的激烈场景,以及美军先进的武器装备与战争的残酷画面。视频配以激昂的音乐,营造紧张而壮烈的氛围。播放结束后,展示一些志愿军战士的照片和遗物图片,简单介绍他们的英勇事迹。
2. 提问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些画面。在这场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远离家乡,奔赴异国战场,用生命和热血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大家想一想,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出兵朝鲜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探寻抗美援朝战争背后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视频和图片展示,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发学生对战争的关注和思考,为后续教学做好情感和认知铺垫。
(二)新课讲授(25 分钟)
抗美援朝的背景(5 分钟)
1. 展示史料:
史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妄图称霸全球。它在欧洲推行“冷战”政策的同时,在亚洲积极扩张势力。
史料二:1948 年,朝鲜半岛分裂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两个国家。在“三八线”附近,双方不断发生冲突。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内战爆发。
史料三:美国立即出兵干涉,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还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同时,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干涉中国内政。
2.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史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国际背景是什么?美国的哪些行径威胁到了中国的安全?
3.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二战后美国妄图称霸全球,在亚洲扩张势力。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干涉朝鲜内政,越过“三八线”,威胁中国东北安全,同时入侵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这一系列行为使得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形势,出兵抗美援朝迫在眉睫。
4. 设计意图: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背景,理解中国出兵的必要性。
抗美援朝的经过(10 分钟)
1. 教师讲授:1950 年 10 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争过程中,志愿军进行了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2. 展示地图,结合地图讲解五次战役的大致位置和主要战略目标,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的进程。
3. 讲述英雄事迹:
黄继光:在抗美援朝一次战斗中,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去夺取被敌人占领的一个高地。当冲锋部队遭到敌人火力阻击时,黄继光挺身而出,冲向敌人地堡。他用手榴弹炸掉敌人几个火力点,但还有一个火力点仍在喷着火舌,部队前进受阻。这时,他已经受伤,手榴弹也用完了。为了部队的前进,他忍着剧痛,毅然扑向敌人的枪眼,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牺牲。
邱少云:在一次潜伏任务中,邱少云所在部队潜藏在敌人阵地附近。执行任务中,敌人一颗燃烧弹正好落在邱少云身边,飞迸的火星溅落在他的左腿上,烧着了他的棉衣、头发和皮肉。他身旁就是水沟,只要往水沟里一滚,就可以把火扑灭。但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严守纪律,咬紧牙关,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事迹中,我们能体会到志愿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质?
5. 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志愿军战士们展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6.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授、地图展示、英雄事迹讲述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抗美援朝的结果与意义(10 分钟)
1. 教师讲述:1953 年 7 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展示《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的图片。
2. 展示史料:
史料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阴谋,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空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史料二:“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彭德怀
史料三:通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极大地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也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促进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3.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思考并讨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有哪些?
4.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归纳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国家的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促进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国防经验。
5.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家国情怀。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和意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强调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次重要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争中展现出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志愿军战士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强化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拓展延伸(3 分钟)
1. 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其他抗美援朝英雄的故事,进一步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
2. 推荐学生课后观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通过影视作品更直观地了解抗美援朝战争。
3.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故事和推荐影视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2 分钟)
1. 以“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启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字数不少于 300 字,表达自己对这场战争的认识和思考。
2. 收集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文物、图片、资料等,制作一份手抄报,下节课与同学们交流展示。
3. 设计意图:通过写作和制作手抄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六、板书设计
抗美援朝
1. 背景
美国称霸全球,干涉朝鲜内政
威胁中国安全,干涉中国内政
2. 经过
1950 年 10 月,志愿军赴朝作战
五次战役,英雄事迹(黄继光、邱少云)
3. 结果
1953 年 7 月,美国签订停战协定
4. 意义
保卫安全,提高威望
激发爱国,增强凝聚
有利建设,促进国防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丰富的史料展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经过和意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分析史料时仍存在困难,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在课堂时间把控上还需更加精准,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又不影响教学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