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一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高三地理
2025.01
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包含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次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给监考老师。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综合题,请您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4.如有作图需要,可用2B铅笔作答,并请加黑加粗,描写清楚。
一、单项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定向越野是运动员借助地图和指北针,以最短时间按顺序到达所有点标的体育运动,每个点标设有点标旗。北京某中学组织了定向越野活动,学生到达点标5时发现,点标旗杆影刚好指向点标6的方向,且影长大致与旗杆相等。下图为比赛用地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本次定向越野活动中难度最大、体力消耗最多的赛段是( )
A. 点标1-2 B. 点标2-3 C. 点标3-4 D. 点标5-6
2. 本次定向越野活动的日期可能是( )
A. 1月10日 B. 4月22日 C. 7月10日 D. 10月12日
3. 学生离开点标5用时一小时到达点标7后,判断自己的影子最可能指向( )
A. 村落 B. 甲桥 C. 点标3 D. 点标5
冰碛垄为冰碛物堆积成的垄岗状地貌,是古冰川前缘曾在此停留的痕迹。波堆藏布江河谷中冰川作用痕迹明显。下图示意波堆藏布江局部区域现代地貌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古湖、期冰碛垄、Ⅱ期冰碛垄中( )
A 期冰碛垄形成时间最早 B. 古湖沉积物无分选性
C. 期冰碛垄覆盖在Ⅱ期之上 D. 古湖形成早于I期冰碛垄
5. 波堆藏布江河谷中的古湖从成因看属于( )
A. 构造湖 B. 冰蚀湖 C. 堰塞湖 D. 牛轭湖
6. I、Ⅱ期冰碛垄形成期间,该地可能经历了( )
A. 一次气候变暖 B. 两次气候变暖 C. 气候持续变暖 D. 气候持续变冷
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保持气压一定的情况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图为东亚部分地区某日2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天气系统( )
A. H水平气流逆时针辐散 B. L水平气流顺时针辐合
C. H气流下沉形成云雨天气 D. L气流上升形成降雪天气
8. 此时图中各站点( )
A 太原阴雨绵绵 B. 重庆温暖多雾 C. 郑州东风强劲 D. 兰州降温降雪
9. 该日M站点雾霾严重的原因不包括( )
A 靠近沙源地 B. 出现逆温 C. 风速较大 D. 阴雨天气
“肥岛效应”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的现象。搭里木盆地北部某区域自北向南由冲洪积扇、冲积平原向沙漠过渡,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植被。下图示意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过程与“肥岛效应强度变化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该区域从冲洪积扇扇缘到冲积平原再到沙漠边缘,主要代表植被依次是( )
A. 森林→草原→灌丛 B. 草甸→灌丛→荒漠
C. 草原→森林→荒漠 D. 荒漠→草原→灌丛
11. “肥岛效应”强度变化对荒漠化治理带来启示是( )
A. 扩大灌丛面积,增加土壤含水量 B. 减少灌丛数量,减少养分消耗
C. 大量引水灌溉,抬高地下水高度 D. 适量种植灌丛,提高土壤养分
黟县隶属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多山,面积约857km2,其中耕地面积约为40km2(6万亩)。改革开放后,黟县人口显著外流。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该县人口明显回流,但加工制造业转入不明显。下图示意黟县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改革开放以来黟县人口主要外流到( )
A. 长三角地区 B. 京津冀地区 C. 珠三角地区 D. 成渝地区
13. 黟县人口外流的原因是( )
A. 农业发达 B. 耕地集中 C. 工业基础薄弱 D. 生态环境恶化
14. 导致黟县人口回流明显,但加工制造业转入不明显的主导因素是( )
A. 地理位置 B. 资源禀赋 C. 国家政策 D. 地域文化
长三角地区县域城镇“要素流”呈现县镇均衡的网络化模式和县城主导的中心流模式。下图示意长三角都市圈“要素流”的两种典型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县镇均衡网络化模式的驱动力是( )
A. 产业分工 B. 地租水平 C. 城乡差距 D. 政策引导
16. 关于促进长三角都市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策略,最合理的是( )
A. 网络化模式中县城需强化要素集聚 B. 网络化模式中强化大城市辐射效应
C. 中心流模式中县城鼓励人口向外流 D. 中心流模式中乡镇应避免要素分散
2024年江苏省全面推进“水运江苏”建设,实现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转变。各大港口借此进入转型发展阶段。下图为江苏省主要内河航道及部分港口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发展“水运江苏”的独特优势条件有( )
A. 降水丰富,河湖的径流量丰富 B. 港口众多,兼有江港、海港和河港
C. 长江流经,黄金水道沟通东西 D. 东部沿海,对外国际贸易往来便捷
18. “水运江苏”背景下,江苏省港口发展的方向是( )
A. 全面使用新能源降低航道的污染程度 B. 聚集临港产业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C. 整合提升内河码头关停沿线老旧码头 D. 重点建设深水海港群弱化河港作用
19. “水运江苏”建设的生态意义是( )
A. 实现海江河、公铁水大联运 B. 建成高效畅通的内河航道网
C. 建设绿色低碳的水运物流网 D. 推动沿江港口产业转型升级
马过河是金沙江一级支流,2003一2013年马过河千流共建成7座水电站。流域的梯级开发改变了河流的天然状态,也改变了流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下图为马过河流域及梯级电站分布图,下表为马过河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土地利用类型 2002年 2013年
面积 (hm2) 占总面积比例 (%) 面积 (hm2) 占总面积比例 (%)
森林 69606 50.4 75792 54.9
灌木林 26390 19.1 22367 16.2
草地 8302 6 3241 2.4
水田 3574 2.6 10704 7.8
旱地 21748 15.8 18683 13.5
人工表面 646 0.5 1817 1.3
裸土 2825 2 2377 17
水体 4909 3.6 3019 2.2
20. 关于马过河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 径流年际变化大 B. 汛期在10至次年4月
C. 径流季节变化小 D. 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21. 实施梯级开发后,该流域( )
A. 气候更加干旱,草地面积减少 B. 热量条件改善,森林面积增加
C. 灌溉条件改善,水田面积增多 D. 蒸发总量减少,水域面积减少
22. 为防止流域内出现梯级发电与供水矛盾,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 优先开发水能,提高发电效率 B.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能耗产业
C. 注重生态保护,扩大水体面积 D. 加强流域协作,合理分配水资源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6分。
2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盛行风影响着全球各地天气气候的形成与演变,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也起着重要作用。
材料二 根据大气环流及生物资源分布状况,秘鲁寒流大致可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秘鲁寒流海洋渔业资源北段极为丰富,中段季节差异较大,南段较为贫乏。下图为南美洲简图及秘鲁寒流范围示意图。
(1)在答题卡相应图中的虚线方框内分别绘制甲区和乙区的盛行风向。
(2)写出乙区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自然带名称,并从盛行风和地形角度分析其成因。
(3)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秘鲁寒流南段渔业资源贫乏的原因。
(4)从海一气相互作用角度,说明甲海区盛行风减弱对气温的影响。
2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光伏装备制造业包括晶体硅制造、光伏组件生产、光伏电站建设等环节,是推动我国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目前,江苏集聚了多家光伏产业链头部企业,发布多项光伏支持政策,在常州、无锡、盐城等城市创建了多个光伏产业集聚区。
材料二 左图为目前我国光伏装备制造业空间布局模式图,右图为1975一2021年江苏、安徽、西藏光伏装备制造企业新增企业数量变化图。
(1)与安徽、西藏相比,简述1975一2021年期间江苏光伏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特征。
(2)从产业发展角度,说明我国光伏装备制造业空间扩张的中西部原因。
(3)简析我国大力支持光伏装备制造业对环境安全的意义。
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阿鲁科尔沁旗地处大兴安岭向科尔沁沙地过渡带,生态环境曾经极度脆弱。近年来,该地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蒙古族游牧文化特色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促进产业融合、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该地“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
材料二 下图为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位置及土地利用现状简图。
(1)简析阿鲁科尔沁旗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2)据图分析阿鲁科尔沁草原农业文化遗产区土地利用的合理性。
(3)从产业融合视角,分析阿鲁科尔沁旗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24一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高三地理
2025.01
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包含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次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给监考老师。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综合题,请您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4.如有作图需要,可用2B铅笔作答,并请加黑加粗,描写清楚。
一、单项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3题答案】
【答案】1. A 2. D 3. C
【4~6题答案】
【答案】4. A 5. C 6. A
【7~9题答案】
【答案】7. D 8. B 9. D
【10~11题答案】
【答案】10. B 11. D
【12~14题答案】
【答案】12. A 13. C 14. B
【15~16题答案】
【答案】15. A 16. B
【17~19题答案】
【答案】17. B 18. B 19. C
【20~22题答案】
【答案】20. A 21. C 22. D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6分。
【23题答案】
【答案】(1) (2)西侧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侧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成因:西侧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全年温和多雨;东侧为盛行西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焚风效应显著),全年干旱少雨。
(3)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上升流较弱;西风控制时,西风漂流(北移)遇海岸阻挡,易形成下降流;营养盐物质无法上泛,浮游生物较少,导致渔业资源贫乏。
(4)盛行风减弱导致上升流减弱,甲海区表层水温增高;海洋通过长波辐射和蒸发潜热向大气提供热能增加,气温升高。
【24题答案】
【答案】(1)起步早;发展速度快(新增企业数量多);集聚程度高
(2)中西部地区硅原料、太阳能丰富;市场需求大,政策支持,中心城市的产业基础好;利于中西部地区延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
(3)促进太阳能的开发与使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轻大气污染;减少碳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减少化石燃料的开采,减轻生态破坏;降低资源枯竭风险。
【25题答案】
【答案】(1)地处半湿润区(季风区)、半干旱区(非季风区)过渡地带;降水变率大,多大风天气,风蚀水蚀作用强;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
(2)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轮换使用,利于草场资源持续利用;中部林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海拔较低的山麓地带布局村落,利于人畜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