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说课
目录
一
教学内容分析
二
三
教学立意
四
教学目标
五
六
教法学法
七
教学过程
重点难点
八
优化反思
学情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课标分析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古代非洲与美洲
社会状况
文明的多元面貌
认识不同区域文明的特征
认识不同区域文明是在特定地理、经济、社会等条件下的发展的(认识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教材分析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呈上
启下
古代非洲文明
古代美洲文明
文明的起源
从空间上介绍文明的概况
该部分内容地理范围广、时间跨度长,涉及许多国家的发展情况,内容较多,且距离学生生活经验遥远,不利于学生理解。
因此需要教师补充大量史实,并挖掘史实核心内涵点,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便于学生理解。
二、教学立意
本课立意:独立于世界的文明
独: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独立发展起来的文明、独具特色的文明
立: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也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
优势
不足
无古代非洲与美洲相关知识储备
通过学期调查,普遍认为古代非洲美洲是原始的、落后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该学情,从学生未知的问题导入课堂,引起学生兴起。
地理课学习过季风洋流规律、地形地貌对人类生活发展的影响等知识。
学生能够分析地图,并联系跨学科知识思考问题。
学生学习过同时期其他地区文明的内容,具备在新课学习过程中的进行知识迁移和联想的能力。
可以适当联系已学知识,进行横向比较,促进学生总体认识。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起源,认识到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是在独立的条件下的产生的。(史料实证)
通过分析相关历史地图与所学知识,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各区域文明的地理位置和兴起背景,正确理解文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结合教材知识和教师提供的材料,总结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特征,认识到古代非洲与美洲也创造出辉煌的文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通过学习古代非洲与美洲的文明特点,并结合前课所学知识,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性,树立尊重世界各国文明的观念。(家国情怀、历史解释)
五、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特征。
【难点】体悟世界文明的多元性,树立尊重各国文明的观念。
突破方法:结合历史地图、文字、图片等多种材料,利用表格归纳整理,认识特点
突破方法:通过归纳全课内容,进行宏观把握,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再通过问题探究,树立尊重各国文明的观念。
六、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为主、材料研析法、问题引导法
【学法】课前预习、材料阅读法、问题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整体框架
以文明的起源-发展为逻辑,分别从空间上讲述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
古代非洲与美洲
一、古代非洲文明
二、古代美洲文明
(一)古代非洲文明的起源与传播
(二)古代非洲王国的兴起
1. 东北非 2. 东非 3. 西非 4. 南非
(一)古代美洲文明的起源
(二)古代美洲三大文明
1. 中美洲 2. 南美洲
小结
探究学界观点改变原因,总结全课、以及整个古代时期世界文明特点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意图
1. 回忆旧课,将所学习过的古代文明在世界地图上呈现,帮助学生时空定位,同时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
2. 询问学生对古代非洲与美洲的印象,根据学情调查,学生普遍认为是原始落后的。该学情,与20C中叶以前欧洲学界的主流观点相符合。由20C中叶以前的主流观点导入,并通过问题设置,充分利用学情,从学生未知的问题导入课堂,引起学生兴趣。
一、古代非洲文明
撒哈拉沙漠、
尼罗河上游的苏德沼泽地、
东西非平直的海岸线
难以接近非洲大陆
首先说明本课讲授范围——撒哈拉以南非洲。再简要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总体地理环境,为学习古代非洲文明奠定地理基础。
设计意图
首先说明本课讲授范围——撒哈拉以南非洲。再简要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总体地理环境,为学习古代非洲文明奠定地理基础。
设计意图
(一)古代非洲文明的起源与传播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铁器加工技术是从埃及传到非洲其他地区的。但非洲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这种单一起源的“扩散论”并不成立。……考古证据显示,公元前1000年-前600年,东非的大湖地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便存在早期的炼铁活动,而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到埃及。
——[美]希林顿著,赵俊译《非洲通史》
非洲独立发展出农业和冶铁技术
起源
传播
班图人迁徙
引导学生提取希林顿《非洲通史》材料的信息,认识到考古证据证明非洲独立发明冶铁技术。认识到非洲文明是在独立条件下产生的,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设计意图
(二)非洲王国的兴起
1.东北非——阿克苏姆王国(公元前后-10世纪)
公元前后兴起,4世纪鼎盛
1. 引导学生分析地图,从地理环境上认识阿克苏姆王国兴起的背景,培养时空观念。
设计意图
4世纪时,国王埃扎纳通过对外战争,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完全控制红海贸易,国家进入鼎盛时期,与同时期的中国、罗马、波斯并列为世界四大强国。同时,国王埃扎纳皈依基督教,从此基督教教堂在阿克苏姆地区占有一席之地。
2. 通过分析背景和教师叙述,引导学生了解阿克苏姆王国的特征。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二)非洲王国的兴起
2.东非——城市国家(10-15世纪)
通过分析地图和印度洋季风洋流图,引导学生分析环印度洋贸易圈的形成原因,培养时空观念。再通过联系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东非国家的兴起背景。
设计意图
兴起背景
(二)非洲王国的兴起
2.东非——城市国家(10-15世纪)
(蒙巴萨当地居民)“信仰真诚,性格善良,品德贞洁。清真寺系坚固的木结构……寺和井附近地面平坦,凡欲进寺者,洗脚后,在寺大门前铺着的粗席垫上,磨去脚上的泥垢再进”。
——《伊本·白图泰游记》
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27页中国瓷器图、29页历史纵横、东非地形图、《伊本 · 白图泰》游记,引导学生认识东非沿海国家的特征,并用表格呈现出来。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设计意图
特征
(二)非洲王国的兴起
3.西非——三大帝国(8-16世纪)
背景
通过公元1200年跨撒哈拉贸易网络图、历史地图、并结合已学知识,分析西非国家兴起的背景,讲述西非王国的更迭情况。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
设计意图
特征
朝觐的队伍至少有8000人……奴隶身着花布或波斯绸衣服,走在队伍前列开道,随后是由100头骆驼组成的运输队,每头骆驼驮有130公斤的黄金,此外还有上千头骆驼驮运旅途所需的衣食等物品。朝觐队伍经开罗前往麦加,沿途穆萨挥金如土,仅赠送给埃及素丹的礼物就达5.5万金第纳尔。穆萨的施舍及在开罗市场上的花费竟使开罗的金价下跌12%,致使12年后开罗金价还没恢复到当年的水平上。——艾周昌主编《非洲黑人文明》
通过阅读教材,完成相应表格,总结西非国家的特征。
并通过曼萨·穆萨朝觐的场景描述,为学生提供具体情景,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其特征。
设计意图
4.南非——津巴布韦国家(11C末兴起,14、15C鼎盛)
(二)非洲王国的兴起
兴起背景
通过地图和班图人迁徙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南非津巴布韦国家建立的背景。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设计意图
特征
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早年土著人的绘画和从“大津巴布韦石屋遗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
——秀娥、张翅《世界遗产悬疑》
大津巴布韦遗址位于津巴布韦南部,这是一个占地约40公顷的复合体,包括防御工事、王宫、锥形塔和排水系统。
——李安山《非洲的古代王国》
通过这两则材料,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总结津巴布韦国家的特征,认识到巨石建筑群是其代表,也具有贸易活动往来。培养史料实证
设计意图
总结
“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
“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
“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
将古代非洲各文明的特征整合在表格中,并对应导入部分“20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学者对非洲的主流观点”,引导学生基于史实辨析该观点。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再总结归纳古代非洲文明的特点。
设计意图
二、古代美洲文明
太平洋和大西洋阻隔了美洲与其他大陆的联系,让整个美洲很难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只能独自默默发展。
简要介绍美洲的总体地理环境,为学习古代美洲文明奠定地理基础,认识到古代美洲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
设计意图
(一)古代美洲文明的起源
创造者:印第安人
独立培育出其他大陆没有的高产农作物 。
印第安人(Native American),除对因纽特人(又称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的统称,并非单指某一个民族或种族。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1. 首先出示印第安人图像,并向学生解释印第安人种族的定义。
设计意图
2. 再通过材料,说明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印第安人的非凡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
玛雅文明
(公元前1千纪初兴起,15世纪中期衰落,16世纪上半期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
(二)古代美洲三大文明
1. 中美洲
(1)玛雅文明(前10C-15C)
玛雅人被称为“新世界的希腊人”
玛雅人把一年分为18个月,测算的地球年为365.2420天,现代测算为365.2422天,误差仅0.0002天,就是说5000年误差仅一天。测算的金星年为584天,与现代测算50年内误差仅7秒。
首先时空定位,培养时空观念。在结合教材,形成表格,整理玛雅文明特征,并通过展示雕像、陶器等图片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新世界的希腊人”,并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设计意图
(二)古代美洲三大文明
1. 中美洲
(2)阿兹特克文明(14C-16C)
我们看到很多城市和村庄建在水上,看到很多大的城镇建在陆地上,看到通往墨西哥(特诺奇蒂特兰)的笔直而平坦的堤道,我们感到震惊..... 我们的一些士兵甚至问,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是不是一场梦境.....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东西,是我们以前从未听说过、从未见到过,甚至都没有梦见过的。
阿兹特克文明
(14世纪兴起,16世纪初鼎盛,1521年被西班牙人毁灭)
首先时空定位,培养时空观念。在结合教材,形成表格,整理阿兹特克文明特征,并通过图片材料,和西班牙人的第一次看到城市时的反应,帮助理解阿兹特克文明的辉煌成就,并培养史料实证。
设计意图
(二)古代美洲三大文明
2. 南美洲
印加文明(12C-16C)
思考:印加人怎样统治他们的庞大帝国?
印加:统一的大帝国,疆域广袤,人口众多。享有“美洲的罗马”之称
帝国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国王和中央政府控制着全国的经济生活、宗教活动和社会生活。……(移民制度)的实施确保了帝国对征服地的控制,有促进了印加语言和宗教的传播。……印加帝国没有文字,结绳记事,名为基普,主要用以统计人口、粮食收成、赋税、士兵人数,记录军队行动、民政状况等。
——周成华《美洲简史》
建立官僚体系
迁移人口,削弱被征服者力量,传播印加语言和宗教
修建道路(信息传递+军队调动)
结绳记事,编制人口调查表
(征税+征兵)
实行强有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曾修建大规模的道路系统;
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都采用过迁移居民的做法;
罗马人曾在被征服地区建立殖民地,并输出罗马文化与制度;
古代中国实行强有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首先时空定位,培养时空观念。再结合教材内容与所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总结印加人统治帝国的措施。
设计意图
通过印加人统治帝国的措施,并回顾世界其他帝国的统治措施,认识统治帝国的共性,从而认识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培养历史解释。
总结
“长期处于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状态”?
“军事民主制部落社会的发展阶段”?
将古代美洲文明的特征整合在表格中,并对应导入部分“20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学者对美洲印第安人的主流观点”,引导学生基于史实辨析该观点。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设计意图
以往研究(20C中叶以前)中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印第安人经济上长期处于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状态,社会发展停留于军事民主制部落社会的发展阶段。
——林被甸、董经胜《拉丁美洲史》
黑非洲从来就“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非洲黑人“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们从来就是这样”,“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德]黑格尔《历史哲学》1857年出版
小结
20C中叶以前 20世纪末期以后的主流观点
……世界上有一个独特的非洲黑人文明存在。他们不仅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学、史学、宗教、和其他著作留存,而且有大量精湛的艺术、音乐、舞蹈、建筑和医学、科学技术遗存……在殖民者入侵非洲时,非洲的大部分已进入文明社会。
——艾周昌主编《非洲黑人文明》1999年出版
……以玉米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发展到了相当高度;城市成为文明中心,城市数量、规模、人口居于古代世界前列;政治组织高度复杂化,创建了古代世界少见的大帝国。
——林被甸、董经胜《拉丁美洲史》2010年
向学生解释学界20世纪末期以后出版的书籍中对过往研究的纠正,指出学界主流观点发生改变。引导学生养成在看材料时注意材料产生背景的习惯。
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学界的观点会发生转变,以非洲为例,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
小组探究:为什么学界对非洲黑人文明的观点发生了转变?
19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没有书面记录就没有历史可言。在19世纪末的殖民时期,他们将这一观点应用于非洲,并得出结论: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撒哈拉以南非洲几乎或根本没有历史。这一结论恰好与他们的种族优越感契合,而且他们还以种族优越感来为殖民征服正名。——[美]希林顿著,赵俊译《非洲通史》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考古学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考古学家已经证明,撒哈拉以南的冶铁技术都是非洲黑人自己创造的……艺术史家已经公认,西非陶器和青铜艺术品是一脉相承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文字出现也不是太晚。公元前二世纪出现了麦罗埃象形文字。迄今已发现800余字,仍未解读。非洲黑人还创造了巴蒙文等。
一批黑人知识分子涌现出来,提出了黑人文明的命题,论证了黑人文明的特征,其目的是增强黑人的自信心,培养黑人的自豪感……非洲基本完成争取民族独立、摧毁殖民统治以后,非洲各国学者为恢复黑人文明和历史本来面目,孜孜不倦工作,做出巨大成就。一批新的欧美学者,也站在较公正的立场,作出重要贡献。——艾周昌主编《非洲黑人文明》
学生分小组,结合材料,以非洲为例,探究学界对非洲文明的认识的转变原因,认识到考古实证古代非洲黑人文明的存在,历史观的发展推动观念立场改变,非洲民族主义觉醒黑人知识分子的努力推动观点改变,认识到要以科学的公正的立场看待不同文明,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设计意图
小结
独立于世界的文明
设计意图
总结本课框架逻辑,对古代非洲美洲形成总体认识。并总结古代世界文明特点,认识到世界文明的多源性和多样性,树立尊重世界各国文明的观念。
八、优化反思
【亮点】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时空定位。同时利用地理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非洲王国兴起的背景。教学材料多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古代非洲美洲文明的特点。
【不足与困惑】
该部分内容地理范围广、时间跨度长,涉及许多国家的发展演变情况,内容较多,且距离学生生活经验遥远。虽然使用丰富的材料促进学生理解特点,但是也容易造成学生阅读材料的负担加重。
由于阿克苏姆王国(西亚传播冶铁技术)和东非、西非、南非的王国(班图人传播)建立背景不同,应该如何处理阿克苏姆王国讲述的位置?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欧洲基督教文明
北非古埃及文明
南亚佛教和印度教文明
东亚儒家文明
?
?
古代西亚文明 伊斯兰文明
以往研究(20世纪中叶以前)中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印第安人经济上长期处于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状态,社会发展停留于军事民主制部落社会的发展阶段。
——林被甸、董经胜《拉丁美洲史》
黑非洲从来就“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非洲黑人“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们从来就是这样”,“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1857年出版
落后
原始
独立于世界的文明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一、古代非洲文明
撒哈拉沙漠、
尼罗河上游的苏德沼泽地、
东西非平直的海岸线
难以接近非洲大陆
(一)古代非洲文明的起源与传播
农业: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
畜牧业: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
冶铁业:掌握了冶铁技术。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铁器加工技术是从埃及传到非洲其他地区的。但非洲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这种单一起源的“扩散论”并不成立。……考古证据显示,公元前1000年-前600年,东非的大湖地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便存在早期的炼铁活动,而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到埃及。
——[美]希林顿著,赵俊译《非洲通史》
非洲是古代农业的发生地之一
非洲独立发展出冶铁技术
起源
传播:
班图人
公元前2000年开始迁移,到11世纪将自己掌握的技术传播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部分地区。班图人先后建立起许多国家。
(二)非洲王国的兴起
时空定位
公元前后兴起,4世纪鼎盛
(二)非洲王国的兴起
1.东北非——阿克苏姆王国(公元前后-10世纪)
4世纪时,国王埃扎纳通过对外战争,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完全控制红海贸易,国家进入鼎盛时期,与同时期的中国、罗马、波斯并列为世界四大强国。同时,国王埃扎纳皈依基督教,从此基督教教堂在阿克苏姆地区占有一席之地。
公元前后兴起,4世纪鼎盛
处于红海贸易区,对外贸易繁荣
兼收并蓄的混合型文明
文化交流频繁,信仰基督教
兴起背景
靠近西亚、位于红海咽喉处
冶铁技术传播
农牧业发展
特征
(二)非洲王国的兴起
时空定位
公元前后兴起,4世纪鼎盛
10-15世纪
城市国家
(二)非洲王国的兴起
2.东非——城市国家(10-15世纪)
10-15世纪
城市国家
兴起背景
班图人迁徙带来技术,农业进步
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
伊斯兰教的传入
代表国家
桑给巴尔、蒙巴萨、摩加迪沙
东非沿海城市国家特征 经济
政治
文化
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
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面积、人口有限的城市国家
奴隶制
信仰伊斯兰教
(蒙巴萨当地居民)“信仰真诚,性格善良,品德贞洁。清真寺系坚固的木结构……寺和井附近地面平坦,凡欲进寺者,洗脚后,在寺大门前铺着的粗席垫上,磨去脚上的泥垢再进”。
——《伊本·白图泰游记》
混合型文明
(斯瓦希里文明)
(二)非洲王国的兴起
时空定位
公元前后兴起,4世纪鼎盛
10-15世纪
城市国家
8-16世纪
加纳
(8-11世纪极盛,1240年被马里吞并)
马里
(13-14世纪,首都在廷巴克图,后被桑海吞并)
桑海
(7世纪兴起,1468年攻占廷巴克图,15世纪末壮大,16世纪极盛,后遭入侵衰落)
(二)非洲王国的兴起
3.西非——三大帝国(8-16世纪)
背景:
冶铁技术传播
生产力发展,人口增加,形成更大的政治单元
军事上使用铁制兵器,军事实力增强
西非和北非之间存在贸易关系
8-16世纪
3.西非——三大帝国(8-16世纪)
阅读教材28页,归纳西非国家的特点
西非国家特征 加纳
马里
桑海
朝觐的队伍至少有8000人……奴隶身着花布或波斯绸衣服,走在队伍前列开道,随后是由100头骆驼组成的运输队,每头骆驼驮有130公斤的黄金,此外还有上千头骆驼驮运旅途所需的衣食等物品。朝觐队伍经开罗前往麦加,沿途穆萨挥金如土,仅赠送给埃及素丹的礼物就达5.5万金第纳尔。穆萨的施舍及在开罗市场上的花费竟使开罗的金价下跌12%,致使12年后开罗金价还没恢复到当年的水平上。
——艾周昌主编《非洲黑人文明》
黄金资源丰富,控制撒哈拉沙漠商路和黄金交易,对外贸易发达
进一步扩大了加纳的贸易
实行中央集权
曼萨·穆撒
城市、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
兴建学校,文化繁荣
奴隶制国家
对外贸易扩大
对外贸易繁荣
文化繁荣
(二)非洲王国的兴起
时空定位
公元前后兴起,4世纪鼎盛
10-15世纪
城市国家
8-16世纪
11世纪末兴起,14-15世纪鼎盛
4.南非——津巴布韦国家(11C末兴起,14、15C鼎盛)
(二)非洲王国的兴起
11世纪末兴起,14-15世纪鼎盛
兴起背景
班图人迁徙带来技术
生产力发展
社会财富增加,社会成员分化
4.南非——津巴布韦国家(11C末兴起,14、15C鼎盛)
(二)非洲王国的兴起
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早年土著人的绘画和从“大津巴布韦石屋遗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
——秀娥、张翅《世界遗产悬疑》
大津巴布韦遗址位于津巴布韦南部,这是一个占地约40公顷的复合体,包括防御工事、王宫、锥形塔和排水系统。
——李安山《非洲的古代王国》
巨石建筑群构思精巧、技术高超
具有对外贸易
总结
文明起源 独立条件下产生了农业和冶铁技术 王国兴起 区域 国家 时间 特征
东北非 阿克苏姆王国 公元前后至10世纪 处于红海贸易区,对外贸易繁荣
文化交流频繁,信仰基督教
兼收并蓄的混合型文明
东非 摩加迪沙 蒙巴萨 桑给巴尔 10-15世纪 经济: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政治:城市国家、奴隶制
文化:信仰伊斯兰教、混合文明(斯瓦希里文明)
西非 加纳帝国 马里帝国 桑海帝国 8-16世纪 经济: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廷巴克图)
政治:中央集权帝国、奴隶制
文化:文化繁荣、修学校
南非 津巴布韦国家 11世纪末-15世纪 巨石建筑群构思精巧、技艺高超
有贸易往来
“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
“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
“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
非洲文明是独立发展起来的
地理环境多样,不同地区各有特点
地理环境相对封闭,非洲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落后。但独具特色
靠近商业要道的地区,对外贸易繁荣,与外界文化交流相对频繁
二、古代美洲文明
太平洋和大西洋阻隔了美洲与其他大陆的联系,让整个美洲很难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只能独自默默发展。
(一)古代美洲文明的起源
创造者:印第安人
独立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农作物 。
印第安人(Native American),除对因纽特人(又称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的统称,并非单指某一个民族或种族。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在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基础上,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印加三大文明。
(二)古代美洲三大文明
时空定位
玛雅文明
(公元前1千纪初兴起,15世纪中期衰落,16世纪上半期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
玛雅文明
(公元前1千纪初兴起,15世纪中期衰落,16世纪上半期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
(二)古代美洲三大文明
1. 中美洲
(1)玛雅文明(前10C-15C)
玛雅文明特征 经济 农业:
手工业:
政治
建筑
文化
以种植玉米为主
精美的陶器
城市国家
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为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为平民
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
象形文字
20进位制,“零”的概念
历法纪年
玛雅人被称为“新世界的希腊人”
玛雅人把一年分为18个月,测算的地球年为365.2420天,现代测算为365.2422天,误差仅0.0002天,就是说5000年误差仅一天。测算的金星年为584天,与现代测算50年内误差仅7秒。
(二)古代美洲三大文明
时空定位
玛雅文明
(公元前1千纪初兴起,15世纪中期衰落,16世纪上半期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
阿兹特克文明
(14世纪兴起,16世纪初鼎盛,1521年被西班牙人毁灭)
(二)古代美洲三大文明
1. 中美洲
(2)阿兹特克文明(14C-16C)
阿兹特克文明特征 经济
政治
城市建设
农业是经济基础,浮动园地
上层阶级垄断官职、军队
部落自治
特诺奇蒂特兰城
水渠、桥梁、道路
结构松散的王国
我们看到很多城市和村庄建在水上,看到很多大的城镇建在陆地上,看到通往墨西哥(特诺奇蒂特兰)的笔直而平坦的堤道,我们感到震惊.....因为巨大的塔楼、庙宇和建筑物都是从水上升起的,而且都是用石头建造的。我们的一些士兵甚至问,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是不是一场梦境.....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东西,是我们以前从未听说过、从未见到过,甚至都没有梦见过的。
阿兹特克文明
(14世纪兴起,16世纪初鼎盛,1521年被西班牙人毁灭)
(二)古代美洲三大文明
时空定位
玛雅文明
(公元前1千纪初兴起,15世纪中期衰落,16世纪上半期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
阿兹特克文明
(14世纪兴起,16世纪初鼎盛,1521年被西班牙人毁灭)
印加文明
(12世纪兴起,13世纪崛起,15-16世纪初鼎盛,1532年被西班牙人毁灭)
(二)古代美洲三大文明
2. 南美洲
印加文明(12C-16C)
思考:印加人怎样统治他们的庞大帝国?
印加:统一的大帝国,疆域广袤,人口众多。享有“美洲的罗马”之称
印加马丘比丘城遗址
帝国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国王和中央政府控制着全国的经济生活、宗教活动和社会生活。……(移民制度)的实施确保了帝国对征服地的控制,有促进了印加语言和宗教的传播。……印加帝国没有文字,结绳记事,名为基普,主要用以统计人口、粮食收成、赋税、士兵人数,记录军队行动、民政状况等。
——周成华《美洲简史》
建立官僚体系
(国王-四大政区-官员-平民)
迁移人口,削弱被征服者力量,传播印加语言和宗教
修建道路(信息传递+军队调动)
结绳记事,编制人口调查表
(征税+征兵)
实行强有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统治帝国的共性与特性
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曾修建大规模的道路系统;
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都采用过迁移居民的做法;
罗马人曾在被征服地区建立殖民地,并输出罗马文化与制度;
古代中国实行强有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编制户口。
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总结
文明开创 独立培育出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 以农业、手工业和贸易为基础 三大文明 区域 文明 时间 特征
中美洲 玛雅文明 前10C-15C 经济: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手工业有精美陶器
政治:城市国家、阶级社会
建筑:祭祀的金字塔庙宇
文化:象形文字、20进位制“零”的概念、历法纪念
阿兹特克文明 14C-16C 经济:农业基础,“浮动园地”
政治:结构松散的王国
建筑:太阳金字塔
城市建设:特诺奇蒂特兰城
南美洲 印加文明 12C-16C 统一帝国,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建立了官僚体系;
交通道路建设完善
人口调查表,管理人口
“长期处于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状态”?
“军事民主制部落社会的发展阶段”?
完全独立发展起来的
地理环境封闭,美洲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落后,但文明独特
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
以往研究(20世纪中叶以前)中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印第安人经济上长期处于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状态,社会发展停留于军事民主制部落社会的发展阶段。
——林被甸、董经胜《拉丁美洲史》
黑非洲从来就“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非洲黑人“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们从来就是这样”,“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1857年出版
小结
20世纪中叶以前的主流观点
……以玉米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发展到了相当高度;城市成为文明中心,城市数量、规模、人口居于古代世界前列;政治组织高度复杂化,创建了古代世界少见的大帝国。
——林被甸、董经胜《拉丁美洲史》2010年
……世界上有一个独特的非洲黑人文明存在。他们不仅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学、史学、宗教、和其他著作留存,而且有大量精湛的艺术、音乐、舞蹈、建筑和医学、科学技术遗存……在殖民者入侵非洲时,非洲的大部分已进入文明社会。
——艾周昌主编《非洲黑人文明》1999年出版
小结
20世纪末期以后的主流观点
小组探究:为什么学界对非洲黑人文明的观点发生了转变?
19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没有书面记录就没有历史可言。在19世纪末
的殖民时期,他们将这一观点应用于非洲,并得出结论: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撒哈拉以南非洲几乎或根本没有历史。这一结论恰好与他们的种族优越感契合,而且他们还以种族优越感来为殖民征服正名。——[美]希林顿著,赵俊译《非洲通史》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考古学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考古学家已经证明,撒哈拉以南的冶铁技术都是非洲黑人自己创造的……艺术史家已经公认,西非陶器和青铜艺术品是一脉相承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文字出现也不是太晚。公元前二世纪出现了麦罗埃象形文字。迄今已发现800余字,仍未解读。非洲黑人还创造了巴蒙文等。
一批黑人知识分子涌现出来,提出了黑人文明的命题,论证了黑人文明的特征,其目的是增强黑人的自信心,培养黑人的自豪感……非洲基本完成争取民族独立、摧毁殖民统治以后,非洲各国学者为恢复黑人文明和历史本来面目,孜孜不倦工作,做出巨大成就。一批新的欧美学者,也站在较公正的立场,作出重要贡献。
——艾周昌主编《非洲黑人文明》
考古的发展,实证古代非洲黑人文明的存在
历史观的发展
非洲民族主义觉醒,黑人知识分子的努力
小结
独立于世界的文明
地理环境相对独立
独立条件下产生的文明
独具特色的文明
小结
多源性
多样性
尊重世界各国文明
客观公正看待各国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