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5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5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6 11:1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上好的白葡萄酒)会升入头脑,把包围在头脑四周的一切愚蠢沉闷的乌烟瘴气全部驱散,使它变得敏悟机灵,才思奋发,充满活泼热烈而有趣的意象……
——[英国]莎士比亚(1564-1616)
葡萄与葡萄酒经历了什么样的流浪旅程呢?
又见证了什么样的大历史呢?
葡萄酒就像流淌着紫色或黄色血液的大地的孩子,如星星般闪耀。
——[智利]巴勃鲁·聂鲁达(1904-1973)
第7课 葡萄流浪记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遇见: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葡萄的起源与早期传播
大约在11000年前,西亚和高加索地区同时进行了驯化,生产出供餐和酿酒的葡萄藤。
——董扬、梁振昌等:《葡萄演化中的双重驯化和性状起源》,《Science》2023年第6635期,第892页。
为何遇见?
15、16世纪遇见美洲
秘鲁、智利
一、遇见: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为何遇见?——视野开阔
【思考】两幅地图有何不同之处?
1482年托勒密世界地图
1570年奥特里乌斯世界地图
天使消失
地理方位明晰
美洲出现
变化之因:新航路开辟
当他(哥伦布)重返埃斯帕尼奥拉(今古巴东南部),(带着)葡萄藤蔓……初期栽种成果便令人大受鼓舞,起码这些热情兴奋的移民如此坚称:“……葡萄藤也是不出7天就抽出嫩叶,25天结束,晶莹的葡萄就可以采收了。”显然西班牙式的愿望,影响了西班牙人的视力。
——[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著,郑明萱译《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第57页。
一、遇见: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为何遇见?——人口迁移
一直要到征服者抵达秘鲁,西班牙才终获一处可容葡萄藤蔓茂盛成长之地……在今日秘鲁之南,葡萄也长得极好。比方智利,气候颇类卡斯提尔,几乎正在南北相对同一纬度……图库曼(Tucuman)一带,以及拉普拉塔地区普遍而言,都栽种酒用葡萄以及西班牙其他作物。
——[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著,郑明萱译《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第61-62页。
40年间,由于西班牙人极其残酷的血腥统治,有1200万无辜的印第安人惨遭杀害……(西班牙人)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甚至把他们看得连牲畜都不如,——上帝保佑,西班牙人对牲畜还稍微珍爱些。
——[西班牙]卡萨斯著,孙家堃译《西印度毁灭述略》,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7页。
秘鲁、智利
印第安人、
欧洲白人、
非洲黑人、
其他血统
【族群混合
程度很高】
非洲裔
德国裔
爱尔兰裔
(2)人口迁移特点:
A.主导:欧洲国家
B.主流方向: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区迁移
C.方式: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
(1)人口迁移表现:
16世纪非洲人
口减少约1亿人
大洋洲、非洲、亚洲等地有族群混合现象
一、遇见: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2.怎样遇见?——物种交换
西班牙人为了满足本身生活的需要并维持传统饮食习惯,不得不在殖民地生产一些东西。西班牙人习惯于吃小麦面包、牛羊肉和橄榄油,喜欢饮葡萄酒……他们就在美洲的居留地周围,种植和栽培小麦、橄榄树、葡萄和蚕桑,饲养马、牛、羊、猪等……这些作物和家畜,很快得到了发展和繁殖。
——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7页。
(2)物种交换特点:
A.种类:丰富多样;B.方向:双向交流;C.范围:逐步扩大
(1)【实践】画一画物种交换表现简图:
玉米向中国传播:历史纵横;纲要上第82页。
为商品世界性流动奠定坚实基础
一、遇见: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动物传播疾病,践踏新种植的农作物,污染水源,而它们的啃噬牧草破坏地表植被,造成土壤流失,这个问题后来因欧洲人对木材和木柴贪得无厌的需求而更加恶化。
——[美]马西著,黄磷译:《拉丁美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年,第83页。
3.遇见之果——疾病传播、生态破坏
从天花开始,几乎在50年间,瘟疫铲除了阿兹特克人(从1518年约2500万人减少到1568年的约300万人),之后向南进发,任美洲中部毁灭了玛雅和印加文明,又在16世纪20年代末期毁灭了秘鲁;然后是1530年至1531年的麻疹,接着是1546年的另一种欧洲瘟疫,可能是斑疹、伤寒。1558年至1559年,流感蹂躪整个美洲大陆以及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美洲印第安人对这些旧世界来的瘟疫毫无抵抗力。
——[美]霍华德·马凯尔著,罗尘译:《瘟疫的故事 瘟疫改变人类命运和历史进程的悲惨史话》,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年,第81页。
(1)疾病传播表现:
欧洲的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向美洲和大洋洲传播。
原住民大量死亡,原有社会解体,欧洲人能够迅速建立殖民统治
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疾病传播与物种交换弊端:
一、遇见: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根据顾沛雯、辛明主编:《葡萄病理与昆虫学》,银川:阳光出版社,2018年,第256页文字内容转化为图示。
3.遇见之果——疾病传播、生态破坏
葡萄霜霉病:
叶片、果实等受侵害
最早发现于1834年北美洲东部的野生葡萄。
1876年前后传入欧洲;1878年首先在法国的西南部发生,1882年传遍法国及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后期,伴随欧洲种葡萄向全球引种栽培,葡萄霜霉病传遍全世界。
一、遇见: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小结】
人口迁移
物种交换
疾病传播
生态破坏
人文
地理
格局
自然
环境
状态

二、互联: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1.为何互联?——海路大通
【思考】比较新航路开辟前后的世界贸易图,分析全球贸易网络有什么变化?
全球海路开辟,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怎样互联?
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
二、互联: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怎样互联?——三洋并进
(1)印度洋贸易
蓝色:阿拉伯控制的印度洋贸易路线
红色:欧洲人开通的新的印度洋贸易路线
(葡萄牙)大商帆贸易所涉及的商品,既有来自欧洲市场的货物,如葡萄牙产的葡萄酒,英国和佛来米制造的钟表及其他手工业品、工艺品……
——何秀川:《澳门与葡萄牙大商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7页。
二、互联: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怎样互联?——三洋并进
(2)大西洋贸易
手工制品
贵金属、
蔗糖、
烟草
运奴隶到美洲贩卖
欧洲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到非洲“换取”黑奴
从美洲运贵金银、烟草、甘蔗到欧洲
A.第一阶段:欧洲——南美洲
B.第二阶段:“三角贸易”
(西班牙)每年有两支船队从塞维利亚起航,一支前往墨西哥湾海岸的韦拉克鲁斯,另一支驶向南美洲北部的卡塔赫纳和巴拿马地峡。它们的货物包括西班牙葡萄酒、橄榄油、咸鳕鱼和其他食物……
——[美]马西著,黄磷译《拉丁美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年,第120、121页。
表现:
影响:
①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 造成非洲长期落后;
②美洲:获得劳动力,种植园经济兴起;
③欧洲:获得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④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洲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
二、互联: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怎样互联?——三洋并进
(3)太平洋贸易——路线及特点
主导国家 贸易路线及主要商品 特点
葡 萄 牙
西班牙
路线1:中国(生丝、瓷器等)→澳门→印度果阿→欧洲(白银)→中国
路线2:中国(生丝)→澳门→日本(白银)→中国
中国(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菲律宾马尼拉→墨西哥(白银)→菲律宾马尼拉→中国
①贸易路线范围广;
②澳门为主要中转站;
③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
①贸易路线范围广;
②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
最初,从阿卡普尔科返航马尼拉的大商帆也曾运载过一些产自西班牙与欧洲的商品,如西班牙的天鹅绒……荷兰和法国卢昂的亚麻布、葡萄酒、醋、油、橄榄油……葡萄干……中间有些时候,又改运可可豆、胭脂红和油、葡萄酒等。
——何秀川:《澳门与葡萄牙大商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7页。
二、互联: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怎样互联?——三洋并进
(3)太平洋贸易——白银输入中国
——[德]安德烈·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 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209页。
二、互联: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3.互联之果——中国
【思考】白银输入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万历时)推行“一条鞭法”,把徭役、土贡等赋役都归并在田赋里,“计亩征银”……(白银)最终排挤了纸币,并取代铜钱而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宋杰:《中国货币发展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38、239页。
白银的流入还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因为农民缴税不能缴实物,而要到市场上把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卖掉,换成银子。
——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最大的白银需求国之一,直接影响了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用于世界贸易……中国商品走向世界,市场扩大到了全球范围,形成了市场网络的全球性链接。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总体视野:一个研究论纲》,《学术研究》2017年第5期,第98、99页。
①促进赋税改革(一条鞭法),明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白银货币化)
②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农业发展
④形成了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与世界联系增强
③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互联: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3.互联之果——世界
第一次国际分工已大规模地完成。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南北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一起)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商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倾全力于工业生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221页。
①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②商品贸易的全球化、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思考】商品世界性流动的影响是什么?
三、变革:早期殖民扩张
1.为何变革?——新航路开辟
(1)早期殖民扩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即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列强在亚、非、拉美的侵略扩张活动,当时的殖民国家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最先进行殖民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2)16世纪:先行者-葡萄牙
①殖民地:巴西、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中国澳门
②主要方式:建殖民据点和商站
先行者-西班牙
①殖民地:中南美洲(除巴西之外)、菲律宾
②主要方式:建立殖民地、黑奴贸易、种植园、种族屠杀。
“黄金漏斗”
西葡掠夺的贵金属用于奢侈消费,金银财富大量外流,最终落后于他国,促使他国迅速崛起。
2.怎样变革?——殖民掠夺
三、变革:早期殖民扩张
2.怎样变革?——殖民掠夺
(3)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
①建立商队和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开展商业竞争。(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
②殖民地区:非洲东海岸、印度洋北岸、马来半岛沿线的亚洲地区
(4)18世纪:日不落帝国-英国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7世纪发动三次英荷战争,战胜荷兰
18世纪七年战争打败法国,建立“日不落帝国”。
1787年,英国安排“第一舰队”出发前往澳大利亚时,从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进口的葡萄酒总数已接近600万加仑……欧洲商船和海运贸易的不断增加,刺激了大西洋的马德拉、加那利群岛以及非洲好望角和中南美洲等殖民地的葡萄种植园产业迅速发展。但以上殖民地皆非英国所有,这就勾起了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的商业欲望。
——肖璐娜、张箭:《旧大陆葡萄在澳大利亚的栽种及传播》,《农业考古》2019年第6期,第210页。
1665年,荷兰人在(南非)山麓开垦出小葡萄园。接着,17世纪末,法国人在好望角的开普敦种植葡萄。
——[日]古贺守著,汪平译:《葡萄酒的世界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149页。
三、变革:早期殖民扩张
3.变革之果——美、非、亚洲(一变)
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
——[德]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1页。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了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德]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卷5《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60、861页。
【探究】早期殖民扩张对被殖民地区带来的影响。
①中断了美洲、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亚洲古老的帝国也受到冲击。(纲要上第13、15课;下第12课)
贩卖黑奴绘画场景
英国人在印度作威作福
②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三、变革:早期殖民扩张
3.变革之果——欧洲(二变)
【探究】早期殖民扩张对殖民者带来的影响。
商业
革命
商品种类、流通量增长
贸易规模扩大(三大贸易区)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地中海→大西洋沿岸)
商业金融组织出现: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德]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卷2《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页。
三、变革:早期殖民扩张
3.变革之果——欧洲(二变)
【探究】早期殖民扩张对殖民者带来的影响。
12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西欧以白银计价的小麦价格
大量贵金属不断流入欧洲
货币贬值
物价上涨
投机活跃
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发展)
欧洲社会变革
价格革命
三、变革:早期殖民扩张
3.变革之果——世界(三变)
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239页。
①世界各地打破孤立状态,由分散走向整体
②经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政治: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差距,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呈现东衰西强趋势。
总结
遇见
人口迁移
物种交换
疾病传播
生态破坏
互联
印度洋贸易
大西洋贸易
太平洋贸易
变革
美洲、非洲、亚洲发展受阻
欧洲对外殖民掠夺积累财富
世界大局呈现东衰西强趋势
世界人文地理
格局转变
世界商业贸易
格局转变
世界政治
格局转变
联系建立
格局转变
小葡萄,大历史
见证:
全球航路开辟
全球商贸
和平往来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智研咨询整理
2023年湖南高考历史试题第19题
材料一史料一 《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葡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史料二《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史料三 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材料二 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公元前2000年前后,萄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公元前2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15-16世纪,西班牙人持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19世纪中期,美国葡葡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由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21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 ——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
对接高考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葡萄酒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谢谢
Thank you!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