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3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教学目标
1.分析思考,构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科学思维)
2.分析碳循环平衡的原因,从而提出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生命观念)
3.归纳概括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说出改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建议(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碳循环的概念与过程
(2)物质循环的概念与特点
2、教学难点
(1)构建碳循环的模式图
(2)提出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在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采用了“建构模型 归纳概念、总结规律 建立联系 应用规律”的程序。本案例的具体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温室效应的后果导入
问题串引导,构建碳循环模式图
分析碳循环平衡原因,提出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在分析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等示意图的基础上,概括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
从物质循环的特点出发,说出改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建议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导入 激发兴趣 视频:温室效应的后果 设问: (1)温室效应是怎么造成的? (2)温室效应的后果很严重。怎么缓解? 思考并初步回答问题。 以问题导入,激发兴趣,思考温室效应的造成原因和缓解措施 学生结合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初步回答问题。再通过后面的学习进一步完善补充。
引导总结碳循环概念 问题串引导,构建碳循环模式图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践和之前的知识归纳总结碳循环的概念。 提出问题:碳循环是如何进行的? 再给出提示的问题串: 1.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2.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 3.碳元素主要以什么途径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以什么途径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 4.碳元素在生物体之间以什么渠道传递? 5.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表示碳在生物体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的过程。 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作答。 给出正确答案,让学生互评。 思考并回答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的去向,归纳总结碳循环的概念。 思考问题 思考并尝试回答问题。根据问题提示,慢慢构建出碳循环的简单模式图。应用希沃易课堂拍照功能上传 学生互评,检测。 补充、完善碳循环的模式图,更正和做笔记。 联系旧知和生活经验,引发新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构建概念的能力。 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串的逐步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构建碳循环地模式图,并且通过希沃软件的拍照上传和互评,在批改同学的模式图的过程当中,再次加强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给出任务,分析模型,思考问题 给出任务: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中的甲、乙、丙分别是什么?①、②、③分别表示什么过程? (2)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用图中代号表示) (3)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什么形式流动? 回顾碳循环知识。 分析模型寻找规律,解答问题。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并从中进行比较,总结出碳循环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学以致用。
问题引导,分析碳循环平衡原因,提出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给出问题:如果人们不按生态规律办事,乱砍滥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 打破碳循环平衡,造成温室效应,如何缓解? 总结归纳缓解碳循环的措施 分析问题,做出解答:会打破碳循环平衡 利用希沃软件发表观点,给出建议 从社会事例出发引出碳循环平衡,帮助学生构建稳态与平衡感。再从平衡被打破出发总结归纳缓解碳循环的措施,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
分析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等示意图的基础上,概括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 问题:1.在这些循环中,是二氧化碳、水、二氧化氮等物质在循环吗? 2.这些元素的循环有什么共同特点? 思考回答问题,归纳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 从问题出发,让学生自己构建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
从物质循环的特点出发,说出改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建议 图片情境:单一种植水稻的农业生产模式 问题:怎么改进水稻田单一种植水稻的生产模式,以充分利用稻田资源,起到生态循环利用、增加效益的作用? 思考作答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课后作业 布置习题 巩固知识
教学评价
利用希沃易课堂,进行数据的实时收集和分析和进行学情诊断,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