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史记》、司马迁的相关知识,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通过视频大致了解屈原生平事迹;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学常识等文言知识基础。
2.落实文言知识,梳理课文第一段的字词及大意。
重难点: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学常识等文言知识基础。
导入新课
单元导读解析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现实,也预示着未来。了解历史,不忘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历史著作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本单元选入了《史记》《汉书》(补充其文体知识)中的两篇经典作品,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古代史家的历史观念、开创精神;选入的两篇史论,均意在劝诫,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其观点至今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导入新课
《人民日报》曾把屈原称为“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屈原,是一位让世代中华儿女年年记起的先祖,一个让历代文人朝诵夜吟的巨擘,是我们这个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的一个厚重的标题。而第一篇完整记录屈原生平经历的文章就是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文章。(板书标题)
说明学习目标、重难点。
知人论世
(一)复习《史记》,了解背景
1.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前80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2.《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记录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本纪: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
世家:记叙诸侯国兴衰和杰出人物事迹。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生平和事迹。
表:按年代谱列各时期的重大事件。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全书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创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了解传主(播放视频)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国丹阳人(今湖北秭归)。
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他的诗作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道路。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等。
初读文本
(一)课文诵读
教师指名朗读文本第一、二段,纠正字音
(二)教师引导,落实字词,理解大意
总结段意,积累基础文言知识
第一段:介绍屈原身世、才能。
第二段:写屈原与上官大夫、楚怀王产生矛盾。
以上内容是楚怀王信任屈原的阶段。
小结
这两段内容主要叙述屈原出身高贵、才华出众、作为国之栋梁深受楚怀王信任,却因受小人谗言触怒君主被疏远等事迹。主要表达方式为记叙。
五、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第三段;整理一、二段文言知识(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回顾了《史记》、其作者司马迁以及传主屈原相关内容,明白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包含着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借他人之杯浇胸中块垒。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各自的目标,令人叹服,同时也给以我们启迪:人应该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目标哪怕付出艰苦的努力,甚至自己的生命也是值得的。
板书设计
屈原列传
司马迁
志-记,记忆力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于治乱明,于辞令娴)
入、出:名词用状语,对内;对外
大夫:(古今异义)古:官职名;今:医生
疏,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