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 课件(2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土地改革 课件(2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6 19:2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3课 土地改革
1、通过分析土地改革的原因,认识到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过程。(唯物史观)
2、以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为依托,分析土地改革开展的原因和重要意义;了解土地改革对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3、学生根据土地改革的原因推导土地改革的意义,加强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加深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并提升历史解释的水平。(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通过土地改革,理解其对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认识到党的政策纲领在逐渐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是真的为了农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你还记得吗?
历史课文中何时第一次出现“地主、农民”词语?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时空观念
你知道古代和近代有哪些人提出过土地改革的要求吗?
李自成:均田免粮
洪秀全:有田同耕
孙中山:平均地权
时空观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在不同时期分别提出实行过哪些土地政策?
国共十年内战时期 (1927-1937)
全面抗战时期 (1937-1945)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
打土豪、分田地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田
基本国情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
史料实证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1949年9月以前
老解放区已完成土地改革
占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1.背景
(1)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直接原因)
全国土地改革前农村人口及土地占有情况
地主、富农 贫农、雇农
占农户总数(%) 不到7% 57%以上
占农村耕地(%) 50%以上 14%
(2)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成分 剥削状况 劳动状况 占有状况
地主 剥削农民地租或放高利贷以及雇工劳动 自己不劳动 占有大量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
富农 剥削量超过总收入的15% 参加农业主要劳动 占有较多的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
中农 不剥削或有轻微剥削其他农民(不超过总收入的 15%) 自己进行农业劳动 占有土地、耕畜、农具
贫农 同时出卖一分部劳动力 自己劳动 占有少量的土地、农具,没有耕畜或者耕畜很差
雇农 受到地主、富农雇庸剥削 雇给别人种田 没有土地、耕畜、农具
1949年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这种情况使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十分紧迫。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3)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孤立地主
2.时间
1950年—1952年底
3.经过
(1)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标志),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拔除地主的界碑
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农民分得田地
农民还分到的农具、牲畜
土地改革的过程
从左图中你读到了什么?
土地所有权证
时间:1950年11月17日
给土地所有权人:万玉秀
(3)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不同点
相同点
土地占有者
地主阶级
与农民关系
产品分配
都是土地私有
地主
农民
剥削与被剥削
平等
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自己占有劳动成果
封建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类别
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有何异同?
知识拓展
土地改革实质: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改变,但土地私有性质没有改变;体现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巩固政权的实质。
从“地主私有”到“农民私有”
土地改革后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易错点)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做一个阶级来说,就是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1.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材料二、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复兴之路》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恢复和发展。
材料三、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土地改革。”
3.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949——1952年全国主要农业产品产量统计(单位:万吨)
年份 粮食 棉花 油料 黄花麻 糖料 茶叶 水果
1949 11318.0 44.4 256.4 3.7 283.3 4.1 120.0
1950 13212.5 69.2 267.2 7.9 337.8 6.5 132.5
1951 14368.5 103.1 362.0 25.0 498.9 7.9 156.4
1952 16391.5 130.4 419.3 30.6 759.5 8.2 244.3
1949—1952年全国农民收入支出情况统计表
年份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人均货币收入(元) 14.5 18.7 23.6 26.8
人均消费品支出(元) 14.2 17.3 21.6 24.6
4.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时期 内容 意义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即减轻了了农民的负担,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团结地主中的开明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
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区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彻底废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启示:
党的路线方针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建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经历了四次变革。
01
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
02
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中的确立。
03
第三次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村富裕起来了,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了。
04
第四次发生在2006年1月,农业税被废除了!是几千年来压在农民身上的重担被彻底废除了!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架构
本课小结
土地改革
1、实施原因
2、起止时间
3、实施地区
4、法律文件
5、主要规定
6、意义
②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直接原因)
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1950-1952年底(基本完成)
新解放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彻底摧毁了...消灭了...;农民...;人民政权...解放了...;...恢复和发展.准备了条件。
课后小结
1.“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这一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 )
A. 开国大典 B. 抗美援朝 C. 土地改革 D. 一五计划
2. 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 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使农民获得了解放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C
D
当堂训练
3.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的是( )
A.和平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制定宪法
4.从农民拥护新生政权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成果,最有意义的是( )
A.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C.消灭了地主阶级 D.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