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统编2024七下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孝亲敬老
传承家风
专题学习活动
2025年春七下语文情景教学课件嵌视频(统编2024版)
目录
学习目标
分享孝亲敬老故事
理解“孝”的内涵
传承优良家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孝亲敬老,传承家风”的专题学习活动。
同学们,人有云“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大地乃万物之源,父母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本。
1.了解中华传统的孝文化,理解“孝”的内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
2.传承优良家风,培养心存感恩、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的美好品德。
学习目标
重点
分享孝亲敬老故事
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孝亲敬老的动人故事。在当代社会,孝亲敬老的美德得到了大力弘扬,两年评选一次的全国道德模范中,就有不少孝老爱亲模范,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温暖。
小组合作,以“小‘行’大‘孝’”为主题设计一期板报。可以是实体的板报,也可以做成电子板报。邀请语文、道德与法治、
历史、美术等学科的老师,对各组的板报进行
点评。
环节一:
搜集古代的孝亲敬老故事,了解其大意。
小组讨论:在当今社会,这些故事主人公的言行,哪些值得我们效仿 哪些在今天已不宜提倡 从中选出有较高价值的故事。
回顾《二十四孝图》中的故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其中主人公的孝行是否可取;
选出其中价值较高的故事在全班分享。
《二十四孝》
刘恒对母亲薄氏感情甚笃,力行孝道。薄氏曾因一场大病而三年不愈,刘恒也整整侍奉了三年,经常守在母亲身边,不解衣带而卧,精心料理,十分操劳。给母亲治病的汤药,都要由他亲口尝过之后才让母亲服用。三年后,母亲病好了,而刘恒却累倒了。公元前180年,大臣周勃平息吕氏之乱后,立刘恒为帝,理由是刘恒仁孝贤能,名扬天下。刘恒登基后,重德治、兴礼仪,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发展水利。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刘恒亲尝汤药
故事通过汉文帝对母亲的孝顺,传递了孝道、亲情、以身作则以及仁政爱民的道理,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顺的重要性和普世价值,是值得效仿学习的孝行。
黄庭坚秉性至孝,自幼就从生活起居方面无微不至地照顾父母,每天起床后即为父母倒便器,多少年如一日,已成习惯。宋哲宗元佑年间(公元1086年起),黄庭坚出任国子监,后任太史之职。虽然身居高位,尊贵显赫,但他这一习惯从未改变。此时父亲已去世,他侍奉母亲更是竭尽全力。家有婢女成群,然而每天他还是要自己亲自为母亲倒便器并清洗干净,从不中断,从不忘记为人之子应尽的职责。
黄庭坚涤秽事亲
黄庭坚官高位显,不忘孝道,亲涤便器,难能可贵。我们也应该力行孝道,继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姿态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自己跌了一跤,为了不让二老担心,于是他模仿小孩子啼哭的“呜呜”声,二老大笑。
行孝不可为了尽孝道而不顾伦理法纪,老莱子自己年事已高却还扮小孩子,是将“肉麻当有趣”,实属一种愚孝行为,不可取。
埋儿奉母
汉代有个叫郭巨的人,家境非常贫困,家中有一个三岁的儿子,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其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此时,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行孝不可恃于常理,郭巨埋儿之举,有违人性,实在残忍,是典型的愚孝。所以应该辩证地看待这样的孝行。
正如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中谈到的“孝”
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签,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签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选自鲁迅《二十四孝图》
环节二:
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当今时代心怀感恩、孝亲敬老的典范人物,了解他们的孝行。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孝行楷模,可以通过访谈,深入了解他们故事中的动人细节,搜集第一手的鲜活素材。
“全国道德模范”
——孝老爱亲
曹于亚:捐肾救父
曹于亚家住邻水县一个贫穷而又偏僻的小村庄。2006年11月的一天,正在上课的曹于亚突然接到电话,得知父亲因患尿毒症已送至重庆西南医院抢救。第二天赶往医院看望父亲。当母亲告诉她即便卖了房筹够了钱,没有肾源也救不了父亲时,曹于亚毅然决定要用自己的肾救治父亲,成为重庆市西南医院女儿向父亲成功捐肾的第一人。
刘霆:背母求学
刘霆13岁那年,母亲不幸患上尿毒症。昂贵的医药费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父亲不得已离家另谋生路。面对艰难境遇,刘霆自强自立,在照顾母亲的同时勤奋学习。2005年,刘霆考入浙江林学院。缺钱治病的无望和拖累儿子的内疚,一度使刘霆母亲失去活下去的信心。为防不测,刘霆毅然背着母亲来上大学。每天课一上完,刘霆就赶回租住的房子,整理家务,清洗衣服。食堂吃饭时,刘霆吃一半,给妈妈留一半。为了节省费用,刘霆学会了测量血压和使用电疗设备、打针等,自己在家给母亲治疗。
环节三
设计板报时,要注意图文并茂,如果是电子板报,还可以插入音像素材。除了讲述孝行故事,还要注意对人物的行为、品格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语言要富有感染力。可以引述前人的名言警句,也可以引用给全国道德模范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词,还可以自行撰写。
示例:
“大爱无声。是你们,用人间的大爱,诠释着生活的真谛;用人间的至孝,显示着超越平凡的勇气。无论天荒地老,无论沧海桑田,是你们的一颗颗赤子之心,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血脉相随的道义——向你们致敬!”
——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的颁奖典礼
父命重于泰山,我命轻于鸿毛,
亲情最无价,捐肾报恩,
赴险如夷,生死同尝个中味
——自拟评价
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孝,善事父母者。——《说文解字》
理解“孝”的内涵
“孝”的观念植根于子女对父母天然爱敬的情感,涉及一系列行为规范和
道德准则,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理解“孝”的内涵,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
小组合作,通过网络搜索、查阅相关论著等方式,搜集古人有关“孝”的论述,仔细阅读,互相讨论。尤其要注意辩证思考传统文化中的“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孝”的价值、如何“尽孝”等角度,理解“孝”的内涵。
率见昭考,以孝以享
——《诗经》
说明了孝的原始意义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为乞求平安而进行的一种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动。
古籍中关于“孝”的论述: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篇》
“仁”是众德之总,而“孝弟”则又被视为众德之源、之总的“本”,其地位在整个传统理论中升到了核心,同时确立了“孝”对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从此成为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并成为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
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文解字·老部》)
孝,即善待父母的人。从老一辈做起,再传承给子辈,子辈继承老一辈的孝心,代代相传。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子游问怎么做才是尽孝。孔子说:“现在人们认为的孝,是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万章上》)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礼记·祭义》)
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
(袁采《袁氏世范》)
孝子孝顺的极致,也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
孝子对父母有着深沉的爱,心中必然表现出和悦之色,有和悦之气,必然就有愉悦的神色,有了愉悦的神色,必然就会有温顺的仪容。
人们的孝行,如果根源于真诚笃信的情感,即使有某些繁文缛节没有做到,也可以感动天地鬼神。
新二十四孝是指新版“24孝”行动标准,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于2012年8月13日共同发布。
新时代二十四孝 一、经常带爱人、子女回家 二、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三、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四、亲自给父母做饭 五、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六、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七、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八、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九、教父母学上网 十、经常为父母拍照 十一、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十二、打开父母的心结
十三、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十四、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十五、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十六、为父母购置合适的保险 十七、常给父母做交心沟通 十八、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活动
十九、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二十、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二十一、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二十二、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二十三、陪父母拜访他们的朋友 二十四、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传统的“孝”比较强调长幼有序、顺从父母。
盲目服从的孝道是可悲的,对于传统的孝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盲目全盘照做,要加以辨别。对一些好的传统,我们应该传承;对于不合理的东西,则应摒弃。
现代的孝顺观有了新的特点,愚孝行为是不合理的。
孝亲应该是从内心出发的爱与尊重。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就是尊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现代孝道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更加重视责任履行的德行规范,也是大家对于家庭观念的一种约束和纽带,家国一体的理念在中国历史演变中其实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而且因为孝文化的传递和积淀,让现在的孝文化内涵有着相当浓重的责任色彩,在中国当前的社会家庭中,孝道已经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基本行为准则。
孝的内涵:
有人认为,当代青少年讲究个性、重视独立,与“孝”有矛盾之处。也有人认为,“孝”的本意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与青少年追求自我实现并不矛盾。请结合古人和新二十四孝对“孝”的论述,说说当代青少年应当如何“尽孝”?
示例:尊重他们,并常伴他们左右,和他们聊天谈心,解除他们的孤寂,愉悦他们的精神。
传承优良家风
中华民族有很强的家庭观念,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都是传统的家庭美德。在今天,传承优良家风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家风”又称门风,一般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是靠自身的行为影响下一代。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
什么是家风?
家,不只是居所,也是心灵的归宿、精神的港湾。家风体现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体现在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家庭氛围中。请自己的父母、祖辈讲述家庭的故事,与他们共同寻找、总结家庭的优良传统。
讲述你的家风故事
子不学,断机杼
分享中华优秀家风家庭的故事:
岳母刺字
家训、家书、家规是家风常见的文字载体,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几封家书,探讨其中的思想内涵,总结其中的优良传统:
探讨家书思想内涵
(1)《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
(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
《礼记》上说:“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满足。”天地之大,也可到达它的极限,而人的天性却不知道穷止,只有寡欲而知足,才可划定一个界限。
思想内涵:知足
(2)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宋史·包拯传》)
包氏后世子孙有贪赃枉法者,活着的逐出本家,死了的不得归葬祖坟。不听从我的教导,就不是我的子孙。
思想内涵:清廉
(3)一个人无论学做什么或作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
(毛泽东1947年10月8日给毛岸英的信)
这封信不仅是毛泽东对儿子个人成长的关心,更是对年轻一代寄予的厚望,强调了勤奋学习、谦虚谨慎、服务人民的重要性。
思想内涵:为人民服务
(4)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夏明翰烈士就义前给母亲陈云凤的信)
不朽的家书,见证了夏明翰与母亲之间的深情厚意,也见证了他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崇高的理想追求。
思想内涵:坚定的爱国情怀
通过本次的专题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感受和思考?请尝试与你的父母、祖辈一起,撰写或修改自己家的家训、家规。
提示:
注意语句简洁凝练,同时配上对其内容的具体解释;
可以通过书法作品或数字化作品的形式呈现家训、家规。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