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3-4章综合检测卷A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所有物质都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B.架空烧木材燃烧会更旺,是因为提高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物质发生缓慢氧化最终一定引起自燃
D.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2、某同学将甲、乙两组生长状况相同的小麦幼苗,分别用等量的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在同一环境下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甲组生长正常,乙组植株矮小,叶片发黄。此实验说明小麦生长需要( )
A.水 B.空气 C.有机物 D.无机盐
3、科学家为检测有机物运输部位及方向,做了如下实验:他们利用含放射性标记碳的二氧化碳,由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合成了含放射性标记碳的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先后在茎的树皮和根的树皮中发现了含此标记碳的葡萄糖,此实验证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及方向是( )
A.韧皮部的导管、由上向下 B.木质部的导管、由下向上
C.韧皮部的筛管、由上向下 D.木质部的筛管、由下向上
4、小军用一定量石灰石与足量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并试着与同学一起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反应变化过程曲线,其中正确的是( )
5、下图分别是实验室氧气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6、如图所示,两株长势相同的同种幼苗,按如图方法处理后,分别放入等量、等浓度的土壤浸出液,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B.该实验证明了根尖是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C.该实验主要通过比较根生长的长度得出结论
D.土壤浸出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实验现象越明显
(第6题图) (第7题图)
7、如图反映某个化学反应里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充分反应后,乙+丙=甲的质量 B.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该化学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该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
8、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探究(A装置制二氧化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C处溶液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
C.D处的实验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D.D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9、下列是棉花种植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原因分析,其中有错误的是 ( )
A. 棉花营养钵育苗既能保持壮苗,也便于防止移栽幼苗根与根毛受损,提高成活率
B. 棉花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灌溉,棉花吸收的水分主要用来合成有机物
C. 合理密植能让植株充分接受光照,提高总产量
D. 给棉花施肥,主要给植株的生长提供无机盐
10、科研人员在研究某种植物时,从收获的种子开始做鲜重测量,得到了如右所示的曲线。下列对曲线变化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 Oa段鲜重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种子中水分的减少
B. ab段种子中的细胞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物质变化量少
C. bc 段鲜重增加的原因是有机物增多,种子开始萌发
D. c点以后增幅较大,既有水的增加,又有有机物的增加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11、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C.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现象③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12、如图是气孔张开和闭合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气孔是气体交换的“门户”,水分以气体形式也可以通过气孔
B.夜幕降临时,叶片大多数气孔呈①状态,蒸腾作用随之减弱
C.当太阳升起时,叶片气孔可由状态②转为状态①
D.气孔①→②状态的转化可能影响无机盐的运输
13、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的,其中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下列有关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①肺泡数量很多 ②肺泡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③肺泡壁和缠绕肺泡的毛细血管壁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④肺泡分布广泛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4、如图所示,①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气密性良好),其中的燃烧匙可以上下移动。②和③为氧气的收集装置。小金欲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在①中,将MnO2浸入H2O2溶液,MnO2可分解产生氧气
B.若用装置②的方法收集氧气,需等到导管口气泡均匀并连续冒出时才可收集
C.若用装置③的方法收集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进行验满
D.将装置①分别与装置②或③连接,均能达到实验目的
15、图中,A是八月份某一晴天一昼夜中棉花植物的CO2吸收和释放曲线,图B是棉花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的4种生理活动状态,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图中ac段对应着B图中的(1)
B. B图中(4)表示植物只有呼吸作用
C. B图中(2)对应着A图中的Oa段和cd段
D. a点之前和c点之后,叶肉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如图所示,利用放置在阳台上的装置进行蔬菜的无土栽培。在培育过程中,需要适时添加培养液、向培养液中通入空气并适时补水。
(1)培养液中含多种无机盐,其中含氮的无机盐(如硫酸铵)主要作用是 ;
A.促进蔬菜细胞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B.促进蔬菜的生长发育和开花,使果实、种子的成熟提早
C.使蔬菜莲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
(2)若培养液的浓度 蔬菜的根细胞液浓度,会导致蔬菜细胞内水分含量下降而发生萎蔫。因此,需要适时补水;
(3)—段时间后,由于植物具有 ,蔬菜莲叶会朝向阳台外生长,从而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第16题图) (第17题图)
17、如图是对果树进行环割树皮的实验,请据图回答。 (提示:果树的韧皮部位于树皮内)
(1)在A、B处环割前后,该枝条的水分运输并没有受到影响,原因是 ;
(2)该枝条环割后,果实甲和乙的生长情况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果树主干C处环割(如图中圆圈),果树会慢慢死亡;原因是 。
18、图甲是根尖结构模式图及各部位的细胞形态示意图,图乙是水分进入根部的途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根的伸长与图甲中 (选填字母)两类细胞的生理活动有关;
(2)如图乙,水到达D后再运输到植物体的其他器官,则D为植物根的 (选填“韧皮部”或“木质部”)结构。
19、图甲为呼吸系统模式图,图乙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胸廓容积变化示意图,图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A是人体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器官 ;图乙表示人体吸气过程的是 (填“D”或“E”);
(2)图丙中1代表的物质是 。
20、无色液体A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有机燃料,请根据下列转化关系回答:
(1)若该液体A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二氧化碳和水。则该有机物A中一定含有 元素,C物质为 (填化学式);
(2)请写出一个上述关系图中有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1、 带火星的术条在氧气中可以复燃。那么,是不是只有纯净的氧气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呢 为此,同学们开展了相关探究实验。实验主要步骤如下:先制取一定量的氧气备用,再测得集气瓶实际容积为317毫升,然后采用某种方法得到5瓶含氧量不同的空气,最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来试验,观察是否复燃。相关的数据见下表:
(1)请指出得到5瓶含氧量不同的空气的具体方法 ;
(2)试将上表空白处补充完整 (保留1位小数);
(3)由该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 。
22、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A中,能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是 ;
(2)B中,观察到 现象时说明反应发生,可以再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3)C中,将盐酸加入碳酸钙中,反应后测得总质量减少,其原因是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取长、宽、高分别是10 cm、10 cm、5 cm的铁块和土壤,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大烧杯中,再向烧杯中注水,为使两者完全浸没,需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为 ;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而加入的水的体积不同,原因是 ;
(3)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所占的体积分数为15%~35%。土壤中的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
。
(第23题图) (第24题图)
24、小明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同时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中注射器活塞与内壁摩擦非常小,可忽略不计。实验操作步骤如下: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步骤②:将盛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放入空集气瓶中,塞紧塞子,白磷不燃烧;步骤③:打开集气瓶塞子,往瓶中倒满80℃的热水,并塞紧塞子,白磷仍然不能燃烧;步骤④:打开K1和K2,通过注射器从b管抽水,当瓶中液面刚低于燃烧匙底部时,立即同时关闭K1、K2,发现瓶中白磷燃烧,此时读出注射器中水量为V1毫升;
步骤⑤:待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打开 ▲ ,发现注射器中的水剩余V2毫升。
(1)结合步骤3、4,说明白磷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2)步骤⑤中,应打开的是 ;(选填:K1、K2或K1和K2)
(3)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用V1、V2来表示);
(4)多次重复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远大于21%,原因是 。
25、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可以用单位时间二氧化碳吸收量内呼吸或释放二氧化碳的量来表示。图甲曲线表示在恒温30℃时,某水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小科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度的影响”,设计如乙图实验装置。此装置的优点在于,可通过控制灯泡功率的大小或调节试管与灯泡的距离,来改变光照的强弱。
(1)图甲中B点所代表的含义是 ;
(2)图乙实验中,每隔5分钟改变一次试管与光源之间的距离,随着距离的增加,密闭的试管中产生气泡减少。其中主要原因是: ;(写一种即可)
(3)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时,B点将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26、半水煤气是工业合成氨的原料气,其主要成分可能是H2、CO、CO2、N2和水蒸气,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检验半水煤气的某些成分,设计的实验方案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可知碱石灰是CaO和NaOH的混合物。回答下列问题:
(1)A瓶中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B装置的作用是 ;
(3)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黑色固体变红色,可以得出结论:半水煤气中一定有 ;
(4)该实验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27、通过初中科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实验室有多种途径可以制取氧气。如:
A.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B. 加热高锰酸钾 C. 加热某混合固体
(1)C中“加热某混合固体”中的“混合固体”是指 ;
(2)从节能、环保的角度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最好选用 (选填字母)作反应物;
(3)如下图是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若用装置A、C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结束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4)一氧化氮是汽车尾气中的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若要收集一瓶一氧化氮气体,应选用的装置是 。(选填字母)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28、(6分)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 和死亡的 ,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 ,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 。土壤中溶于水的 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 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29、(6分)科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1)上述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与C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有关的是 (填序号)。
(2)图A所示实验中,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过)最终会变红,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
(3)图C所示实验中,经振荡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 (填序号)。
① 软塑料瓶变瘪 ② 瓶内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
③ 瓶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 瓶内溶液变红
30、(7分) 番茄是重要的园艺作物,为了研究番茄植物的生理现象.有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透明密闭小室内,放置两个培养罐,分别存放植物营养液和二氧化碳缓冲液(二氧化碳缓冲液可以使室内二氧化碳的量保持恒定),如装置图1,调节灯的光照强度.根据毛细管内水柱左右移动情况,绘制图2.此实验不考虑温度等因素对小室内气体体积的影响.
(1)叶绿体是制造有机物的车间.叶绿体呈现绿色是因为含有 ,植物叶片制造的有机物通过 运输到根部;
(2)若A培养罐中的营养液缺少含钾的无机盐,植物的表现是( )
A.植株矮小,叶片发黄
B.植株特别矮小,叶片暗绿色
C.茎杆软,易倒伏,叶片边缘褐色,逐渐枯焦
(3)自然情况下,过强光照会导致番茄幼苗气孔关闭,引起 供应不足,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4)要证明番茄幼苗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应将该装置放在 环境中,此时毛细管中的水柱移动方式是( )
A.不移动 B.向左移动 C.向右移动
(5)图2中,在b光照强度下,水柱不移动的原因:该光照强度下 。
31、(8分)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装置,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写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该化学反应的类型是 (填基本反应类型),C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
(3)若用双氧水(过氧化氢)来制取干燥的氧气,则可选用的发生、收集装置组合为 (填字母);
(4)某同学取一段纱窗上的细铁丝,在用自己收集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造成此次实验失败的原因不可能是( )
A.收集到的氧气量太少或纯度不高 B.铁丝生锈
C.集气瓶底部没有铺一层细沙 D.铁丝的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5)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请将下列实验步骤进行正确排序:正确的实验顺序是 。
①加热;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装药品; 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⑤从水槽中取出导管;⑥ 熄灭酒精灯; ⑦固定试管。
32、(8分)某兴趣小组为测定某品牌钙片中碳酸钙含量,取某品牌钙片10克放入烧杯中,每次加入50克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并用电子天平称量,记录实验数据如下。(除碳酸钙外其他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1)表格中m的数值为 ;
(2)计算出该品牌钙片中CaCO3的质量分数(要有计算过程);
(3)经过分析讨论,同学们觉得这样测得的结果有可能偏大,原因是 (可多选)
A. 水会蒸发 B. 盐酸会挥发 C. 钙片没有充分研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3-4章综合检测卷A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所有物质都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B.架空烧木材燃烧会更旺,是因为提高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物质发生缓慢氧化最终一定引起自燃
D.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解析:A.如果物质不是可燃物,即使温度再高也不会燃烧,故A错误;B.架空烧木材燃烧会更旺,是因为提高了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面积,故B错误;C.铁生锈就是缓慢氧化,但是不会引起自燃,故C错误;D.夏天时,暴晒下的自行车胎爆炸,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2、某同学将甲、乙两组生长状况相同的小麦幼苗,分别用等量的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在同一环境下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甲组生长正常,乙组植株矮小,叶片发黄。此实验说明小麦生长需要( )
A.水 B.空气 C.有机物 D.无机盐
解析:土壤浸出液含有土壤中的无机盐,蒸馏水不含土壤中的无机盐。甲组中的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土壤中的无机盐,实验结果发现甲组植物生长正常,蒸馏水中的植株矮小,叶片发黄,因此对比可以说明小麦生长需要无机盐,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3、科学家为检测有机物运输部位及方向,做了如下实验:他们利用含放射性标记碳的二氧化碳,由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合成了含放射性标记碳的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先后在茎的树皮和根的树皮中发现了含此标记碳的葡萄糖,此实验证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及方向是( )
A.韧皮部的导管、由上向下 B.木质部的导管、由下向上
C.韧皮部的筛管、由上向下 D.木质部的筛管、由下向上
解析:树皮中有筛管,导管位于木质部,光合作用合成的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先后出现在茎的树皮和根的树皮中,而这说明葡萄糖是通过树皮中的筛管由上向下运输的。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4、小军用一定量石灰石与足量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并试着与同学一起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反应变化过程曲线,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A.当反应没有开始时,稀盐酸溶液的质量肯定不是零,故A错误;
B.当反应进行时,生成水的质量不断增大;当石灰石完全反应后,水的质量保持不变,故B错误;
C.当反应没有进行时,二氧化碳的质量应该为零,故C错误;
D.随着反应的进行,碳酸钙的质量不断减小。当碳酸钙完全反应时,它的质量减小到零,故D正确。
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5、下图分别是实验室氧气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图中装置正确,故A正确;B、收集气体的导管,要深入集气瓶底部,图中导气管太短,故B错误;C、验满氧气,带火星的木条应伸入集气瓶口,图中操作错误,故C错误;D、验证氧气的性质,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时,为防止热的溅落物炸裂瓶底,瓶底应放一些水或沙子,图中操作错误,故D错误。故A符合题意。
答案:A
6、如图所示,两株长势相同的同种幼苗,按如图方法处理后,分别放入等量、等浓度的土壤浸出液,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B.该实验证明了根尖是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C.该实验主要通过比较根生长的长度得出结论
D.土壤浸出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实验现象越明显
解析:A、B该实验的目的不是探究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而是证明了根尖是吸水的主要部位;故A不正确、B正确;C.该实验主要通过比较根尖有或无情况下植物生长情况得出结论的,C不正确;D.土壤浸出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过大会导致植物失水而萎蔫,所以溶质不是越浓越好,D不正确,故B符合题意。
答案:B
(第6题图) (第7题图)
7、如图反映某个化学反应里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充分反应后,乙+丙=甲的质量 B.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该化学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该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
解析:由图示中物质的质量变化情况可知,该反应是丙→甲+乙;A、 充分反应后,丙=甲+乙的质量 ,不符合题意;B、因不能确定分子个数关系,所以无法确定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不符合题意;C、该反应为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D、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8、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探究(A装置制二氧化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C处溶液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
C.D处的实验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D.D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解析: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与B中的水形成碳酸,从而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因此C中会变浑浊,故A错误符合题意,而B正确不合题意;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所以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故C、D正确不合题意。故A符合题意。
答案:A
9、下列是棉花种植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原因分析,其中有错误的是 ( )
A. 棉花营养钵育苗既能保持壮苗,也便于防止移栽幼苗根与根毛受损,提高成活率
B. 棉花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灌溉,棉花吸收的水分主要用来合成有机物
C. 合理密植能让植株充分接受光照,提高总产量
D. 给棉花施肥,主要给植株的生长提供无机盐
解析:A. 棉花营养钵育苗既能保持壮苗,也便于防止移栽幼苗根与根毛受损,提高成活率,A正确;B. 棉花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灌溉,棉花吸收的水分主要用来蒸腾作用,少量用于合成有机物,B不正确;C. 合理密植能让植株充分接受光照,提高总产量,C正确;D. 给棉花施肥,主要给植株的生长提供无机盐,D正确,故B符合题意。
答案:B
10、科研人员在研究某种植物时,从收获的种子开始做鲜重测量,得到了如右所示的曲线。下列对曲线变化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 Oa段鲜重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种子中水分的减少
B. ab段种子中的细胞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物质变化量少
C. bc 段鲜重增加的原因是有机物增多,种子开始萌发
D. c点以后增幅较大,既有水的增加,又有有机物的增加
解析:凡是活的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也能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表达式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前6天干重逐渐减少.而种子萌发时,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借助于光能合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的过程,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第12题图)
11、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C.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现象③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解析:A.现象①③中,可燃物相同,二者的温度也相同,①与氧气接触,而③不能与氧气接触,因此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接触氧气,故A错误;B.现象①②中,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且都与氧气接触,当温度达到80℃时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只能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故B正确;C.现象②③中,可燃物不同,与氧气接触情况不同,没有控制变量,因此不能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C错误;D.现象③中为白磷,而不是红磷,故D错误。故B符合题意。
答案:B
12、如图是气孔张开和闭合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气孔是气体交换的“门户”,水分以气体形式也可以通过气孔
B.夜幕降临时,叶片大多数气孔呈①状态,蒸腾作用随之减弱
C.当太阳升起时,叶片气孔可由状态②转为状态①
D.气孔①→②状态的转化可能影响无机盐的运输
解析:由题意可知,①气孔张开,蒸腾作用强,②气孔关闭,蒸腾作用减弱;蒸腾作用强时,形成较强的蒸腾拉力,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所以,A.气孔是气体交换的“门户”,水分以气体形式也可以通过气孔,正确;B.夜幕降临时,蒸腾作用减弱,叶片大多数气孔呈②状态,蒸腾作用随之减弱,不正确;C.当太阳升起时,叶片气孔可由状态②转为状态①,正确;D.气孔①→②状态的转化可能影响无机盐的运输,正确,故B符合题意。
答案:B
13、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的,其中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下列有关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①肺泡数量很多 ②肺泡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③肺泡壁和缠绕肺泡的毛细血管壁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④肺泡分布广泛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在人体的呼吸系统中,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部分。肺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是肺泡。①肺泡数量很多,气体交换的效率高;②肺泡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和使肺具有良好的弹性;③肺泡壁和缠绕肺泡的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交换。故A符合题意。
答案:A
14、如图所示,①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气密性良好),其中的燃烧匙可以上下移动。②和③为氧气的收集装置。小金欲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在①中,将MnO2浸入H2O2溶液,MnO2可分解产生氧气
B.若用装置②的方法收集氧气,需等到导管口气泡均匀并连续冒出时才可收集
C.若用装置③的方法收集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进行验满
D.将装置①分别与装置②或③连接,均能达到实验目的
解析:A.在①中,将MnO2浸入H2O2溶液,H2O2可分解产生氧气, MnO2为催化剂,故A错误;B.使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开始的时候肯定存在空气,因此气泡不够均匀;当导管口出现的气泡连续且均匀时,这时氧气比较纯净,可以开始收集,故B正确;C.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应该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进行验满,故C错误;D.要得到干燥的氧气,只能将装置①和③连接,故D错误。故B符合题意。
答案:B
15、图中,A是八月份某一晴天一昼夜中棉花植物的CO2吸收和释放曲线,图B是棉花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的4种生理活动状态,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图中ac段对应着B图中的(1)
B. B图中(4)表示植物只有呼吸作用
C. B图中(2)对应着A图中的Oa段和cd段
D. a点之前和c点之后,叶肉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
解析:A、分析图中曲线ac段可知,ac段点时,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应着B图中的(1),A正确;B、图B中的(4)表示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O2,释放CO2的过程,但是叶绿体不吸收CO2,也不产生O2,表示绿色植物只有细胞呼吸,没有光合作用,B正确;C、B图中(2)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等于细胞呼吸的速率,对应图一中的a和c点,C错误;D、a点之前和c点之后,表示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O2,释放CO2的过程,此时光合作用的速率小于细胞呼吸的速率叶肉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D正确;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如图所示,利用放置在阳台上的装置进行蔬菜的无土栽培。在培育过程中,需要适时添加培养液、向培养液中通入空气并适时补水。
(1)培养液中含多种无机盐,其中含氮的无机盐(如硫酸铵)主要作用是 ;
A.促进蔬菜细胞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B.促进蔬菜的生长发育和开花,使果实、种子的成熟提早
C.使蔬菜莲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
(2)若培养液的浓度 蔬菜的根细胞液浓度,会导致蔬菜细胞内水分含量下降而发生萎蔫。因此,需要适时补水;
(3)—段时间后,由于植物具有 ,蔬菜莲叶会朝向阳台外生长,从而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解析:(1)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故选:A.(2)根据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原理,植物细胞是否失水或吸水,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和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有关,当植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细胞液内外的液体浓度相等时,植物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水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渗透,即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3)植物具有向光性.
答案:(1)A; (2)大于; (3)向光性
(第16题图) (第17题图)
17、如图是对果树进行环割树皮的实验,请据图回答。 (提示:果树的韧皮部位于树皮内)
(1)在A、B处环割前后,该枝条的水分运输并没有受到影响,原因是 ;
(2)该枝条环割后,果实甲和乙的生长情况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果树主干C处环割(如图中圆圈),果树会慢慢死亡;原因是 。
解析:(1)在A、B处环割后,割断的是筛管,环割树皮没有伤到木质部,水分是仍然能通过木质部(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的,因此该枝条的蒸腾作用并没有受到影响。故在A、B处环割前后,该枝条的水分运输并没有受到影响,原因是环割树皮没有伤到木质部,水分是通过木质部(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的。(2)该枝条环割后,虽然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但是甲果实仍然能得到上面的叶制造的有机物,因此甲果实发育良好;而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乙果实,因此乙果实停止发育。故该枝条环割后,果实甲发育良好,乙停止发育。(3)如果在果树主干C处进行环割,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完全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根,根不能进行呼吸获得能量,时间长了就会死亡,根得不到有机物被饿死,最终导致树木死亡。故如果在果树主干C处进行环割(如图中圆圈所示),果树的生长状况是果树会慢慢死亡,原因是果树根部得不到有机物,无法进行呼吸作用而死亡(或无法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而死亡)。
答案:(1)环割树皮没有伤到木质部,水分是通过木质部(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的 (2)甲发育良好,乙停止发育 (3)果树根部得不到有机物,无法进行呼吸作用而死亡(或无法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而死亡)。
18、图甲是根尖结构模式图及各部位的细胞形态示意图,图乙是水分进入根部的途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根的伸长与图甲中 (选填字母)两类细胞的生理活动有关;
(2)如图乙,水到达D后再运输到植物体的其他器官,则D为植物根的 (选填“韧皮部”或“木质部”)结构。
解析:植物根尖自下而上由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组成。分生区细胞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能够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不断补充伸长区细胞的数量。伸长区是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根尖的生长主要就是根分生区和伸长区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有关。在自然界中,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大于土壤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运输水的导管位于木质部中。
答案:(1)b、c (2)木质部
19、图甲为呼吸系统模式图,图乙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胸廓容积变化示意图,图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A是人体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器官 ;图乙表示人体吸气过程的是 (填“D”或“E”);
(2)图丙中1代表的物质是 。
解析:(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图甲中A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图乙中,D图肋间肌和膈肌都收缩,表示人体的吸气过程。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2)当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泡时,肺泡内的氧气比血液中的多,故丙图中2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1二氧化碳比肺泡中的多,故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所以,血液从毛细血管的B端流到C端后,其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变动脉血。
答案:(1)肺;D;(2)二氧化碳。
20、无色液体A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有机燃料,请根据下列转化关系回答:
(1)若该液体A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二氧化碳和水。则该有机物A中一定含有 元素,C物质为 (填化学式);
(2)请写出一个上述关系图中有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解析:(1) 若该液体A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有机物A中一定含有碳和氢元素,C是常见溶剂,通电可分解产生气体,则C为水,化学式为 H2O;(2)该关系图中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属于置换反应,方程式为 H2+CuO加热Cu+H2O ;
答案:(1) 碳、氢; H2O ;(2) H2+CuO加热Cu+H2O
21、 带火星的术条在氧气中可以复燃。那么,是不是只有纯净的氧气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呢 为此,同学们开展了相关探究实验。实验主要步骤如下:先制取一定量的氧气备用,再测得集气瓶实际容积为317毫升,然后采用某种方法得到5瓶含氧量不同的空气,最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来试验,观察是否复燃。相关的数据见下表:
(1)请指出得到5瓶含氧量不同的空气的具体方法 ;
(2)试将上表空白处补充完整 (保留1位小数);
(3)由该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 。
解析:1)得到5瓶含氧量不同的空气的具体方法: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用排水法收集氧气;(2)瓶内氧气的总体积为:97毫升+220毫升×21%=143.2毫升,瓶内空气里氧气体积的百分比=143.2mL/317mL×100%=45.2%;(3)由实验得到的数据可知:当空气中氧气所占体积比达到41.9%(或42%)以上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答案:(1)在集气瓶里预先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用排水法收集氧气;(2)45.2;(3)当空气中氧气所占体积比达到41.9%(或42%)以上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2、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A中,能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是 ;
(2)B中,观察到 现象时说明反应发生,可以再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3)C中,将盐酸加入碳酸钙中,反应后测得总质量减少,其原因是 。
解析:(1)A中,红磷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能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是反应结束、冷却后,天平仍然平衡;(2)由于铁的活动性大于铜,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和铜,所以B中,观察到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产生,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的现象时说明反应发生,可以再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3)C中,将盐酸加入碳酸钙中,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了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反应后测得总质量减少,由装置的特点可知,其原因是装置没有密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装置未称量。
答案:(1)反应结束、冷却后,天平仍然平衡;(2)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产生(或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3)装置没有密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装置未称量。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取长、宽、高分别是10 cm、10 cm、5 cm的铁块和土壤,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大烧杯中,再向烧杯中注水,为使两者完全浸没,需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为 ;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而加入的水的体积不同,原因是 ;
(3)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所占的体积分数为15%~35%。土壤中的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
。
解析:(1)往装铁块的烧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50毫升=650毫升;往装土壤的烧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150毫升=750毫升。(2)土壤中存在空隙,加入的水会进入其中,所以往装土壤的烧杯的加水量要大于往装铁块的烧杯的加水量。(3)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答案:(1)650 mL;750 mL (2)土壤有空隙 (3)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使其进行呼吸作用
(第23题图) (第24题图)
24、小明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同时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中注射器活塞与内壁摩擦非常小,可忽略不计。实验操作步骤如下: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步骤②:将盛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放入空集气瓶中,塞紧塞子,白磷不燃烧;步骤③:打开集气瓶塞子,往瓶中倒满80℃的热水,并塞紧塞子,白磷仍然不能燃烧;步骤④:打开K1和K2,通过注射器从b管抽水,当瓶中液面刚低于燃烧匙底部时,立即同时关闭K1、K2,发现瓶中白磷燃烧,此时读出注射器中水量为V1毫升;
步骤⑤:待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打开 ▲ ,发现注射器中的水剩余V2毫升。
(1)结合步骤3、4,说明白磷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2)步骤⑤中,应打开的是 ;(选填:K1、K2或K1和K2)
(3)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用V1、V2来表示);
(4)多次重复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远大于21%,原因是 。
解析:(1)结合步骤3、4,说明白磷燃烧需要的条件是需要充足的空气(氧气);(2)步骤5中应该打开K2,使大气压对注射器的活塞起作用;(3)在步骤4中,注射器内水的体积就是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V1;在步骤5中,注射器内的水被被吸入集气瓶,它的体积的减少量就是其中氧气的体积V1-V2,则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V1-V2)/V1;(4)小明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远大于21%,原因是:没有控制温度恢复到80℃来测量体积。
答案:(1)充足的空气(氧气);(2)K2 (3)(V1-V2)/V1 (4)没有控制温度恢复到80℃来测量体积
25、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可以用单位时间二氧化碳吸收量内呼吸或释放二氧化碳的量来表示。图甲曲线表示在恒温30℃时,某水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小科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度的影响”,设计如乙图实验装置。此装置的优点在于,可通过控制灯泡功率的大小或调节试管与灯泡的距离,来改变光照的强弱。
(1)图甲中B点所代表的含义是 ;
(2)图乙实验中,每隔5分钟改变一次试管与光源之间的距离,随着距离的增加,密闭的试管中产生气泡减少。其中主要原因是: ;(写一种即可)
(3)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时,B点将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解析:(1)由图甲可知,B点既不吸收二氧化碳也不释放二氧化碳,说明此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与呼吸作用的强度相等;(2)由其操作可知,距离试管越近光照越强,越远光照越弱,而此时产生的气泡减少,说明氧气产生减少了,即光照强度越弱,光合作用越弱;(3)在25℃时,是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不是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因此呼吸作用是减弱的,因此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等的点会向左移动;
答案:(1)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强度;(2) 随着光源距离的增加,光照强度逐渐减弱,使光合作用减弱,因产生的氧气减少;(3)左。
26、半水煤气是工业合成氨的原料气,其主要成分可能是H2、CO、CO2、N2和水蒸气,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检验半水煤气的某些成分,设计的实验方案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可知碱石灰是CaO和NaOH的混合物。回答下列问题:
(1)A瓶中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B装置的作用是 ;
(3)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黑色固体变红色,可以得出结论:半水煤气中一定有 ;
(4)该实验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解析:(1)A中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2)因半水煤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B装置作用是完全吸收气体中的 CO2 、H2O,防止对H2、CO 的检验造成干扰;(3)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原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C中黑色固体变红色,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还一定含有一氧化碳;(4)实验中可能存在CO,故应该进行尾气处理(收集或燃烧),以免污染空气。
答案:(1)CO2+Ca(OH)2═CaCO3↓+H2O ;(2) 完全吸收气体中的 CO2 、H2O,防止对H2、CO 的检验造成干扰;(3) CO2 、 CO;(4)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27、通过初中科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实验室有多种途径可以制取氧气。如:
A.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B. 加热高锰酸钾 C. 加热某混合固体
(1)C中“加热某混合固体”中的“混合固体”是指 ;
(2)从节能、环保的角度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最好选用 (选填字母)作反应物;
(3)如下图是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若用装置A、C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结束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4)一氧化氮是汽车尾气中的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若要收集一瓶一氧化氮气体,应选用的装置是 。(选填字母)
解析:(1)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加热后可迅速产生氧气;(2)生成氧气的两个反应都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所以都是分解反应,从节能、环保的角度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最好选用A过氧化氢溶液作反应物;(3)此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从而导致高锰酸钾进入水槽中;(4)氧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实验室中制取一氧化氮采用的方法是排水法,收集装置C。
答案:(1)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A;(2)试管口没放棉花;(3)C。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28、(6分)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 和死亡的 ,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 ,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 。土壤中溶于水的 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 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解析: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还有许多非生命物质,这些物质主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土壤中溶于水的无机盐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答案:排泄物;生物体;食物;养分;无机盐;空气
29、(6分)科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1)上述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与C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有关的是 (填序号)。
(2)图A所示实验中,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过)最终会变红,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
(3)图C所示实验中,经振荡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 (填序号)。
① 软塑料瓶变瘪 ② 瓶内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
③ 瓶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 瓶内溶液变红
解析:(1)A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化学变化,生成的碳酸能使石蕊变红色是化学性质;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是化学性质,而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以像倒水那样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属于物理性质;C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其化学性质;故B符合题意;(2)图A中使变红的是碳酸,而碳酸的形成:H2O+CO2=H2CO3 ;(3)图C中石灰水变浑浊,且瓶内因二氧化碳消耗后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时,瓶变瘪了。故①③符合题意。
答案:(1)B (2)H2O+CO2=H2CO3 (3)①③
30、(7分) 番茄是重要的园艺作物,为了研究番茄植物的生理现象.有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透明密闭小室内,放置两个培养罐,分别存放植物营养液和二氧化碳缓冲液(二氧化碳缓冲液可以使室内二氧化碳的量保持恒定),如装置图1,调节灯的光照强度.根据毛细管内水柱左右移动情况,绘制图2.此实验不考虑温度等因素对小室内气体体积的影响.
(1)叶绿体是制造有机物的车间.叶绿体呈现绿色是因为含有 ,植物叶片制造的有机物通过 运输到根部;
(2)若A培养罐中的营养液缺少含钾的无机盐,植物的表现是( )
A.植株矮小,叶片发黄
B.植株特别矮小,叶片暗绿色
C.茎杆软,易倒伏,叶片边缘褐色,逐渐枯焦
(3)自然情况下,过强光照会导致番茄幼苗气孔关闭,引起 供应不足,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4)要证明番茄幼苗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应将该装置放在 环境中,此时毛细管中的水柱移动方式是( )
A.不移动 B.向左移动 C.向右移动
(5)图2中,在b光照强度下,水柱不移动的原因:该光照强度下 。
解析:(1)植物叶片呈现绿色的原因是因为叶片内含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2)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营养生长)生长茂盛,叶色浓绿,土壤缺氮时,植株矮小,叶片黄化,花芽分化延迟,花芽数减少,一株植物比其它的矮小瘦弱,而且叶片发黄,表明该棵番茄缺少氮肥,缺磷时,幼芽和根系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色暗绿,无光泽,背面紫色.缺钾时,植物易倒伏,叶片脉间缺绿,且沿叶缘逐渐出现坏死组织,渐呈焦枯状, 可见C正确;(3)高温导致光合作用减弱的原因是气孔在高温时关闭,光合作用所需CO2供应不足;(4)要证明番茄幼苗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应将该装置放在黑暗的环境中,防止光合作用的干扰.由于呼吸作用要消耗氧气,所以毛细管中的水柱应向左移动;(5)图2中,在b光照强度下,水柱不移动的原因是:该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趋于平衡。
答案:(1)叶绿素;筛管 (2)C (3)二氧化碳 (4)黑暗 B(5)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趋于平衡
31、(8分)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装置,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写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该化学反应的类型是 (填基本反应类型),C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
(3)若用双氧水(过氧化氢)来制取干燥的氧气,则可选用的发生、收集装置组合为 (填字母);
(4)某同学取一段纱窗上的细铁丝,在用自己收集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造成此次实验失败的原因不可能是( )
A.收集到的氧气量太少或纯度不高 B.铁丝生锈
C.集气瓶底部没有铺一层细沙 D.铁丝的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5)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请将下列实验步骤进行正确排序:正确的实验顺序是 。
①加热;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装药品; 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⑤从水槽中取出导管;⑥ 熄灭酒精灯; ⑦固定试管。
解析:(1)指定仪器的名称:①试管;②集气瓶;(2)高锰酸钾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2KMnO4△K2MnO4+MnO4+O2↑ 。反应物只有一种,而生成物有三种,则该反应为分解反应。C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的水倒流而使试管破裂;(3)双氧水为液体,而二氧化锰为固体,因此氧气的发生装置选择“固液常温型”,即A或B;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因此为了得到干燥的氧气应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故选E。 (4)A.收集到的氧气量太少或纯度不高,铁丝不能在里面燃烧,故A正确不合题意;B.铁丝生锈,而表面的铁锈不能被点燃,故B正确不合题意;C.集气瓶底部没有铺一层细沙,只会可能炸裂瓶底,而对铁丝是否燃烧没有影响,故C错误符合题意;D.铁丝的温度未达到着火点,则铁丝不会燃烧,故D正确不合题意。(5)验室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过程如下: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装药品⑦固定试管①加热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从水槽中取出导管⑥熄灭酒精灯。
答案:(1)试管;集气瓶 (2)2KMnO4△K2MnO4+MnO4+O2↑;分解反应;防止冷凝的水倒流而使试管破裂 (3)AE(或BE)(4)C (5)②③⑦①④⑤⑥
32、(8分)某兴趣小组为测定某品牌钙片中碳酸钙含量,取某品牌钙片10克放入烧杯中,每次加入50克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并用电子天平称量,记录实验数据如下。(除碳酸钙外其他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1)表格中m的数值为 ;
(2)计算出该品牌钙片中CaCO3的质量分数(要有计算过程);
(3)经过分析讨论,同学们觉得这样测得的结果有可能偏大,原因是 (可多选)
A. 水会蒸发 B. 盐酸会挥发 C. 钙片没有充分研磨
解析:(1)3次加入稀盐酸后,总质量增加::297.8g-247.8g=50g,此时正好等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即它没有再次反应,因此第2次时钙片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面再继续加入稀盐酸,增加的质量就是加入稀盐酸的质量,那么m=297.8g+50g=347.8g。
(2)第2次实验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150g+100g-247.8g=2.2g;
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根据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中CaCO3与CO2的质量关系,100/x=44/2.2g得x=5g;碳酸钙质量分数:5g/10g×100%=50%。(3)在实验过程中,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总质量的减少量。 A.水会蒸发,会造成总质量减小的更多,导致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故A符合题意;B.盐酸会挥发, 会造成总质量减小的更多,导致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故B符合题意;C.钙片没有充分研磨,不会影响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只会影响反应速度,故C不合题意。故AB符合题意。
答案:(1)347.8 (2)50% (3)A,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 第3-4章综合检测A
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1) ;(2) ;(3) ;
17、(1) ;
(2) ;
(3) ;
18、 (1) ;(2) ;
19、(1) ; ;(2) ;
20、(1) ; ;
(2) ;
21、(1) ;
(2) ;
(3) ;
22、(1) ;
(2) ;
(3)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1) ; ;(2) ;
(3) ;
24、(1) ;(2) ;(3) ;
(4) ;
25、(1) ;
(2) ;
(3) ;
26、(1) ;
(2) ;
(3) ;(4) ;
27、(1) ;(2) ;
(3) ;(4) 。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28、 ; ; ;
; ; ;
29、(1) ;
(2) ;
(3) ;
30、(1) ; ;(2) ;
(3) ;(4) ; ;
(5) ;
31、(1) ; ;
(2) ;
(3) ;(4) ;(5) ;
32、(1) ;
(2)解:
(3) 。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