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下第3-4 章综合 检测B(原卷+答题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3-4 章综合 检测B(原卷+答题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16 23:47:0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八下 第3-4章 综合检测B
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1) ;(2) ; ;
17、(1) ;(2) ;(3) ;
18、(1) ;
(2) ;(3) ;
19、(1) ;(2) ;
(3) ;
20、(1) ;(2) ;
21、(1) ; ;
(2) ; ;
22、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原理】 ;
【方案】(1) ;
(2) ;
(3) ;
24、(1) ;
(2) ;(3) ;
25、(1) ;
(2) ;(3) ;(4) ;
26、(1) ;
(2) ; ;
(3) ;
(4) ;
27、(1) ;
(2) ;
(3) ;
(4) 。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28、 (1)  ;   ;
; ;  ;
(2) ; ;
29、(1) ;(2) ;(3) ; ;
(4) ;
30、(1) ; ;
(2) ;
(3) ;
(4) ; ;
(5) ;
31、(1) ; ;
(2) ;
(3)解:
(4)解:
32、(1) ;
(2) ;
(3)解:
(4)解: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八下 第3-4章 综合测卷B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今年4月初,全国各地出现了严重的大风和雾霾天气,再次引起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下列关于空气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的成分只有氧气和氮气
B.氟利昂的使用会造成臭氧的减少
C.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多少不影响人体健康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解析:A.空气的成分有氧气和氮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故A错误; B.氟利昂会使臭氧分解,它的使用会造成臭氧层破坏,故B正确;C.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2.5)增大,会增加人类患呼吸疾病的概率,故C错误;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但它是空气的一部分,不是污染物,故D错误。故B符合题意。
答案:B
2、如图,这是某省在不同年代水土流失的面积图,以下关于该省水土流失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许多地方出现对森林乱砍滥伐现象 B.人们对土壤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C.降水过于丰富,洪涝灾害频发 D.强取耕地和把薪柴作为能源
解析:A.许多地方出现对森林乱砍滥伐现象,A正确;B.人们对土壤资源的不合理开发,B正确;C.降水过于丰富,洪涝灾害频发也会导致水土流失,但是这是自然原因,降水过于丰富不会逐年增加,故C不正确;D.强取耕地和把薪柴作为能源,导致水土流失,D正确。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第2题图) (第3题图)
3、如图形象地表示了某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其中 分别表示A、B、C三种不同的分子,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两种生成物 B.是分解反应 C.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反应物有5种
解析:A、由图示可知,反应后的两种分子中,A分子为反应物剩余,即该反应为A和B生成C,只有一种生成物,不符合题意;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C、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符合题意;D、该反应物为两种物质,不符合题意;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4、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如图所示,在A处不参与该循环的是(  )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含碳燃料的燃烧 C.发展利用氢燃料 D.微生物氧化分解
解析:A生物的呼吸作用可以利用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符合图;B碳燃料燃烧需要氧气,生成二氧化碳,符合图;C氢燃料燃烧需要氧气,产生水,不符合图;D微生物分解需要氧气参与,产生二氧化碳,符合题意。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第4题图) (第5题图)
5、将一盆绿色植物放在一个透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利用传感器测量容器内CO2的浓度变化,如图所示。下 列说法错误的(  )
A.AB段CO2浓度下降,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B.BC段CO2浓度上升,植物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
C.实验进程中的t1时刻,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质量最多
D.t2时刻植物体内的有机物质量较t0时刻高
解析:A、AB段CO2浓度下降,说明二氧化碳被消耗的多,即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A不符合题意;B、BC段CO2浓度上升,说明光合作用消耗的少,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较多,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强度,B不符合题意;C、在T1时刻时,光合作用强度开始慢慢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即积累的少,消耗的多,所以T1时,是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时刻,植物体内有机物重量最多,C不符合题意;D、图中,C点时低于D点,光合作用的强度小于在A点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但是植物内的有机物重量与在T0时刻相比,T2时的重量高一些,D不符合题意。故A符合题意。
答案:A
6、科学家希尔为了探究光合作用在哪里进行,曾经设计类似图3-15-16实验。把刚采摘的且生长旺盛的树叶捣碎,采用某种方法获得含有叶绿体的滤液,分成三等份。把其中两份直接放入A、B培养皿,第三份除去叶绿体后放入C培养皿。将三个培养皿置于同一地点,A、C培养皿接受光照,B培养皿遮光处理。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培养皿中产生气泡,其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C培养皿中未产生气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下列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培养皿A中气泡内的气体是氧气
B. 培养皿B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乏二氧化碳
C. 通过比较A、C培养皿中的现象,可知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 通过比较A、B培养皿中的现象,可知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解析:A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故培养皿A中气泡内的气体是氧气;正确;B.培养皿B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乏光而不是缺乏二氧化碳.故该选项错误;C.A处理有叶绿体产生了淀粉,C处理没有叶绿体没有产生淀粉.通过比较A、C培养皿中的现象,可知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故该选项叙述正确;D.A处理有光,B处理没有光,两者形成一组对照实验,进行A、B两种处理的目的是设置对照实验.光照处理的变蓝,说明有淀粉,实验结果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通过比较A、B培养皿中的现象,可知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故该选项说法正确;故B符合题意。
答案:B
7、如图所示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 该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比是1:1:1
C. 该反应的生成物均为化合物 D. 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解析:A、单质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所以反应物中存在单质,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所以该反应不可能是复分解反应,故错误;B、从图中可以看出反应物有两种,且其中微粒个数比是1:2,现有条件无法判断反应的两种物质的质量比,故错误;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化合物的分子中含有多种原子,因此从图示情况可以看出该反应的产物均为化合物,故正确;D、由于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化,故分子种类一定会改变,故错误。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8、图中的箭头表示不同物质的运动方向,其中a、b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c、d可通过叶柄进出叶片。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c通过导管运输,d通过筛管运输
B.在黑夜里,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时,a表示氧气,d表示二氧化碳
C.在光照下,叶片进行蒸腾作用时,c和d都表示水
D.在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有机物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叶片吸收的是二氧化碳或氧气,释放的是氧气、二氧化碳或水蒸气;叶柄处向上运输的是水分和无机盐,向下运输的是有机物。在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b二氧化碳释放a氧气,c通过导管运输,d通过筛管运输;在黑夜里,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氧气,释放b二氧化碳,故A正确、B不正确;叶片进行蒸腾作用散发出去的b是水分,c运输上来的是水分(包括无机盐),而d是向下运输的有机物;所以C与D都不正确,故A符合题意。
答案:A
(第8题图) (第9题图)
9、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B. 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 由图b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
D. 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带走了蜡烛周围的热量,温度降低了
解析:A、将固体燃料粉碎或把液体燃料喷成雾状在燃烧,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故A说法正确;B、火柴梗竖直向上时,不能充分吸收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而不是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故B说法错误;C、由点燃的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生成一种金属氧化物和一种非金属单质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C说法正确;D、由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蜡烛燃烧发出的热量少,扇子扇来的冷空气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一扇就熄,故D说法正确。故B答符合题意。
答案:B
10、有M、N、X、Y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物和产物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如表所示,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该反应生成的N、Y的质量比为9:8 D.M在反应中可能作催化剂
解析:反应后,M的质量保持不变,可能为催化剂,故D正确不合题意;反应后,N的质量增大:38g-20g=18g;X质量减少34g;Y的质量增大16g,则X为反应物,N和Y为生成物,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故A正确不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该反应生成的N、Y的质量比为:18g:16g=9:8,故C正确不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
答案:B
11、如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不正确的是(  )
A.图中四种物质都是分子构成的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分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种类都不变
解析: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图中四种物质都是分子构成的,故A说法正确;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分,故B说法正确;C、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故C说法不正确;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故D说法正确。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12、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实例很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肺泡壁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利于气体交换
B.小肠的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利于营养吸收
C.肾小管周围缠绕着毛细血管,利于发生滤过作用
D.心脏房室间、静脉内有瓣膜,利于防止血液倒流
解析:A、肺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气体容易进出,有利于气体交换;故A正确;B、小肠的内表面的皱襞和绒毛,增大了小肠的表面积,有利于营养吸收;故B正确;C、肾小管是重吸收作用;故C错误;D、心脏房室间、静脉内的瓣膜都可以防止血液倒流;故D正确;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13、在自然界中,生物的某些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可以通过坐标曲线的方式形象地表达出来。对于下列四个曲线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可用来表示从菜豆种子萌发到发育成幼苗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变化
B.乙图是人体呼吸时肺容积的变化曲线图,bc 段膈顶上升
C.丙图表示人体消化酶活性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说明人在寒冷时消化食物的能力减弱
D.丁图是某条食物链上生物含有毒物质的相对数量关系,这条食物链是丙→甲→乙→丁
解析:A、种子萌发时会从外界吸水,所以含水量是增加的;故A错误;B、bc段肺容积减小,说明bc段是呼气过程,肺内压强大于外界压强,胸腔体积减小,膈顶会上升;故B正确;C、人是恒温动物,体内温度不会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酶活性不会升高或下降;故C错误;D、食物中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而不断富集,越高等的消费者体内有毒物质含量越高,因此图丁中表示食物链是丁 → 乙 → 甲 → 丙;故D错误;故B符合题意。
答案:B
14、在使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操作过程中,先后顺序不规范的是(  )
A.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入药品
B.先从水槽中拿出集气瓶正方在桌上,再盖上玻璃片
C.检查气密性时,先用把导管一端浸入水中,再双手紧握试管外壁
D.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先预热,再对着试管中药品部位集中加热
解析:A、为防止收集的气体不纯或无法收集,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入药品,故A正确;B、为防止气体溢出,应先盖上玻璃片,再从水中拿出集气瓶正方在桌上,故B错误;C、检查气密性时,先用把导管一端浸入水中,再双手紧握试管外壁,故C正确;D、防止试管炸裂,所以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先预热,再对着试管中药品部位集中加热,故D正确;故B符合题意。
答案:B
15、小乐为了检验气体X(纯净物),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观察到实验①中干冷烧杯内壁有水珠,实验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对气体X分析正确的是(  )
A.根据实验①的现象,说明气体X含氢、氧元素
B.根据实验②的现象,说明气体X含碳、氧元素
C.根据实验①②的现象,说明气体X为甲烷气体
D.根据实验①②的现象,说明气体X一定含碳、氢元素
解析:A、 根据实验①的现象,说明有水生成,则气体X一定含氢,可能含氧元素 ,不符合题意;B、 根据实验②的现象,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则气体X一定含碳元素 ,可能含氧元素,不符合题意;C、 根据实验①②的现象,只能说明气体X中一定含碳、氢元素,但不能确定是甲烷气体 ,不符合题意;D、 根据实验①②的现象,说明气体X一定含碳、氢元素,符合题意;选符合题意D。
答案:D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为了测定土壤中不同颗粒所占的比例,小明同学在校园中采集了土壤的样品。经测定,其土壤成分的比例如下:
空气 水 粉砂粒 砂粒 黏粒 有机物
25% 25% 15% 17% 16% 2%
(1)该土壤样品的类型为   。
(2)该地的土壤通气性能和透水性能   (填“较好”或“较差”),对植物生长   (填“有利”或“不利”)。
解析:(1)由表格数据可知,空气和水的含量都是25%,蓄水性和透气性较好,有机物只有2%,土壤中颗粒含量适中,所以该土壤属于壤土类型;(2)壤土类土壤处于砂土类土壤和黏土类土壤之间,同时具有黏土和砂土类土壤的优点,通气性和透水性都较好,适合植物的生长。
答案:(1)壤土类土壤;(2)较好;有利
17、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仪器①的名称   ;
(2)从节能环保方面考虑,应该从图一中选择    组合成发生装置来制取氧气(填字母代号);
(3)为了得到较为纯净的氧气,应该从图2中选择    装置来收集氧气(填字母代号)。
解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①是试管;(2)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分析,从节能环保方面考虑,应该用过氧化氢制氧气,从图一中选择BD组合成发生装置来制取氧气;(3)氧气不易溶于水,因此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较纯净的氧气。
答案:(1)试管;(2)BD;(3)E
18、图一表示小明同学探究水分散失主要途径的实验设计,他将四个生长状况相同、叶片数量相同的枝条分别浸泡在四个相同的试管中,编号为A、B、C、D,并在试管液面上滴加了植物油。之后,他按如图所示方法分别对四个枝条做了处理。最后,称量四支试管的质量,并将它们都调整到80克。一段时间后,小明再次称量四支试管的总质量,结果如图二所示,请根据上述实验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在水面上加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士林在本实验中的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你推测,图二中的线段Ⅱ表示的是__________试管的情况。
解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活的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大气中的过程。(1)水的表面加上一层油,使水分与空气的无法接触,可以减少减少水分的蒸发,排除了水蒸发到空气中的可能性;(2)本实验是利用了凡士林作为密封剂,用来封住气孔,使叶内的水分无法有气孔散失;(3)图二中线段Ⅱ代表的应该是试管B,叶片的下表面涂上凡士林,下表皮气孔封闭,不能进行蒸腾作用,上表皮气孔未封闭仍能进行蒸腾作用,由于下表皮比上表皮的气孔多,因此散失水分相对少一些。
答案:(1)防止水分的自然蒸发而影响实验结果;(2) 凡士林封住气孔;(3) B
19、科研人员为研究枇杷植株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光合特征,对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表示的是气孔张开的程度,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蒸腾作用)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1)阴天时净光合速率下降的时间与气孔导度的下降时间 (选填:一致或不一致);
(2)晴天时出现“午休”现象与气孔关闭引起的 下降有关;
(3)实验结果显示枇杷植株适合种植在 中(填环境条件)。
解析:(1)据图分析,阴天时净光合速率下降的时间与气孔导度的下降时间不一致;(2)晴天中午温度较高、光照较强枇杷植株叶片的气孔部分关闭,同时气孔导度下降,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导致净光合作用下降;(3)图示说明,阴天时光照强度较弱,净光合作用速率高于晴天,说明枇杷植株适合种植在光线弱的荫蔽环境中,D正确。
答案:(1)不一致 (2)CO2浓度 (3)光线弱的荫蔽环境
20、已知食用级碳酸钙中往往会含有少量杂质,且杂质不与酸反应。小金为测定某品牌食用级碳酸钙中碳酸钙的的含量,利用气密性良好的图甲装置进行实验:①称取样品6克,加入锥形瓶中,塞紧瓶塞,从左侧持续缓慢鼓入空气;②一段时间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缓慢注入足量的稀盐酸,并开始计时;③待装置D总质量不再增加时停止鼓入空气。实验过程中测得装置D增加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1)根据图乙,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这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下列情况中,会导致测得的碳酸钙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 )
①去掉装置A,将空气直接鼓入装置B ②去掉装置C,将B与D装置直接相连
③当气泡停止产生时立即停止鼓入空气 ④将稀盐酸快速注入锥形瓶中与样品反应
解析:设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根据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中CaCO3与CO2质量关系有,100/6g44/2.2g,x≈83.3% ;(2)①去掉装置A,将空气直接鼓入装置B,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装置D吸收,导致得的碳酸钙质量分数偏大;②去掉装置C,将B与D装置直接相连,导致水蒸气被装置D吸收,导致得的碳酸钙质量分数偏大;③当气泡停止产生时立即停止鼓入空气,导致二氧化碳没有被装置D完全吸收,导致得的碳酸钙质量分数偏小;④将稀盐酸快速注入锥形瓶中与样品反应,反应太快,二氧化碳不能被充分吸收,导致得的碳酸钙质量分数偏小;故①②符合题意。
答案:(1)83.3% (2)①②
21、如图是实 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
(1)仪器a名称是   ,A装置中的集气装置b只能收集密度比空气   的气体;
(2)实验室用分解过氧化氢(H2O2)的方法来制备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中,MnO2起   作用,加快了H2O2的分解。
解析:(1)熟记常用仪器的名称可知a为长颈漏斗;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应满足的条件是密度比空气大;(2)过氧化氢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生成水和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2H2O2MnO22H2O+O2↑;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
答案:(1)长颈漏斗;大;(2)2H2O2 MnO22H2O+O2↑;催化
22、煮水的壶内常会产生水垢,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之一是可溶的碳酸氢钙[Ca(HCO3)2]受热分解为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木炭和碳酸钙的混合物24.2g在空气中受强热后,碳酸钙全部分解,木炭完全转化成二氧化碳,如果生成的二氧化碳总质量等于混合物的总质量,则混合物中木炭的质量为    g。
解析:碳酸氢钙[Ca(HCO3)2]受热分解为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CO3)2 △CaCO3↓+H2O+CO2↑;设混合物中木炭的质量为x,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木炭完全转化成二氧化碳,如果生成的二氧化碳总质量等于混合物的总质量,则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氧化钙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C+O2点燃CO2中C与CO2质量关系,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x/12;根据化学方程式CaCO3高温CaO+CO2↑中CaCO3与CaO的质量关系:二氧化碳的质量为56(24.2g-x)/100 ,二氧化碳量相同,故44x/12=56(24.2g-x)/100,得x=4.4g,
答案:Ca(HCO3)2 △CaCO3↓+H2O+CO2↑;4.4。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 在《植物的养护》拓展课上,某同学发现,给种植在不同土壤上的植物浇水,渗出的水量是不同的。同学们通过分析后,决定开展不同种类土壤保水能力强弱的探究活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如下研究:
【原理】土壤的保水性能越好,相同情况下,流失的水分就越   。
【器材】锥形瓶、漏斗、纱布、壤土、砂土、量筒等。
【方案】(1)实验中,在两个漏斗中应放入不同种类的土壤,除了浇水量相同外,还要控制相同的量是   ;
(2)若通过实验得出壤土的保水性能好的结论,那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3)实验时,有同学认为通过比较不同小组锥形瓶中水体积的多少,也能判断不同小组间所选用土壤的保水能力,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一定可行?   (选填“是”或“否”)。
解析:(1) 土壤的保水性能越好,相同情况下,流失的水分就少。(2)除了要研究的土壤的种类相同以外,其它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如土壤的质量、体积、干湿度等都要控制相同。(3)土壤的保水性能好,流失的水分就少,锥形瓶中收集到的水就少,所以如果观察到甲瓶中渗出水量少于乙瓶,就可以得出壤土的保水性能好的结论。(4) 不同小组之间在浇水量的多少、土壤的质量、体积、干湿度等因素不一定相同,所以这种方法不可行。
答案: 少;(1)土壤的质量、体积、干湿度等;(2)甲瓶中渗出水量少于乙瓶;(3) 否
24、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矿质元素,其中必需元素就多达14种,需要量比较大的有氮、磷、钾、钙、镁、硫、铁等。为了探究植物根系是否等比例吸收矿质元素和水分,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选用两株各方面均相同的水稻,通过改变光照来调节蒸腾作用,然后测定相同时间内水稻根系所处溶液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
【提出假设】植物根系等比例吸收矿质元素和水分。
【实验设计】根据上述研究目的,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及记录表如下:
【数据处理】实验后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初步证实假设成立与否。
【实验结论】植物根系不是以等比例的方式吸收矿质元素和水分。
(1)图中油膜的作用是:   ;
(2)在数据处理中,若   (用表格中的符号回答),则假设成立;
(3)本实验采用改变光照来调节相同时间内水分的蒸腾量,但在实验设计中,我们也可以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通过改变水稻植株上的   来进行实验。
解析:(1)油膜可以防止水分蒸发干扰实验;(2)若假设“植物根系等比例吸收矿质元素和水分”成立,则m1/m2=n1/n2;(3)蒸腾作用是通过叶片散失水分的,所以本实验采用改变光照来调节相同时间内水分的蒸腾量,也可以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通过改变水稻植株上的叶片数量来进行实验。
答案:(1)防止水分蒸发干扰实验(2)m1/m2=n1/n2;(3)叶片数量
25、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外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影响,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取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各从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一样的洞。在A萝卜洞内装上浓盐水,在B萝卜洞内装上等量的清水,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萝卜洞内液面的变化(如图中甲所示)。
(1)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了12h后观察发现:A萝卜洞里的水变多,萝卜变软。那么,此时A萝卜细胞发生了如图乙中________(填序号)所示的变化,细胞失水。B萝卜洞里的水则变少,萝卜变硬;
(3)得出结论:当外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萝卜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细胞吸水;反之,则细胞失水;
(4)根据实验结论,可以解释农业生产中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水稻的“烧苗”现象,这是因为( )
A.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过大,根细胞失水 B.土壤温度太高,根细胞死亡
C.水分太多,根无法呼吸 D.土壤缺乏足够的营养
解析:(1)此实验探究的是: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因此变量是外界溶液的浓度;(2)A萝卜洞内装上浓盐水,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细胞失水时细胞膜质和细胞壁分离,此时A萝卜细胞发生了如图二中②所示的变化。(3)得出结论: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萝卜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反之则细胞失水;(4)根据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小于跟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一次施肥过多,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植物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即出现烧苗现象。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A符合题意。
答案:(1)外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② (3)小于 (4)A
26、小龙通过图示实验装置(夹持部分已略去)及药品,按如下实验步骤,验证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其中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所用药品均足量(已知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步骤一:向大烧杯中注入足量的冷水,合理进行两个开头K的操作,向下压左侧注射器活塞,使生成的氧气持续通入U形管,并观察U形管中现象;
步骤二:关闭K1、打开K2,向下压右侧注射器活塞,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将U形管内的氧气排尽,然后将烧杯中的冷水换成等量的80℃的热水,并观察U形管中现象;
步骤三……并观察U形管中现象。
(1)根据图示信息,写出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2)步骤一中两个开头的操作情况,打开 关闭 ;
(3)简述步骤二中判断U形管内氧气已经排尽的方法:   ;
(4)补充完整步骤三的操作,并写出U形管中应观察到的现象:   。
解析:(1)由图可知,制取氧气选择过氧化氢分解,反应方程式为 2H2O2 MnO2 2H2O+O2 ↑;(2)打开K1关闭K2;以便反应产生的氧气能全进入U管中; (3)因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判断U形管内氧气已排尽可将燃着的木条放于右管导管口,若熄灭,则已排尽;(4) 步骤三需通入氧气,观察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以验证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所以操作是关闭K2打开K1 ,向下压左侧注射器活塞左侧管内棉花不燃烧,右侧管内棉花燃烧。
答案:(1) 2H2O2MnO2 2H2O+O2 ↑;(2)K1 ; K2 (3)将燃着的木条放于右管导管口,若熄灭,则已排尽;(4) 关闭K2打开K1 ,向下压左侧注射器活塞左侧管内棉花不燃烧,右侧管内棉花燃烧。
(第26题图) (第27题图)
27、 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具有某些相似的化学性质,但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为了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可以发生化学反应,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打开止水夹a和c,关闭活塞b,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入适量的稀盐酸(液封);当观察到烧杯中   时,说明集气瓶中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2)关闭止水夹a,打开活塞b,向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关闭活塞b,轻轻摇晃集气瓶,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   ,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
(3)利用上述实验去验证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存在的缺陷有   ;
(4)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应在实验前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小强同学设计的方法为:将最右侧导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a和c,关闭活塞b,向长颈漏斗中缓缓加入一定量的水,若   ,则装置不漏气。
解析:(1)集气瓶中集满二氧化碳,则二氧化碳会沿导管进入烧杯中,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使集气瓶内压强减小,烧杯内浑浊的液体会被倒吸入集气瓶中;(3)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或溶解于水时装置内压强也会减小,所以利用压强的变化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应设置一组对照实验排除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干扰;(4)检验该装置气密性时, 将最右侧导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a和c,关闭活塞b,向长颈漏斗中缓缓加入一定量的水,若最右侧导管冒气泡则说明装置不漏气。
答案:(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 烧杯中的浑浊液体被倒吸入集气瓶中 ;(3) 不能排除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应该设置一组对照实验来排除水的干扰 ;(4) 最右侧导管冒气泡。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28、(7分)观察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根系的主要特点是 ,由根系的特点得名,此种根系叫做 ;B图根系的主要特点是 ,由根系的特点得名,此种根系叫做 。根系是由 发育而成的;
(2)图A根系的生长有不均匀现象,原因可能是 ;这种现象说明,根系的生长具有 的特性。
解析:(1)植物的根系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由种子的胚根发育而成的根叫主根,从主根上生出的根叫侧根,从茎、叶上生出的根叫不定根;根系是一株植物上所有根的总和。主要由主根和侧根组成的根系叫直根系,直根系的主根粗大,侧根细短,主根与侧根有明显的区别。如大豆、萝卜的根系;主要由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须根系,须根系的主根不明显,主要由不定根组成。(2)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其形态有关,也受到环境中水、肥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根在土壤中的分布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由于重力作用使根近地的一面生长素浓度高,高浓度生长素对植物根有抑制生长的作用,所以向近地的一面弯曲生长,表现为向下生长即向地性;根还表现为向水生长的特点,即根的向水性;根向土壤肥力多的地方生长是向肥性。据此可知,如图的根系的生长有不均匀现象,原因可能是植物体的一侧有大量的水或肥料。
答案:(1)主根粗大,侧根细短,主根与侧根有明显的区别;直根系;主根不明显,主要由不定根组成;须根系;胚根 (2)植物体的一侧有大量的水或肥料;向水生长和向肥生长
(第28题图) (第29题图) (第30题图)
29、(5分)小李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各加入等量的蓝墨水和红墨水,将芹菜的叶柄从基部沿中间切开,分别插入两个烧杯中,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左侧的叶片显现出蓝色,右侧的叶片显现出红色。请分析回答。
(1)在Y处将叶柄横切,观察到横切面上有许多的红点,这些红点出现的部位属于 组织;
(2)若在X处将叶柄横切,横切面上看到的现象是 (选填一项);
A. 左边蓝点多红点少,右边红点多蓝点少 B. 周围的一圈是蓝点,中间是红点
C. 蓝点和红点混合,均匀分布 D. 左边是蓝点,右边是红点
(3)小李同学继续进行下列实验:在甲、乙两烧杯中加入等量的红墨水,将两烧杯放在温度较高的同一地方,但只在乙烧杯中插入新鲜的芹菜。一段时间后,液面下降较快的是 烧杯,该烧杯液面下降较快主要是由于叶片发生了 ;
(4)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除环境温度外,还有 (填一个即可)等。
解析:(1)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因此,在Y处将叶柄横切,观察到横切面上有许多的红点,这些红点出现的部位是导管,属于输导组织;(2)通过实验可知,同侧叶柄里的导管,向同侧的叶片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故若在X处将叶柄横切,横切面上看到的现象是左边是蓝点,右边是红点,故选D;(3)由于新鲜的芹菜的蒸腾作用,使乙烧杯的液面下降较快,而甲烧杯中没有芹菜,液面下降较慢;(4)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除环境温度外,还有光照强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状况。
答案:(1)输导;(2)D;(3)乙;蒸腾作用;(4)光照强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状况(一个即可)
30、(7分)冬天,我省的许多菜农利用温室栽培蔬菜。在温室中,蔬菜可直接在土壤中栽培,也可利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菜农常采用白天适当增强光照,夜晚适当降低室温的措施,以提高蔬菜产量。其中的道理是增加光照可使 增强,降低温度可使 减弱,从而增加有机物的积累;
(2)菜农常常对温室内的土栽蔬菜施用有机肥,不但培育了绿色蔬菜,而且温室内的CO2浓度也大大增加。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3)无土栽培也称为溶液栽培,在配制培养液时,除了考虑到溶液的酸碱度、含氧量外,还应该考虑到无机盐的 ;
(4)某温室从16点开始持续密封48小时,测得温室内CO2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试分析:曲线b~c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 ,曲线c~d的成因是 ;
(5)检测结果表明,要提高温室内的蔬菜产量必须适时通风。你认为每天通风的时间最好选在曲
线 区段相对应的时间内进行。
解析:(1)光合作用只能在光下才能进行,因此增加光照可以使光合作用增强;在一定范围内,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环境温度越低,呼吸作用就越弱;因此降低温度可以使呼吸作用减弱,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增加有机物的积累;(2)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使用有机肥,不仅提高了蔬菜的品质,而且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肥会产生二氧化碳,为温室内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3)无土栽培是以草炭或森林腐叶土、蛭石等轻质材料做育苗基质固定植株,让植物根系直接接触营养液,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一次成苗的现代化育苗技术;不同植物和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所需要的无机盐的种类和比例是不同的,因此在配制培养液时除了考虑到溶液的酸碱度、含氧量外,还应该考虑到无机盐的比例和种类;(4)由图示可知,温室密封后于第二天的凌晨4点开始,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大幅下降,这是因为此时光照逐渐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也逐渐增强,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曲线c~d的成因是到了夜间,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只进行呼吸作用,因而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又逐渐增加.曲线的b~c或d~e是每天的凌晨4点到下午的16点,此时段植物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此时通风可以增加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增加了光合作用的强度。
答案:(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2)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肥产生二氧化碳;(3)比例和种类;(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C02;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02;(5)b~c或d~e。
31、(8分)三位同学分别用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1)小敏的方法可用如下流程表示,测得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在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填序号);
A. 酒精灯、漏斗、玻璃棒 B. 漏斗、玻璃棒、烧杯 C. 酒精灯、试管、玻璃棒
(2)小华取10克样品,用图甲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测得B装置质量增加了4.6克,根据上述数据,算
得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发现与事实严重不符,最有可能原因是 ;
(3)小军利用图乙的实验装置,将20克稀盐酸加入到1.25克样品中,生成的CO2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丙。已知本实验条件下CO2的密度为1.8克/升,求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4)求实验所用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
解析:(1)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最后不能反应的渣是2.1g,说明参加反应的10g碳酸钙中含碳酸钙7.9g,故碳酸钙含量为79%;根据题意,需要用到的仪器漏斗、玻璃棒、烧杯等,B符合题意;(2)B中吸收了二氧化碳带出的水蒸气或HCl气体;(3)生成CO2的质量m=ρV=1.8克/升×0.244升≈0.44克。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质量为x,根据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中CaCO3与CO2质量关系:100/x=44/0.44g,得x=1g;则CaCO3%=1g/1.25g×100%=80%.(4)设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y,根据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中CaCO3与HCl的质量关系:100/5g=73/50g×y,得y=7.3%。
答案:(1)79% B (2)B中吸收了二氧化碳带出的水蒸气或HCl气体 (3)80% (4)7.3%
32、(8分)在制取CO2的实验中,小科发现质量相同而粗细不同的大理石与盐酸反应,CO2的产生速度细的比粗的快得多。经思考后,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每次实验均用1g大理石,20mL盐酸)
序号 温度(℃) 大理石颗粒 盐酸质量分数(%) 实验目的
1 20 粗 5 探究大理石和盐酸的反应速度与石灰石颗粒大小的关系
2 20 细 5
(1)为了比较反应速度,设计如图一所示装置,其中量筒的作用是   ;
(2)两次实验中产生CO2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二所示,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对两次实验的曲线作出合理的解释: ;
(3)已知20℃该气压下CO2气体密度约1.98 g/L,求大理石中CaCO3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解析:(1)了比较反应速度,设计如图一所示装置,其中量筒的作用是:测CO2的体积;(2)对两次实验的曲线的解释:反应物接触面积较大,反应速率较快,相比之下,反应需要时间短。(3)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m=ρV=1.98g/L×0.2L=0.396g;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根据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中CaCO3与CO2质量关系:100/x=44/0.396g,得x=0.9g;
那么难大理石中碳酸钙的含量为:0.9g/1g×100%=90%。
答案:(1)测CO2的体积 (2)反应物接触面积较大,反应速率较快,相比之下,反应需要时间短
(3)9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八下 第3-4章 综合测卷B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今年4月初,全国各地出现了严重的大风和雾霾天气,再次引起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下列关于空气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的成分只有氧气和氮气
B.氟利昂的使用会造成臭氧的减少
C.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多少不影响人体健康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2、如图,这是某省在不同年代水土流失的面积图,以下关于该省水土流失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许多地方出现对森林乱砍滥伐现象 B.人们对土壤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C.降水过于丰富,洪涝灾害频发 D.强取耕地和把薪柴作为能源
(第2题图) (第3题图)
3、如图形象地表示了某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其中 分别表示A、B、C三种不同的分子,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两种生成物 B.是分解反应 C.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反应物有5种
4、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如图所示,在A处不参与该循环的是(  )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含碳燃料的燃烧 C.发展利用氢燃料 D.微生物氧化分解
(第4题图) (第5题图)
5、将一盆绿色植物放在一个透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利用传感器测量容器内CO2的浓度变化,如图所示。下 列说法错误的(  )
A.AB段CO2浓度下降,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B.BC段CO2浓度上升,植物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
C.实验进程中的t1时刻,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质量最多
D.t2时刻植物体内的有机物质量较t0时刻高
6、科学家希尔为了探究光合作用在哪里进行,曾经设计类似图3-15-16实验。把刚采摘的且生长旺盛的树叶捣碎,采用某种方法获得含有叶绿体的滤液,分成三等份。把其中两份直接放入A、B培养皿,第三份除去叶绿体后放入C培养皿。将三个培养皿置于同一地点,A、C培养皿接受光照,B培养皿遮光处理。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培养皿中产生气泡,其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C培养皿中未产生气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下列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培养皿A中气泡内的气体是氧气
B. 培养皿B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乏二氧化碳
C. 通过比较A、C培养皿中的现象,可知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 通过比较A、B培养皿中的现象,可知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7、如图所示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 该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比是1:1:1
C. 该反应的生成物均为化合物 D. 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8、图中的箭头表示不同物质的运动方向,其中a、b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c、d可通过叶柄进出叶片。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c通过导管运输,d通过筛管运输
B.在黑夜里,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时,a表示氧气,d表示二氧化碳
C.在光照下,叶片进行蒸腾作用时,c和d都表示水
D.在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有机物
(第8题图) (第9题图)
9、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B. 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 由图b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
D. 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带走了蜡烛周围的热量,温度降低了
10、有M、N、X、Y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物和产物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如表所示,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该反应生成的N、Y的质量比为9:8 D.M在反应中可能作催化剂
11、如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不正确的是(  )
A.图中四种物质都是分子构成的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分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种类都不变
12、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实例很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肺泡壁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利于气体交换
B.小肠的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利于营养吸收
C.肾小管周围缠绕着毛细血管,利于发生滤过作用
D.心脏房室间、静脉内有瓣膜,利于防止血液倒流
13、在自然界中,生物的某些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可以通过坐标曲线的方式形象地表达出来。对于下列四个曲线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可用来表示从菜豆种子萌发到发育成幼苗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变化
B.乙图是人体呼吸时肺容积的变化曲线图,bc 段膈顶上升
C.丙图表示人体消化酶活性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说明人在寒冷时消化食物的能力减弱
D.丁图是某条食物链上生物含有毒物质的相对数量关系,这条食物链是丙→甲→乙→丁
14、在使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操作过程中,先后顺序不规范的是(  )
A.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入药品
B.先从水槽中拿出集气瓶正方在桌上,再盖上玻璃片
C.检查气密性时,先用把导管一端浸入水中,再双手紧握试管外壁
D.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先预热,再对着试管中药品部位集中加热
15、小乐为了检验气体X(纯净物),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观察到实验①中干冷烧杯内壁有水珠,实验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对气体X分析正确的是(  )
A.根据实验①的现象,说明气体X含氢、氧元素
B.根据实验②的现象,说明气体X含碳、氧元素
C.根据实验①②的现象,说明气体X为甲烷气体
D.根据实验①②的现象,说明气体X一定含碳、氢元素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为了测定土壤中不同颗粒所占的比例,小明同学在校园中采集了土壤的样品。经测定,其土壤成分的比例如下:
空气 水 粉砂粒 砂粒 黏粒 有机物
25% 25% 15% 17% 16% 2%
(1)该土壤样品的类型为   。
(2)该地的土壤通气性能和透水性能   (填“较好”或“较差”),对植物生长   (填“有利”或“不利”)。
17、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仪器①的名称   ;
(2)从节能环保方面考虑,应该从图一中选择    组合成发生装置来制取氧气(填字母代号);
(3)为了得到较为纯净的氧气,应该从图2中选择    装置来收集氧气(填字母代号)。
18、图一表示小明同学探究水分散失主要途径的实验设计,他将四个生长状况相同、叶片数量相同的枝条分别浸泡在四个相同的试管中,编号为A、B、C、D,并在试管液面上滴加了植物油。之后,他按如图所示方法分别对四个枝条做了处理。最后,称量四支试管的质量,并将它们都调整到80克。一段时间后,小明再次称量四支试管的总质量,结果如图二所示,请根据上述实验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在水面上加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士林在本实验中的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你推测,图二中的线段Ⅱ表示的是__________试管的情况。
19、科研人员为研究枇杷植株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光合特征,对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表示的是气孔张开的程度,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蒸腾作用)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1)阴天时净光合速率下降的时间与气孔导度的下降时间 (选填:一致或不一致);
(2)晴天时出现“午休”现象与气孔关闭引起的 下降有关;
(3)实验结果显示枇杷植株适合种植在 中(填环境条件)。
20、已知食用级碳酸钙中往往会含有少量杂质,且杂质不与酸反应。小金为测定某品牌食用级碳酸钙中碳酸钙的的含量,利用气密性良好的图甲装置进行实验:①称取样品6克,加入锥形瓶中,塞紧瓶塞,从左侧持续缓慢鼓入空气;②一段时间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缓慢注入足量的稀盐酸,并开始计时;③待装置D总质量不再增加时停止鼓入空气。实验过程中测得装置D增加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1)根据图乙,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这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下列情况中,会导致测得的碳酸钙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 )
①去掉装置A,将空气直接鼓入装置B
②去掉装置C,将B与D装置直接相连
③当气泡停止产生时立即停止鼓入空气
④将稀盐酸快速注入锥形瓶中与样品反应
21、如图是实 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
(1)仪器a名称是   ,A装置中的集气装置b只能收集密度比空气   的气体;
(2)实验室用分解过氧化氢(H2O2)的方法来制备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中,MnO2起   作用,加快了H2O2的分解。
22、煮水的壶内常会产生水垢,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之一是可溶的碳酸氢钙[Ca(HCO3)2]受热分解为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木炭和碳酸钙的混合物24.2g在空气中受强热后,碳酸钙全部分解,木炭完全转化成二氧化碳,如果生成的二氧化碳总质量等于混合物的总质量,则混合物中木炭的质量为    g。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 在《植物的养护》拓展课上,某同学发现,给种植在不同土壤上的植物浇水,渗出的水量是不同的。同学们通过分析后,决定开展不同种类土壤保水能力强弱的探究活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如下研究:
【原理】土壤的保水性能越好,相同情况下,流失的水分就越   。
【器材】锥形瓶、漏斗、纱布、壤土、砂土、量筒等。
【方案】(1)实验中,在两个漏斗中应放入不同种类的土壤,除了浇水量相同外,还要控制相同的量是   ;
(2)若通过实验得出壤土的保水性能好的结论,那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3)实验时,有同学认为通过比较不同小组锥形瓶中水体积的多少,也能判断不同小组间所选用土壤的保水能力,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一定可行?   (选填“是”或“否”)。
24、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矿质元素,其中必需元素就多达14种,需要量比较大的有氮、磷、钾、钙、镁、硫、铁等。为了探究植物根系是否等比例吸收矿质元素和水分,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选用两株各方面均相同的水稻,通过改变光照来调节蒸腾作用,然后测定相同时间内水稻根系所处溶液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
【提出假设】植物根系等比例吸收矿质元素和水分。
【实验设计】根据上述研究目的,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及记录表如下:
【数据处理】实验后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初步证实假设成立与否。
【实验结论】植物根系不是以等比例的方式吸收矿质元素和水分。
(1)图中油膜的作用是:   ;
(2)在数据处理中,若   (用表格中的符号回答),则假设成立;
(3)本实验采用改变光照来调节相同时间内水分的蒸腾量,但在实验设计中,我们也可以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通过改变水稻植株上的   来进行实验。
25、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外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影响,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取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各从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一样的洞。在A萝卜洞内装上浓盐水,在B萝卜洞内装上等量的清水,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萝卜洞内液面的变化(如图中甲所示)。
(1)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了12h后观察发现:A萝卜洞里的水变多,萝卜变软。那么,此时A萝卜细胞发生了如图乙中________(填序号)所示的变化,细胞失水。B萝卜洞里的水则变少,萝卜变硬;
(3)得出结论:当外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萝卜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细胞吸水;反之,则细胞失水;
(4)根据实验结论,可以解释农业生产中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水稻的“烧苗”现象,这是因为( )
A.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过大,根细胞失水 B.土壤温度太高,根细胞死亡
C.水分太多,根无法呼吸 D.土壤缺乏足够的营养
26、小龙通过图示实验装置(夹持部分已略去)及药品,按如下实验步骤,验证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其中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所用药品均足量(已知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步骤一:向大烧杯中注入足量的冷水,合理进行两个开头K的操作,向下压左侧注射器活塞,使生成的氧气持续通入U形管,并观察U形管中现象;
步骤二:关闭K1、打开K2,向下压右侧注射器活塞,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将U形管内的氧气排尽,然后将烧杯中的冷水换成等量的80℃的热水,并观察U形管中现象;
步骤三……并观察U形管中现象。
(1)根据图示信息,写出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2)步骤一中两个开头的操作情况,打开 关闭 ;
(3)简述步骤二中判断U形管内氧气已经排尽的方法:   ;
(4)补充完整步骤三的操作,并写出U形管中应观察到的现象:   。
(第26题图) (第27题图)
27、 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具有某些相似的化学性质,但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为了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可以发生化学反应,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打开止水夹a和c,关闭活塞b,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入适量的稀盐酸(液封);当观察到烧杯中   时,说明集气瓶中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2)关闭止水夹a,打开活塞b,向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关闭活塞b,轻轻摇晃集气瓶,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   ,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
(3)利用上述实验去验证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存在的缺陷有   ;
(4)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应在实验前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小强同学设计的方法为:将最右侧导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a和c,关闭活塞b,向长颈漏斗中缓缓加入一定量的水,若   ,则装置不漏气。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28、(7分)观察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根系的主要特点是 ,由根系的特点得名,此种根系叫做 ;B图根系的主要特点是 ,由根系的特点得名,此种根系叫做 。根系是由 发育而成的;
(2)图A根系的生长有不均匀现象,原因可能是 ;这种现象说明,根系的生长具有 的特性。
(第28题图) (第29题图) (第30题图)
29、(5分)小李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各加入等量的蓝墨水和红墨水,将芹菜的叶柄从基部沿中间切开,分别插入两个烧杯中,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左侧的叶片显现出蓝色,右侧的叶片显现出红色。请分析回答。
(1)在Y处将叶柄横切,观察到横切面上有许多的红点,这些红点出现的部位属于 组织;
(2)若在X处将叶柄横切,横切面上看到的现象是 (选填一项);
A. 左边蓝点多红点少,右边红点多蓝点少 B. 周围的一圈是蓝点,中间是红点
C. 蓝点和红点混合,均匀分布 D. 左边是蓝点,右边是红点
(3)小李同学继续进行下列实验:在甲、乙两烧杯中加入等量的红墨水,将两烧杯放在温度较高的同一地方,但只在乙烧杯中插入新鲜的芹菜。一段时间后,液面下降较快的是 烧杯,该烧杯液面下降较快主要是由于叶片发生了 ;
(4)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除环境温度外,还有 (填一个即可)等。
30、(7分)冬天,我省的许多菜农利用温室栽培蔬菜。在温室中,蔬菜可直接在土壤中栽培,也可利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菜农常采用白天适当增强光照,夜晚适当降低室温的措施,以提高蔬菜产量。其中的道理是增加光照可使 增强,降低温度可使 减弱,从而增加有机物的积累;
(2)菜农常常对温室内的土栽蔬菜施用有机肥,不但培育了绿色蔬菜,而且温室内的CO2浓度也大大增加。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3)无土栽培也称为溶液栽培,在配制培养液时,除了考虑到溶液的酸碱度、含氧量外,还应该考虑到无机盐的 ;
(4)某温室从16点开始持续密封48小时,测得温室内CO2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试分析:曲线b~c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 ,曲线c~d的成因是 ;
(5)检测结果表明,要提高温室内的蔬菜产量必须适时通风。你认为每天通风的时间最好选在曲
线 区段相对应的时间内进行。
31、(8分)三位同学分别用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1)小敏的方法可用如下流程表示,测得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在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填序号);
A. 酒精灯、漏斗、玻璃棒 B. 漏斗、玻璃棒、烧杯 C. 酒精灯、试管、玻璃棒
(2)小华取10克样品,用图甲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测得B装置质量增加了4.6克,根据上述数据,算
得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发现与事实严重不符,最有可能原因是 ;
(3)小军利用图乙的实验装置,将20克稀盐酸加入到1.25克样品中,生成的CO2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丙。已知本实验条件下CO2的密度为1.8克/升,求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4)求实验所用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
32、(8分)在制取CO2的实验中,小科发现质量相同而粗细不同的大理石与盐酸反应,CO2的产生速度细的比粗的快得多。经思考后,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每次实验均用1g大理石,20mL盐酸)
序号 温度(℃) 大理石颗粒 盐酸质量分数(%) 实验目的
1 20 粗 5 探究大理石和盐酸的反应速度与石灰石颗粒大小的关系
2 20 细 5
(1)为了比较反应速度,设计如图一所示装置,其中量筒的作用是   ;
(2)两次实验中产生CO2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二所示,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对两次实验的曲线作出合理的解释: ;
(3)已知20℃该气压下CO2气体密度约1.98 g/L,求大理石中CaCO3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