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第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高一历史
(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满分50分,共25小题,每题2分)
1.分析下表中人类早期区域文明的成就,可以得出( )
古代中国 古代埃及 古代西亚 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
青铜器都江堰 太阳历金字塔 《吉尔伽美什》 60进位制 种姓制度创造从1到9的数字 城邦民主政治帕特农神庙
A.各区域文明都属于大河文明 B.早期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C.文化多样,折射人类社会生活 D.各地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2.1962年在希腊北部出土了公元前340年的莎草纸文献,成为欧洲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莎草纸手稿。这份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2015年的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古希腊造纸工艺源远流长 B.亚历山大东征促进文化发展
C.文明交流促进了文化传承 D.中国的造纸术传播到了欧洲
3.尼萨古城位于今土库曼斯坦与伊朗交界处,曾发掘出希腊式女神雕像和头戴马其顿式头盔的泥塑武士,还出土了30多枚来自于帕提亚帝国和塞琉古王朝等政权的希腊式钱币。尼萨古城的考古发现可用于说明()
A.政治格局变动影响文化传播 B.古希腊海外殖民活动兴盛
C.帝国统治扩大人类文明区域D.地中海沿岸商业贸易活跃
4.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史家秉笔直书,敢于犯颜直谏,把美德视为通往荣耀、荣誉、权力的真正途径。提比略统治时期(公元14-37年),罗马史家热衷于阿谀奉承,将源自赞美诗的各种技巧融入历史书写中,把新任元首颂扬为德治的典范。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社会动荡促使王权加强 B.以德治国成为社会共识
C.道德沦丧导致政权更迭D.政治环境影响历史写作
5.到1300年前后,英格兰、法国和伊比利亚半岛的君主制都赢得了臣民的首要的忠诚,这种忠诚取代了对社会团体、地区或教会机构的支持。此变化( )
A.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 B.削弱了教会宗教地位
C.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D.说明国家实现了统一
6.学界一般认为1189年获得市长头衔的亨利·菲茨-艾尔温为伦敦乃至整个英格兰第一位市长。从词源学角度看,英文“市长”(mayor)一词直接借自法语(古法语形式为maire),并且现在已知最早的市长出现在1136年的法国城市苏瓦松。上述材料( )
A.说明英国市长制直接源自法国 B.能够佐证王权逐渐强化的趋势
C.可用来研究中古西欧城市变迁D.体现出了英法文化的一脉相承
7.7世纪中叶,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律令制国家,实行班田收授法,将所有的土地收归国有,按人口和年龄将土地分给民众,并规定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若受田者死亡,田地应收归国家。该措施
A.推动了庄园经济发展 B.强化了天皇专制统治
C.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D.削弱了幕府的经济基础
8.阿克苏姆王国出口象牙、犀角、黄金、皮革、鸵鸟蛋等商品,进口丝绸、香料、玻璃器皿、金属制品等商品,还从非洲内陆进口象牙、犀牛角、龟壳等商品并转贩到印度洋地区等。由此可推知( )
A.阿克苏姆将一跃为西非商业强国 B.王国农业落后被迫发展外贸
C.阿克苏姆与西汉间官方交流频繁D.对外贸易助推了王国的崛起
9.历史学家研究发现,12世纪至15世纪,大批遭到专制王权拒绝给予财力支持的航队纷纷求助于当时的银行,争取航路贷款。据统计,这期间银行总计投资海外探险几十次,资金达几十万黄金。这一研究成果()
A.反映欧洲王室普遍反对开辟新航路
B.证明银行是开辟新航路的主要推动者
C.说明商人获得了对外贸易的主导权
D.侧面揭示了西欧社会推进远航的动机
10.1519年,西班牙国王之所以派麦哲伦远航,是为了去香料群岛宣示主权,因为当时这个群岛在对手葡萄牙的手上。为激励麦哲伦航行,西班牙国王对他作出承诺:他将获得其中两个岛屿作为私人领地,还可获得岛上收益的百分之五。据此可知( )
A.麦哲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 B.葡西争夺助力新航路的开辟
C.追求财富是开辟新航路的动因D.殖民扩张已扩展到全球范围
11.1415年,葡萄牙人征服了摩洛哥,由此直接控制了直布罗陀海峡即地中海与大西洋的海上要道。1445年,葡萄牙人开始使用更安全更迅速的帆船,航行到非洲的佛得角和塞内加尔的产金地区,开始在这些地区进行黄金、奴隶、胡椒、象牙贸易。由此可知,葡萄牙人的做法( )
A.开辟了亚欧间的新航路 B.开创了欧非之间的贸易网络
C.准备了远洋航行条件D.中断了非洲社会发展的进程
12.新航路开辟以后,海陆大通,世界上各个都市的网络都连接成为一个唯一的世界性网络。人类的交往、合作与竞争所生发出来的力量,在塑造人类历史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地球的历史。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促使( )
A.人口实现跨区域大迁移 B.国际贸易取代区域交流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D.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
13.16世纪初,达·伽马的船队在航行中俘获了一艘阿拉伯商船,将船上的人都当作异教徒烧死;到达印度后,为了获得贸易权,命令卡利卡特城统治者驱逐阿拉伯商人,并大肆杀戮当地民众;次年船队返回葡萄牙,所获利润竟超过航行成本60倍以上。这些说明了( )
A.传播宗教是远洋航行的主要动因 B.地理大发现使葡萄牙成工业帝国
C.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D.殖民掠夺与新航路开辟一路相随
14.16世纪,英国在采矿、冶金、制盐、造纸、制硝、金属加工等工业中都建立了很大的手工工场。例如在制盐方面,1539年就出现了一个投资4万英镑和雇佣300余人的手工工场。同时期,法国在纺织、地毯、花边、玻璃、冶金、金属加工等工业行业中,也都出现了手工工场。这一变革( )
A.导致近代两个阶级对立 B.得益于世界市场需求的扩大
C.使工业成为经济的主导D.源于制度革新对生产的推动
15.16-19世纪,欧洲国家通过“三角贸易”建立了海上经济网络,这一贸易体系对欧洲、非洲和美洲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三角贸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②核心商品是茶叶、瓷器和丝绸
③给欧洲带去廉价的劳动力④是大西洋贸易的重要组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每磅售价6至10英镑,到1703年的时候降到了每磅16先令(1英镑=20先令)。1766年,整个英国的茶叶销售金额是125万英镑,每磅茶叶平均售价约5先令,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技术的改善 B.重商主义思潮的兴起
C.商业革命的不断发展D.美洲贵金属大量涌入
17.1512年,西班牙国王颁布法规,对印第安人的劳动条件、待遇和报酬、信教等问题作了明文规定,以限制监护主对印第安人的无限度役使。1542年,西班牙国王又颁布新法,规定当地人拥有自由权、劳动报酬权和医疗保障权,不允许托管人向当地人征收重税。这些规定旨在( )
A.维护殖民统治秩序稳定 B.推行种族隔离的政策
C.实现种族间平等和融合 D.终止在美洲殖民扩张
18.1525年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之后,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1550年丹麦语《圣经》以及1584年斯洛文尼亚语《圣经》也相继出版。这说明宗教改革( )
A.加速教会的世俗化进程 B.打破教会对教育的垄断
C.强化了欧洲国家的主权D.利于增强民族国家观念
19.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强调自然是上帝杰作,认识自然就是认识上帝。路德的“因信称义”,更进一步强化了上帝创造的是有条不紊的世界的观念......清教主义在超验的信仰和人类的行为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从而为新科学提供了一种动力。”由此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新教成为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B.宗教改革利于近代科学的兴起
C宗教改革有力打击了天主教会统治D.思想解放和科学革命相辅相成
20.18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经济理论上提出“劳动是财富与商品价值的基础,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的主张,认为“劳动价值”被资本家以工资的方式十足地补偿给劳动者了,这和“自由竞争法则”一样,是自然的、不变的现象。这一认识反映了( )
A.资本主义的扩张性 B.自由竞争的合理性
C.机器生产的进步性D.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1.1829年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上台后,宣扬“官职轮换说”“赃物属于胜利者说”。总统任职8年,把联邦一级官员几乎换掉了五分之一。此后,政党分赃制愈演愈烈,严重影响政治稳定。这说明( )
A.三权分立对总统权力制约有限 B.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很强随意性
C.政党政治阻碍了官员正常选拔 D.改革官员选拔制度已非常必要
22.在学习“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时,有同学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模式进行了以下整理。表中“典型国家”栏中①、②、③处应该填写的是( )
模式 特点 典型国家
模式1 渐进改革,政局相对比较稳定 ①
模式2 暴力革命,政体演变循环反复 ②
模式3 专制独裁,专制主义借尸还魂 ③
A.美国、德国、英国B.日本、英国、法国
C.法国、美国、日本D.英国、法国、德国
23.17世纪,人们依赖自然现象或教堂钟声计时,对于具体时间的认知因地域而异。到了19世纪,全球统一时间标准-格林尼治时间,取代地方性时间体系,西欧民众开始以分钟为单位规划生活。这种标准化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如学校课程表、公共交通时刻表。这一变化( )
A.适应了工业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B.根源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
C.显示了理论与技术的紧密结合D.折射出人们的宗教观念逐渐淡化
24.1969年,有学者指出:“19世纪英美地缘政治的帝国主义在20世纪已经被一个更富有侵略性的工业一电子联合体所取代”,该学者认为美国的传播媒介不仅在影响国内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时通过不平衡的国际传播秩序冲击着世界其他国家人们的观念。这反映了( )
A.帝国主义性质的变化 B.舆论宣传的重要性
C.科技进步的政治影响D.西方国家的扩张性
25.有学者认为巴黎公社起义事件结束后,巴黎通过革命迫使全法国接受新制度的时代被画上了句号。马克思说“公社是旧的、法国特有的社会主义的坟墓,而同时对法国来说又是新的国际共产主义的摇篮”。二者都认识到( )
A.欧洲已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B.社会主义革命方式的多样性
C.巴黎公社具有重要历史地位D.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已经丧失
二、非选择题(满分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波斯帝国的统治者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广阔的帝国凝聚为一个整体。他们建立了四通八达的公路,其中最有名的是“波斯王道”-其中的一部分是用石头铺成的-从爱琴海的港口以弗所一直通到安纳托利亚的萨尔迪斯,中间沿底格里斯河穿过美索不达米亚,到达伊朗的苏撒,又延伸至帕萨尔戈蒂和波赛被利斯,全长大约2575公里。商队走完这条路需用时90天,路上治安很好,还有小的旅店可供歇息。帝国政府还组织了信使服务和111个驿站,波斯王道沿途每隔40公里到50公里就有这样一个驿站。每一个驿站都能提供强健的马匹,保证信使们能在一周的时间内走完王道。
-摘编自【美】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从奥古斯都建立元首制开始,在意大利本土,罗马的道路建设并没有停息。但是,伴随着罗马的大规模扩张,罗马道路的建造也随之向所扩张地区拓展,环绕整个地中海而行,建立了以罗马为中心的巨大道路网络体系,从外往里看,这些道路体系就像一层又一层保护网一样,把帝国的核心意大利本土及罗马城严严实实地保护起来。道路上星罗棋布的驿站更像是这些神经网络的连接点,同样接受并传达帝国意志。到帝国时期,罗马道路建设的重心已经转向新征服地区和意大利之外的行省。伴随罗马对外征服到达极限,罗马道路扩张步伐才逐渐缓慢下来,直至向外延伸的停止。
-摘编自冯定雄《罗马道路与帝国统治》
材料三阿拉伯帝国控制了经波斯湾和红海的海上贸易。阿拉伯商人从波斯湾、亚丁湾及红海沿岸一些港口出发,到印度、中国、马来群岛及东非等地进行贸易。在海湾各地、印度马拉巴尔海岸各港口、斯里兰卡、孟加拉、苏门答腊、印度支那、中国及东非海岸的基尔瓦港和马达加斯加岛等地都有阿拉伯人设立的商站。此外,阿拉伯人还通过亚历山大港和的黎波里港把东方货物经地中海转运到欧洲,对海上贸易的控制则促进了阿拉伯帝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袁德忠《试论阿拉伯帝国的商业》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波斯帝国与罗马帝国道路建设所体现的统治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海上交通发达的原因。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弗吉里奥(1349-1420)将身体运动引入学校,认为体育教育应该培养充满世俗精神的、得到全面发展的、身心俱健的人。他将竞争精神列为受教育者应该具有的一种首要品格,认为竞争精神的基石在人的天性之中,人具有一种渴望得到赞扬的天性。维多利诺(1378-1446)反对“灵魂的拯救只能通过对肉体的禁抑”,主张重视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他认为“人的发展应该包括身体的发展,理想的完全的教育因之也应包括体育在内,而不只进行心灵的训练”,即“从新的审视角度来看待受教会无端指责达千年之久的身体活动,建立正确的体育观,从而自觉地投身到体育活动之中”。
-摘编自石龙、王桂荣《西方体育人文价值的演变》等
材料二在整个维多利亚时代,发源于英国的现代体育运动通过学校教育、传教士以及军队士兵等多种传播路径,不断向外扩散。至20世纪初,以板球为代表的运动项目已经传播并蔓延到整个英帝国范围内的所有社会,从印度、澳大利亚及加勒比地区,再到加拿大和南部非洲的人们都在参与和模仿起源于英国的体育运动。现代体育的发展与传播在英国社会以及帝国范围内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它被视为道德隐喻、政治象征和文化纽带,对于塑造英国民族观念和维持帝国的对外扩张与凝聚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作为由英国人引入的殖民统治和支配帝国文化的一种工具,现代体育及其比赛在传播过程中也遇到了殖民地社会的抵抗运动以及西方大国间的博弈与争霸。
-摘编自赵冬等《试论三大思想文化运动对欧洲近代学校体育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体育教育观出现突破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现代体育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与东方的贸易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传统的海上贸易路线,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绸等为主,贸易成本高昂,且运输时间长,货物量有限。当时的贸易主导权掌握在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手中,欧洲本土商人在贸易中处于相对劣势。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各国纷纷开辟直接通往东方的海上航线。15世纪末到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大量的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同时,欧洲市场上的商品种类急剧增加,来自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农作物,以及来自亚洲的茶叶、瓷器、棉布等商品充斥市场。欧洲商人逐渐掌握了贸易主动权,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中心也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发展的影响。
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1.C
2.C
3.A
4.D
5.A
6.C
7.C
8.D
9.D
10.B
11.C
12.D
13.D
14.B
15.A
16.C
17.A
18.D
19.B
20.D
21.D
22.D
23.A
24.C
25.C
26.
(1)波斯帝国:中央集权;高效管理。罗马帝国:扩张与控制并重;强化中心与巩固统治。
(2)原因:地理位置优越;阿拉伯帝国长期以来重视商业活动;阿拉伯商人熟悉海上贸易路线;阿拉伯帝国统治者的支持;海外贸易据点广泛建立。(任答 4 点)
27.
(1)背景: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解放;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古典文化的复兴。
(2)原因:殖民扩张的需要;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文化传播的推动;教育的普及;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
28.
(1)①贸易路线:从依赖陆上丝绸之路和传统海上路线转变为开辟直接通往东方的海上航线。②贸易主导权:从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主导变为欧洲本土商人掌握主导权。③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④贸易商品:从以香料、丝绸等少数商品为主,转变为商品种类丰富多样,新增美洲农作物和更多亚洲商品。(任答 3 点)
(2)推动了商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价格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加速发展,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快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引发了主要国家的殖民争夺。(任答 4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