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6 13:4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
1.下图为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一幅漫画,这可以佐证鸦片战争时期( )
A.英国海军军事实力强大 B.中国缺乏对世界的了解
C.中英文化冲突导致战争 D.中国主权受到严重破坏
2.如果按照关税收入除以进口净额来计算平均进口关税,1800—1840年,英国的进口税税率从未低于30%,19世纪20年代中期一度还超过50%(针对中国茶叶的进口税税率时常达到100%),而同期中国的进口税率仅为2%—5%。这有助于说明()
A.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意图 B.英国鼓吹自由贸易的动机
C.清朝长期闭关自守的弊病 D.《南京条约》内容的罪恶性
3.1853年,福州成为福建茶区唯一的出口口岸,“各国船只驶闽运茶者,呈争先恐后之状”,福州遂成驰名世界的茶叶集散地。19世纪60年代,福州港超越上海,成为全国茶叶出口第一大港。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上海机器制茶业兴起 B.国内政局的剧烈变动
C.洋务运动在福建兴起 D.福州港正式开埠通商
4.1848年,徐继畲的《瀛寰志略》问世,在书中他很少使用“夷”“胡”“狄”等贬称,更多地使用了“泰西”“西洋”“西土”“西国”等中性词汇,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之举。十年后,《中英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嗣后各式公文……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民间意向影响政府决策 B.朝野上下逐渐趋于觉醒
C.传统文化偏见基本消失 D.社会观念在冲突中调适
5.“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C.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6.图1、图2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图1 图2
A.统治阶级的自救 B.实业救国的思潮
C.国家出路的探索 D.民族危机的加剧
7.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开始了辅助军事工业,以“求富”反哺“自强”,为军事工业提供燃料、运输、原料、资金等支持的行动。为此,洋务派创办了( )
①江南制造总局②上海机器织布局③开平煤矿④上海轮船招商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洋务运动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它所带来的垄断性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这又造成民族资本主义萌生和发展的困难。”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B.洋务企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C.官商合办的形式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清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
9.甲午战争前外商银行是以汇兑业务为主;甲午战争后,开始争夺对中国借款,逐步控制了清王朝的财政和金融。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B.清政府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C.洋务运动探索的失败 D.民族企业获得较大的发展
10.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下列各项内容最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A.“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五处港口”
B.“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
C.“应准 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D.“中国民人,概不准在(使馆)界内居住”
11.戊戌变法期间,李鸿章在信中称:“朝廷锐意振兴,讲求变法,今日明昭多由康有为、梁启超等怂恿而出,但法非人不行,因循衰惫者,岂有任事之才,不过敷衍门面而已。”据统计,在开始变法后的103天,先后发布的诏令就有184条之多,这些措施彼此不配合,又无后续准备。这些反映出维新派进行的此次变法( )
A.触犯到守旧派的利益 B.未能促进国人的觉醒
C.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D.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
12.1900年6月,由上海等地官员与各国驻上海领事议定的《保护上海长江内地通共章程》中规定:“各国以后如不待中国督抚商允,竟至多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以致百姓怀疑,借端启衅,毁坏洋商、教士人命产业,事后中国不认赔偿。”这从侧面反映出( )
A.列强改变了侵略中国的态度 B.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C.中国人民抗争对列强的冲击 D.地方割据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13.义和团运动使列强认识到:“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
A.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B.基本颠覆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C.体现了明显的盲目排外思想 D.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14.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做出向八国联军“宣战”的决定,但南方督抚拒不承认。6月26日,南方督抚授意上海道台与各国领事举行议谈,双方均承认“上海租借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这一事件导致( )
A.清政府统治根基严重动摇 B.列强的侵华方式出现变化
C.立宪派人士转而支持革命 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15.《辛丑条约》规定,清朝地方官对于反帝事件,“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这说明( )
A.清朝封建统治极端腐败 B.清廷成为列强治华工具
C.中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D.中外和好局面已然呈现
16.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
A.反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说明列强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被列强瓜分完毕 D.严重削弱了列强在华势力
17.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多使用“中国”一词而较少使用“大清”、“本朝”字样,诸如“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等成为各级学校正规的课程名称。下面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民族意识的增强 B.新式教育的发展
C.宗藩体制的解体 D.清末新政的推动
18.清末预备立宪期间,政府创办发行《政治官报》,不久后改名《内阁官报》,各省亦各刊行《官报》。民国建立后,刊物更名为《政府公报》,各省亦改名为《公报》。这种变化趋势( )
A.突出并彰显官方权威 B.强调报纸的官方属性
C.便于区别于民间报刊 D.突出了共和政治色彩
19.1911年8月,保路运动由“文明争路”转向激烈抗争,四川142个州县的工人、农民、学生和市民纷纷投身其中。9月,运动发展为全省抗粮抗捐,出现了群众性罢市、罢课风潮。这一运动( )
A.反映出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得到武昌起义的有力支援
C.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爆发 D.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转型
20.南京临时政府实行“平和主义”外交政策,明确宣布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所借之外债”“所让与各国国家、各国之个人种种权利”继续有效。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 B.主动团结利用清朝政府
C.资产阶级的民族凝聚力 D.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
21.下图为马星驰于民国二年12月27日创作的漫画《一意进行》,没画中:袁世凯驾驶着“政治”车,碾压或撞翻了挡在车前的“县会”“省会”“国会”“内阁”等障碍物。该漫画反映出( )
A.政治体制得到不断革新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袁世凯极力地复辟帝制 D.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
22.1920年孙中山在《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中指出:“此种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孙中山这里( )
A.强调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B.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力量
C.筹划了和共产党的合作 D.主张发动更多爱国运动
23.如图为20世纪初《国货月报》刊登的一则漫画:其中右边那位男性身穿丝绸长袍,配以背心和棉鞋,这是清代上层阶级男性典型的服饰打扮,衣服布料上也写满“国货”字样。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上层阶级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怀 B.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C.全盘西化与坚守传统冲突激烈 D.传统服饰比西装更具审美情趣
24.新文化运动对孝德批判源于一篇文章《非孝》,该文作者原本是一个坚定的儒学卫道者。但经历了母亲患病后,父亲认为母亲已是必死之人,不必再花钱去治疗,父亲的冷漠让他万分失望,他一方面想帮助母亲治病,又不想违逆他的父亲,他整个人发生了转变,他在文章中指出,传统的“孝”是一种不自然的、单方面的、不平等的道德。由此可见,该文章的主旨是( )
A.反对奉养父母和养育之人
B.否定儒学倡导的伦理道德
C.猛烈抨击尊孔复古的逆流
D.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成败
2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论及新文化运动时认为中国政体的改变会带来理念的改变,“故于辛亥革命之后,而继之有文化革命社会革命之发动,亦势之所必趋也。”材料意在说明( )
A.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必然性 B.近代中国的文化与政治同步变迁
C.文化革命前必有政治革命 D.新文化运动使辛亥革命最终完成
26.新文化运动期间,产业工人中女工占比超过35%,主要集中在轻纺工业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各种妇女团体及报刊竞相涌现,其中妇女报刊达30余种。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国家产业结构有所调整
C.西方思想冲击传统观念 D.政府的社会控制力减弱
27.“中国的共和基础之硗薄,专制传统之深厚,让人们习于帝制,疏于共和。仅靠国家高层精英发动的一场革命,权力不过仍然在高层流转,帝制忽而来去,便在意料之中。”可见袁世凯复辟帝制这一现象,从深层次反映了( )
A.民族工商业发展艰难,共和制缺乏经济根基
B.辛亥革命不彻底,民众仍受专制观念禁锢
C.民国初年政治构建不够完善,提供可乘之机
D.列强奉行以华治华政策,支持袁世凯复辟
28.近代某条约规定:“嗣后中国人民与合众国人民有争斗、词讼、交涉事件……合众国人民由领事等官提拿审讯,照本国例治罪。”上述规定破坏了中国( )
A.领海管辖权 B.关税自主权 C.司法独立权 D.外交豁免权
29.1896年,英法达成协议,云南、四川的一切权利两国共享;1898年,英德达成协议,规定天津到山东南部的铁路由德国修建,山东南部到镇江对岸的铁路由英国修建。该材料可用来证明( )
A.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德国参与了瓜分中国山东 D.日本放弃参与瓜分中国
30.1901-1918年为外国银行在华发行纸币的流通量最多且流通范围最广泛的时期。民国初年,一些官商合办的特种银行和一些实力较强的商业银行也拥有纸币发行权。地方军阀将所辖省的银行当作自己的“中央银行”,肆意增发纸币,发行的纸币在各自控制区域内流通。这些情形体现了( )
A.辛亥革命对民族经济的振兴 B.各地商办银行的竞争力增强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规模扩大 D.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征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重大事件
1840—1842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
1856—1860 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1 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 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1885 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8—1889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1894—1895 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 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1900—1901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一 1895—1913年这段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主要由于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痛感中国落伍,急切地要求发展近代企业。辛亥革命前,主要资产阶级立宪派人所领导的收回路、矿权运动,正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具体表现,加之清末政府推行“新政”,采取了一系列奖励工商实业的措施,随后而来的帝制覆灭,民国建成,各种鼓励与保护实业的政策、法令、章程、条例的制订,为人们发展实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这段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这些因素。
——摘编自何善川《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原因之再探》
材料二 1911年至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年至1918年5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数
江苏(含上海) 直隶(含天津)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奉天 湖北 陕西 黑龙江 广西 甘肃 其他省
155 45 42 33 31 20 19 19 3 3 1 1 0
——摘编自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895—1913年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材料一所列条文的文献出处,说明其确立的政治体制及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1.B
  2.A
  3.D
  4.D
  5.A
  6.C
  7.C
  8.B
  9.A
  10.C
  11.C
  12.C
  13.D
  14.A
  15.B
  16.B
  17.A
  18.D
  19.A
  20.D
  21.D
  22.A
  23.B
  24.B
  25.A
  26.A
  27.B
  28.C
  29.B
  30.D
  31.
  (1) 特点:以战争为主要手段;战后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侵略国家日益增多;侵略区域多在边疆和沿长江地区。(答出 3 点即可)
  (2) 努力: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答出 4 点即可)
  (3) 影响: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出 4 点即可)
  32.
  (1) 动力: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民族资产阶级积极投入;清末新政客观上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中华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实业的措施;实业家 “实业救国” 思潮的推动。
  (2) 特点: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和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任答 3 点)
  33.
  (1) 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地位: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2) 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否定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